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形式,累计流转土地1.76万亩,使规模种养业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早在2002年就取消了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使农民负担总体上减轻了33%。2004年,我区一次性将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减征农业税及附加392.87万元,人均减负14.6元。2005年,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区免征农业税及附加877万元,人均减负56.41元。在积极培育绿色高效产业的同时,综合采取劳务输出,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业联合,积极发展XX镇机械电子产业、宗营机械加工产业、龙江冶金化工产业3个工业园区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区已有近8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全区34863名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了免课本费、免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落实补助资金402.7万元;落实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50万元;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低保覆盖面,目前,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共有4077户、6102人,月发放低保金13.29万元;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思路,对30个省定贫困村采取政府救助、领导包抓、社会帮扶以及资金、技术、行政和移民搬迁等综合措施,对生存环境恶劣的1710多名贫困群众实行了异地搬迁,解决了2.93万人的温饱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全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已有172个村达到了小康标准,占全区农村的84%,其中9个达到了省级标准。
四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农村党的建设方面,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积极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了比思想、比工作、比作风、比团结、比贡献、评先进的“五比一评”活动,建立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以城镇带乡村、以党员带群众、以典型带群体”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了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教、文体、卫生、法律”下乡、“诚信建设年”和以“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除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出了“荷花节”、“陕南民歌节”等一批具有浓厚汉台特色的文化品牌,连续13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区。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对村两委会实行了“公推直选”,推行了村务、政务、厂务公开,扩大了群众民主管理渠道。高度重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他们履行职能创造条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强大的智慧和力量。目前,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纷纷带头创办企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五是新农村建设工作起步良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后,区委、区政府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16个宣讲组,深入全区206个村进行了宣讲,印发宣讲资料2万多份。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力量对全区15个涉农镇、乡、街道办事处以及206个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群众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需要的10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归纳梳理各类意见和建议48981条。针对这些问题和建议,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制定了汉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同时,结合汉台实际,将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细化为26个方面,并确定由20多个部门牵头,编制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积极推进试点工作,确定了1个试点镇和15个试点村,在安排资金项目时向试点村进行倾斜。目前,大部分试点村已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产业发展方向,部分村安排的人畜饮水、体育设施项目已开始实施。特别是率先启动的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积极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关于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