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每--- ----------
做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学后记:
古诗的教学,我主要从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深深沉浸在诗人的乡思、别情之中。
板书:
送汪伦
----------
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一、 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结构较复杂的句子。 3、 能抓住重点词、句、段,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提
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能力。
4、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2、 深入理解。 三、 教学难点:
学会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四、 时数安排: 本课用五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1、 让学生自由谈谈读书的方法和感受。 2、 老师谈读书方法。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 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老师示范读、领读。 (2) 让学生自由读:
A、 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B、 画出自己认为意义深的句子。 (3) 记下“三遍”读书法的内容。
46
扫除生字词障碍 (1) 查字典
(2) 结合课文内容和老师讲解 (3) 拼读
(4) 重点讲解:
先驱者 咀嚼 弄懂 阐述 鸟瞰 琢磨 3、 指导预习
(1) 想一想,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是指哪三遍。 (2) 把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生字词,理解意思。
第二、三课时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与检查:
1、 检查生字词 2、 检查阅读情况 3、 检查预习情况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1) 读通课文、疏通句子。 (2) 理顺文理。 (3) 老师导读:
A、 茅盾先生的身份、职务、作品和人们对他的赞誉。 B、 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C、 茅盾先生吨“三遍”读书法的论述: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 第三遍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词炼句。 (4) 细读第三自然段,领会“三遍”读书法。 2、 讲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
(1) 理顺文理 (2) 老师讲解:
A、 具体分析第一遍读书要粗读:要求“快”、“全”、“粗” B、 具体分析第二遍读书要精读:要求“慢”、“细”、“深”。 (细讲慢、细、深的具体方法。) C、 具体分析第三遍读书要消化,要求读与思结合,反复思索考虑,仔细品味体会,
记住好词语、好知识,消化吸收文中的精华部分。
3、 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 读通句子 (2) 老师帮助理解
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47
2、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理解“三遍”读书法 3、 深入分析“三遍”读书法的方法内容
运用“三遍 第四课时
练习课
一、 按意思写词语 1、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 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 3、叙述,讲明白。( ) 4、从高处望下看。( ) 5、思索、考虑。( ) 6、收到的益处很大、很深。( ) 二、造句。 如果------ 受益匪浅------ 1、 从文中找出含有词语的句子,体会词语的用法。 2、 理解词语的意思。 3、 造句练习。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 )、( 《 》是他的代表作品,人们称他为“ ”。 2、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是: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四、布置作业: 完成笔记作业。
第五课时
作文指导课: 一、 讲清要求 1、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2、 有什么收获? 3、 你对“三遍”读书法有什么体会? 二、指导写提纲:
1、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内容。 2、主要写感想、心得、体会。
3、如果运用“三遍”读书法,将会有什么样的读书效果。三、指导打初稿:
1、同学之间讲讲自己读后的感想。 2、归纳、总结。 3、怎样表达。 4、撰写草稿。
、( )、( 。《 》、48
)) 四、修改: 1、字词句; 2、语病。 五、集体评议
六、完成作文作业。
第五课时
作文指导课: 一、 讲清要求 4、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5、 有什么收获? 6、 你对“三遍”读书法有什么体会? 二、指导写提纲:
1、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和内容。 2、主要写感想、心得、体会。
3、如果运用“三遍”读书法,将会有什么样的读书效果。 三、指导打初稿:
1、同学之间讲讲自己读后的感想。 2、归纳、总结。 3、怎样表达。 4、撰写草稿。 四、修改: 1、字词句; 2、语病。 五、集体评议
六、完成作文作业。
教学后记:本课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以至用,运 用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读书,体会它的好处。理解很透彻。 板书设计:
1、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2、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
3、第三遍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词炼句。
19、合同
一、目的要求:
49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合同的基本要求。
3、学习合同准确而严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生字词
2、掌握合同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难点; 学习合同的语言 四、时数安排: 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1、 回顾学过的应用文; 2、 老师联系法律与生活,引出“合同”这种文体。 3、 揭题、板书:19、合同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老师领读 (2) 让学生自由读 (3) 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扫除生字词障碍: (1) 联系课文理解 (2) 查字典理解
(3) 老师指导演示理解 (4) 重点指导:
签定 监督 制约 纠缠 产销 署名 3、 指导预习:
(1) 默读课文,想一想什么叫合同,为什么要签定合同。(2) 合同的构成包括哪几个部分?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细读课文 2、 理解什么叫合同,合同有什么作用。
第二、三课时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检查生字词 2、 检查预习情况 3、 检查理解情况
50
语文第十七册备课笔记
1、我的战友邱少云
一、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毒牙、伪装”在课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邱少云不怕牺牲,忍受极大痛苦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 4、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2、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词、句。 三、教学难点:
1、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 四、时数安排:
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示、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1、 讲述英雄事迹。 2、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熟悉的英雄故事。 3、 师导入语,揭示课题:
1 我的战友邱少云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师导读
(2) 生自由读,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3) 熟悉课文内容。 2、 扫除生字词障碍。 3、 拼读生字,运用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4、 指导预习课文。
(1) 想一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2) 把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句子画下来。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四) 总结课时内容。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预习任务。
1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与检查:
1、 检查生字词。 2、 检查预习情况。 3、 略讲课文的故事梗概。 (二)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一自然段:
(1) 疏通句子 (2) 重点理解:
“敌人的319高地象一颗毒牙------”的含义。
(3) 归纳段主要内容。 2、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 读懂句子的意思。 (2) 重点理解:
“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体会我们隐蔽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以及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3) 归纳段主要内容。 3、 综合理解以上内容。 (三) 巩固过程:
1、 提问重点理解内容。 2、 说说第一、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1)(2)。 2、 预习课文第四---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与检查:
1、 默读课文,说说邱少云和战友们的隐蔽情况。 2、 讲讲第一、二、三自然段各讲了些什么。 3、 回答问题。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四---八自然段:
(1) 读通句子的意思。
(2) 画出“我”看到邱少云身上着火后的心情和邱少云反应的片段。 (3) 师串讲:
第一步,讲中午的时候,敌人采取“火力警戒”的办法--- 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
第二步,讲“我”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的内心活动。
2
第三步,讲邱少云壮烈牺牲。 (4) 归纳段意。 2、 讲读第九、十自然段:
(1) 疏通句子。
(2) 讲黄昏的时候,部队冲上“391”高地。
(3) 在邱少云的鼓舞下,迅速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四) 巩固过程:
1、 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 熟读第七八自然段。 (五)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 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练习过程:
1、 读下面词语,说说带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控制 毒牙 袭击 伪装 扯掉 熄灭
刀绞 漫山遍野 满腔怒火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茅草 发现( ) ( )的口号 发出( ) ( )的口号 发动( )
3、 造句。 发觉------ 漫山遍野------ 4、 扩句。
(1) 我们摸进山坳。
(2) 小红学习。
5、 在文中找出表示动作、心情的词语。
表示动作的: 表示心情的:
(三) 布置作业:
完成笔记作业
教学后记:这篇课文的内容浅显易懂,在理解课文注意帮助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我”的内心活动——邱少云一
邱少云 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发出呻吟。
3
2、詹天佑
一、 目的要求:
1、 学习本课生字词。 2、 了解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从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中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4、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个自然段。 5、 练习缩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词。 2、 理解课文,了解詹天佑的事迹。 三、教学难点: 1、 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 练习缩写课文。 四、时数安排:
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1、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 那时造铁路很难。 3、 人物事迹简介。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2) 齐读
(3) 让学生自由读,画出生字词和自己很受感动的句子。 2、 扫除生字词障碍:
(1) 拼读生字,书空练习。
(2) 运用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词的意思。 3、 指导预习:
(1) 想一想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中克服了那些困难。(2) 把课文中最使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 (3) 查字典,联系上下理解下面的词语:
杰出 控制 轰动 轻蔑 嘲笑 毅然 勘测 狂风怒号
(四)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4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与检查:
1、 检查生字词 2、 检查预习情况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一自然段:
(1) 默读
(2) 师讲解:第一句不但简明扼要地评价了詹天佑是怎样的人,而且点明了本
文的中心思想。第二句点明本文只写詹天佑一生中最光辉的事迹之一——修筑京张铁路。第三句话简要地讲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意义。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 梳理句子。 (2) 老师串讲:
第二自然段,先讲京张铁路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所以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接着讲帝国主义无理要求来要挟清政府。最后讲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
第三自然段先讲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接着讲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3) 归纳。
(四) 巩固讲读过的自然段。 (五) 布置作业:
1、 理解课文 熟读课文 2、 预习第四---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检查生字词。 2、 提问,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 (三) 新授过程: 1、讲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 读懂句子。 (2) 师讲解:
第四自然段重点写勘测过程中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第五自然段写施工中开凿隧道的情况。 (3) 归纳、总结: 从这些具体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詹天佑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做法,说明詹天佑时时处处都不忘为国争气,詹天佑为工程付出艰辛的劳动,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才干。
3、 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主要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五) 小结 (六) 作业
5
B、 如何建造: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 归纳:主要讲未来房屋的材料和如何建造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想一想,未来的房屋是什么样的。
第三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检查阅读情况 2、 说说未来的房屋的建造过程 3、 未来房屋的建造材料有哪些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四-八自然段
(1) 精读课文
(2) 仔细体会科学家的合理想象 (3) 老师讲读:
A、 房屋的外表。
表面:色彩漂亮 性能好 B、 房屋内部。 保温、隔热和隔音 家具、窗户和地板 电器设备
(4) 归纳:主要讲房屋的外表和内部的设备。 2、 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 读通句子 (2) 老师指导:
先讲房屋外面的上空有巨大的“玻璃”罩子。 再讲这样的房屋还将出现在海面、海底和高空。
(3) 归纳:主要讲房屋外的设备和未来房屋的发展趋向。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科学家的合理想象。
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介绍未来的房屋的。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纤 ( ) 便 (
41
)
( ) ( ) 二、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说说它的意思。
烟( )浩渺 神( )莫测 寒气( )人 堆( )如山 三、造句
即使――――也―――――― 并且――――――
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1、
把 比作 。 2、
把 比作 。
五、读了这篇课文,请你发挥大胆的想象,你认为未来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 六、作业 完成笔记作业
教学后记:从课文提供的神奇房屋,学生体会了科学家大胆的想象,知道了这是可能的。板书设计: 1、未来房屋的材料和如何建造 2、房屋的外表和内部的设备 未来的房屋 3、屋外的设备和未来房屋的发展趋向 4、未来的房屋是非常的漂亮
16、桥梁远景图
一 、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勤奋学习的热情。 2、 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合理想象。 三、课时安排:
42
本课用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1、 指导看图 2、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桥 3、 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不同的桥 4、 揭题、板书:
16、桥梁远景图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老师示范读、领读。 (2) 让学生自由读 (3) 扫除生字词障碍 (4) 独立阅读 2、 老师指导阅读
(1) 水陆交通离不开桥梁
(2) 将来的桥梁会是什么样的呢?
(3) 科学家根据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合理的想象。3、 独立阅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 边读边想一想,将来的桥梁是什么样的。 (2) 分自然段细读。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流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作者是怎样合理想象的。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检查阅读情况
2、说说将来的桥梁会怎样 (三) 新授过程
1、 略读课文 2、 老师讲解
(1) 将来的桥梁造价很低 (2) 将来的桥梁造的很美
(3) 将来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
现在已经出现了,如上海的杨浦大桥。
43
(4) 将来会有很小很轻便有能折叠的桥。 (5) 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 3、 让学生再阅读课文
(1) 逐段细读,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2) 将来的桥梁有哪些优点以及先进的地方? 4、 归纳:
主要讲了将来桥派桥梁的远景图。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流畅地阅读课文 2、 完成笔记作业。
17、古诗两首
一、 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读懂诗句,理解诗中抒发的亲情和友情,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3、 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默写《赠汪伦》 二、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词。 2、 理解诗义。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 时数安排; 本课用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放大课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过程: (二) 导入过程:
1、 认识李白、杜甫。 2、 略讲古诗的体裁、类型。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
(1) 师示范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让学生自由读
(3) 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 老师讲读诗句
(1) 讲读第一、二句
A、 重点讲“独”、“异”、“倍” B、 老师读诗句,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C、 诗意:
44
我孤独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 讲读第三、四句
A、 重点讲“遥”、“遍”。 B、 诗人的思亲的愁绪:仿佛看到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情景,只少“我”一人。 C、 诗意: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3、 指导阅读、朗诵
(1) 读出停顿、感情。 (2) 领略诗的意境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朗诵古诗,理解诗意。 2、 预习第二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检查朗诵情况 2、 检查预习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赠汪伦》
(1) 第一句、第二句: “乘舟”:坐船 “将欲”:刚打算。 “闻”听到
句义:我刚坐上船,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的歌声。 (2) 第二句、第三句; “不及”:比不上。 “情”:情谊。
句义;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2、 体会诗人的情感
