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生理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1.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哪种状态

A.固定不变 B.相对恒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平衡 E.与外界一致 2.下列各种实验中,属于急性实验方法是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道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E.X线成像

3.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映 E.阈值

4.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C.神经冲动 D.生物电变化E.慢波 5.下列各项调节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降压反射C.排尿反射 D.分娩过程E.排便反射 6.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E.血液

7.人类社会中每周工作5天的工作日制度,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生理功能活动的种种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物节律属于

A.日周期 B.月周期 C.周周期 D.年周期 E.季节周期

8.机体对适宜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称为 A.兴奋性反应 B.抑制性反应 C.双向性反应 D.适应性反应 E.无反应状态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维持机体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之为稳态 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E.稳态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科学家Cannon提出 10.下列有关反射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完成反射所必须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反射是实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同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效应完全相同 D.在反射进行过程中可有体液因素参与 E.轴突反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射 1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细胞的生命现象 B.器官的功能活动 C.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1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物质代谢 B.新陈代谢C.适应性 D.应激性E.自控调节

1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适应性反应 B.旁分泌反应 C.稳态反应 D.非自控调节 E.前馈调节

1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A.分娩 B.排尿反射 C.降压反射D.小肠运动 E.血液凝固

1

15.下列体内哪种物质是不直接传递信息的?

A.神经递质 B.调制物C.内分泌激素 D.旁分泌物质E.局部体液因素 16.机体的外环境是指

A.大气环境 B.细胞外液 C.泪液 D.汗液 E.细胞内液 1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脑脊液 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

18.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A.偏差信息 B.干扰信息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E.自控制信息

试题答案

1.B 2.A 3.C 4.D 5.B 6.C 7.C 8.B 9.A 10.C 11.E 12.B 13.A 14.C 15.B 16.A 17.B 18.D

讨论题

1.何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有何特点? 2.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怎样维持的?有何生理意义? 3.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 4.体液调节是如何进行的?

第2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通道扩散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B.消耗化学能C.转运小分子物质D.转运脂溶性物质E.以上都不是 2.刺激是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C.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D.引起机体抑制的环境变化 E.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 3.兴奋性是机体( )的能力

A.作功B.运动C.适应D.疲劳E.对刺激产生反应 4.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

A.消耗ATP B.维持兴奋性 C.防止细胞肿胀 D.建立势能贮备 E.维持细胞内高钾 5.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A.K十平衡电位 B.K十外流+Na十内流 C.K十外流+C1一外流 D.Na十内流+Cl一内流 E.Na十内流+K十内流 6.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和出胞 7.判断组织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

A.阈强度B.阈电位C.刺激波宽D.刺激频率E.强度-时间变化率 8.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

A.反射活动B.动作电位C.神经传导D.肌肉收缩E.腺体分泌 9.神经细胞锋电位上升支的离子机制

A.Na十内流 B.Na十外流 C.K十 内流 D.K十 外流 E.Ca2十内流 10.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机制 A.ATP作用 B.Na泵活动 C.K十易化扩散

2

D.Na十易化扩散 E.Na十、K十通道开放

11.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变的原因 A.全或无定律 B.离子通道不同 C.局部电流不同 D.局部电位不同 E.各条纤维兴奋性不同 12.细胞动作电位的正确叙述

A.动作电位传导幅度可变 B.动作电位是兴奋性的标志

C.阈下刺激引起低幅动作电位 D.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变化 E.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13.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数取决于

A.兴奋性B.刺激频率C.刺激强度D.不应期长短E.锋电位幅度 14.关于局部兴奋的错误叙述

A.无不应期 B.衰减性扩布 C.属于低幅去极化 D.由阈下刺激引起 E.开放的Na+通道性质不同 15.阈下刺激时膜电位可出现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D.超极化E.超射 16.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A.K+ 内流 B.Cl— 内流 C.Na+ 内流 D.K+ 外流 E.Ca2+ 内流 17.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

A.极化状态B.局部电位C.锋电位D.局部电流E.阈电位 18.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位

A.终板电位B.突触后电位C.锋电位D.感受器电位E.发生器电位 19.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B.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 C.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E.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20.兴奋性为零的时相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静息期 21.载体扩散不具有的特点

A.饱和性B.电压依赖性C.结构特异性D.不消耗能量E.相对竞争抑制22.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错误论述

A.属于细胞内电位 B.膜外正电,膜内负电

C.数值接近K十平衡电位 D.数值接近Na十平衡电位 E.不同种类细胞数值不同 23.神经纤维静息电位错误论述

A.胞外[K十]小于胞内 B.胞内[Na十]低于胞外

C.细胞膜对K十通透性高 D.细胞膜对Na十通透性低 E.胞外[K十]↑,静息电位值↑

24.神经、肌肉和腺体兴奋的共同标志

A.肌肉收缩B.腺体分泌C.局部电位D.动作电位E.突触后电位 25.当胞外[K+]↑时,产生

A.RP幅值↑,AP幅值↑ B.RP幅值↑,AP幅值↓ C.RP幅值↓,AP幅值↓ D.RP幅值↓,AP幅值↑

3

E.RP幅值不变,AP幅值↑ 26.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内电位为正 B.K+的净外电流为零 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E.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27.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错误描述

