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29日02 版)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通过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为迎接建校95周年,广泛征集校训,作为学校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师生踊跃提出方案,最后经学校讨论,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
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教育救国的思潮是紧密联系的。师范学校被认为是培养国民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源泉。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志士仁人大声疾呼变法图强,强调维新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梁启超在《论师范》中指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正是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应运而生,开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之先河。1912年,著名教育家陈宝泉出任校长。陈宝泉很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他认为,今天师范学校的受教育者就是明天社会上的教育者,他们的品德、学识、行为等都将影响青少年,他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他常对学生说:“你们将来出去做教师,要晓得做教师是不容易的,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当时学校门口挂着一面大镜子,上写“整容貌”三个大字,学生进出校门均须穿着校服,佩戴校徽,整理仪容,他们儒雅的举止,谦恭的仪态在社会上极负盛誉。范源廉先生任校长期间,十分重视为师之道,提倡人格教育,强调师范生的学识与品德修养。在他亲自撰写的校歌里写道:“往者文化世所荣,将来事业更无穷,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老校长李蒸 1
也曾说过,师大对国家的贡献不是煊赫的,而是潜伏的永久的,“为国家树人大计培植下优良种子”。
北京师范大学112年的发展始终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在讨论师范教育的出路时,人们提出:“惟收复失地,复兴民族,才是我们师范教育的出路,惟有动员民众,抗战到底,才是我们师范教育的任务。”“我们师范生应以所特具的吃苦、耐劳、沉毅、果断,创造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硬干精神,发扬光大起来,更飞跃的进展到中国领土之每一个偏僻的角落,而激发起全国父老兄弟姊妹们的爱国情绪和急切的抗战工作”。
在近现代中国,由于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承担的使命重大,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非常鲜明的。可以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早已成为北师大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深深融入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血脉之中。教师要“为师”“为范”,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为师者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德高”。崇高德行的养成要靠学问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学”提供保障。“学为人师”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习开县优秀教师群体事迹有感
2003年12月23日,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气井突发特大井喷事故;其后,2004年9月4日,开县又爆发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整个县城处在一片汪洋之中。前后两次受灾,不到一年的时间,开县的教职员工经历了两次大考验。在灾难剧变中,开县的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生命安全,在灾难爆发的时候他们首先保护的是受灾的学生。井喷时,灾区有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有3000多名;洪灾时,先后有168所学校受灾,有9000多名学生被围困。但是,灾区的教师们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组织、带领灾区的学生,成功实现紧急疏散和安全转移,最终保证在校的学生没有一个丢失、没有一个死亡、也没有一个受伤,真正的做到了视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使学生家长真正放心。
我国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重庆市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实践了“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要求,展示了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一个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首先,我们教书育人,真正是为老百姓、为祖国培养下一代;我们通过做好教育工作,来实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人民教师的职责。其次,我们教书育人,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我们的家长把学生送进学校,不仅仅让他在学校里面安全,让他们长大成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承担起国家和民族兴旺的事业接班人。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
开县教师在生死抉择面前表现出来的巨大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动人,高尚的师德风范教育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人。他们不仅
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也是人民群众学习的光辉榜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习开县精神,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鄯善县中心小学 代晓丽
在上师范的那些日子里,每天去上课时我都要抬头仰望迎面镶在实验楼上的那四个钛金大字“为人师表”。那四个字在我的心底一直是教师这个职业最理想境界的象征,如海市蜃楼一般。有一天,我忽然问自己:为人师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要怎么努力才能追求到自己的梦想呢?教我们文学的卢老师告诉我,为人师表即做人的样子。我不禁愕然,怎么可以理解得这么简单?然而, 20多年来,老师的这句话时时在我耳边萦绕,指引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是的,“做人的样子”仿佛给教师身份的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到现在我还在想: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教师,我今后将如何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呢?