(1) 忽,表明有点感到意外。
(2) 用桃花潭的深与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对比。 3、 指导朗诵
(1) 停顿、节奏 (2) 读出古诗的意境 4、 归纳:表达了李白发自肺腑的友情。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赠汪伦》
45
(3) 老师串讲
总起来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科学知识。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第四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指导思考与练习
1、 比一比,组词。
撑( ) 垂( ) 骏( ) 称( ) 握( ) 重( ) 俊( ) 程( ) (1) 辨别每组字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 理解字义 (3) 组词 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缩句)
(2)我们看到。(扩句)
(3) 这件事把小明同学弄糊涂了。(改成“被”字)
(4) 松鼠把把食物藏在树洞里。(改成“被”字句)
教学步骤:
读句 看清要求
按要求改写句子 3、 默写课文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
的鸣声。 (三) 布置作业 笔记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中体现“精读——理解——分辨事物与联想”的理念,学生真正地得到了分辨能力的锻炼。 板书设计:
产生的年代 出土的时间
31
马踏飞燕 如何珍贵
形状
…13、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 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3、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4、 能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 二、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 生字词 3、 看插图写一段话 三、 教学难点 体会合理的想象 四、 课时安排
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1、 认识安徒生 2、 讲讲看过的童话 3、 老师介绍“童话”体裁 4、 揭示课题
13、卖火柴的小女孩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老师范读、领读。 (2) 让生自由读
(3) 画出不懂的字词和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 2、 扫除生字词障碍 饥——饥饿,饿的意思
烘——暖烘烘的,形容很温暖。 梗——火柴梗,课文中指火柴棒。
诞——圣诞树,基督教徒在12月25日纪念耶酥诞生。 3、 指导预习
32
(1)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小女孩几次擦然了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3) 最后这位小女孩怎么样了。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生字词读、写,理解意思。 2、 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检查生字词 音、形、义 2、 检查阅读情况 3、 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 读懂句子 (2) 老师讲解
A、 大年夜,天快黑了,还在街上卖火柴。 B、 “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 C、 她不敢回家。 (3) 归纳:
小女孩饥寒交迫、没有人关心疼爱的现实生活。 2、 讲读第五至十一自然段;
(1) 读通句子
(2) 理解想象的内容 (3) 老师讲解:
擦亮第一根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不敢擦? 擦亮第二根火柴,她又看到了什么?(她想留住火炉)
擦亮第三根火柴,她看到了什么?(她为了得到那只烤鹅,这时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分析幻象
第三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过程 (二) 检查与复习
33
1、 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 2、 小女孩第一、二、三次擦亮火柴看到了什么情景 (三) 新授内容
1、 讲读第五——十一自然段
(1) 读句子 (2) 老师讲解
第四次擦亮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奶奶出现在亮光里)
为了留住奶奶,她赶紧擦亮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飞向------的地方。 2、 讲读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1) 疏通句子 (2) 老师讲解
A、小女孩死去时样子---
说明她死去时候是幸福的
B、人们看到了那小小的尸体,只是淡淡地说------
说明谁也不关心她。
C、最后一句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3) 归纳: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他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对
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练习课
一、 比一比,再组词。
暖( ) 饿( ) 喷( ) 烘( ) 援( ) 鹅( ) 愤( ) 供( ) 二、 造句 闪烁------ 暖烘烘------ 老师指导: 1、 找出课文中含有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词语的用法。 2、 理解词语意思 3、 造句练习 4、 集体评议 三、 扩句
1、 小女孩饿。
2、她擦着火柴。
3、老师回到学校。
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女孩擦了 次火柴。
2、小女孩擦亮火柴的原因是
34
3、最后一次擦亮火柴,小女孩看到 。 五、 布置作业 完成笔记作业
教学后记: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产生了不同的幻象,在这段内容
的教学中,让同学门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作者的联想。 板书设计:
擦亮第一根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不敢擦? 擦亮第二根火柴,她又看到了什么?(她想留住火炉) 擦亮第三根火柴,她看到了什么?(她为了得到那只烤鹅,这时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第四次擦亮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奶奶出现在亮光里)
卖火柴的小女孩
14、琥珀
一、 目的要求:
1、 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淹没”、“推测”造句。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1、 学会使用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合理想象,学会怎样展开合理想象。 四、 时数安排: 本课用五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过程 (二) 导入过程:
1、 指导看图
(1) 图中的事物
35
(2) 琥珀中有什么
2、揭示课题 14、琥珀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老师示范读,领读。
(2) 让学生自由读,画出不懂的字词。 (3) 找出描写琥珀形状和构造的句子。 2、 扫除生字词障碍。
(1) 拼读生字
(2) 查字典,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 (3) 重点指导:
松脂 拂拭 晌午 前俯后仰 腐烂 淹没 粘稠 详细 美餐 生机 飒飒 渗出 3、 指导预习;
(1) 想一想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2) 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作者展开的想象?
