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种群的增长方式
一、目标导航
1.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基本要求 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通过“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概述数学建发展要求 模的一般过程,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小资料:海洋鱼类的最大捕获量”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说明 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二、知识网络
- 1 -
三、导学过程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时间/分钟 0 细菌数量 20 40 60 800 120 140 160 180 1 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 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 提示:直观,但不够精确
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提示:农、林、牧业生产就是在K值范围内谋求产量的提高,其潜力有一定限制。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提示:不是 不一定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降低环境容纳量
- 2 -
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提示:血球计数板
2.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 提示:不需要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提示:稀释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2. 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
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环境得到改善后K值会上升。 3. 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 3 -
4. 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增长率 有无K值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不变 无K值,持续增加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越来越小 有K值,可在K值 附近上下波动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5. 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6.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
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 4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 实验流程
(1)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易错警示 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 五、布置作业
1.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5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2.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4.2种群的增长方式导学案1(无答案)浙科版必修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