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表现与存在 读书笔记(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萨特的文论选中在“什么是文学”中围绕着“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三个问题阐述。将写作和绘画,雕塑和音乐进行比较。写作是一种超越语言存在的表现。真正的写作是为自由而作,然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自然而然是暗示性的,即使作者旨在完整无遗的表现对象,他永远不可能说出一切,他知道的总比他说的少,这是因为语言是省略的。

曾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中听到一位女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声势浩大的声称她写的东西只为自己写,自己看,无所谓别人怎么看。而我当时就极不赞同她的观点。因为没有为自己写作这样的事,

如果有人这样做,他必遭到最惨的失败,人们在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到纸上的时候,充其量只不过使这些情感得到一种软而无力的延伸而已。但我还是很敬佩她有这份执着和勇气说出这样的话。

潘新和——《在苦难中与阅读写作结缘》(附:《书魂》) 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很不寻常,在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像一只小老鼠,还没反应过来,就从眼角—掠而过,消逝得无影无踪。然而,晦暗的时光,却得—一页一页慢慢地翻阅,像疲惫的老水牛蹒跚的脚步,让我们度日如年而刻骨铭心。其中每一个瞬间,都将凝固成永远的记忆。

打开一个页面,我曾记录如下: 书魂

书是有灵魂的,你信不?

我过去也不信,直到不久前的一天清晨??

那天,我照例到操场散步,在宿舍区碰到了系里的林海权教授,他向我招手,很喜悦地告诉我,他刚买了一本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书中对先父著的《中国语源及其文化》评价甚高,称它是中国“五四”以后文化语言学方面承前启后的第一部著作,问我想不想看。我略一沉吟,回了一句“算了吧”!便走了。

我不知道林教授是否对我的失礼感到不快,倒是我自己那份淡漠渐次变得沉重起来,心里老是搁着这件事,眼前老是浮现一脉发黄的书脊。

我也算是出生“书香门第”,家中别的没有,唯有书多。从小我与父母同居一室,当中隔开的便是一排大书橱、我是在这堵“书墙”下长大的。

跟所有好奇的小孩一样,小时候我也绝不会放弃在家里“寻宝”的乐趣,那排大书橱自然是我搜寻的重点目标。我曾将书橱里的《史记》《汉书》《艺文类聚》《康熙字典》《辞海》什么的,一本本搬下来,翻个遍,再不露痕迹地上架复原。至今我还记得它们是摆在书橱的第几层,靠左还是靠右。

一天,在书橱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在一脉发黄的书脊上印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潘懋鼎,我无法形容那时的惊喜——是父亲写的书!翻开来,却读不下去,勉强溜了几页,感到十分无味,于是插回去,让它继续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呆着。

后来是文化大革命,是我和哥哥“上山下乡”,是父亲蒙冤自尽??当我们一家不得不从大学宿舍里搬出去时,悲愤中的母亲以少有的决然,把书橱里的书全部卖掉,包括父亲写的那本令我惊喜又令我失望的《中国语源及其文化》。

我永远记得那天。废品站的板车来了,一瞬间便拆除了那堵温暖的“书墙”。我含着泪,看着伴我长大、我无比熟悉的“书们”,被

硬塞进麻袋,摔到板车上,一车一车地拉走。我那少年的心陡然间升起了“永失我爱”的悲凉,仿佛一下子苍老了一百岁。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找书,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曾“梦里寻它千百度”的那一脉发黄的书脊,心跳得厉害!我曾无数次地自责,骂自己为什么那么傻,不留下父亲的那本书。这时,它就在我眼前举手可及,且我确信已能够读懂它。可我终于没有伸手。是不想看,抑或不忍看?我说不清楚。

但此后那一脉发黄的书脊时时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我常常自我排遣:父亲不在了,那书在不在,那书写得怎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忘了它吧!我故意显出超脱的宁静。每每有人告诉我,在某本语言学家词典里看到了关于先父的词条,我一句也不多问,顶多说一声“谢谢”。那天我漠然地回应林教授的关切,也正是这种心态在作祟吧!

没想到这种漠然转眼间荡然无存,想看一看《文化语言学》的愿望让我心绪不宁。

在愈来愈强烈的愿望的催逼下,我匆匆地从林教授那里借来书,匆匆翻开他早就为我夹好的那一页,匆匆地读:

“??如果就专著而言,潘懋鼎《中国语源及其文化》是上承梁启超语源之学,下启文化语言学的第一部论文集??”

我忽然彻悟:父亲从未离去,父亲因他的书而活着;那书不死,父亲也就不死,那书里有父亲的灵魂!每一部不朽的书里,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从此,我对书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当我走进图书馆书库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周围簇拥着无数睿智的灵魂,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他们是不死的!

因为要写书的缘故,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大堆书,从抽出的借书卡里,我发现其中一张有父亲的签名,我怔住了:30年或40年前,我的父亲借过这本书,他曾经翻过的每一页,读过的每一字,我也将重新翻过、读过!当我也在借书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若干年后,当我也已作古,我的女儿是否也会在借书时看到她祖父、父亲的签名呢?一定会的!

读书的人也是不死的。

这就是我的少年时代留存下来、影响至今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记忆,它注定了我与书的结缘,诠释了我日后艰辛而义无反顾的言语人生。也许就是那次偶然的发现,悄无声息地激活了我酣睡着的言语基因,唤起了言说的冲动与梦想。现在回想起来,兴许从那时起,我对“书”有了最初的颖悟:从“书”的不死,悟到了“人”的不朽,“人”亡“书”在,“书”在“人”存。“书”,象征着“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存在。这为我后来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教育思想埋下了一颗种子。在随后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这颗种子慢慢地长叶、开花、结果: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渺小的,但是人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语文的表现与存在 读书笔记(3)在线全文阅读。

语文的表现与存在 读书笔记(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10382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