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中的阅读观
摘要: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人物,孟子在其毕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思想。其关于阅读方面的经验,蕴含着非凡的智慧之光,对当今的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孟子 阅读 教育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保存在《孟子》一书中,他的思想精华较为集中地表现在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方面。虽然有很多学者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阅读观探究甚少,所以本篇将对《孟子》中有关阅读方面的智慧进行论述。
一、阅读的目的——明人伦
[1]
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曰校??其所以明人伦也。”在这里,“人伦’
指人与人之间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这些准则是什么呢?孟子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2]使受教育者乃至天下人认识并遵循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相互关系中的道德标准,人人依此行事。孟子希望通过阅读,使受教育者能够拥有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做到“明人伦”。只有能够“明人伦”,才可以慢慢地通过社会的磨练,成为一个君子,一个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之人。
二、 阅读的态度
在阅读中,阅读者应该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下面论述《孟子》中关于阅读的态度问题。 (一)知羞耻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耻心矣。”[1]这句话孟子想说的道理是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的不知羞耻。这句话意在告诫学生要知羞耻,
[1][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5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1
只有“知耻”才能“后勇”。虽然孟子在这里讲的是个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修养方面的所作的论述,但是他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阅读者在阅读学习中也要抱一个知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进步的更多,更快。 (二)诚心诚意
孟子云:“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未有能动者也。”[2]孟子在这里强调诚是自然地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不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实际上孟子在这里也暗示了受教育者在进行阅读时要诚心诚意,要追求诚,脚踏实地的学习,只有坚持“诚”,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三)孜孜不倦
孟子教育学生在阅读时要孜孜不倦,他说:“术有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3]孟子说这句话,意图告诉学生,有些东西,探求了便会得到,放弃了,便会失去,他又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这就告诫阅读者要有一个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收获更多。
三、 阅读的条件
阅读者要想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除了识字,还需要哪些条件呢?孟子是这样论述的:
(一)树立远大的志向
孟子曰:“舜一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4]在这里,孟子先引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例子,为的是说明成大事前,必须要经历一番磨难,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怎么办呢?需要从容的对待问题,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孟子说的这一段话,就是为了强调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要耐心,要知道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自己努力了,只需待时机成熟,就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专心致志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弗若之矣。”[1]下围棋只是小技巧,但是如果不一丝不苟,也是
[2][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02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62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4
2
很难有成就的。奕秋是一个下棋的高手,两个弟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他学习棋艺,但是最后两人的收获却不一样。那么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奕秋教授棋艺时,其中一个人学习十分认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听奕秋讲解棋艺,虽此时另一个人也在听老师授课,但心里却想着会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把它射下来。比别人落后,并不是因为不聪明,自己没有学习下棋的天赋,而在于不专心致志。孟子用简单的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的相当透彻,并将专心与不专心造成的结果告诫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中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的阅读,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要求学生专心致志的同时,孟子反对自暴自弃。对于自暴自弃的人,不必要奢望他们能有什么作为,所以阅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既要做到聚精会神,还要防止自暴自弃,要“安然处之”。 (三)重视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读者都很熟悉,它使我们对坏境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孟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十分注重环境的作用。有一天,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的就看见了齐王的儿子,长叹一口气的说道:“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度,奉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体质,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环境真的非常重要,同样他也是别人的儿子,只是因为出生环境的有所不一样,所以地位、权利等等都不一样。孟子借以告诫自己的学生,环境的作用——环境能塑造人,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当阅读者在阅读时,更要注重环境的作用,要在适宜阅读的环境下进行阅读,心无杂念,通过阅读,来培养心志,做个“圣贤”。
四、 阅读的方法
前文,简要的论述了《孟子》一文中所提到的阅读的条件,接下来将探究《孟子》一文中有关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方法涉及面比较多,下面将其卓越见识论列如下:
(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中,孟子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要真正的有所得,就必须学会“自得”,也就是树立自求深造的主动学习意识。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知识日积月累,阅读也一样,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的文章越多,成为“善士”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51
3
(二)知人论世
