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基地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我市果畜草菜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大,批量生产不够,商品总量不足,提供的原料产品水平低,达不到产业化生产标准要求,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户分散经营,“卖难买难”同时存在,规模效益不突出,阻碍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心环节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果品加工量不足,鲜果外销量很低;牛产业加工能力小,且水平低,批量应市的不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流动资金需求大,企业自筹能力有限,财政困难无力投入,商业银行对农业企业的贷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因素。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进入市场比较困难。全市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还很不规范、不完善,组织化程度很低。订单农业刚刚起步,多数企业与农民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市场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产品进入市场难,平等交易难。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萎缩,职能弱化;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不快;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未被广大生产者所掌握;产业化经营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支撑力不强。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及重点
(一)思路目标
今后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围绕甘肃东部经济强市目标,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高效农业集中区,按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开发、科教兴市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努力构建战略性主导、区域性特色、地方性优势三个层次分明,产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规模、质量、效益兼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到2010年,建成果品、肉牛、牧草、玉米“四个百万”基地,产业商品值占到农业商品值的70%,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二)发展重点
概括起来,组建两大集团,构建三大体系,走好四条路子。
组建两大集团:
一是以散养农户为基础,以养牛乡、养牛村、养牛社和养牛大户为依托,以景兴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西开牧业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峡门福利制革厂、雄风公司等育肥、加工企业为龙头,由政府牵头,采取控股、参股、重组、兼并等各种手段促进联合,组建“平凉红牛”集团公司。
二是以现有的果品基地为基础,以静宁果品经销公司、绿源公司、麦林公司,崆峒西郊气调果库,泾川王村果蔬冷藏库、华圣果业公司,庄浪万泉果菜保鲜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发展1-2个流通企业,组建“平凉金果”集团公司。
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建立健全资金、信息、技术、购销、储运等系列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入手,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功能发挥和应用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信息龙头网站建设,大力推广乡镇农民信息之家建设步伐,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服务项目,积极稳妥地扩大信息覆盖面。
二是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监测检验体系。在认真执行国标、省标和行标的基础上,以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况。尽快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和县(区)监测检验所,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三农问题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