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此段文字,只觉得是随意而写,漫漫而谈的笔调十分拖沓任性,而若以诵读方式品读一番则会发现,这一连串的走、看、听、穿、登、瞧、坐、嗅、翻阅、困去正宛若一场精心设计的独角戏。读者的眼睛随着主人公导览式的身影依次展开观看,那种置身人群的漫不经心、闲适又隐隐透露出些许孤高的气氛跃然纸上。看似拖沓闲话体的文字并无啰唆之语,反以文言词汇的融入突出了亦文亦白的特殊风味。林文义尝以“文笔犹若宋、明之‘枯山水’。舒式风格一奇也”f称颂舒国治的文字,并非夸大。舒国治文章绝少以纯白话文书写,特别擅长以文言词语作为句式之联结,诸如“也于是”“终”“若”“遂”“犹”“然其”“且”“如”“便是”“则”“竟”“皆”“乃”“亦”“须”“方是”,等等,既增加了如周作人所说的“涩味”,于拗口转折之中显出从容不迫,又使得文字不流于直白浮浅。舒国治还善于将常用字词拼合挪造为“新词”,并联袂使用,突破常用句法,令人于阅读中产生一种新鲜的“陌生化”表达效果,如:
在杭州,某个冬日早上五点,骑车去到潮鸣寺巷一家旧式茶馆(极有可能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七年前。今已不存)。为的未必是茶(虽我也偶略一喝),为的未必是老人(虽也是好景),为的未必是几十张古垢方桌所圈构一大敞厅、上顶竹篾棚的这种建筑趣韵,都不是。为的是什么呢?比较是茶炉上的烟汽加上人桌上缭绕的香烟连同人嘴里哈出的雾气,是的,便是这些微邈不可得的所谓“人烟”才是我下床推门要去亲临身炙的东西。(《早上五点》)
这段短短的文字可谓转折重重。“七年前”“今已不存”首先违背了正常叙述的句式,且以括号备注形式,表达对“喝茶”之事的凸显。紧接着却说“为的未必是茶”,也“未必是人”。早上五点即起奔忙的重要之事,末了却是为了人们最常忽略的“人烟”。读者为之莞尔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舒式”表达之别有意趣。“偶略一喝”“古垢方桌”“圈构”“趣韵”“微邈不可得”“亲临身炙”这些“另造”的雅驯文言,使得行文跌宕多姿,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舒国治本身也擅用文言,以塑造一种意境之美,如:
世界山水,全有可看可叹者;然峰欲奇突、峦欲起伏、溪欲狭曲、松欲蟠虬、桥欲孤短、樵欲匆过、屋轩欲偏小藏山侧、陇欲细练掩于深谷等古画中山水,看来只能在大陆求之。(《北方山水》)
再如:
波罗的海上散列的成千岛屿,将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水面全匀摆得波平如镜,如同无限延伸的大湖,大多时候,津浦无人,桅樯参差,云接寒野,澹烟微茫,间有一阵啼鸦。岛上的村落,霜浓路滑,偶见稀疏的Volvo车灯蜿蜒游过。(《瑞典闻见记》)
在这充满中国古典意境的画面尽头,忽然缓缓“驶出”一个现代化的产物,真可谓“中西合璧”,既古典又现代。舒国治谈异域文化,举凡电影、音乐、建筑、饮酒、家具,都娓娓道来,尤其对探险家、流浪者如数家珍,将英文名称信手拈来化入文中,在东拉西扯中尽显其学识气度。此文还将瑞典岛屿与斯德哥尔摩的城市景象、日本京都的古风园林、杭州的山水小景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特色。而康有为流亡此地的赞美之辞“瑞典百千万亿岛,楼台无数月明中”,亦使得作者欣欣然,“甚至《鸳鸯恋》一片用作配乐的莫扎特二十一号钢琴曲协奏曲,也觉得是搭配瑞典瑰丽美景的最好天籁”(《瑞典闻见记》)。
正如周作人所言,真正耐读的文章,必须有文辞的变化。“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調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g舒国治的语言则在“雅致”之外,更多了一些活泼的日常生活气息,逸出了周作人式知识分子的精英思维轨道,融入了通俗趣味,造就了雅俗共赏之效。而在形似散漫的行文格局中,其实仍可观察出舒国治耐心经营的散文技巧。电影专业出身的舒国治,熟稔影视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散文活泼生动的力道往往来自其“移步换景”式的书写运用,如:
若是不经意走进了Woucester学院,一两个穿梭,竟来到一片林子,古树参天。再往深处,潭水碧绿,有雁鸭栖息。绕着潭水行去,绿野开阔,又是一片洞天。人在墙外,何曾料到这一场见识?(《推理读者的牛津一瞥》)
这一段描写如同电影的镜头不断推进,移步换景,读者随着作者一同探幽寻秘,终至柳暗花明。看似拉杂率性的闲谈中,暗含颇具匠心的结构经营。上文引用的晃荡场景,无不展现了这一特质,作者如挥舞魔棒的导览者,随处点染,引领读者在平淡无奇中发现景深,体悟眼前的幽壑曲致。在《理想的下午》一文中,作者更是带领读者“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不断更换场景:蜿蜒的胡同、窄深的里巷、商店的橱窗、牌楼、图书馆,看、听、吃、玩、感,还有可能忽然而至的阵雨,皆一一周全设计。将敏锐的空间感代入场景转换,注重多重视角的“观看”刻画,使得文本富于生动曲折的起伏和节奏变化。“文字声东击西,看似淡漠松弛,实则充满艺术张力”,“舒国治写吃饭走路喝茶睡觉种种琐碎生活,看似鸡毛蒜皮,拉杂寻常,其实表象下揭露的是一种极简人生,离弃哲学,甚至是感情的收敛,缓慢的艺术”h,可见,称其为“晃荡”生活美学,再合适不过。
三、舒国治散文创作价值初探
