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防治:用乌梅、五倍子、黄芩磨成粉面,撒到蛙池中;或将磨成粉面后的中草药掺和到蛙食黄粉虫中,每天投喂3次。
4脑膜炎
4.1病因
脑膜炎是近年来在南方养殖中遇到的一种新病,比较少见,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难治愈等特点。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
4.2症状
患病林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4.3防治措施
一是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二是发病后可以用3 mg/kg红霉素溶液药浴,同时用漂白粉连池水带蝌蚪一起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0.3 mg/kg。
5气泡病
5.1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4-5],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便引发气泡病。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5.2症状
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5.3防治措施
投喂干粉饵料要先用水稍加浸湿,植物性饵料要煮熟以后投喂。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2 d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些煮熟的发酵玉米粉,几天后就会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1 m3水体加食盐15 g。
6水霉病
6.1病因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中国林蛙越冬期、蝌蚪期常发生水霉病,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造成蛙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6.2症状
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中,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计算机中国林蛙常见疾病防治(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