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思潮的运动进程,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团结和谐。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三、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1. 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2. 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有效载体。要继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百城万店无假货、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等活动,推动形成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热潮,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要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突出抓好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4个方面,努力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展现我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
3. 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党团知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