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所有章节习题及知识点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答案] 表现型的种类为4种 表现型的比例为 3:1:3:1 表现型为双显性的个体出现的几率为3/8

例题3:下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皮肤中无黑色素)的遗传系谱,请据图回答(相关的遗传基因用A、a表示)

(1)该病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

(2)Ⅰ3和Ⅰ4都是正常,但他们有一女儿为白化病患者, 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3)Ⅱ3的可能基因型是 ,她是杂合子的机率是 。 (4)Ⅲ?是白化病的概率是( ) A、1/2 B、2/3 C、1/4 D、1/9

[解析]此题属于由表现型推导基因型的题目,可按以下4个步骤解题:

①先判断显隐性:Ⅰ3和Ⅰ4都是正常,但他们有一女儿为白化病患者,则是典型的性状分离现象,分离出的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亲本的性状(正常)是显性性状。 ②从隐性性状入手,隐性性状出现一定是纯合子。Ⅱ1、Ⅱ4都是aa。 ③显性性状出现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因此,Ⅰ1和Ⅰ2,Ⅰ3和Ⅰ4都是A 。 ④后代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由于Ⅱ1、Ⅱ4都是aa,所以,Ⅰ

1

和Ⅰ2,Ⅰ3和Ⅰ4的基因型都是Aa。

Ⅰ3和Ⅰ4的基因型都是Aa,Aa×Aa=1/4AA:2/4Aa:1/4aa,由于Ⅱ3表现正常,

则基因型为1AA:2Aa,是杂合子的机率为2/3。

同理,Ⅱ2基因型也为1AA:2Aa,Ⅲ?=2/3Aa×2/3Aa→aa=2/3×2/3×1/4=1/9 [答案](1)隐 (2)性状分离 (2) 基因型AA或Aa,是杂合子的机率为2/3 (4)D 例题4: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粘皮,不粘连的称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称粘核,不粘连的称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有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

四种表现型。由此可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BB aabb B.aaBB Aabb C.aaBb AAbb D.aaBb Aabb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能力。

有两种解法:方法一,用排除法;供选答案中,A选项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BC两个选项后代均只有两种表现型,只有D选项后代才有四种表现型,因此选D。 方法二,根据已知的表现型可写出两亲本可能的基因组成甲为aaB ,乙为A bb,这样的杂交组合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则aa×A 的后代要出现两种表现型,亲代的基因型必须为aa×Aa;B ×bb的后代也要出现两种表现型,亲代的基因型必须为Bb×bb。因此,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例题5:人类的并指受显性基因A控制,患者常为杂合子,显性纯合不能成活。先天性聋哑受隐性基因b控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一对夫妇,男方是并指患者,女方正常,他们第一胎生了一个聋哑病孩。请回答: (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2)这对夫妇第二胎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孩的可能性是 ,生育一个只患并指的男孩的可能性是 。

(3)这对夫妇所生孩子的患病率是 。

[解析] 男方是并指患者(即另一性状正常),女方正常,则男方的基因型为AaB ,女方为aaB ;第一胎生了一个聋哑病孩(即指头正常)基因型为aabb,bb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可推出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用“单独分析、彼此相乘”法分析,Aa×aa后代指头正常1/2,并指1/2,Bb×Bb后代听说正常3/4,聋哑1/4。 后代正常的可能性是:

指头正常×听说正常=1/2×3/4=3/8 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孩的可能性是:

后代正常×1/2(男女各1/2)=1/2×3/4×1/2=3/16; 后代只患并指的可能性是:并指×听说正常=1/2×3/4=3/8

生育一个只患并指的男孩的可能性是:只患并指×1/2(男女各1/2)=1/2×3/4×1/2=3/16;

后代只患聋哑的可能性是:指头正常×聋哑=1/2×1/4=1/8;

后代两病兼得的可能性(即并指又聋哑)是:并指×聋哑=1/2×1/4=1/8; 后代的患病率=只患并指+只患聋哑+两病兼得=3/8+1/8+1/8=5/8 或者,后代的患病率=1-后代正常=1-3/8=5/8 [答案] (1)男为AaBb,女为aaBb (2)3/16 3/16(3)5/8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0·广州质检)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之一 C.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前提是后代数量多,样本大,但是在后代数量不够多的情况下,可能和理论值有差距。答案:D

