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了解。 二、预习生字生词。 二、 教学课题 《最后的姿势》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育方面: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发展方面: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方法 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结合百度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看几张图片。看这个村庄美不美? 【百度图片】 http://image.http://www.njliaohua.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é£????&ie=utf-8&in=11822&cl=2&lm=-1&st=-1&pn=43&rn=1&di=250541601350&ln=1998&fr=&fm=result&fmq=1362718196562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 【百度图片】 http://image.http://www.njliaohua.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é£????&ie=utf-8&in=11822&cl=2&lm=-1&st=-1&pn=43&rn=1&di=250541601350&ln=1998&fr=&fm=result&fmq=1362718196562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 (美)但是,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咱们来看一看当时的新闻。 【百度视频】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10719/7dfd78dcc9aed255.html 因此,谭千秋老师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 (板书,齐读课题) 让我们联系当时的环境,齐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二、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说说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指名回答)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 师: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三、深入文本,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来临前、来临时环境描写句子,并作旁批。 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交流(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 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自然段,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交流(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2)师评价。(谭老师是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那么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2)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5、师:这部分内容不仅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忠于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还用了环境描写,(随即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人物形象) 过渡: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齐读出示“人生的价值” 五、学习侧面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1、小组内合作: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你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 2、交流: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描写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六、感情升华: 1、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2、领读: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爱与责任) 4、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他的妻子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让我们随着音乐共同朗诵这首诗。 其实在地震中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这样的老师,比如说张米亚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吴忠洪、瞿万容、袁文婷、向倩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下这些人物的资料,感受人物的品质。 八、作业设计: 1、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学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请你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师的事迹在班上汇报。 3、以“× ×学习真有一套”或“× ×真辛苦”为中心写一段话,试着用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板书: 6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英 爱 精 雄 谭老师 神 不 责任 千 死 秋 六、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