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 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正面影响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①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②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许多产业部门对推动④不合理采矿还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阻断水循环 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措施 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意义: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工程??
(2)大型工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 (3)影响。
负面影响 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 1
? 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气候,缓解生态①对调? 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 入区
减少开采地下水,有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 水的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②对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①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物种急剧减少 ②不断培育、改良农产品,使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结构。 (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
产业结 项目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劳动力变化 构形态 逐渐减少 先增后降 低级 第三产业 稳步增加 ↓ 高级 (2)地区差异。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2.产业转移。
(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过程:
展水平 低 ↓ 高 经济发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
2
(3)影响。
①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可使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也使不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②环境方面: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③就业机会方面:由移出地转移到移入地。移出地将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移入地将会缓解就业压力。
教材P24探索思考
提示:本“探索”要求我们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分析小山坡发生的变化,体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自然方面看,小山坡是不毛之地,但是距离城市较近。由此可见,小山坡的自然条件较差,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经济因素,只能长期荒芜。从人文方面看,该小山坡无常住人口,交通不便,当地政府在小山坡上建大学后,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荒地变为建筑用地,人口增多、交通便利,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昔日荒芜的小山坡焕然一新,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探索”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正面的影响。
教材P25探索思考
提示:除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外,还有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 教材P26探索思考
提示:调水时对水资源调出区带来的影响是使调出区流量减少,若调出区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可能使海水倒灌,水质变坏。对调水沿途流经地区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教材P31复习题
3
提示:1.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人类对环境既有自觉主动地改造,也有不自觉的破坏。这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总是从对区域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
2.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既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不合理的采矿也会给当地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严重,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不但浪费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还污染了水、土地和空气。不合理的采矿还造成了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
3.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移出地可向产业移入地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使该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并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产业移入地接受产业移出地的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可加快该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两地的合作共赢。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移出地将重化工业向产业移入地转移,也同时把环境污染转移到产业移入地,同时就业机会向产业移入地转移,减少了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4.“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项目 调出区 促进水汽交换和水体更新,有利区域地理环 于水循环。但可能会对航运、发境的变化 电、灌溉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案例研究 教材P31讨论 提示:
减少环境压力的方法 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 举例 制订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随地吐和空气;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给和土壤含水量,利于净化污水调入区 缓解用水紧张矛盾;增加水源补 4
痰,不乱扔废弃物 发展新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清洁生产 倡导绿色消费 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废钢、废铜、废铝的回收利用 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 认购“环保标志”产品,购买绿色食品
1.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A)
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阻碍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后易导致地面塌陷,废渣会污染环境。 2.下列关于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B.在风浪较大的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导致秘鲁渔场鯷鱼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D.人类可以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帮助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因而不用担心生物资源的灭绝
解析:B项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防风防潮的作用。 3.对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 B.促进了调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D.加快了山西煤炭的外运
读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5
4.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B)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5.珠江三角洲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C)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
6.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________(填字母),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________基地(填字母),该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能与煤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图中属于重点开发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__________(填字母),由该基地向乙地区输送能源的工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由B、C、D、E地区输送能源的工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建设这些能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__。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紧张状况 ②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 ③减少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④调节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此图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答出三点)
解析:明确字母所代表的地区所具有的能源种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我国三个水能基地为长江、黄河和珠江上游,即图中E、B、D。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从水量和河流落差两个方面回答。水能的优点是清洁无污染,但存在受气候的影响大,尤其是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的缺点,因此建立电网调配机制十分重要。除了西电东送外,本题还涉及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对这类工程的意义应从西部、东部“双赢”的角度进行表述。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1)B、D、E E 水量大,落差大,水流急 清洁、可以再生
(2)A 西气东输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 D (3)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开发新能源,进口能源等。
露天煤矿的开采给西山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据此回答1~2题。
1.在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C)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7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2.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B)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1~2.解析:第1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山西省的重点矿区经过实践,总结了重点矿区的生态建设模式: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既保持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读下图,青藏高原拥有庞大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的设想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论,该工程不会(B)
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 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 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 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
解析: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地质地形条件复杂,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通过向北调水,增加北方的水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2014年1月22日,江苏省能源局日前发文核准川气东送管道与西气东输一线联络线工程项目。 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促进清洁能源进一步发展,改善和
8
优化环境,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结合下图和我国常规能源消费结构表,完成4~5题。
年份 1978 2000 2007 原煤 70.7 66.1 69.4 原油 22.7 24.6 20.0 天然气 3.2 2.5 3.4 水电 3.4 6.8 7.2
4.关于川气东送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该项目的优势在于市场广阔 B.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明显改善四川省大气环境质量 D.川气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5.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的目标市场都有江苏,其主要原因是(C) A.天然气具有高效、安全、清洁的特点 B.省级政府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C.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 D.江苏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和国际市场接轨
4~5.解析:第4题,川气东送项目会带动管线建设与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川气东送项目的目的地是上海、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改善的是以上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川气在一定程度上能优化输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但并不会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第5题,江苏的常规能源缺乏,社会经济发展快,对能源的需求量大是江苏成为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的目标市场的主要原因。
读下列我国四大重点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6~7题。
9
6.图中的四大重点工程中,以能源调配为主的是(B)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7.图中的四大重点工程的建设,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6~7.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①为我国的青藏铁路;②为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向我国东部输送电能;③为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向东部输送天然气资源,该工程的建设也为我国进口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④为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目前主要进行的是东线和中线工程的建设。
下图是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经济区转移
10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9.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江三角洲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 D.对迁入地来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8~9.解析:第8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经济区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目前,制造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直接接受海外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升级;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产业转向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地区,促进了本区的产业升级;21世纪初期,珠江三角洲的某些产业转向中西部地区,促进了本区的产业升级。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箭头①可能表示(C) A.技术输出 B.资金输出 C.劳力输出 D.土地输出
11.如果箭头②表示服装厂的迁移方向,则对迁入地产生的有利影响是(B) ①改善生态环境 ②带动经济发展 ③促进城市化进程 ④增加就业机会
11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11.解析:第10题,箭头①表示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即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应表示劳力输出;技术输出、资金输出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土地不能输出;故正确选项为C。第11题,箭头②表示服装厂向中西部迁移,对迁入地产生的有利影响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故选B。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下面左图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右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 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 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 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 比较项 水资源南北差 ①________ 异的气候原因 单位调水 量耗能 ②________ 我国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 水南调工程 12
大小 原因 ③________ ⑤________ ④________ ⑥________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解析: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整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结合题目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并参考题目所给图文信息获取回答题目的有效信息进行两个工程的对比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水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缓解供水紧张状况的主要措施包括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节流是主要的分析角度,除了产业结构、技术措施外还包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1)
我国南水北 调水工程 调中线工程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 水资源南北差 异的气候原因 气候,降水丰富;北 冬季多雨;南部为热 方为温带季风气候, 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降水较少 单位调水 量耗能 大小 原因 (或地势南高北低) 调水需要逐级调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13.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据此完成(1)~(3)题。
小 地势起伏较小 大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 水南调工程 美国加州北 13
(1)产业典型产品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依据“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判断,信息产业处于_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期,纺织工业处于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_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下图表示________型产业在东亚地区的转移。吸引该产业转移的地区,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业转移对转移国或地区而言,往往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据下图分析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4)按下图中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你认为我国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14
答案:(1)A或开发 B或增长 C或成熟 D或衰退
(2)劳动力密集 具有充足、素质相对较高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3)外国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4)加强对产品的设计,研制开发核心技术,培育著名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 中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