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去除后代中的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果蝇

基因型比例为 ( ) A.4∶4∶1 B.3∶2∶1 C.1∶2∶1 D.8∶1 解析:由题意可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用杂合的灰身果蝇交配,除去黑身果蝇后,灰身果蝇中杂合体∶纯合体=2∶1,即1/3为纯合体,2/3为杂合体。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的结果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因为含A的配子比例为2/3,含a的配子比例为1/3,自由交配的结果为4/9AA、4/9Aa、1/9aa,三者比例为4∶4∶1。答案:A 3.(2010·深圳调研)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 ( )

A.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解析:Bb和bb杂交后代出现棕眼和蓝眼的几率各为1/2,Rr和Rr杂交后代出现右癖和左癖的几率分别为3/4、1/4,所以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答案:B

4.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F1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再将F1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F2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 ) A.9∶3∶3∶1 B.1∶1∶1∶1 C.4∶2∶2∶1 D.3∶1∶3∶1

解析:首先根据F1表现型及比例确定亲本基因型都是TtRr,然后确定F1中高秆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RR∶TtRR∶TTRr∶TtRr=1∶2∶2∶4。最后确定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产生的F2基因型及比例为TtRr∶ttRr∶Ttrr∶ttrr=4∶2∶2∶1。从而判断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感病=4∶2∶2∶1。 答案:C

6.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控制耳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婚后生了一个色盲、白化且无耳垂的孩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儿子,为有耳垂、色觉正常但患白化病的概率多大 ( ) A.3/8 B.3/16 C.3/32 D.3/64

解析:由于正常夫妇结婚后生了一个色盲(XbY)、白化(aa)且无耳垂(cc)的孩子,说明两人基因型为AaCcXBY、AaCcXBXb。则再生一个儿子为有耳垂、色觉正常但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4×3/4×1/2=3/32。答案:C

7.给你一粒黄色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雌雄异花的植物),请你从下列方案中选一

个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能保持纯种的遗传特性的可能方案 ( )

A.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其化学成分\\ B.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

C.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 D.让其进行自花受粉,观察果穗 解析:玉米为雌雄同株、雌雄异花的植物,故通过同株异花传粉,观察子代表现型可确定其基因型。子代若发生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代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且能保持纯种特性。若让黄色玉米与白色玉米杂交,则可能会改变其纯种特性。 答案:C

8.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知识网络

(4)归纳综合--揭示规律(分离定律)

(现代解释)在形成 的时候, 随着 分开而分离,独立的随 遗传给后代。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 验

答案:相对显性

性状

1:2:1

3:1 配子 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 配子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配子 等位基因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同源染色体

非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重点难点 一.概念辨析 1.交配方式:

①自交:植物自花受粉(如豌豆)和同株异花受粉(如玉米)。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

②杂交:指同种生物不同品种间的交配。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叫杂交。 ③测交:F1与隐性亲本类型相交。

④正交与反交:若甲♀╳ 乙♂为正交方式,则乙♀╳♂甲就为反交。 2.性状表现:

①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②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③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叫显性性状,F1没有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叫隐性性状。 ④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⑤表现型和基因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叫表现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基因型。两者关系:基因型是表现型发育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也相同。

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 3.基因组成:

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

②成对基因和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两个基因叫成对基因。成对基因(两个相同基因)控制的个体叫纯合子,成对隐性基因控制的个体叫隐性纯合子,成对显性基因控制的个体叫显性纯合子。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控制的个体叫杂合子。

③非等位基因: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称非等位基因;二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两个基因也是非等位基因。如图:

Aa是1、2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是3、4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A和B,a和B ,是1、2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和B是成对基因;A和D,A和d,a和D,a和d以及B和D,B和d则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二.问题理解

1.遗传定律的实质及适用范围

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都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两个基本定律所揭示的是亲代细胞核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有性生殖随配子遗传给子代的规律,所以,原核生物的遗传、细胞质遗传都不符合该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揭示的是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传递行为。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发生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揭示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传递行为。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导致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自

由组合。发生的时期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2.孟德尔遗传实验独特的设计思路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观察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揭示规律