A.防止细胞水肿 B.造成胞内高钾 C.造成高血高钾

D.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储备 E.产生膜两侧Na+ 、K+不均匀分布 2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

A.阈电位B.锋电位C.局部电位D.负后电位E.正后电位 29.神经静息电位数值与膜两侧

A.K+浓度差呈正变关系 B.K+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C.Na+浓度差呈正变关系 D.Na+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E.Ca2+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30.引起机体反应的环境变化是

A.反射B.兴奋C.刺激D.反应E.抑制 31.阈电位是引起

A.超射的临界膜电位值 B.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C.超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D.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E.局部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32.阈强度(阈值)增大代表兴奋性

A.增高B.降低C.不变D.先降低后增高E.先增高后降低 33.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

A.传导速度慢 B.跳跃式传导 C.减衰性传导 D.单向传导 E.电缆式传导

34.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 A.Ca2+ B.Mg2+ C.Na+ D.K+ E.Cl- 35.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B.肌小节C.肌纤维D.粗肌丝E.细肌丝 36.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横管B.肌膜C.线粒体膜D.肌浆网膜E.粗面内质网 37.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E.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Z线

38.神经一肌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磷酸二酯酶 B.腺苷酸环化酶 C.胆碱酯酶 D.ATP酶 E.胆碱乙酰化酶 39.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 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40.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 Na+通道关闭 B. 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开放 D.Cl-通道开放 E.Cl-通道关闭

41.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中,ACh与ACh门控通道结合使终板膜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4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对Cl-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42.神经-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美洲箭毒 D.ATP酶 E.四乙基铵 43.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44.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钙离子的贮存库 B.钙离子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使钙离子和肌钙蛋白结合

45.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

A. 肌小节长度缩短 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D.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 E.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缩短

46.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Na+ B.Cl- C.Ca2+ D.K+ E.Mg2+ 47.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A.被动张力B.前负荷C.后负荷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E.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48. 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 49. 有机磷中毒时,可使

A.ACh释放增加 B.ACh与ACh门控通道结合能力增高 C.胆碱酯酶数量减少 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E.终板膜上ACh门控通道功能增强

50. 某肌细胞静息电位为-7OmV,当变为+2OmV时称为 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

51.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 A.单收缩 B.不完全强直收缩 C.完全强直收缩 D.等张收缩 E.等长收缩

52.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现

A.一连串单收缩 B.一次单收缩 C.无收缩反应 D.完全强直收缩 E.不完全强直收缩

5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部位,囊胞释放Ach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是 A.突触后电位 B.接头后电位 C.局部电位 D.终板电位 E.微终板电位

54.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肌束颤动症状,是由于何种酶受到抑制 A.腺苷酸环化酶 B.胆碱酯酶C.单胺氧化酶D.ATP酶E.氨基肽酶 55.筒箭毒可被作为肌松剂应用,是由于能在终板膜部位

A.激活胆碱酯酶 B.与Ach竞争结合位点 C.与Ach结合成复合物

5

D.抑制神经末梢Ca2+内流 E.减少囊泡释放Ach 56.骨骼肌细胞中哪种蛋白质能与肌浆中的Ca2+结合

A.肌凝蛋白B.肌红蛋白C.原肌凝蛋白D.肌纤蛋白E.肌钙蛋白 57.骨骼肌细胞内贮存Ca2+的主要部位在 A.纵管B.横管C.三联管D.终末池E.肌质网 58.骨骼肌舒张时

A.消耗ATP B.不消耗能量C.释放机械能D.释放化学势能E.需Mg2+离子 59.肌肉的初长度是由哪项因素决定的

A.肌肉的种类B.肌肉的酶活性C.前负荷 D.后负荷E.横桥的数目 60.骨骼肌收缩的最适前负荷是肌小节的初长度处于

A. 1.5μm B. 1.5?2.0μm C.2.2μm D. 2.0?2.2μm E. 3.5μm 61.在正常人体,参与维持姿势的骨骼肌收缩形式主要是 A. 完全强直收缩 B. 不完全强直收缩 C. 复合收缩 D. 等张收缩 E. 等长收缩

62.能够反映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影响的是

A. 长度-张力曲线 B. 被动张力曲线 C. 等长单收缩曲线 D. 张力-速度曲线 E. 等张单收缩曲线 63.下列哪项因素会降低骨骼肌的收缩力

A. 增加后负荷 B. 增加前负荷 C. 给肾上腺素 D. 缺氧 E. 给咖啡因 64. 等张收缩的特点是

A. 不产生位移 B.发生在离体骨骼肌 C.是单收缩 D.可做功 E.可维持姿势

试题答案

1.E 2.C 3.E 4.D 5.A 6.A 7.A 8.B 9.A 10.B 11.E 12.E 13.D 14.E 15.B 16.D 17.C 18.C 19.E 20.A 21.B 22.D 23.E 24.D 25.C 26.B 27.C 28.B 29.A 30.C 31.D 32.B 33.B 34. A 35. B 36. D 37. C 38. C 39. D 40. B 41. B 42. C 43. B 44. D 45.B 46. C 47. B 48. E 49. D 50. D 51. B 52. C 53.D 54.B 55.B 56.E 57.D 58.A 59.C 60.D 61.E 62.A 63.D 64.D

讨论题

1.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 2.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4.局部反应有何特征?

