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青田县林区松毛虫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林区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松毛虫;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浙江青田
松毛虫是青田县林区森林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食害松树的针叶,被害林木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枯死。由于松毛虫的危害,致使受害林分形成小老树,个别地块几乎全部毁掉,损失很大。现根据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状况,分析青田县林区松毛虫的发生原因,从营林技术等角度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1松毛虫生物学特性
松毛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在青田县1年发生多代,多以3~5龄幼虫在树根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中越冬。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6月开始结茧化蛹,之后羽化成虫,8月出现秋代幼虫,危害至11月。卵多产在松针或小枝上,成块状、串状或珠状,数目为数十粒以上不等[1],一般为淡黄或青绿色。老熟幼虫体长70~85mm,为灰褐色或深褐色,有斑纹,有背毛和侧毛。幼虫适温范围为22~32℃。早春日均温度连续数日达8~10℃时,开始上树危害;晚秋日均温度连续数日下降至3~8℃,开始潜藏越冬。1只个体幼虫,一般要蜕4~7次皮,即5~8龄才结茧化蛹,雄虫比雌虫少1次。其茧椭圆形,外表有毒毛,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茧一般经过3d开始化蛹,蛹多为棕褐色。成虫体长20~35mm,翅展45~85mm,多为黄褐色,雌体比雄体大,蛾体和前翅斑纹明显,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喜欢在中龄林中产卵,一般存活4~5d,产卵1~5次,以第1次产卵最多。
2青田县林区松毛虫发生原因
2.1原有稳定的森林群落遭到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
由于原始森林的消亡,阔叶林的大量砍伐,人工林的大面积营造,造成原来相对稳定的生物链被打破。天然更新后,处于发育阶段的森林植被,对害虫自控能力下降。同时,人工林的营造为害虫提供了所需的食物,天敌资源下降,生物多样性改变,为松毛虫的大面积发生创造了条件。
2.2马尾松纯林面积比例过大,树种单一
青田县林区马尾松纯林面积比例过大,树种单一,为松毛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昆虫简单,天敌种类少,对病虫危害的自控能力低[2]。此外,青田县山区林地土壤瘠薄,郁闭度小,灌木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松林自身长势较弱,加之中幼林比例大,易使松毛虫大发生。
2.3山区地形复杂,防治难度大
青田县林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被物多,树高林密,且交通不便。目前使用的各种国产、进口背负、担架林用喷雾(粉)、喷烟机受射程的制约及林分环境的影响,很难发挥作用,运用飞机施药目前还难以实现[3]。此外,松毛虫本身繁殖能力强,每头雌松毛虫能产卵500粒左右,加之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的不利影响,客观上造成了有利于松毛虫发生危害的条件。
2.4山区测报难度大,现有测报手段落后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许多山脊、山谷应该设立标准地或勘查的地方,测报员难以到现场调查。同时,山区松树生长快,平均都在10m高以上,加之松树枝盘多、针叶数量多,用肉眼难以调查。采用虫类调查法、振落法,因地被物多,无法开展。灯光诱蛾法又受电源和地形影响,可监测范围非常小,面积有限。现阶段主要采用越冬幼虫下树调查法,准确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2.5森防经费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国家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投入资金少,往往在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采取治一片、留一片或撒胡椒面的被动做法,造成防治效果不彻底,常留下隐患,形成恶性循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青田县林区松毛虫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