在讲叙交友方面的问题时,孟子指出:“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孟子说这段话的本意是想说优秀的人应该同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如果同自己所处同一时代的所有优秀人物交友都不能感到知足的话,那么就必须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和古代的“善士”交朋友。那么如何才能同古代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颂其诗,读其书”。也就是通过阅读古代优秀历史人物的著作,从中获得有益的帮助。但是仅仅阅读他们的作品还是不够的,虽然每天吟咏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经典书籍,却连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物都不知道,可以吗?不可以。所以就必须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要了解他们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也就是孟子所强调的,要“知其人,论其世”。孟子在这里虽然讲的是交友的道理,但是却道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原则。直至今天,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所谓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生平简介”、“课文的中心思想”等等,这些耳闻则诵的字眼,无一不是孟子“知人论世”的结晶,也足见其深远影响和卓越贡献。
(三)知言养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问:‘何谓知言?’曰:‘波辞知其所蔽??遁辞知其所穷’。”[2]孟子所道的“知言”是一种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所阐明的是阅读者在阅读时,不能仅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要仔细思考,通过上下文前后关系来辨析文章,理解文字背后作者所暗含的深刻道理,并注意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合理运用。那么何谓“气”呢?孟子曰:“其为气也,至达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
[3]
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气可以看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持有的的一种精神状态。
那么浩然之气便是一种积极的、自信的、坚韧的精神状态。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有信心并且勇于承担一切正义,并会无时不刻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他们不会被外来的强力打倒,使其屈服,也不会被物质欲望迷惑,这样的一类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1]在阅读学习的过
[1][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89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7 [1]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1
4
程中也要有这样的大丈夫情怀,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扰乱了自己的心境,要“善养浩然之气”。
(四)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2]孟子在讨论如何理解《诗》义时,曾经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那就是“以意逆志”说。那么何谓“以意逆志”?以就是用的意思;意就是自身的真实体会;逆就是推测;志就是作者在写作这篇诗歌的原始意图。所以整体意思正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比兴》中所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加以钩考。”也就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 由深入浅的理解诗歌创作的主旨,理解作者创作这篇诗歌的要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受作者创作的本来意图。这就是启示我们在阅读鉴赏诗歌著作时,要常常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或者作者,然后将心比心去感悟作品,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特有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主旨。
(五)博以反约
《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3]在这里,博学即广泛读书;“详说之”即详尽的解说其中的道理;“将以反说约也”就是为了能够回过来说到精要的地方。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广博的学习知识,详细的解释其中的道理,读书要博览群书,在阅读中,书由厚变薄,但是吸取了书中的精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就能得到一个提升,从而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六)善于变通、举一反三
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和公孙丑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公孙丑请教孟子说:“高子曰:小弅,小人之诗也。”[4]孟子问:“何以言之?”公孙丑说高子之所以断论小弅是一首小人诗,就是因为它的里面,非常明白的有着大批怨父诽文的诗句。之后孟子非常感慨的说道:“高子在讲诗的时候,讲的太僵化呆板了,这样传诗,只能把诗的形式传下去,而毁掉了诗理道理。”随后孟子又举了一些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在这里,孟子强调在读《诗》时,不可一味的传承古人的观点,要善于变通。要让学生在阅读同类文章时,举一反三。如果讲的太僵化呆板,只是一味的传承诗的形式,阅读者并不会有太大的受益。在这时,就需要阅读者善于变通,举一反三,触类
[2][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1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90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78
5
旁通,只有这样,阅读起来才会受益匪浅。 (七)慎思明辨,勇于创新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孟子告诫受教育者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对所学的知识,要慎思明辨,要有怀疑精神。阅读也是一样的,阅读时,不能完全依存书本内容,不能完完全全的相信书本,要有怀疑精神。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对书本进行了无数的赞扬,但是,如果我们一意孤行,完全信书,惟书是从,轻则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重则就会慢慢养成“本本主义”和“唯书”的不良风气。在今天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观教育下,我们对这个“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孟子那个时代,孟子说的这个“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可以说是空谷足音,是个不小的突破。所以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不可照搬书本,要慎思明辨,勇于创新,做到真真正正的“不唯上”、“不唯书”。
(八)重视反思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指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2]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应当返观自省,努力寻找自己的过失,并加以认真改正。在阅读中,如果在阅读一篇作品后,文章并没有给你太多的印象或者启示,这时候你就得反思,到底是自身原因还是作品本身的原因,是自己根本没用心,还是作品本来就无可读之处,积累经验,争取在下次阅读时进步。
五、 阅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孟子》一文中关于阅读的态度、方法、目的等等,前文已经一一作了论述,下 面简要论述一下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知其所以然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1]他认为做一件事,如果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不能考虑到这件事情的后果,并且一直做下去的话,一直会是一个一般人,不会成为“善士”。在这里,孟子意在启发我们在阅读一篇作品后,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囫囵吞枣,
[1][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2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7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02
6
如果不能“知其所以然”,那么读的再多,也无益。
(二)重视积累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独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想统一天下的人,譬如害了七年的病,要用三年的艾叶来救治,如果平常不积蓄,终身都办不到。孟子在这里虽然讲的是君王如若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平时实行仁政,获得民心的道理,但是也暗示了我们受教育者在进行阅读时,要注重量的积累。滴水石穿,只有重视积累,知识才会更加渊博,才会更快的成为一个“善士”。