5.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 6.G蛋白在跨膜信息转导中起何作用?

7.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8.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9.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10.试述肌肉收缩的过程。

11.何谓静息电位?说出其产生原理。 12.试述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3.说出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6

14.兴奋-收缩藕联包括哪些过程?

15.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当细胞内K+浓度不变时,静息电位的数值和动作电位有何变化?

16.细胞膜对于物质被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17.何谓横桥?其主要特性是什么?

第3章 血液

1. 50Kg的成年男性其血液总量和血浆量分别约为: A.2500ml和1000 ml B.5000ml和2500ml C.3500ml和2000 ml D.4500ml和2000ml E.60000ml和3500ml 2.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

3. 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 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

C.与血浆容量有关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量增加 4.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 B.葡萄糖 C.球蛋白 D.NaCl E.KCl 5. 下列溶液中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1%NaCl B.5%葡萄糖 C.2%尿素 D.5%葡萄糖盐水 E.9%NaCl

6.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7. 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血浆白蛋白浓度 E.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

8.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9. 影响血管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7

C.血浆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血浆的粘滞性

10. 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 B.组织液生成增多 C.淋巴回流量减少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有效滤过压下降

11. 血浆中何种物质浓度改变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血浆NaCl 浓度升高 B.血浆球蛋白浓度下降 C.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 D.血浆A/G比值增大 E.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

12. 与红细胞的许多生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的是: A.红细胞的数量 B.血红蛋白的含量 C.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D.红细胞的比容 E.红细胞的成熟

13. 成熟红细胞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发生溶血: A.0.65%NaCl B.5%葡萄糖 C.1.9%尿素 D.10%葡萄糖盐水 E.0.9%NaCl

14. 易使红细胞发生叠连,导致血沉加快的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增加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血清卵磷脂增加 D.血浆球蛋白增加 E.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增加

15. 有关红细胞功能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 A.运输O2与CO2 B.可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C.其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 D.溶血后的血红蛋白功能不变 E.O2与血红蛋白结合成HbO2而运输

16. 下例各项中,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骨髓抑制 B.长期慢性失血 C.肾功能衰竭 D.内因子缺乏 E.脾功能亢进

17.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A.蛋白质和铁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内因子 D.维生素B12 和叶酸 E.雄激素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

A.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 B.维生素B12 和叶酸缺乏 C.蛋白质摄入不足 D.机体缺铁 E.红细胞脆性大

8

19. 缺乏内因子引起贫血是由于: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 B.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C.造血原料不足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E.红细胞脆性增大 20.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 A.多能干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 C.髓系干细胞 D.定向祖细胞 E.基质细胞

21. 主要调节晚系红细胞、也能调节早系红细胞分裂成熟的是: A.爆式促进因子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雄激素 D.红细胞提取物 E.雌激素

22. 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肾、肝 B.脾、肝 C.肾、脾 D.胸腺、骨髓 E.骨髓、淋巴结

23. 关于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病原微生物 B.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作用 D.嗜酸粒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等 E.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

24. 机体化脓性细菌感染时,血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5. 在患某些寄生虫病或过敏反应时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T淋巴细胞

26. 白细胞中数量最少、能合成组织胺和肝素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27. 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免疫应答中抗原信息传递的白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28. 血小板参与: A.吞噬作用 B.生理止血

9

C.细胞免疫 D.体液免疫 E.运输

29.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的重要原因是: A.血小板不易粘着 B.血小板不易聚集

C.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受损 D.血管收缩功能障碍 E.凝血功能减弱

30. 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是: A.肾上腺素 B.5-羟色胺 C.ADP组胺 D.凝血酶 E.胶原

31. 血液凝固的本质变化是: A.血小扳聚集 B.红细胞叠连 C.血细胞凝聚 D.纤维蛋白形成 E.红细胞凝集

32. 血液凝固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A.血浆 B.体液 C.血清 D.细胞外液 E.细胞内液

33. 血清成分的特点是: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原 B.抗凝血液经离心沉淀的上清液 C.血浆除去血浆蛋白的液体 D.全血除去血细胞后的液 E.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

34. 维生素K参与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当维生素K缺乏时,可能引起: A.因子Ⅱ、Ⅺ、Ⅹ、Ⅴ缺乏 B.因子Ⅱ、Ⅶ、Ⅸ、Ⅹ缺乏 C.因子Ⅲ、Ⅶ、Ⅹ、Ⅺ缺乏 D.因子Ⅰ、Ⅷ、Ⅺ、Ⅻ缺乏 E.因子Ⅱ、Ⅴ、Ⅶ、Ⅹ缺乏 35. 抗血友病因子是: A.因子Ⅶ B.因子Ⅸ C.因子 Ⅺ D.因子Ⅹ E.因子Ⅷ