一、加强政治学习,做和谐社会的使者。
“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只有稳定才能有和谐,只有稳定才能有经济的腾飞,只有稳定才能有人民的安宁幸福、安居乐业,只有稳定才能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是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的政治斗争,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
学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紧密联系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现实,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利用三尺讲台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二、加强师德建设,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如今的鄯善,面临着千载难逢机遇:国家新的铁路客运线将建到鄯善县城附近带来的机遇;沙尔湖煤田的开发、“西煤东运”的主战场的确立、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投入运营带动资源全面开发的机遇;全国、全疆和全县人才市场形成交流体系,带来聘用人才的机遇;旅游景点的开发建造,促进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因此,作为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因此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那么,如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让我们来听听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的教导: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爱教。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学高为师,终身学习。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
曾几何时,初为人师的我立志要辛勤培育眼前的这些花骨朵,等他们各个走向名校、高校之时,我将被鲜花簇拥,人生因此而生辉。但是,从教多年来,我愈发觉得做人更重于学识。我又立志:不奢求我的学生都能成才,但他一定要成人。是啊,被鲜花簇拥固然美丽,但“桃李满天下”的丰收景象不更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追求的境界吗?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学习李芳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开学伊始,在李欣芳校长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全体教师学习了用生命救护学生的河南教师——李芳的先进事迹。学后,我深受感动。
李芳老师在危急时刻的突出表现,集中展现了人民教师舍己为人的人性光辉,神东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在她的英雄壮举里,闪烁着爱生如子的是的光辉,她是新时代的张丽莉是我们身边最美教师,是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李芳老师不仅是河南教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的典型代表,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真实写照。她在生死关头奋力一推,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所有危险档在自己身后,这是她师者大爱的集中爆发,是她高尚师德的最好体现。李芳老师的英雄事迹一直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学习李芳老师的崇高精神,不断锤炼师德修养,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是我的人生目标。
今后,我要以实际行动,向这位老师学习。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不近吧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更要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成就学生、分析按社会,做一名向她那样的高尚师者。我要进一步学习她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学习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主动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29日02 版)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通过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为迎接建校95周年,广泛征集校训,作为学校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师生踊跃提出方案,最后经学校讨论,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
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教育救国的思潮是紧密联系的。师范学校被认为是培养国民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源泉。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志士仁人大声疾呼变法图强,强调维新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梁启超在《论师范》中指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正是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应运而生,开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之先河。1912年,著名教育家陈宝泉出任校长。陈宝泉很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他认为,今天师范学校的受教育者就是明天社会上的教育者,他们的品德、学识、行为等都将影响青少年,他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他常对学生说:“你们将来出去做教师,要晓得做教师是不容易的,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当时学校门口挂着一面大镜子,上写“整容貌”三个大字,学生进出校门均须穿着校服,佩戴校徽,整理仪容,他们儒雅的举止,谦恭的仪态在社会上极负盛誉。范源廉先生任校长期间,十分重视为师之道,提倡人格教育,强调师范生的学识与品德修养。在他亲自撰写的校歌里写道:“往者文化世所荣,将来事业更无穷,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老校长李蒸 1
也曾说过,师大对国家的贡献不是煊赫的,而是潜伏的永久的,“为国家树人大计培植下优良种子”。
北京师范大学112年的发展始终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在讨论师范教育的出路时,人们提出:“惟收复失地,复兴民族,才是我们师范教育的出路,惟有动员民众,抗战到底,才是我们师范教育的任务。”“我们师范生应以所特具的吃苦、耐劳、沉毅、果断,创造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硬干精神,发扬光大起来,更飞跃的进展到中国领土之每一个偏僻的角落,而激发起全国父老兄弟姊妹们的爱国情绪和急切的抗战工作”。
在近现代中国,由于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承担的使命重大,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非常鲜明的。可以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早已成为北师大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深深融入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血脉之中。教师要“为师”“为范”,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为师者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德高”。崇高德行的养成要靠学问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学”提供保障。“学为人师”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实用文档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