(三)循序渐进
孟子在其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的规律。循序渐进,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很自然流畅地过程,它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必须尊重它,不能破坏它,要循序渐进。他说道:“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3]他又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4]孟子特别强调学习知识时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环节,特别是知识环节的连贯性、连续性,要学有所成。其实,阅读也一样。在进行阅读时,阅读者不能违背阅读规律,欲速则不达,孟子用农夫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阅读者要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一步一步扎实前进,只有做到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六、 孟子的阅读观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在孔子之后,进一步明确了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其在阅读方面的言论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对后世还是有深刻的影响的。
荀子对孟子的阅读观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他认识到阅读可以增长自身的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但是要有始有终,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并且荀子认为“知之莫若行之”,这对于孟子的阅读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韩
非子则对孟子的阅读观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孟子希望学生可以多看书,看很多的书,而韩非子认为书是过了时的言和知的记录,和当今世情不吻合,因此盲目的通过读书
[2][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22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2 [5]
张法祥、柯美成.荀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本社,2009年:6 [1]
张法祥、柯美成.荀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本社,2009年:7
7
来明理治国,那么将后患无穷,应该透过文字表面理解掌握其实质,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宋代儒家学者在孟子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主张。朱熹主张通过阅读学习儒家经典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达到穷理尽性。陆王心学则主张通过直接发明自身本有的“良知”。王阳明指出:“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2],两家虽然在治学方法上不同,但其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对儒家学说传承贡献最大的人物,其提出的性善论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提出的求放心原则等,都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之深,不言而喻,在此不过多论述。儒家教育在汉代以后再次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并为我国古代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与孟子的功劳密不可分。
七、孟子的阅读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阅读观对当代教育有什么启示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重视提升精神世界
孟子把其毕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他自始至终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知识渊博的人才为目的,这是孟子教育思想独具之处。孟子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高低,与人的文化修养,理想追求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教育来实现提高的,他提出“申之以孝悌之义”,指出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才。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在读书中深刻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又能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要重视养气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人智力和才能的增长影响也很大。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但是人的善性只是一种萌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那么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就需要养气,要摒弃外界的影响,保持人本身固有的善性。所以他重视后天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网络、手机等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增多了,但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不再那么纯粹,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自觉摒弃外来邪念,安心学习,领悟书中的真谛。
(三)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张立文.王阳明全集[M]. 北京: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543
8
在孟子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源于不断的创新。现代教育是为社会创造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方法,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学习时不但要认真的阅读学习还要学会思考,要突破书本中知识的狭隘,努力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孟子所阐述的关于阅读方面的言论,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告诉了我们阅读的目的要明确,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教会了我们一些阅读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解剖一篇作品;端正了我们的学习态度,让我们知道该以何种姿态去读等等。
结语
纵览《孟子》一文中关于阅读方面的教育智慧,对于改进新时期的阅读方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无疑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5]张法祥、柯美成.荀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6]曾祥芹、张维坤、黄果泉.古代阅读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年
[7] 王文胜、马跃如.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一期 [8] 王启才.《淮南子》中的文章阅读论[J],悦读时空第95期,2012年第11期
The View of Reading In \
Name: Liu Yong Student Number: 200901010329
9
Advisor: Wang Qi Ca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Pre-Qin Confucian, a master of Confucianism after Confucius after the Mencius, accumulated rich education thought in his lifelong education practice. The reading experience, with extraordinary wisdom, ha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great. Key words: Mencius reading education
1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论《孟子》中的阅读观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