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拓展阅读,使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同时避免空洞说教,学生积极性也高。) 六、课文总结
作者从兰亭盛会职“乐”写起,兴尽悲来,抒发人生苦短之痛,沟通古今,抒发千古同悲之叹。王羲之所谈论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然死亡必然降临,与其空空悲叹,不如行动起来,善待上帝赋予你的生命。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既然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用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去拥抱生命,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对课文思路简要梳理,便于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 七、布置作业: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4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