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始于1993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至1995年为创建初始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创建提高阶段。2000年至2002年为创建攻坚阶段。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经过努力,通过自检自查,鞍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完善。近10年来,我们投资98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羊耳峪垃圾处理厂等重点环境设施。新建和改造道路24条,实施了大规模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安装新型路灯1.57万盏,城区绿化面积达到4484公顷,公共绿地1052公顷。
二是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6条道路清扫保洁率达100%,主次干道卫生达到了“七净六无”标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袋装化普及率达90.6%,清运率达100%。公共厕所消毒率达100%。
三是城市环境保护成绩显著。以鞍钢为重点的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为99.8%。生活污水处理率从创建前的3.7%提高到现在的4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创建前的86%提高到现在的100%;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99年的32.04%提高到现在的33.6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63平方米,比1999年人均提高0.5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城区大气环境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下降到0.33毫克/立方米,大气质量有70%以上天数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四是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建以来,全市无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食源性疾病发生;无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及其他公共卫生污染事故发生;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计划免疫各类疫苗全程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全地区连续11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肺结核等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五是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卫生知识普及率达100%,社区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市二级以上医院健康教育达标率100%,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全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城市取缔了烟草广告。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42岁。
六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创城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十年来全市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五十强之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643.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8.6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6元。
创城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城”同创,精心组织方案实施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在我市开展近10年时间,回顾整个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目标的追求,靠的是恒心、同心和精心。
一是持之以恒抓创建。鞍山因钢而立、因钢而兴,既享誉着过去的辉煌,也承载着历史的沉重。破解难题,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扩大开放作为第一战略,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第一重点,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环境建设。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们把城市环境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切入点,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不断改善城市软硬环境,不断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实践“三个代表”转化为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
二是“三城”同步抓创建。创城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因此,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紧密结合,并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基础和前提,形成了“三城同创”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在“三城”同创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互相促进,形成合力,使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写入全委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党政齐抓共管。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市政建设情况,听取创建工作汇报,提出建设性意见。市妇联、团市委发挥各自优势为创建工作增砖添瓦。驻鞍部队积极参与,为创建做贡献。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建国家卫生城市纪略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