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社会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这样来认识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等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地区差距长期得不到扭转,不仅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基于人民利益的立场从政策层面作出的科学决策。人民的利益是评价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效果的最高标准。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切实落实的惟一尺度。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片面追求速度的现象,是与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没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致。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衡量一切决策和实践,才能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先进性教育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