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培养生产、建设、操作、管理、服务、研发等诸多类型的实用性人才,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融合两方的资源,优化师资力垦,让企业的技术性专业型人才为学生培训,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终身获益。2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随着教育深化改革以及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产教融合也已经在多个地域实施,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目前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者步调还不够协调,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企业冷,学校热”、“企业热,学校冷”的矛盾,具体是由于管理和责任等内容的不明确性造成,由此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想要进一步开展,必须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开展的要素3.1政府统筹主导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保障
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具体计划和实施,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而获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能够营造更优异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调节两者之间的合作矛盾。由此政府层面应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尽快拟定当地的产教融合计划,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创,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部分力量充分发挥,促进产教融合尽快实施。3.2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要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才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最大教育特色。校企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多数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受场地、时间、设备等的限制,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有限的东西。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深入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型产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正式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经营决策,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可以共同获利。由此要求学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队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3.3以学生为主体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舞台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提前了解现今的社会结构和人才供需要求。4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4.1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上文中讲述,当前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现状之一是企业冷、学校热,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为媒介,争敢更多的企业加盟,以学校的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正式开展之前,校企双方都应该相互考察、审核、选择,最适宜的企业和学校联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4.2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