(四) 课堂小节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生字词 3、 做好预习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复习生字词 2、 检查预习情况 3、 检查阅读情况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一自然段
(1) 读通句子 (2) 老师指导
“约摸”的意思是大概、估计;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是推算、估算的)
2、 讲读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1) 疏通句子 (2) 读懂内容 (3) 老师指导:
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A、要有松柏树 B、松树能渗出树脂来 C、经过很长时间 D、要淹没在地层里面
科学家根据这些条件的产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6
(4) 再读这一段内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检查与复习
1、 检查阅读情况 2、 回答问题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新授过程:
1、 讲读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
(1) 读一读 ,画出科学家的想象部分 (2) 老师讲解:
A、 波涛把琥珀卷到岸边(有了被发现的可能) B、 怎样被渔夫发现(最终被发现) (3) 归纳:主要讲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2、 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通、读懂句子 (2)教师指导:
A、 这段话有几句? B、 每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C、 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科学价值? (3)让学生边读边按思考题圈画出重点词语。 (4)写出层层推理过程:
“可以看见”-——“可以想象”——“可以推理”——“可以知道”(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
第四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与检查:
1、 说说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2、 琥珀的发现有什么科学价值? (三) 做练习题
1、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7
澎湃的( ) 不断地( ) 金黄的( ) 渐渐地( ) 厚厚的( ) 快乐地( ) 高大的( ) 慢慢地( ) 柔嫩的( ) 飞快地( ) 2、 造句
(1) 淹没------ (2) 推测------ 老师指导:
A、 找出课文中含有词语的句子,想想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B、 再想一想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C、 自己试着造句
3、 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1)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
落在树干上。 ( ) (2) 海水渐渐地漫.
上来。 ( ) (3) 两只小虫都淹没..
在老松树的黄色的眼泪里。 ( )
(四) 布置作业 完成笔记作业。
第五课时
作文指导课
一、 看清要求
1、 根据所给材料展开合理想象; 2、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篇记叙文; 3、 要围绕“换报”这个情节展开; 4、 四百字左右。 二、 指导想象:
1、 想象要合理 2、 分析材料:
(1) 同学们会有什么反应? (2) 陆月明会有几种做法? (3) 周老师会说些什么? 3、 构思情节
要注意围绕“换报”这个情节。 三、 指导写初稿
1、 联系自己的经验,想好将要发生的情节; 2、 理顺事情发展的顺序 3、 人物的对话要得体 4、 动笔写。 四、 修改
38
1、 同学互换找不合理的地方 2、 找错句、病句 3、 修改字词 五、 集体评议 六、 定稿 七、 师讲评
八、 上作文簿练习。
教学后记:
一边讲读,一边指导学生分辨哪些是真实的事物,哪些是根据事实的推理和联想,学会了如何合理想象。重点推介在作文时如何使用,学生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可以看见”
“可以想象” “可以推理” “可以知道”
15、未来的房屋
一、 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即使------也”仿写句子。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勤奋学习的热情。 3、 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1、 学会生字词,会使用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难点 体会合理想象 四、 课时安排 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过程
39
1、
现在的房屋主要用什么材料建造? 2、 建造的工期很长。
3、 需要的人力、物力巨大。 4、
揭示课题
(1) 导入语:科学家想象出的未来的房屋克服了这些问题。 (2) 板书:15、未来的房屋
(三) 新授过程;
1、 初读课文
(1) 老师示范读、领读。 (2) 让学生很快地读课文。 (3) 画出不懂的字词 (4) 找出难句。 2、 扫除生字词障碍
重点理解:鸦雀无声 堆积如山 头晕眼花 寒起袭人 北风呼啸 遮风蔽雨 烟波浩渺 神秘莫测 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 3、 指导预习
(1) 未来的房屋是什么样的? (2) 具有哪些优越性能?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学会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图 放大课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与检查
1、 检查生字词 2、 检查阅读情况 3、 检查预习情况 (三) 新授过程
1、 讲读第一自然段
(1) 疏通句子,读懂意思。 (2) 老师讲解; 新式房屋非常漂亮;
屋顶------ 窗棂------ 墙壁------ (就像月宫里琼楼玉宇)
(3) 归纳:本段概括地讲未来的房屋是非常的漂亮。 2、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 细读,读懂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2) 老师讲读;
A、 建造的材料
4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语文第十七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