3.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自由组合定律主要说明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在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平均分配到配子中去。也就是说,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为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提供了细胞学上的依据。例如,杂种中有两对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就能产生四种类型的数目均等的配子,这是因为带有这两对等位基因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组合有两种可能性,并且这种组合是随机的(如下图),这样就会得到下列四种配子:AB、ab、Ab、aB,它们之间的比例是1∶1∶1∶1。

4.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基因分离定律研究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的分离情况,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分别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情况。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等位基因仍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进行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非常简便。

5.遗传定律的应用:

①选种:选显性性状,要连续自交直至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选隐性性状,直接选取即可(隐性性状表达后,其基因型为纯种) ②优生:显性遗传病控制生育。隐性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

③理论上可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生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授精时配子之间随机结合,导致基因的重组。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重组,必然导致性状的重组。这样,后代出现了亲代所没有的性状组合,也就是出现了变异。如黄圆×绿皱,F2代出现了黄皱

和绿圆。高等生物控制性状的基因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很多呈杂合状态,这样,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而产生极其多样的基因型的后代。

④杂交育种:每种生物都有很多性状,这些性状有的是优良性状,有的是不良性状,如果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就能帮助我们去掉不良性状,让优良性状集于一身,从而培育出优良品种。

如利用高杆(易倒伏)抗锈病小麦和矮杆(抗倒伏)易染锈病小麦获得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小麦,可以有两种做法。

4.应用基因分离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1)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

已知亲代的表现型及后代表现型,通过显隐性状的关系一般可以推出亲代基因型。如一对正常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就可以直接用遗传图解推出亲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2)概率计算

熟练掌握分离定律的有关计算,是进行遗传学概率计算的关键。计算的关键地方是要能准确地计算出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当然理解了后代分离比1∶2∶1的来源,计算更简便。

①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AA∶2Aa∶aa,杂合双亲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

②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先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产生的概率,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如白化病遗传,Aa×Aa→AA∶2Aa∶aa。父方产生A、a配子的概率各是1/2,母方产生A、a配子的概率也各是1/2,因此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

三.重点归纳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相对性状的对数 等位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F1的 配子 F2的表现型及比例 2种, 3:1 F2的基因型及比例 3种, 1:2:1 一对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种,数量相等1:1 两对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种,数量相等 1:1:1:1 4种, 9:3:3:1 9种, (1:2:1)= 4:2:2:2:2:1:1:1:1 测交表现型及比例 2种,数量相等1:1 4种,数量相等 1:1:1:1 遗传 实质 实践 应用 联系 纯种鉴定及杂种自交 纯合 在遗传时,遗传定律同时起作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将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进入两个配子中 减数分裂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从而进入同一配子中 2种,数量相等1:1…:1 n2基因的 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 n对相对性状 n对 n对等位基因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 2种,数量相等 1:1…:1 nn2种, (3:1) 3种, (1:2:1) nnn2. 如何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况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显得简单易行。

(1)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常用“单独分析、彼此相乘”法来解决自由组合的复杂问题。

所谓“单独分析、彼此相乘”法,就是将多对性状,分解为单一的相对性状然后按基因的分离规律来单独分析,最后将各对相对性状的分析结果相乘。其理论依据是概率理论中的乘法定理。

乘法定理:如某一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事件发生,则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它们单独发生的概率的乘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涉及的多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因此依据概率理论中的乘法定理,多对基因共同遗传的表现就是其中各对基因单独遗传时所表现的乘积。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力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Aa×Aa;Bb×bb。

[提示]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六种交配组合及结果是进行遗传判定和运算的基础: ①AA×AA→AA 全显性 全为纯合子

②AA×Aa→AA:Aa=1:1 全显性 1/2纯合,1/2杂合 ③AA×aa→Aa 全显性 100%杂合

[应用]如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AA)

④Aa×Aa→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显性=3/4,隐性=1/4 ,1/2纯合,1/2杂合

[应用]如后代显性和隐性的比为3:1,则双亲一定都为杂合子(Aa)。

⑤Aa×aa→Aa:aa=1:1 测交类型 显性:隐性=1:1 显性=1/2,隐性=1/2,1/2纯合,1/2杂合

[应用]如后代显性和隐性的比为1:1,则双亲为Aa和aa。 ⑥aa×aa→aa 全隐性 全为纯合子

[应用]如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aa)

