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运量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立体布局的轨道交通系统,是一种起步快、见效快、运量大、造价低的经济而实用的轨道交通系统.根据轻轨交通的特点,具体系统模式构思如下:
(1)运量 运量是决定建设规模的基本要求.对综合轨道交通系统来说,运量是运输能力的重要指标.
参照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城市的特点,并控制一定的规模,确定本系统的适应运能为高峰小时单向断面流量1~3万人次.3万人/h的运能要求,意味着每列车最大载客量(定员)为1000人,行车最小间隔为2min的密度.
(2)适用范围 根据客流预测实验,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达到3万人次,一般来说,适用于市区外围地区,如北京市的8个边缘区域之间及与市区联系的交通干线上.
(3)线路型式 线路布设基本上是沿街道走行,根据城市街道条件,采用立体化布局.因此线路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根据城市条件,能走地面线为优,在重要路口和地段可以高架,在城市中心区必须采用地下方式.要尽量减少地下段,降低工程造价.
地面线路要设置专用道和部分平交道口,以提高运行速度和保障运行安全.平交道口设置要与道路交通组织结合,尽量减少平交道口,即使要设,也要尽量与车站位置结合.平交道口要有信号防护,并与城市交通信号联网,以保证轻轨优先通过.
高架线路的位置,必须与城市道路功能综合考虑,其结构型式和高度必须与城市景观相协调,既符合轻轨交通功能的要求,又与城市建筑总体规划相一致.
(4)车辆 根据运量和线路型式,车辆必须满足如下要求:车型新颖、载客量大,具有防寒能力、性能灵活、维修方便.
因车辆在城市中运行,对景观、噪声的影响比较敏感.从列车运行动态效果来考虑,车辆造型要新颖,要为城市增添美感,要有降低噪声措施.
由于未来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很快,客运量大,车辆必须要考虑增加载客量,在不降低标准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立位,减少座位,以保证在高峰时间的最大载客能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学类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探讨(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