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重。从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很小,也是落后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促进内蒙古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各地区农牧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非农化,出台有利于非农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各级领导在思想上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彻底改变“农业强市的观念”,把发展的方向、重点转移到提升优势、调整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轨道上来,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又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田土、走向市场、企业、城镇,更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入结构调整,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取得成效。在政策上,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法制环境;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和鼓励城市的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自来水供应、农村电网、电信以及农村文化、科技、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为非农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二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重视非农化。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在重视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和协作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把产品规模做优、做大、做出特色;二是把农产品的增值链条延长,形成一批加工“龙头企业”, 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赛飞亚等,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产业的非农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是在小城镇发展上推动非农化。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一条有效途经,要突破政策障碍,建立一套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户籍制度要全面放开,允许农民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自由出入,解决进城进镇后的农民子女上学、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难题,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和开放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的经营领域,只要法律不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可进入;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有利于农牧民在农村二、三产业领域自谋职业、增加收入。
(六)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增收问题。目前内蒙古贫困面仍然比较大,如何加快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是促进农牧民整体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是对自然生态条件差的地方实行整体搬迁;二是千方百计扩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务输出;三是加大金融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增强低收入农户输血与自身造血功能;四是政府加大对低收入户相对集中的地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帮助解决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以增强其抗灾减灾能力,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注重劳动力资源开发,提高低收入户群体自身增收能力,下大力气提高低收入农户成员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则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针对低收入群体现有劳动力,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做好在实用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并要常抓不懈,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增进他们自身增收的能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牧民收入增长调研报告范文(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