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探索与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有效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有效问题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如一教师教学《风景谈》片段:
师:《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
生:谈了风景,但不仅是在谈风景,主要是在谈人,歌颂人的伟大。
师: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
生:因为当时的背景不允许。
师:当时的背景如何?
生:茅盾先生于1940年5月到12月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于年底写了这篇文章。为了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下笔,写得较含蓄。而碧野先生写《天山景物记》是在解放以后,言论自由,歌颂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用不着隐晦,自然可以直抒胸臆。
师(进一步启发):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本文转自免费范文网www.70edu.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