36. 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因子Ⅹ被激活 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7. 与血液凝固无关的因素是: A.血小板数量 B.肝脏功能

C.血浆NaCl浓度 D.红细胞凝集原有关 E.凝血因子多少

10

38.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 D.前者由因子Ⅻ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 E.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 39. 柠檬酸钠抗凝血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 C.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 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 E.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0.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 A.血清中的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抗原 C.血浆中的凝集原 D.白细胞膜上抗原 E.血小板上的凝集原

41. 静脉注射1升0.9%NaCl溶液,1小时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循环血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下降 C.出现血红蛋白尿 D.动脉血压升高 E.于注射开始后10分钟尿量增加

42. 输入经低温保存较长时间的库存血,可能引起: A.血氧分压升高 B.血钾浓度升高

C.血钠浓度下降 D.输入的红细胞随即发生溶血 E.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43. 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之间相互输血,主要考虑给血者的: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 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 E.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44. 在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A.O型输给B型 B.O型输给AB型 C.A型输给O型 D.B型输给AB型 E.A型输给AB型

45. 献血者为A型,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A.B型 B.AB型 C.O型 D.A型 E.A型或B型

46. 某人红细胞与A型及B型标准血清均有凝集反应,其血型应为: A.B型 B.A型 C.AB型 D.O型 E.A型或B型

11

47. 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A.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 B.红细胞中含D抗原者为Rh阳性 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 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 E.汉人Rh阴性率高达99%

48. 下列关于Rh血型中的Rh抗体的内容错误的是: A.RH抗体为天然抗体 B.Rh抗体属于IgG

C.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 D.Rh抗体能凝集Rh阳性红细胞 E.以上都错

49. Rh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一般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阴性胎儿 B.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Rh阴性胎儿 C.Rh阳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阳性胎儿 D.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阴性胎儿 E.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Rh阳性胎儿 试题答案

1.C 2.D 3.D 4.D 5.B 6.B 7.C 8.E 9.B 10.B

11.C 12.C 13.C 14D 15.D 16.B 17.D 18.A 19.A 20.A 21.B 22.B 23.D 24. A 25.B 26.C 27.D 28.B 29.C 30.C 31.D 32.C 33.E 34.B 35.E 36.B 37.C 38.D 39.E 40.B 41.A 42.E 43.B 44.B 45.C 46.C 47.B 48.A 49.E

讨论题

1.简述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机能。

2.何谓红细胞的悬浮性?何谓红细胞的沉降率?两者间关系以及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3.简述白细胞的功能。

4.试述输血的原则,并说出为何O型血可输给其他三型,而AB型可接受其他三型的血液。 5.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叠连三者有何不同? 6.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7.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主要区别在哪里? 8.试述生理止血的机制。

9.简述纤溶的基本过程和生理意义。 10.为何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 血液循环

1. 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升高速率最快的时相在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减慢射血期 E.快速充盈期 2.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血液的重力作用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C.胸膜腔内负压 D.心室舒张的抽吸 E.骨

12

骼肌的挤压 3. 心动周期是指

A.心脏机械活动周期 B.心脏生物电活动周期 C.心音活动周期 D.心率变化周期 E.室内压变化周期

4. 心指数是指下列哪项计算的心输出量

A. 单位体重 B.单位身高 C.单位体表面积 D.单位年龄 E.单位能量消耗率 5. 可引起射血分数增大的因素

A.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B.动脉血压升高 C.心率减慢 D.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E.快速射血相缩短

6. 反映心脏健康程度的指标是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作功量 E.心力贮备 7. 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作功量 E.心力贮备 8. 用于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值不相同的个体之间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作功量 E.心力贮备 9. 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

A. 为功能合胞体 B.肌浆网不发达,储钙量少 C.有自律性 D.呈“全或无” E.有效不应期长

10心肌的异长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肌小节初长 B.肌钙蛋白活性 C.肌浆游离钙浓度 D.心肌收缩能力 E.横桥ATP酶活性

11.心肌的等长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A.肌小节初长 B.肌钙蛋白活性 C.肌浆游离钙浓度 D.心肌收缩能力 E.横桥ATP酶活性 12.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

A.心室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延长 C.心室射血相延长 D.心室舒张期延长 E.心房收缩期延长

13.异长自身调节是由于下列哪项发生了变化

A.粗细肌丝重叠状态 B.横桥ATP酶活性 C.肌浆游离钙浓度 D.肌钙蛋白对钙亲合力 E.肌动蛋白活性

14.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时相缩短 A.快速充盈期 B.减慢射血期 C.等容收缩期 D.减慢射血期 E.心房收缩期 15.左心室的搏功大于右室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项的差别 A.每搏输出量 B.射血速度 C.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射血分数 E.肺动脉平均压

16.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述哪两者的关系

A. 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B.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 C.搏出量和心率 D.搏功和心率E.心输出量和搏功

13

17.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

A.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E.房室瓣关闭音 18.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

