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文字的冷暖,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成功?下面就结合几个小例子说说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心得。
一、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1、借助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才能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呢?实践证明,或讲一个故事,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如,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侯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却当作真的了,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实践证明,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重重地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
2、巧用课件,创设情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图片、电脑等手段来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之大成,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战士在行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由于时空原因,学生较难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更深,我把记录片编成教学软件,进行课堂导入:狂风怒号声中,战士们艰难地向前挺进,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画面戛然而止。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课堂里充满着肃穆的气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
又如,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给小作者带来的感受,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天平,左边代表的是父亲的评价,右边代表的母亲的评价,师生配合,当点击“母亲的评价”时,右边的托盘里出现“精彩极了,精彩极了”的字样,画面上方出现“自傲”的字样,而且天平倾向了右边;当点击“父亲的评价”时,左边的托盘里出现“糟糕透了,糟糕透了”的字样,画面的上方出现“自卑”的字样,天平倾向了左边;当点击“母亲的评价”加上“父亲的评价”时(“母亲的评价”和“父亲的评价”中间设计一个加号的按钮),画面中间的上方出现了两个大大的“自信”的字样,画面的中心出现一颗“红心”,由“心”形逐渐变成一个大大的“爱”字。学生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反差鲜明的效果,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早已坐立不安,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感想:无论是精彩极了也好,还是糟糕透了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是由合适的教学情境带来的一种可贵的教学契机,我抓住这一契机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用课件创设情景,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
3、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它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情感的表露,它带着作者的体温。读着它,我们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读着它,我们会回到作者笔下的多彩生活;读着它,我们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叫孩子充分地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可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在范读文章第二部分时,写小女孩先后四次擦着了火柴,在她的面前出现美好的幻象,使她感到温暖、快乐、幸福,教师在朗读时语速应稍快,音调稍高,充满惊奇和喜悦。当幻象消失时,小女孩又回到孤苦伶仃、又冷又饿的现实中,教师这时语速应稍慢,音调应稍低,感情是失望、悲哀、痛苦的。教师正确、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朗读和听读中,师生就会与小女孩一起快乐、一同悲哀,从而有效地贯彻教学目标。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朗读,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他们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品析词句,学文悟情
1、品味重点词语,诱发学生情感
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来创造形象、性格和典型的。而每一个词语又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结合上下文和中心思想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就不会孤立地理解词语,而且对了解人物形象、明晰中心思想也有所帮助。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铿锵有力”一词的意思,就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通过仔细体味“铿锵有力”一词的内涵,注意这个词语的思想性,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少年周恩来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发愤图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线全文阅读。
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