将上述六种交配组合记忆熟练,分析透彻,解决遗传判定和运算就有了保障。

(2)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不同类型的问题。 ①配子类型的问题: 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解:Aa Bb Cc-2×2×2=8种

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解: 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AaBbCc→8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②基因型类型的问题:

AaBbCc与AaBBcc杂交,其后代有 种基因型。

解: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 AA:2Aa:laa);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lBB:lBb);Cc×Cc→后代有3种基团型(lCC:2Cc:lcc)。因而AaBbCc×AaBBCc→后代中有3×2×3=18种基因型 ③表现型类型的问题:

AaBbCc×AabbCc,其杂交后代可能有 种表现型。

解:可分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有2种表现型;Bb×bb→后代有2种表现型;Cc×Cc→后代有2种表现型。所以AaBdcc×AabbCc→后代中有2×2×2=8种表现型

3.表现型和基因型与杂交中相对性状的对数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的类型;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的类型,是肉眼看不到的,通常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杂交亲本的相对性状的对数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

亲本相对性状的对数 1 2 3 4 n F2的表现型数 2 4 8 16 2n F1杂种形成的配子数 2 4 8 16 2n F2的基因型种类 3 9 27 81 3n F2配子组合数 4 16 64 256 4n F2性状分离比 1 (3∶1)2 (3∶1)3 (3∶1)4 (3∶1)n(3∶1) 4.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及解题规律 (1)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

已知亲代的表现型及后代表现型,通过显隐性状的关系一般可以推出亲代基因型。

对于由表现型推导基因型的题目可按以下4个步骤解题:(祥见例题3) ①先判断显隐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个体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本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②从隐性性状入手,隐性性状出现一定是纯合子。 ③显性性状出现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

④后代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概率计算

熟练掌握分离定律的有关计算,是进行遗传学概率计算的关键。计算的关键地方是要能准确地计算出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当然理解了后代分离比1∶2∶1的来源,计算更简便。

①用分离比直接计算:如人类白化病遗传:Aa×Aa→AA∶2Aa∶aa,杂合双亲再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

②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先算出亲本产生几种配子,求出每种配子产生的概率,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如白化病遗传,Aa×Aa→AA∶2Aa∶aa。父方产生A、a配子的概率各是1/2,母方产生A、a配子的概率也各是1/2,因此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

四.实验探究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注意事项: 1.关键步骤及意图:

①每个小桶中有D和d两种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已经分离并独立的进入不同的配子。 ②随机抓取一个小球,代表随机产生了一种雌配子或雄配子。

③分别从两个桶中各随机抓取的一个小球并组合在一起,代表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即子一代。

2.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次数,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越准确。

3.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二色小球充分混合,每次抓出的小球记录完之后,必须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千万不要将两个小桶中的小球相混。

【例题解析】

例题1: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交两代,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各占多少? [解析]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可写作Aa,亲代自交,则F1为AA:Aa:aa=1:2:1 F1: 1/4AA : 2/4Aa : 1/4 aa F1自交:1/4AA? : 1/2Aa? : 1/4aa?

F2: 1/4AA :1/2(1/4AA:2/4Aa:1/4aa) : 1/4aa 整理F2:(1/4+1/8)AA:1/8Aa:(1/4+1/8)aa 即F2比例:3/8AA:2/8Aa:3/8aa

F2中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各占3/8,共3/4;杂合子占1/4。 [答案] 纯合子占3/4 杂合子占1/4

例题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后代能产生多少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是多少?其中表现型为双显性的个体出现的几率为多少?