A.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E.主动脉瓣关闭音 19.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2期复极形成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Na+内流与Ca2+内流 B.Na+内流与K+外流 C.Ca2+内流与K+外流 D.Ca2+内流与Cl-内流 E.K+外流与Cl-内流 20.心室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的产生是由于

A.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B.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 C.Ca2+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D.Ca2+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21.心室肌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前提是Na+通道处于下列哪种状态 A.启动 B.备用 C.激活 D.失活 E.开放

2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期的时程长 A.0期除极 B.1期复极 C.2期复极 D.3期复极 E.4期 23.心室肌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A.兴奋性 B.自律性 C.传导性 D.收缩性 E.有效不应期长 24.浦肯野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A.兴奋性 B.自律性 C.传导性 D.收缩性 E.有效不应期长 25.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A.心房 B.房室交界 C.浦肯野纤维 D.心室 E.左、右束支 26.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定对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是 A.0期除极幅度降低 B.0期除极速度减慢 C.1期复极时程缩短 D.2期复极时程缩短 E.3期复极时程缩短

27.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在于动作电位的哪一期电位变化速率不同 A.0期除极 B.1期复极 C.2期复极 D.3期复极 E.4期自动除极 28.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4期自动除极速度慢 B.阈电位与最大复极电位差距大 C.0期除极速度低 D.自律性高 E.动作电位无明显平台期 29.下列哪些不是心室肌快钠通道的特征

A.激活快 B.复活快 C.对钠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 D.电压依从性 E.可被Mn2+阻断

30.在相对不应期内刺激心肌,所引发的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A.阈强度大 B.0期除极快 C.时程长 D.传导快 E.复极慢 31.心脏正常起搏点位于

A.窦房结 B.心房 C.房室交界区 D.浦肯野纤维网 E.心室 32.下列哪项不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A. 最大复极电位 B.阈电位 C.有效不应期 D.4期自动除极速度 E.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

14

33.去甲肾上腺素使窦房结细胞自律性增高是通过

A.最大复极电位降低 B.电位水平下降 C.If电流增强 D.膜对K+通透性降低 E.Isi电流增大

34.乙酰胆碱使窦房结细胞自律性降低是通过

A.最大复极电位降低 B.阈电位水平下降 C.If电流增强 D.膜对K+通透性降低 E.钙内流增强

35.超常期内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

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0期除极速率高于正常 D.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E.自动节律性高于正常 36.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 B.阈电位水平高低 C.动作电位2期时程 D.钠泵功能 E.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37.可引起心肌细胞传导性降低的因素是

A. 细胞长度缩短 B.0期除极速度增大 C.0期除极幅度增大 D.细胞缝隙连接数目增大 E.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降低 38.下列哪种心肌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度最大

A.窦房结细胞 B.心房肌细胞 C.房室交界细胞 D.浦肯野细胞 E.心室肌细胞

39.当细胞外Ca2+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

A.收缩降低 B.舒张减慢 C.收缩增强 D.舒张增快 E.传导增快 40.房室交界区传导减慢可致

A.P波增宽 B.QRS波群增宽 C.T波增宽 D.P-R间期延长 E.ST段延长 4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可反映

A.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B.血管容积与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C.回心血量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关系D.体循环血流量与肺循环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E.动脉血压与静脉血压之间的关系 42.外周阻力是指何处对血流的阻力

A.大动脉及中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毛细血管D.微静脉及小静脉E.短路血管 43.血流阻力

A.在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2 B.在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8 C.在血管半径减办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16 D.在血管长度增加时减小 E.在血液粘滞度升高时增大

44.在体循环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幅度最大的是

A.大动脉及中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主动脉D.毛细血管E.微静脉及小静脉 45.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A.口径大B.管壁厚C.管壁有可扩张性和弹性D.压力大E.血量多

15

46.下列有关大动脉管壁硬化所导致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收缩压升高B.舒张压降低C.大动脉顺应性下降 D.脉搏波传播速度减慢E.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 47.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B.主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 C.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压增大 D.男、女性的动脉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E.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加大使脉压增大

48. 下列有关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因素,哪一项是错误的? A.体力活动加强B.心肌收缩力增强C.体位从卧位变成立位 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E.站立时深吸气

49. 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心输出量增加B.动脉血压升高C.血流速度加快 D.心舒期室内压下降E. 静脉血流阻力下降 5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可反映

A.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B.血管容积与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C.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关系 D.体循环血流量与肺循环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E.外周静脉压和静脉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51.组织液生成主要取决于

A.毛细血管血压B.有效滤过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血浆晶体渗透压E.淋巴回流

52.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导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毛细血管血压增高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D.心脏射血减少E.淋巴回流量减少 53.血浆蛋白减少引起水肿,主要是由于

A.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B.淋巴回流量减少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增高E.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

54.某些过敏性疾病可引起机体局部水肿,主要是由于该部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B.淋巴回流量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55.生理情况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原因是

A.心输出量 B.阻力血管的口径C.容量血管的大小D.大动脉管壁弹性E.循环血量 56.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原因是

