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3.1茄科蔬菜的青枯病抗性
茄科植物受青枯病危害最重,涉及的作物种类最多,从世界范围内的寄主植物看,有关青枯病研究工作开展最多的也是茄科植物,尤其以番茄和马铃薯青枯病的研究最为普遍,其次为烟草。但是茄科蔬菜类及马铃薯作物等目前发现的青枯病抗性种质较少而且抗性水平不高,抗性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抗病品种选育受到限制,是国内外面对的一大难题。在番茄中至今没有发现显性寡基因控制的青枯病抗性,已有抗性种质的抗性多表现为数量遗传特性,抗性位点多造成了抗性遗传的复杂性。[5]
3.1.1番茄的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
目前关于植物青枯病抗性分子标记的报道主要是对番茄的研究。尽管番茄栽培品种之间的DNA多态性不高,但番茄具备良好的遗传系统,易于操作[6]。在番茄的青枯病抗性研究中,既发现了广谱性位点,也发现了对某些菌系具有专化性的抗性位点。 Danesh等研究认为在番茄第6、7、10染色体上存在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7]。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Wang等研究证实了Hawaii7996(番茄中广泛应用的抗源)在第6条染色体上的抗性标记,并发现在第3和第8条染色体上存在抗性位点,还发现了一个未定位的RAPD标记K4a[8]。Yui等研究获得了Hawaii7996青枯病抗性的4个RAPD标记,在99个F2植株中鉴定出32株具有全部4个RAPD标记,其中2个标记(RA12-12450和RA12-291600)被认为与抗性主效基因连锁[9]。Mangin等研究认为在番茄第6条染色体上至少有2个独立的位点与青枯病抗性有关[10]。
3.2 花生青枯病抗性种质研究
花生在青枯菌寄主植物的抗性遗传多样性中有特殊地位。到2000年,世界范围内鉴定出高抗青枯病的花生地方品种超过120个,二倍体野生花生中也发现了20多份抗青枯病材料,这是其它茄科植物不可比拟的,就数量而言,花生属植物抗性种质的遗传丰富性居青枯菌寄主植物首位。自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首次发现抗青枯病花生种质以来,历经近100年,这些最早发现的抗病材料仍然具有很高的抗性(群体存活率)。与茄科作物相比,花生的青枯病抗性水平不仅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11]。
3.2.1 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及DNA标
3.2.2 记研究
据现有研究结果,花生青枯病抗性在遗传上受寡基因控制,如珍珠豆型花生的抗性受2对主效基因控制。育种实践表明,花生青枯病抗性容易在品种间转移,也易于从二倍体野生种转移到四倍体栽培种中,如河南省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均从二倍体野生花生转移获得了抗青枯病品系。廖伯寿等研究证明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反应特性存在遗传分化[11,12]。从2000年起,中国与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技术研究,发现了不同花生抗病基因型间的AFLP和SSR多态性,建立了青枯病抗性的重组近交系(RI)群体,将用于绘制遗传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基础较为简单,为分子标记的建立乃至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可行性。
3.2.3 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利用潜力
由于花生在对青枯病的抗性水平、稳定性和抗性遗传基础上的特殊性,研究和分离抗性基因对于其它作物青枯病抗性改良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1997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植物青枯病大会(IBWS)对此提出了倡议。通过研究建立花生青枯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可以明确抗性基因位点,估计抗性基因作用、遗传特性及环境影响,最终克隆和分离抗性基因,对于深化花生乃至其它作物的青枯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国际花生青枯病工作网(GBWWG)正利用多边合作关系开展工作,以期在花生和其它植物青枯病抗性改良上取得突破。
4 青枯菌生防菌的研究
4.1青枯生防菌Bacillus sp
青枯生防菌 Bacillus sp。B130菌株是姜瘟灵的主要有效成分,它对包括青枯菌在内的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B130能在PH5~8之间较快地生长,以 PH 6时菌体生长状况为最佳,抑菌活性亦最强.培养初期抑菌活性随培养时间而增长,但 36 h后呈下降趋势。对蛋白粗提液等的研究表明,B130的抑菌物质成分复杂,但主要活性部分是蛋白和多肽类物质.[13]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