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层民主政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规范。少数基层干部班子不团结、管理能力不适应、工作作风不民主、集体事业不主动、群众权利不尊重等问题时有所闻;干部违法乱纪、干群关系紧张,办事拖拉、小事引大、形成群体上访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丑恶现象、封建迷信活动等时隐时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根据以上的分析,深入推进新一轮金清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实施四个转化过程:一是先“虚”后“实”的过程,即先要深入调研理清发展思路,结合金清实际,发挥中心镇优势,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城乡“一盘棋”规划,安排重点项目,落实建设资金。二是以“点”带“面”的过程,即根据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抓好几个示范村,通过改造旧村、治理环境等形式,以点带面,有序推开。三是从“硬”到“软”的过程,即从道路、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硬环境入手,奠定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再逐步提高村民的素质,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四是由“小”及“大”的过程,先实施农村“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小五化工程,再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大五化工程,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措施
(一)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发挥中心镇功能,实施均衡化发展策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1、发挥中心镇商业中心的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农村各项产出的商品化,必须发挥城镇的商业中心作用。城镇商业中心功能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除了一般贸易外,还有多种形式。其中,比较有效的是订单农业。即以一些销售型龙头企业、销售公司通过订单引导农民批量地种植市场需要的农副产品。由于需要批量生产,而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符合国际国内市场检疫、营销等要求,因此,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从而推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造。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就必须由市场通过城镇,向农村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科技等,进而推动农村的服务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直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促进了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而广大农民,则通过订单农业,增加了收入。因此,发挥城镇贸易中心的作用,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变小生产为大生产,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发挥中心镇生产要素集聚中心的功能,为农村要素配置最佳化创造条件。一般地,城镇拥有各类农村经济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市场。如:以信息为主要交易对象的通讯、邮电,以货币(资本)为主要交易对象的金融系统,以劳动力为主要交易对象的职业介绍中心(人力市场),以农村科技推广为主要职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机站、植保站等)等。这些机构,基本上都在城镇。充分发挥城镇生产要素集聚中心的功能,除了要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流动,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政府对这些生产要素配置的指导作用。如:目前,除了惜贷问题外,贷款规模偏小、金融产品过于单调等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再如,在土地问题上,需要制定一些符合农业市场化要求的土地政策,鼓励农业企业、种粮大户集中土地经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3、发挥中心镇农产品加工中心的功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农副产品的加工中心,是城镇的一个重要功能。而这种功能,大多是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各种农业企业所承担的。这些企业,一般都以城镇为依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规模化生产。为了保证企业原材料的需要,农业企业一般愿意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办法,来带动农民为其提供生产原料。公司加农户模式是以公司与农户的合同关系为前提的。农业企业为了保证原料的质量,在合同中除了确定供求关系、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了直接的销路外,更重要的,还规定了农业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生产服务的责任。在这种机制下,农户不仅解决了产品的出路问题,而且解决了种子、肥料、田间管理技术现代化等问题,从而使农业经济不断地实现升级,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中心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