A.心率的变化B.每搏输出量的变化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E.循环血量的变化 57.下列能使脉压增大的情况主要是

16

A.大动脉弹性减弱B.心率加快C.外周阻力升高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E.每搏输出量减少 58.在下列因素中能使中心静脉压增高的因素是

A.静脉回流量减少B.心脏射血能力降低C.血容量减少 D.静脉血管扩张 E.以上都不对

59.下列有关淋巴回流生理意义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运输脂肪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C.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D.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E.清除组织中的细菌 60.调节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血管长度B.血管壁弹性C.血管半径D.循环血量E.血液粘滞度 61.下列有关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因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 D.淋巴回流E.毛细血管血压

62.根据泊肃叶定律,当血管半径缩小1/2,则血流阻力将增大倍 A.2 B.4 C.8 D.16 E.32

63.患者的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增高表示

A.左心功能不全 B.全心功能不全C.右心功能不全 D.重度静脉回流障碍 E.轻度静脉回流障碍 64.下列关于心交感神经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末梢释放肾上腺素 B.增强心肌细胞膜对Ca2+ 的通透性 C.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D.使心率加快 E.使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65.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会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情绪兴奋时 C.血容量减少时 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时E.机体应急时 66.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增强心肌细胞膜对Ca2+ 的通透性 C.使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D.使心率减慢E.使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67.下列有关血管受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皮肤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α受体 B.肾脏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α受体 C.胃肠道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β2受体 D.肝脏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β2受体 E.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β2受体 68.在不同脏器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A.皮肤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冠状血管 D.脑血管 E.内脏血管 69.在同一器官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A.微动脉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C.毛细血管 D.微静脉 E.以上都不是 70.心血管基本中枢位于

17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边缘系统E.小脑 71.下列关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腹外侧区是心血管交感神经活动的整合部位

B.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是心迷走神经中枢 C.肌肉运动时心交感紧张性占优势 D.情绪激动时心迷走紧张性占优势E.血压升高时心迷走紧张性占优势 72.心迷走神经对心肌效应的主要机制是

A.通过乙酰胆碱普遍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B.通过乙酰胆碱普遍提高Ca2+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2+内流 C.通过乙酰胆碱普遍提高Na+通道的通透性,促进Na+内流 D.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普遍提高Ca2+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2+内 E.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普遍提高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73.交感舒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多巴胺E.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74.下列物质中,哪一项能够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肌的效应?

A.异搏定 B.河豚毒 C.阿托品 D.普萘洛尔E.维拉帕米 75.下列物质中,哪一项能够阻断心交感神经对心肌的效应?

A.四乙胺 B.河豚毒 C.阿托品 D.普萘洛尔E.格列苯脲 76.实验中给家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可引起的心脏效应是

A.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C.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D.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E.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加强

77.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的窦内压变动范围是

A.30~50mmHg(4.0~6.67kPa) B.70~90 mmHg(9.33~12 kPa) C.90~110 mmHg(12~14.7 kPa) D.110~130 mmHg(14.7~17.3 kPa) E.130~150 mmHg(17.3~20 kPa)

78.当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时,动脉血压 A.升高 B.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E.不变 79.下列有关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为降压反射 B.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C.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D.通常动脉血压快速降低时,该反射不发挥作用E.平时经常起作用 80.当循环血量减少时

A.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B.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减弱 D.醛固酮释放减少 E.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

81.下列关于心肺感受器兴奋引起的反射效应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B.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C.肾血流量增加,肾排水排钠量增多 D.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肾排水增多 E.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

18

82.在保持自然呼吸的情况下,下列关于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效应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使呼吸加深加快 B.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C.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D.使心、脑血流量减少 E.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8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C.动脉血压降低 D.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减低 E.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

84.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率改变的主要机制是 A.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

B.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房室交界传导的抑制作用 C.降压反射活动加强 D.心肺感受器反射活动加强E.与心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效应 85.关于静脉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可使骨骼肌微动脉收缩

B.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血压效应完全相同 C.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变化相同

D.肾上腺素使胃肠道微动脉舒E.去甲肾上腺素使肝脏血管舒张 86.下列物质中缩血管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Ⅰ D.血管升压素E.内皮素 87.肾上腺素不具有下述哪一种作用?

A.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B.使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 C.组织液生成减少 D.使骨骼肌血管舒张 E.使肝脏血管舒张 88.血管紧张素Ⅱ不具有下述哪一种作用?

