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不良土质。桂平市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和冲田、冲积平原为主。建国后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农民对耕地施用有机肥越来越少,在丘陵区,约有70%~80%旱地土壤缺乏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差,导致花生抗旱抗病力差,营养元素偏缺;约有30%~40%旱地土壤质地过于粘重而得不到改良,容易板结,通透性差,不利于花生生长发育;约有20%~30%旱地土壤质地偏砂,保水保肥能力差,极缺乏花生需要的四要素(氮磷钾钙),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亦偏缺,种植花生时荚果空秕多,出仁率低,产量低。在冲田、冲积平原的水旱轮作区,约20%~30%的花生地同样存在着有机质缺乏和营养元素偏缺等问题,制约着花生产量的提高。
1.2人为因素
1.2.1除草剂施用不当。除草剂的出现使得草害不再成为花生低产的主要原因,但是除草剂施用不当造成花生减产确却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过量施用除草剂,虽然控制了杂草,但是花生生长却受到抑制,最常见的是超量施用乙草胺、五氯酚钠等芽前除草剂,轻者延迟花生出苗后第一对侧枝和根系的生长发育,重者使花生出苗后生长停滞不前,造成减产。二是选用除草剂类型不对,既无法防除草害,还会造成花生减产,甚至杂草与花生一起死亡,造成绝收。
1.2.2施肥不当。花生施肥很难做到恰到好处,特别是新一代缺乏经验的农民对花生施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是前期(根瘤未形成前)施肥量太少,以致花生前期发棵太慢,影响有效挂果的第一、二对侧枝的发育,减少了有效荚果数;更严重的是当种植者发现花生前期长不好,而将过量的肥料集中在中期补救施用,结果根系已形成的根瘤捕获到的空气中的氮与过量施用的肥料共同胁迫花生徒长,遇到连续雷雨天气更甚,造成荚果空秕,产量大减,这种不良施肥法约占15%~20%。二是偏施化学肥料,轻施有机肥料。由于化学肥料用量少,轻便,而有机肥料,特别是农家肥料用量大,劳力少又缺少运输工具的农户为图方便,一律施用化肥,长期如此导致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保水保肥和透气性差,花生抗病力差,且营养元素易偏缺,造成减产,此不当施肥比例约为30%~40%。
1.2.3耕作粗放。主要表现为整地不精细,导致难出苗;出苗后不清棵,影响侧枝发育,减少了有效荚果数;不开排水沟或排水沟开得太浅,遇雨易受水灾;花生苗期只管施肥不管培土,花生下针距离远,不入土或入土太迟的针管不能形成有效荚果;有少部分农户因各方面原因只施追肥不施基肥,只施苗肥不施花针肥,使营养供应不能适时适量;花生收获后不及时清园和深翻晒地,使重茬病害连年加重。
1.2.4品种老化。约50%~70%花生品种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品种,如汕油27号、粤油116号、桂农5号等,这些品种在桂平花生产区呈现曾创造过大面积单产达到3 750 kg/hm2以上的辉煌,但由于种植时间过长,抗病性越来越差,营养元素偏缺越来越严重,而达不到稳产高产。
1.2.5多年连作。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可供花生轮作的耕地非常有限,甚至使轮作成为不可能。而粮油是农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此花生为必种作物,但鉴于上述原因,无法避免花生连作,青枯病等重茬病害的发生危害程度和营养元素的偏缺程度是非常严重。 1.2.6财政对花生产业支持不够。国家对粮食生产连年实行并增加补贴,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向粮食生产方面倾斜,而对花生产业却缺乏推动力[1]。
2花生增产措施
2.1选用良种
选择花生良种要根据各产区特点灵活进行,对于青枯病重病区,建议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桂花21号,粤油79号等;对于叶斑病、锈病重病区可选用桂花21号、粤油79号、湛油62号等;对于白绢病重病区可选用丰花一号,花育16号、17号等;对于时旱时涝的地方,应选用抗旱、抗倒、耐涝的品种梧油7号、粤油7号、仲恺花一号等;对于加工专用者宜选用荚果均匀、果型美观、粒大、炒制脆香的品种。还可以采取异地换种的办法来减少土著病害。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桂平市花生增产潜力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