[解析] 用“单独分析、彼此相乘”法来解决自由组合的复杂问题。

①表现型的种类--分解:aaBb×AaBb→(aa×Aa)×(Bb×Bb), 单独分析:aa×Aa→2种表现型;Bb×Bb→2种表现型,彼此相乘(aa×Aa)×(Bb ×Bb)→2种×2种=4种表现型。

②表现型的比例--分解:aaBb×AaBb→(aa×Aa)×(Bb×Bb), aa×Aa→后代表现型比=1:1, Bb×Bb→后代表现型比=3:1;彼此相乘aaBb×AaBb=(aa×Aa)×(Bb×Bb)=(1:1)×(3:1)=3:1:3:1

③其中表现型为双显性的个体出现的几率--

分解:aaBb×AaBb→(aa×Aa)×(Bb×Bb);单独分析:aa×Aa→1/2A ;Bb×Bb→3/4B ;彼此相乘:A B →1/2×3/4=3/8

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

解析:亲本除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与纯种绿色皱粒外,也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与纯种绿色圆粒。答案:A

10.如图为一个家庭系谱图(相关基因用T、t表示)。从图中可以判断出4的基因型为 ( )

A.TT B.tt C.Tt D.TT与tt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卷舌的3与卷舌的4的后代出现了不卷舌的6,所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推知,3与4均为杂合体。答案:C

11.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相关基因用A、a表示) ( )

A.由1、2和4个体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B.由1、2、4、5个体可推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

C.2、5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AA、Aa\\ D.若7、8婚配,其后代表现正常的概率为1/3

解析:由5、6、9个体的表现型可推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8的基因型是AA(1/3)或Aa(2/3),因此与7(aa)婚配后其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2/3=1/3。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回答: (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________。

(2)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

子代棕牛的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_______。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 ( ) A.纯种黑牛 B.杂种黑牛 C.棕色牛 D.以上都不对

(4)若用X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__;如果子牛中10头黑色,10头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__;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__。

解析:(1)若棕色性状受显性遗传因子控制,而控制棕毛的遗传因子一定来自亲代,则亲代必定有棕色牛,这与题目相矛盾,所以控制棕毛的遗传因子是隐性遗传因子。(2)子代的隐性遗传因子必来自双亲,亲代黑牛有棕毛遗传因子但表现出黑毛,说明亲代黑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是Bb。(3)Bb×Bb→1BB∶2Bb∶1bb,亲代黑牛(Bb×Bb)产生黑色子牛(BB或Bb)的可能性是3/4;若已知子牛为黑色,则它是纯合子的可能性是1/3。要鉴定一头黑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用测交的方法,即选用棕色牛(bb)与之交配。(4)纯种黑牛与杂种黑牛交配,产生的后代全是黑色牛;杂种黑牛与杂种黑牛交配,产生黑牛与棕牛的比例为3∶1;棕色牛与杂种黑牛交配,产生黑牛与棕牛的比例为1∶1。

答案:(1)黑色 (2)Bb、Bb、bb (3)75% 1/3 C (4)BB bb Bb

25.(11分)(2010·淄博质检)玉米是遗传实验经常用到的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花粉既可以落到同一植株的柱头上也可以落到其他植株的柱头上(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请列举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为探究一高茎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所结子粒的基

因型,某同学选取了该玉米果穗上2粒种子单独隔离种植,观察记录并分别统计后代植株的性状,结果后代全为高茎,该同学即判断玉米果穗所有子粒为纯种。可老师认为他的结论不科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①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________性状;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请帮助预测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解析:(1)略。(2)遗传学的许多实验结果是利用了统计学方法得到的结果,该同学所种植的种子太少,具有很强的偶然性。(3)题干中“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提示:该批玉米种子属于纯合子。检验显隐性的方法 有自交或杂交的方法,具体方法见答案。

答案:(1)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序顶=

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必须答出其中 两条)

(2)选择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子粒的基因型

(3)①显性 分别从子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性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 ②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作出显隐性判断。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要点提炼】 1、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哺乳动物和人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1个卵原细胞(原始的雌性生殖细胞) 成为1个初级卵母细胞

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1个次级卵母细胞再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1个极体也分裂形成2个次级极体。这样,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以人为例)

时期 染色体 DNA

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卵原细胞) 间期 46 46→92

前期 46 92

中期 46 92

后期 46 92

末期 23 46

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卵原细胞) 前期 23 46

中期 23 46

后期 46 46

末期 23 23

5、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最终被移到细胞同一极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表现为自由组合。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则经减数分裂后该生物就有可能产生2n种精子(卵细胞),如人有23对染色体,产生配子时染色体组合形式就有223。当然对于1个精原细胞来说,经减数分裂最终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的4个精子;对于1个卵原细胞来说,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1个卵细胞。