A.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增加 B.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C.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 D.抑制血管升压素释放 E.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加

89.下列关于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B.间接促进Na+的排泄 C.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D.促使尿量减少 E.促使心输出量减少

90.下列有关一氧化氮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 B.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C.可使阻力血管扩张,血压回降 D.可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E.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激活鸟苷酸环化酶/cGMP途径 91.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体液因素是

A.缓激肽 B.内皮素 C.一氧化氮 D.心房钠尿肽 E.前列环素 92.在动脉血压长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机制主要是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19

C.通过肾脏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 D.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E.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93.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A.外周阻力降低 B.外周阻力增加 C.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D.肾脏排出Na+增多 E.组织液回流增加 94.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代偿反应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组织液回收增加 D.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E.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的恢复 95.心肌代谢加强引起冠状动脉舒张的主要因素是

A.乳酸 B.前列腺素 C.腺苷 D.氢离子E.组胺 96.左冠状动脉血流量

A.在心室收缩期多,心室舒张期少 B.由交感舒血管纤维控制 C.在迷走神经兴奋时增多 D.在心肌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时增加 E.在心率加快时增加

97.肺循环和体循环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B.外周阻力C.心输出量 D.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E.舒张压 98.平均动脉压在下列哪个范围内,脑血流量可保持恒定? A.50~180mmHg B.80~120 mmHg C.90~160 mmHg D.60~140 mmHg E.60~80 mmHg

99.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血压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加强心肌收缩力 B.增加心率 C.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 D.加速血液回心 E.增加房室传导

100.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经常保持相对恒定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项来调节的? A.压力感受性反射 B.容量感受器反射 C.化学感受器反射 D.肾-体液控制机制 E.心血管自身调节 101.左心室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A.主动脉内收缩压的高低和心缩期的长短

B.主动脉内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C.主动脉内平均动脉压的高低 D.主动脉管壁弹性的大小 E.循环血量 答案

1.B 2.D 3.A 4.C 5.D 6.E 7.B 8.D 9.E 10.A 11.D 12.B

13.A 14.A 15.E 16.B 17.B 18.A 19.C 20.E 21.B 22.C 23.B 24.D 25.B 26.D 27.A 28.D 29.E 30.A 31.A 32.C 33.C 34.A 35.D 36.C 37.D 38.A 39.A 40.D 41.B 42.B 43.E 44.B 45.C 46.D 47.D 48.C 49.D 50.C 51.B 52.B 53.E 54.A 55.B 56.B 57.A 58.B 59.B 60.C 61.C 62.D 63.B 64.A 65.D 66.B 67.C 68.A 69.A 70.B 71.D 72.A 73.C 74.C 75.D 76.D 77.C 78.B 79.D 80.A 81.D 82.D 83.B 84.C

20

A. 尾核B. 苍白球C. 壳核D. 丘脑底核E. 黑质 16.5—羟色胺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脑内的

A. 丘脑中线核群B. 脑干中缝核群C. 苍白球D. 尾核E. 壳核 17治疗震颤麻痹的首选药物是

A. 左旋多巴B. 依色林C. 利血平D. 乙酰胆碱E. 肾上腺素 18.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A. M、N和α B. M、N和β C. M、N1和N2 D. M、α和β E. M、β1和β2 19.胆碱能M型受体存在于

A.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B. 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上 C.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上D. 受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虹膜辐射状肌上 E. 受交感节前纤维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上 20.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A. α受体B. β受体C. N型受体D. M型受体 E. N型和M型受体 2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 去甲肾上腺素B. 多巴胺C. 5—羟色胺D. 乙酰胆碱E. 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22.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细胞体主要位于

A. 脊髓前角B. 低位脑干C. 黑质、脚间核D. 中缝核E. 纹状体 23.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A. γ—氨基丁酸、甘氨酸B. 谷氨酸、门冬氨酸C.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酪氨酸E. 乙酰胆碱 24.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

A. 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B. 一个神经元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C. 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D. 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和一种调质 E. 两个中枢的神经元共存同存同一种递质

25.脊髓的何种损伤可导致痛温觉与轻触觉障碍分离?

A. 完全横断B. 脊髓空洞症C. 脊髓离断D. 后角受损E. 前根病变 26.脊髓丘脑侧束的主要功能是传导

A. 同侧的痛、温觉B. 同侧的触觉C. 对侧的痛、温觉D. 对侧的触觉E. 同侧的深压觉 27.以下属于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核团是

A. 联络核B. 网状核C. 感觉接替核D. 髓板内核群E. 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 28.丘脑中发出特异投射纤维的最主要核团是

A. 内侧膝状体B. 外侧膝状体C. 后腹核D. 丘脑前核E. 外侧腹核 29.以下属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细胞群是

A. 联络核和髓板内核群B. 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C. 感觉接替核D. 联络核E. 髓板内核群 30.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 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 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 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激动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

46

D. 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激动大脑皮层产生特定感觉 E. 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系统,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31.内侧膝状体接受下列哪种感觉纤维投射?

