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苏州市洞庭东山、西山地区碧螺春茶叶生产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碧螺春茶叶优质高产对策,以为指导碧螺春茶叶生产、推动地方茶叶
经济快速
发展提供一定的
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洞庭山碧螺春;适应性气候;高产对策;江苏苏州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climate of Biluochun tea in Dongshan and Xishan district of Suzhou Dongting,the high-yield measures of Biluochun tea were put forward aiming at providing a scientific theory to guide Biluochun tea production and promot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tea.
Key wordsDongting Biluochun;adaptability to climate;high-yield measure;Suzhou Jiangsu
碧螺春茶叶有着1 300多年的
历史,早在宋代就被列入贡茶,新
中国成立后多次被评为优质名品和全国名茶,是我国领导人招待和馈赠外国友人的“礼茶”。碧螺春茶叶原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东、西山,两山气候温和,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太湖水面水气升腾,云蒸雾润,空气湿润,独特的地理及小气候条件是碧螺春成为优质名茶的首要条件之一。东、西山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枇杷、柑桔、李、杏、梅、柿、白果、石榴等果木立体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使碧螺春茶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碧螺春茶制作要求很高,早春时期,茶芽初发,芽尖部分,即“一旗一枪”不超过2 cm时采摘,经过杀青、烘炒、揉搓等一系列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具有条索均匀、造型优美、卷曲似螺、茸毛遍体、色如凝脂、香气馥郁、回味甘冽等特点,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被人们视作茶中精品,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全部用嫩芽制成,0.5 kg碧螺春约有6万个“一旗一枪”,故又被人们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近年来,吴中区洞庭山地区茶叶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整个东、西山茶园面积1 833.3 hm2,全区果(林)茶间作茶园1 200 hm2,平面成片茶园400 hm2。2009年全区茶叶总产量292 t,碧螺春产量155 t,占总产量53.1%。茶叶总产值17 968万元,其中碧螺春产值13 564万元,占总产值75.5%。
1碧螺春茶叶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1.1温度
碧螺春茶树属亚热带耐阴性多年生植物,小叶种茶树。喜温喜湿,要求年平均气温、生产期间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1]。3月连续3 d以上日平均气温≥10 ℃时,茶芽萌动生长、鱼叶迅速展开;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茶芽、叶片生长加快,并抽出新梢;15~20 ℃时生长较快;20~30 ℃时生长最旺盛,但易老化,因而有“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说法。
1.2水分
水是茶树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茶叶相继采摘,需要连续地补充水分,因而茶叶生产中要求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月降雨量在100 mm以上;灌溉条件好的茶园,年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2]。
1.3光照
茶树有机体中90%~95%的干物质靠光合作用合成。光对茶树生长、茶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红光、黄光易被茶树吸收利用[3]。在光照强度较弱的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香浓味醇的绿茶。
1.4灾害性天气影响
春季低温阴雨,盛夏高温少雨、干旱都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4]。但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
2碧螺春茶叶生长气候条件分析
苏州太湖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等气候特点。
2.1洞庭山气候条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生产适应性气候分析及高产对策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