6、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在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故在受精卵的细胞核中染色体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7、基本概念

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受精作用。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面是三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请回答:

(1)A图属 分裂(填“有丝”或“减数”)的 期。细胞中有 条染色单体。

(2)B图处于 期,此细胞的名称是 。

(3)C图处于 期,此细胞的名称是 ,它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为 。

(4)A、C两图中的染色体数之比为 ;A、C两图中DNA数之比为 。

解析 (1)A图中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并且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有联会的现象,因此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时期);每条染色体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4条染色体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2)B图属于后期的图像,被拉向两极的每条染色体都有由着丝点连接着的染色单体,因此,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从图中还可知,该细胞的细胞质属于均等分裂,所以是初级精母细胞。(3)C图也属于后期的精 子 图像,被拉向两极的每条染色体上已没有染色单体,因此,C图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8条 卵细胞 成熟生物体 A B 受精卵

的后期;由于C图中的细胞质分裂是不均等分裂,因此,该图属于次级卵母细胞,C 分裂后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4)A图中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分子DNA;C图中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分子DNA。因此,A、C两图中的染色体数之比为1∶1;DNA数之比为2∶1。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四分体时期);8。(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初级精母细胞。(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次级卵母细胞;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4)1∶1;2∶1。

例2 下图为高等生物的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在图示下面的圆圈内填出所对应细胞的染色体数。

(2)图中字母A、B分别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和 。这两个过程的意义是 。

(3)C过程进行的细胞增殖方式是 。

(4)A过程中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个NDA分子,形成四分体 个。

解析 成熟的生物体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经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又恢复原来的数目。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主要有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正常情况下,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不改变,因为此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答案:(1)精子:4条;卵细胞:4条;受精卵:8条。(2)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3)有丝分裂。(4)8;16;4。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知识要点提炼】 1、萨顿假说

萨顿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萨顿假说――基因与染色体传递的假说。他的推论是: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生物的遗传要通过生殖过程来实现,遗传基因随着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传递和重组。若把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则是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眼色的实验研究,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规律相符,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雌果蝇中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在雄果蝇中,这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正常情况下该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过程中,基因的走向不可能的是( )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A或a走向哪一极、B或b走向哪一极都是随机的

解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也就是说,基因A和a会分离、基因B和b会分离,因此,正常情况下选项(C)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A或a走向哪一极、B或b走向哪一极都是随机的,因此,AaBb的个体可产生AB、Ab、aB、ab四种类型的配子。答案:(C)。

例2 右图是基因型为RrDd的某种动物一个卵细胞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种动物体细胞内含有 对同源染色体。

(2)由此图可判断该动物雌性个体最多能形成 种类型的卵细胞。 (3)研究基因R和r在形成卵细胞时的传递规律,符合基因的 定律中的;研究基因R、r和D、d在形成卵细胞时的传递规律,符合的基因的 定律。

解析 (1)图中所示的卵细胞的染色体为2条,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该个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1/2,因此该种动物细胞内的有2对同源染色体。

(2)从图中可知,R和D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即Rr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RrDd的个体经过减数分裂可产生RD、Rd、rD、rd四种类型的配子。

(3)R和r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符合分离定律。Rr和Dd两对等位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答案:(1)2。(2)4。(3)分离;自由组合。

第3节 伴性遗传

【知识要点提炼】

基因组成示

1、伴性遗传

控制人类的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遗传表现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症

人类红绿色盲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基因型为XBXB、XBY的个体表现为正常;XBXb是携带者;XbXb、XbY是患者。其特点是: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表现为交叉遗传,色盲一般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色盲。

3、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型为XDXD、XDXd的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XDXd的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4、鸡的性别决定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果蝇相反。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某家属有的成员患丙种遗传病(设显性基

因为B,隐性基因为b)。有的成员患丁种遗传病(设

1 3 Ⅲ

7 4 8 2 5 9 6 丁病女性

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具体见右面系谱图。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问:丙种遗传病的致

丙病男性

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丁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解析 (1)由于Ⅱ3、Ⅱ4表现正常,而Ⅲ7(男、丙病)、Ⅲ8(女、丁病)表现为患病,则可以判定丙、丁两种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患病一定是隐性性