A. 内侧丘系B. 三叉丘系C. 视觉传导束D. 听觉传导束E. 脊髓丘脑前束 32.嗅觉皮层代表区位于

A. 额叶B. 顶叶C. 枕叶D. 边缘叶的前底部E. 颞叶的颞下回 33.视觉皮层代表区位于

A. 颞叶的颞横回B. 颞叶的颞上回C. 中央后回D. 扣带回E. 枕叶距状裂 34.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特异投射系统传入? A. 嗅觉B. 听觉C. 视觉D. 味觉E. 本体感觉 35.第一感觉区位于

A. 中央前回B. 中央后回C. 颞叶皮层D.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E. 颞下回 36.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 刺痛B. 慢痛C. 定位不精确D. 必有牵涉痛E. 对牵拉不敏感 37.牵涉痛是指

A. 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B. 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 C. 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D. 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 E. 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38.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A. Aa纤维B. Aδ 纤维C. B类纤维D. C类纤维E. Aγ 纤维 39.关于脊髓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脊髓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断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40.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A.增强,但能恢复正常 B.增强,但不能恢复正常 C.降低,能恢复但与正常不同D.降低,但能恢复正常 E.基本不变 41.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刺激的强弱 B.感受器的敏感性 C.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D.中枢突触的多少E.效应器的敏感性 42.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屈肌反射 B.肌紧张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 D.翻正反射 E.腱反射 43.腱反射具有下列哪项特点

A.是多突触反射 B.肌肉的收缩几乎是一次同步性的收缩 C.感受器为腱器官 D.可由重力作用引起 E.主要表现在屈肌上 44.当某一伸肌被过度拉长时,张力便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47

A.伸肌肌梭过度兴奋 B.屈肌肌梭过度兴奋 C.屈肌肌梭完全失负荷 D.伸肌的腱器官兴奋 E.伸肌的腱器官完全失负荷 45.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牵张反射在抗重力肌表现最为明显 C.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E.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46.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说明去大脑僵直是由骨骼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 A.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B.横断脊髓后,断面以下僵直消失 C.刺激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僵直D.切断腹根传出纤维,僵直消失 E.切断背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47.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B.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

C.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 D.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异化系统占优势,可导致去大脑僵直 E.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背根,去大脑僵直现象仍存在 48.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49.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叉的性质,但对头面部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配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配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越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50.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51.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52.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53.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B.支配几乎所有脏器 C.紧张性活动 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E.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加强 54.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不支配某些脏器 C.紧张性活动

48

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E.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减弱 55.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A.瞳孔扩大 B.糖原分解增加 C.逼尿肌收缩 D.骨骼肌血管舒张 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56.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

A.促进甲状旁腺素分泌 B.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C.促进糖原分解 D.促进胰岛素分泌 E.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57.下列不属于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的是

A.心跳加快,瞳孔开大 B.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C.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胃肠平滑肌收缩 E.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 58.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A.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B.要有完整的大脑皮质 C.要有非条件刺激 D.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 E.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 59.谈论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A.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E.非条件反射

60.新皮质处于紧张活动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为 A.棘波 B.?-复合波 C.β波 D.α波 E.θ波 61.逆行性遗忘症的机理可能是

A.第一级记忆发生扰乱B.第二级记忆发生扰乱C.第三级记忆发生扰乱 D.第一级记忆至第二级记忆过程发生扰乱E.海马环路的损害 62.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B.具有极大的易变性C.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完成E.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 63.异向睡眠的生物学意义是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促进细胞增殖和成熟C.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D.促进食欲和消化E.促进脑电图的同步化

64.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影响B.肌肉供血减少C.肌肉受到病毒的损害 D.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E.神经肌接头的功能丧失 65.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降落 C.平衡失调

D.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66.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6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68.舞蹈病主要是因为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抑制通路

49

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病变 69.临床上的“锥体束综合症”实际上是

A.锥体系受损B.锥体外系受损C.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受损 D.延髓锥体受损E.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

70.人类基底神经节调节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 A.肌肉强直 B.肌张力障碍 C.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D.静止性震颤 E.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 71.萎缩性瘫痪是由于

A.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 B.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C.纹状体受损 D.黑质病变 E.小脑后叶受损 72.电击头部或脑震荡可能导致

A.逆行性遗忘症 B.顺行性遗忘症 C.近期记忆受损 D.远期记忆受损E.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73.下列哪项指标比较适用于检测睡眠的深度

A.体温变化 B.唤醒阈或脑电 C.呼吸变化 D.脉搏变化 E.血压变化 试题答案

1.D 2.B 3.C 4.D 5.C 6.D 7.E 8.D 9.D 10.A

11.B 12.A 13.E 14.C 15.E 16.B 17.A 18.C 19.A 20.D 21.E 22.B 23.A 24.B 25.B 26.C 27.E 28.C 29.E 30.B 31.D 32.D 33.E 34.A 35.B 36.C 37.E 38.D 39.B 40.B 41.D 42.D 43.B 44.D 45.E 46.E 47.E 48.E 49.D 50.D 51.B 52.E 53.D 54.E 55.C 56.D 57.D 58.E 59.D 60.C 61.B 62.D 63.C 64.D 65.D 66.D 67.A 68.E 69.C 70.C 71.B 72.A 73.B

讨论题:

1. 简述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 外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哪些类型和亚型?激活后可产生哪些效应? 3. 试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和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 4. 试比较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征的功能。

5. 牵涉痛有何实例?其可能的产生机制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6. 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特征。

7.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8. 试述基底神经节受损时的症状及其产生机制。 9. 试述小脑的功能和小脑损伤后的表现。

10.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

11.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有哪些? 12.说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5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生理学习题在线全文阅读。

生理学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716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