在21世纪的中国台湾文坛,被称为“晃荡”美学的“舒式”散文大受欢迎并非偶然。1983年,进入文坛不久的舒国治即赴美开始长达七年的流浪生涯,直至20世纪90年代,其所作并不多。进入21世纪之后,他从《台湾重游》开始,重新审视暌违已久的台湾土地,津津乐道于庶民的生活面相,显示了浓郁的“怀旧”倾向。而其《水城台北》及“谈吃”系列,将成长记忆融入当下观照,更是鲜明反映了他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生活的怀念。谈及写作缘起,舒国治自言:
及于写作,于我不惟是逃避,并且也是我原所阅读过的小说、散文等并不能打动我。他们所写的,皆非我亟想进入之世界……这如同人们盛言的风景,你发现根本不合你要,你只好继续飘荡,去找取可以入你眼的景色。我一生在这种情况下流浪。i
无论是写作还是流浪,其志不在本身,亦非具体的逃避,而是在于对一种理想化状态的寻找。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与舒国治一代成长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舒国治,正处于狂热接受西方文化思潮洗礼的时代。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台湾,暴露出诸多社会问题,文化高压的政策、西方“自由”文明的诱惑,使得起源于美国而后流行于世界的“嬉皮”之风席卷台湾,年轻人或以奇装异服、背叛传统的言行释放苦闷,或热忱投身文学艺术(如白先勇、俞大纲、顾献樑、七等生等),或想方设法出国留学。而舒国治本人也在深感“社会好闷”“城市好丑”j中追随风潮,留长发、办出国,却因其喜爱无拘无束的游荡生活未能在美国定居。酷爱读书与电影、音乐等艺术的他,在流浪生涯中获得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积累,并在异文化的体验中逐渐感悟到传统与古典文化的精深内涵,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诚如其写于20_年的《倘若老来,在京都》,虽是想象老年居住于京都的生活,实则是对中国士大夫式的雅致生活的描述:
然三五日度过,又思人烟……故必于京都早即觅好朋友,方能成行。若日语自己仅粗通,欲与人深谈却不能尽言,取纸笔手谈,亦得良趣,兼是雅事,甚而此等情趣举世唯我华人方得享拥。噫,思之更增一乐也。
所聊之事,当非时政世道,而多半是吃饭睡觉、鸡犬桑麻,身边事也,亦是要紧事。话至投机,以之下酒;酒过三巡,兴致益高,嗓音益大,取折扇,以之作道具,借那几分酒意学日本古人屈膝弓背如俑偶,慢移台步,唱演剧曲,只求吟哦似之,遣怀增兴,畅纾胸怀,好不几乎。(《倘若老来,在京都》)
这一段文字既仿古人情趣,想象京都居住乐事,更以踏雪访友、春樱花、秋红叶想象晚年悠闲之乐。作者表面上是羡慕日本京都慢生活的氛围,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士大夫闲适文化的追慕。结尾“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你皆可扮上一个动作,披上一件布幔,挥动一件道具,而数百年来中国早已失落的雅观风致,或在你的履践中,不自禁地消受了”,更是鲜明表达了对老庄、魏晋乃至晚明承袭而来的悠游洒脱、率性散漫生活观念的自觉继承。与周作人式的文人闲适相比,舒国治散文更添庶民气息。文化传统的继承结合嬉皮背叛、怀旧的台湾草根文化特质,将庶民气息与古典风致、现代意识结合,遂形成了舒国治散文的独特风格,也引发了雅俗共赏的阅读热潮,其散文多次获得大奖并登上畅销书榜。“与其说舒国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不如说他开发了一种新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同样步调、节奏的文字,迷人地记录了过着日子的所思所感。”k
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现状,舒国治一再强调:“活得好、活得有风格,做什么人都好。”l热爱流浪的他,竟发现连“站立”这一基本行为在都市也成为奢侈:
我人今日甚少兀兀地站立街头、站立路边,站立城市中任何一地,乃我们深受人群车阵之惯性笼罩、密不透风,致不敢孤身一人如此若无其事地站立。噫,连简简单单的一件站立,也竟做不到矣!此何世也,人不能站。(《流浪的艺术》)
舒国治更写出了台湾社会的种种“怪状”,诸如严重西化、极端拜物、精神空虚(宗教、星座占卜盛行)、濫用休闲概念、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男扮女风潮、青少年自杀多、道德沦丧,等等。面对这些人类逐渐丧失主体性的生活状态,他借评价古玩收藏大发感慨:“值此腥风秽雨浊世,则痴人愈发要痴,愈发要抱残守缺。不痴若何,莫非有益。有益复何?终做了无益之事。”(《玩古最痴,玩古何幸》)而舒式美学虽为众人欣赏,却难以成众,舒国治那种极端简朴、寡淡物欲、变动不居的生活对多数人而言仍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凡是睡醒的时候,我皆希望身处人群;我一生爱好热闹,却落得常一人独自徘徊,一人独自吃饭。”(《又说睡觉》)在谈及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时,舒国治不以自己为样板,而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假如你不幸,是属于对物质很有需求,可能表示你很多方面很缺乏。