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定量检测试剂等。
3. 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表面生物活化及抗凝血和组织增生改性技术,生物人工器官和器械的免疫原性消除及抗钙化技术,现代化灭菌包装技术等。医用材料方面重点开发医用聚氨酯及聚乳酸等合成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和器件,以牙种植体为核心的牙科材料。生物植入器械方面重点开发组织诱导性人工骨、软骨、肌腱等器械和组织工程化制品,表面改性的新型人工关节及脊柱融合器械,表面抗凝血改性的人工心瓣膜、血管支架、心肌补片、封堵器、人造血管、生物瓣膜等。高端耗材及制品方面重点开发血液采集、分离、纯化材料和制品,功能化分子成像显影剂,生物相容高分子组织粘合剂,医用可降解高分子塑料及高分子包装材料等。
4. 化学药。重点发展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技术,天然活性产物单体成分分离纯化技术,缓控释药系统技术,药效学研究技术等。重点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以及老年病、罕见病的新药、重大仿制药以及大品种药物等。 5. 现代中药。重点发展天然药物、中药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制剂和质量控制技术等。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中药保护品种、独家生产品种,已取得临床试验、生产批件的中(藏)药新药以及中药消费品化产品等。
五、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 瞄准高端招大引强。抓住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和全球重组的机遇,重点引进全球500强、国内100强医药企业和处于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环节的研发机构和产业化项目。将“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研发团队,鼓励国际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促进医药科技信息、技术、项目和资本的对接合作。到2015年,争取引进全球医药50强企业5—10家来蓉发展。
2. 立足本地做大做强。培育和认定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知名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开展产业合作,延伸产业链。支持制药企业按新版GMP的要求、医疗器械企业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医药国际认证,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制药企业5家,10—20亿元的制药企业10家,1—10亿元的制药企业80家。
3. 完善平台加快转化。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引进和建立一批新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平台,加快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创新成果推广示范和应用衔接,尽快提升新品知名度。到2015年,争取转化国内外重大生物医药科技成果10个,重大专利药1—2个。
4. 提档升级打造品牌。鼓励优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研发需求量大、产品市场前景好,能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创新药物;对现有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积极仿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临床用量大、销售额居前列的陆续到期的专利药品种。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到2015年,力争有30个生物医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二)保障措施。
1.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加强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相关政策落实、政府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强化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2. 加强政策扶持。支持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对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引导和督促企业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重大技术创新、关键技术产业化、重点产品规模化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3. 加快载体建设。严格落实本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平台搭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重点加强高新区、都江堰市、邛崃市和双流县主要载体建设。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级相关部门。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8月9日印发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