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通过比较分析,诱发学生情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情感,也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以达到深化教育的目的。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阅读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让学生比较“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与“圆明园中,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哪句表达效果好。通过比较,学生就会体会到课文中的句子不仅写出圆明园中的景观多,也写出景观的美。情感也一层比一层加深。在学习作者表达手法的同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教师的讲解,诱发学生情感。
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驾驭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学习《凡卡》这篇课文,讲到凡卡给爷爷写信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声情并茂地描述这么一段:“凡卡从小没爹没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老了,就把九岁的凡卡送到莫斯科当学徒,他希望凡卡过得好一点,可是爷爷哪里知道呢?他的孙子凡卡在莫斯科做学徒的时候,经常挨打挨饿挨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凡卡实在忍受不了了,他非常想念爷爷,所以,趁着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地上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来接他回去……”讲着讲着,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声音哽咽了,这时,我感觉到教室里异常地安静,同时发现女生也在悄悄地擦眼泪了。我知道学生是被教师那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满真挚的感情所感染的。所以说,语文课上,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4、放飞想象,诱发学生情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文中的真谛。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把全诗通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通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我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丽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
5、拓展延伸,诱发学生情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而教材的价值取向,往往就联系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设计拓展延伸:播放防震知识及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的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宛如站着读者,桥的那边宛如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如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形象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饱含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
总之,情感,使课堂飘洒美丽的音符,让教学充满人文的关怀;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我们的每一次阅读教学,如果都能给学生留下一点情感体验,将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泪花,需要一次次触摸心底那最柔软的东西,就像荒原需要甘霖,就像雪原需要暖流。这种感动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汇聚。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充满诗情画意!让课堂浸润在真情之中!
漳州市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绍青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在线全文阅读。
让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