主要是有太多别人的观念,在你的脑袋里。……问题就是被建议得太多。”(《旅夜书怀》)m舒国治反复强调要抵制“功利”“金钱”至上主义对当今社会人生观、价值观的误导与扭曲,呼吁人们摆脱僵化的惯性思维,降低对物质的需求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以“任性”的勇敢寻求令身心安适的生活方式。这一思想迎合了“乐活”“慢活”的生活理念,以返璞归真的方式抵抗精神异化,也包含了环保的价值取向,既是对后工业社会物化与异化精神生存趋向的反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赓续与发扬,对当下两岸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ab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见《春醪集·泪与笑》,江苏文艺出版社20_年版,第157页,第160页。
ci舒国治:《理想的下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年版,第136页,第233页。
dh张瑞芬:《狩猎月光——当代文学及散文评论》,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_年版,第146页,第145—147页。
e梁文道:《但少闲人》,见舒国治:《理想的下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年版,第5页。
f林文义:《延续以及创新》,见林文义编:《九十六年散文选》,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_年版,第19页。
g周作人:《〈燕知草〉跋》,见《永日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_年版,第79页。
jlm舒国治:《舒国治精选集》,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_年版,第408页,第234页,第418页。
k杨照:《现代都会的闲散传奇》,《联合报》20_年9月16日。
作者:刘秀珍,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摘要本篇论文从康德的美学思想分期入手,对康德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进行探析。以康德在经验主义美学思想发展为重点,对美学思想进行大致的梳理,在本篇论文中得出了康德对人类的审美情感主要是从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并且康德对经验观察的审美运用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更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美学最终寻找到了一种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性原理来鉴赏美的标尺,最终奠定了康德在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康德美学分期经验主义情感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_.06.072
TheStagesofKant'sAestheticThoughtandEmpiricismAestheticThought
QINQingyu
(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0)
AbstractThispaperstartswithKant'saestheticthoughtbystages,toexplorethegeneraldevelopmentofKant'saestheticthought.FocusingonKant'sDevelopmentofEmpiricismAesthetics,itsortsouttheaestheticthoughtroughly.Inthispaper,itisfoundthatKant'saestheticfeelingstowardshumanbeingsaremainlyanalyzedfrom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What'smore,Kant'saestheticapplicationofempiricalobservationisafurtherreflectiononBritishempiricismaesthetics.Throughanalysis,wecanseethatKant'saestheticsfinallyfoundakindofinnateprincipleofuniversalnecessitytoappreciatebeauty.Finally,Kant'simportantpositioninthedevelopmentofaestheticswasestablished.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论文大学生美学论文集合3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