状。

(2)已知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AA或XAY),而Ⅲ9患丙病(bb或XbY),但如果丙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Ⅲ9一定表现为正常,这与遗传图谱中Ⅲ9患病不符。因此,可判断Ⅲ9的致病基因只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Ⅱ5 XBXb传递)。即Ⅲ9的基因型是XbY。

(3)如果丁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Ⅰ2、Ⅲ8的基因型都为XaXa,Ⅱ3的基因型应是XaY,这与遗传图谱Ⅱ3正常不符,所以丁病的遗传方式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答案:X(性);常。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 )

(A)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卵细胞 (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一般能形成4种精子细胞 (C)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D)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发生的时期是 ( )

(A)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以后 (B)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前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3

( )

(A)四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B)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一个四分体就是两对染色体 (D)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4、次级精母细胞与精子比较,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分别是 ( )

(A)不变、不变 (B)减半、减半 (C)不变、减半 (D)减半、不变 5、某动物的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四分

DNA

( )

(A)32、16、64、64 (B)32、8、32、64 (C)16、8、32、32 (D)16、0、32、32

6、下图中㈠代表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正常情况下图中㈡不可能是这种生物所产生的( )

配子的是

7、如果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哪四个精子是来自

( )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8、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和一个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各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 )

(A)2种和1种 (B)4种和4种 (C)4种和1种 (D)2种和2种 9

( )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细胞中 (B)常染色体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C)常染色体存在于性细胞中,而性染色体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常染色体和性染色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而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 10

( )

(A)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D)表现型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9∶3∶3∶1

11、在下列遗传谱系中,只能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是

( )

(A(B

(C(D12、右图的家庭系谱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X染色体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13、某男子的父亲患血友病,而他本人血凝时间正常。他与一个没有血友病家庭史

的正常女子结婚,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 )

(A)1/2 (B)1/4 (C)0 (D)1/16 14、人的正常色觉(B)对色盲(b)显性,为伴性遗传;褐眼(A)对蓝眼(a)显

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有一个蓝眼色觉正常的女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

婚配,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则他们再生一个这样孩子的可能性是 ( )

(A)1/2 (B)1/4 (C)1/8 (D)1/16 二、非选择题

15、马蛔虫体细胞中含有四条染色体,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马蛔虫的每个体细胞中有 个DNA分子,有 对同源染

色体。若进行减数分裂,会出现 个四分体,最多能产生 种不同染色体组型的配子。

(2)若交配的两条马蛔虫都是杂合体,那么,所得的F1中,最多有 种

染色体组合。

(3)若F1的基因型只有AaBB,那么,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16、下图是果蝇的染色体图解,其中Ⅱ、Ⅲ、Ⅳ、X、Y为染色体代号,a为控制果

蝇白眼的基因,据图回答:

(1)图中代号 是性染色体,该果蝇的性别是 。

(2)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 期。果蝇在减数

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一个细胞内共有DNA分子 个。

(3)依据上图(左),请在右方框中绘出减数分裂后产生的两种配子中的一种染

色体图。

(4)如果该果蝇与红眼纯种异性果蝇(中图)杂交,则F1果蝇的基因型

是 ,表现型是 。

17、有一对性状正常的表兄妹结婚,生了一个既有白化病,又有红绿色盲的男孩,

已知正常肤色受基因A控制,正常色觉受基因ΧB控制。

(1)这对表兄妹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2)患者的基因型是 ,其父母再生育这种孩子的可能性

是 。

(3)该患者的外祖母基因型若为AAXBXB,则其外祖父基因型可

能是 。

18、已知血友病是一种隐性伴性遗传病(用隐性基因h表示),请根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2的母亲表现型为血友病,则其父亲表现型是 。

(2)若Ⅱ4与一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男孩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 (3)若这对夫妇再生第二个孩子是血友病患者的概率是 。

(4)若Ⅱ5与一个血友病男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为正常的概率

是 。

19、右图表示一个某病家族的遗传系谱,据图回答(有

关基因用A、a表示):

(1)此病是 染色体(填“常”或“性”)遗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猜测最有可能的是( )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 C.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所有章节习题及知识点在线全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所有章节习题及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720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