虽说筹措资金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亲自到省和市有关部门争取支持,讲实情、说小话,磨嘴皮、摆道理,跑一趟不成,再跑第二趟、第三趟,一次性协调资金50多万元,不仅帮助村小学完成了占地16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主体工程,还添置了部分教学设备。今年,待二期工程70万元资金到位后,这里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安安心心地读书了,将来也能回报和贡献社会了。
扶一项致富产业
“给碗饭,不如给饭碗。”如何让村民尽快致富?市公安局领导班子深深感到,光靠投入有限的资金搞救济式的扶贫只能是杯水车薪,只“输血”不“造血”,***村永远不能脱贫致富。
只有充分利用优势,不断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经济才能搞上去、活起来。近年来,***镇确定了大力发展“两黑一黄”(黑木耳、煤炭、烤烟)振兴全镇经济的发展思路,但一些项目始终苦于没有资金而发展缓慢。
市公安局帮扶领导摸清情况后,主动提出帮助村里大力发展烤烟和地栽木耳基地建设的设想。他们在村西河堤复耕地上规划了500亩地栽木耳摆放场地,先后投入资金7万余元,修建了蓄水井泵房、通水管线,并协调电业、交通等部门架电通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里已经建成了集中成片、统一技术、统一供电供水、统一品种的规模化黑木耳生产基地,成了全县有名的地栽木耳示范小区。2004年集中摆放黑木耳400万袋,农民增收360万元;今年已突破1000万袋,预计增收900多万元。
眼看一朵朵黑木耳变成了“金疙瘩”,全村人都笑了。***镇书记、镇长感慨表示:“过去壮劳力都憋家里出不去,现在都出去找活干了,老人按按电钮就把木耳浇完了,这个帐太值得算了。”
如今的***村,95%以上的村民都从事烤烟或地栽木耳生产,农闲时还可到煤矿上打短工,形成了“户户有产业,人人奔富路”的好局面。村支书王能亮逢人便说,在市公安局的扶助下,我们***村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向富裕的金光大道。
市公安局情系革命老区,化小爱为大爱,以小为聚大为,与当地干部一道,不负众望、不辱使命,通过落实“五步走”措施,不仅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和小康之路,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扶贫开发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有一个务实的机制。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才能把市委、市政府扶贫开发这一“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惠民之策落到实处?真帮真扶、真作真为靠什么?市公安局是这样破题的:靠机制。他们把帮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层层落实责任,由主管副局长亲自抓,行装办具体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并详细制定了中长期帮扶方案和“五步走”措施。对帮扶推进情况,“一把手”亲自过问、亲自督办,一季一报帐,半年一总结,年底对标考核,有效保证了帮扶工作持续不间断、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对帮扶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甚至亲自出征、亲自协调,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了解情况、研究问题,现场办公、当场定事,建立了一种真帮实扶的工作机制。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远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开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农村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扶贫开发的真谛所在。市公安局在扶贫工作中,不仅仅停留在“输血”上,而是把开发式扶贫作为重点,巧做“造血”文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农业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理念,积极挖掘和利用***村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做精做专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其今后长远发展积累了后劲,逐步增强了***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市公安局帮扶某村脱贫致富情况的调查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