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3:有,我的同桌之前跟我很要好,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周末学习委员让交作业,我提前做好了早就交了,我的同桌在外地玩耍,当时已经晚上十点了,她让我帮她写一份作业交上去,我婉言拒绝了,从那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说过话了。
老师:听完你们的分享,加上刚刚你们看的视频,相信大家心里应该有答案了,在人际交往中,做人不要太实在,否则会吃亏,人和人之间相处应该保持距离和留给对方空间,对别人的好应该由少到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人际交往才会持久,太远或太近都不利于维持人际关系,希望大家以后能做得更好!
第三,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以往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聆听他们的感想,引导他们思考今后处在工作岗位上应有怎样的选择?第二点内容中的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也很抽象,单纯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去理解是很难的,个人与集体、公与私、义与利、利己与利他都要从生活中去知会,因此播放《三峡移民》、《凉山木里救火英雄》视频,与学生相互交流。
老师:大家观看完《三峡移民》的视频,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有什么样的体会?
学生1: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虽然三峡居民很热爱自己的故土,不舍得离开,但为了国家建设着想,只能舍小家,保大家。
学生2:也许我现在很难理解对故土的热爱,但是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开始生活是不容易的,就像我小时候在乡镇,对乡镇的生活很熟悉,后来搬去了城里,距离并不算太远,我的心里都很难受,更别说这些迁移到其他地区的居民了。但为了国家建设,这些牺牲是必要的。
老师:大家观看完《凉山木里救火英雄》的视频,你们有怎样的感想?
学生1:老师,看视频的时候我心情很沉重,现在还未组织好语言,之前也看了相关视频,我都哭了。
学生2:他们都是最伟大的英雄,为了保护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学生3: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也会做一样的选择,在国家利益面前,我们要舍弃个人利益,哪怕是生命,因为我们是这个国家的公民。
老师:我们应该向救火英雄致敬,也对他们表达深切的哀悼,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都有自己的职责。汶川大地震时,涌现出了许多正反面事例,我们应该以那些英雄为榜样,做一个以国家、集体、社会利益为先的人。
第四,运用信息化软件,对课堂进行互动和考核。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让学生使用手机并且不影响教学,寓教于手机很重要。在课堂上,手机成为了教学工具,每个学生下载蓝墨云班课,教师创建班课群,学生加入,课前使用签到软件,课中使用问答软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氛围很活跃,减少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睡觉、打游戏等现象。
结语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还有课堂创新方面着手,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多数充满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如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或死板,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用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他们学会用哲学的智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也能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候红梅.“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点滴[J].中学课程辅导,20_.
[2]林洁.《直面人生挫折与挑战》主题活动课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_(8).
[3]王笑笑.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哲学课堂的实效[J].时代教育,20_(5).
[4]严涛.浅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_(1).
[5]肖力琼.浅谈职业高中《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_(9).
摘?要?本研究采用经典双任务范式、结合Stroop范式以探究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是否会消耗自控资源引起自我损耗效应。结果显示,利他组和利己组被试在Stroop变式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中性组,且利他组在经典Stroop色词检测任务中的正确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组。结果表明,个体对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且引发自我损耗效应,而对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不消耗自控资源而未引起自我损耗效应;双任务范式中双相关自控任务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自控资源;利他;利己;注意偏向;双任务
分类号?B848.4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_.03.004
1?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面临是否帮助别人的抉择,这种冲突一方面来自于本能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于社会和受助者来说,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并且长期以来,利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何为利他?Trivers根据行为的结果,指出利他是使受助者获益而同时会让利他者受到损失的一种行为(刘晓敏,2000;Trivers,1971)。从利他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亲缘利他是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含有直接功利性目的,例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互惠利他是指互惠利他者帮助别人是期望未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回报,例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投资,互惠利他对于实行利他行为的当下来说,利他者是以付出为先的。另外一种则是纯粹利他,主观上不追求任何回报只是付出的利他行为,其真实性仍有争论(叶航,20_)。从利他的内部动机来看,Baston认为动机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利他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自己获益,则是一种利己性的利他,而最后目的并非是为了自己获益,只是利于他人,则为利他性利他(Baston,1987;Baston,20_)。然而,只要做出利他行为时是会使得我们花费额外的时间、努力、金钱等,这就使得选择利他行为需要进行自我控制。正如学者观点,个体常常在利他行为发生时,压抑利己的内部冲动,产生的这种冲突就需要自我控制,而自控失败时,个体自私的冲动就占据主动(Martinsson,Myrseth?&?Wollbrant,20_)。并且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利他行为通常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Xu,?Bègue,??&?Bushman,?20_)。因此,一般认为,自我资源的减损会由利己冲动占主导,相应减少利他行为发生。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情绪、思维等,并使其与自我价值、社会期望和道德规范保持一致的心理功能,它可以抑制特殊的行为、情绪、思想等,例如抑制愤怒情绪、抵制冲动消费、?