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平均收入线以下人口众多,增长主要为高收入群拉动。据2006年底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在内蒙古农牧民人口中,有59%的农村人口收入在全区平均收入线以下,这部分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仅为1870元,比全区平均收入水平低1472元;而占全区农牧民人口41%的人群其平均收入水平为5495元,比全区平均水平多2153元。通过多方测算这部分人群是近期拉动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目前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分布情况,是收入向高收入群集中,增长主要为高收入人群所拉动。所以,如何让大多数人群收入增多,让中低收入人群享受更多政策利益,是推动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根本。
三、加快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建议思考
(一)继续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时期内,要把“十五”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抓紧抓好,要把这些利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施惠于农牧民。重在抓落实,做到位。要从财政上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同时,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还要大,面还要广,不仅涉及生产,还要涉及生活。要做好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效率。
(二)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对农牧业的投入。当前一段时期,内蒙古第一产业收入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全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一直得不到解决,对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有直接影响。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确立以反哺农业为主导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市场风险;二是要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彻底实现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过去单方面依靠总量扩张向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转变,增加产出,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收入。
(三)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工资性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内蒙古非农产业收入少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级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加快劳动力转移,加大劳务输出,是短时期内最快最有效的增收方式。近年来,虽然我区工业发展很快,在建项目比较多,为农牧民的外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但事实上,由于我区农牧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吃苦精神、思想观念等多方面限制,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就业范围依然很窄。目前,外省农民工在我区就业的占有很大比重,而我区农民工走向区外的却非常有限,这和务工农牧民的劳动力素质有直接关系。
所以各级政府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开辟和建设劳务基地。充分利用我区地域优势,把劳务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主动开拓省外及沿海地区的劳务市场,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与俄罗斯、蒙古和周边国家的劳务关系,拓展劳务输出空间。二要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开拓劳务市场、收集发布劳务信息、培训劳务人员、协调劳务关系、提供劳务服务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制定标准,规范管理,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和鼓励、奖励等机制推动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便捷服务。三要加大培训力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逐步建立一套城乡劳动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网络健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培训办法,设置较为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建立劳动预备制度,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普通中学要探索增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组织、培训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四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加本地务工收入。五是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牧民收入增长调研报告范文(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