克服行为习惯等(Baumeister,?20_;?Baumeister?&?Tice,20_;Kopp,1982)。自我控制本身也是复杂的,由先天素质与后天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以,自我控制有时指的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行为,還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关元,?何嘉梅,?20_)。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自控资源模型(the?resource?model?of?selfcontrol)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就如同身体肌肉运动消耗葡萄糖一样,进行类似的自我控制活动也需要消耗一定能量,这种作用于自我控制的有限能量即为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Baumeister???&?Heatherton,1996)。当人们完成自我控制任务或类似活动时就会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甚至自我控制资源会呈现亏损甚至衰竭状态,从而导致之后自控行为或任务完成质量下降或失败,这种现象称为自我损耗效应,此时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ego?depletion)(Hagger,?Wood,?Stiff,?&?Chatzisarantis,?20_)。同时,?这种自我损耗会引发个体的意志力减弱,而意志力的减弱会反过来弱化个体的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到个体做出利他行为(高科,?李琼,?黄希庭,?20_;?Baumeister,?20_)。DeWall,?Baumeister,?Gailliot等人20_年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就发现,自我损耗后个体更少有利他行为倾向。而任俊等人对于自控资源损耗的实证研究中也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减少了利他行为,并且倾向于利己(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20_)。在费定舟等人关于利他的研究中,以自我损耗为自变量探讨其对于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自我损耗的个体比低自我损耗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这表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20_)。一般认为,利他行为发生之前,行为者需先注意到环境中的利他信息,之后抉择是否实施利他行为。聂衍刚等人的研究结论得出个体对于利他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警觉,而对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回避(聂衍刚,?刘莉,曾燕玲,20_)。那么,若个体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抑制,是否会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注意的抑制是一种自控的表现形式,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而注意的分配则是消耗认知资源,的确,有时自控资源与认知资源之间是会相互影响(黎建斌,20_)。然而,Moller于20_年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外部压力迫使个体做出自我控制的情况下(如在实验室中,饥饿的被试面对可口的巧克力,被要求只能看而不能品尝它),个体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也会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相反,在非外力压迫下,个体由内部动机自主控制的行为,则消耗更少的自我控制资源。这一结果在Muraven等人的研究中也被证实,就自我控制而言,被迫要求控制的被试较之于自主控制的被试,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更差、更糟(Muraven,?Rosman,??&?Marylène,?20_)。除此之外,Martela等人研究结果认为自主控制不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相反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表现(Martela,?Dehaan?,?&?Ryan,?20_)。学者对于利己与利他信息的注意似乎持不同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利己相关的事宜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即关注利己信息是自动化的;而对于利他一类的信息,则是社会化后才掌握的规则,所以并不是自动化的,是深思熟虑的有意识加工。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利他行为通常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Xu,?Bègue,??&?Bushman,?20_),而自动化无需自我控制,因此不会消耗自控资源。另一种则是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符合“理性人”假说,是先天的优势反应;利他也不过是为了避免责罚或者获得某种奖励,是后天社会规则下建立的条件反射(潘彦谷,刘衍玲,冉光明,雷浩,马建苓,滕召军,20_)。然而自控理论则认为,对于这种优势、习惯化反应的抑制都会消耗自控资源,不论先天与否(Baumeister?&???Heatherton,1996)。面对这种争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本研究将对其进行探究。
研究自我控制的常用实验范式为双任务(dual-task)范式。被试需接连完成两个需要自控的任务,即使两个任务并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任务,也会使得第二个任务的表现变差(Muraven,?Baumeister,?2000)。然而,国内学者认为双任务范式中的两项任务必须是不同类型的、不相关的两种自控任务(如做出抉择和情绪控制)(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20_)。例如,董蕊与张力为在研究运动员自我损耗实验任务的探讨中,使用的双任务范式,任务一是视频语词干扰任务,任务二则是Stroop色词任务(董蕊,?张力为,?20_)。??的确,国内外多数学者在使用双任务范式时,任务一与任务二多是不同类型的任务。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同种类型的双任务就不易造成自我损耗的效应?根据Baumeister及其同事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双任务范式中第二项自控资源损耗的检测任务多为经典Stroop色词任务,表现为损耗组的色词任务成绩明显不如对照组(Baumeister?&??Vohs,?20_)。董蕊与张力为在检测传统语词干扰任务在大学生运动员中损耗效应时,也使用了经典Stroop色词任务作为自我损耗的检测任务(董蕊,?张力为,?20_)。另外一些学者也在自控损耗研究中以经典Stroop色词任务作为检测任务(孙利红,?张力为,?20_;?阳海英,?张力为,?20_)。目前,对于双任务中操作的误解是两项自控任务必须是完全不相关,而张国礼和张力为已经提到并非是不相关的两项自控任务(张国礼,?张力为,?20_)。?本文使用该任务类型的原因是,双任务范式是用来探究自我控制相关研究的必要范式,而本文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检测对于利他、利己信息的抑制是否消耗自控资源,而Stroop任务一般作为检测自控资源消耗与否的任务。同時,此两项双自控任务不是完全不相关,自控任务一是任务二的变式。
综上所述,本文准备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抑制会否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其二,验证在双任务范式中,是否同种类型的任务一与任务二也能作为研究自我控制的任务进行使用。本研究假设1认为,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表现在双任务中的任务二上成绩会欠佳,差于非损耗组;同时假设2认为,同种类型的双任务依然具有可行性,表现为任务二中可以检测出自控资源损耗。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论文利己与利他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