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注释:
P52(2节)射雕者:射雕的能手。雕,猛禽,飞翔力极强而且迅猛,能射雕的人必有很高的射箭本领。
P55(9节)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到十五岁即可束发。这里的意思是指少年或年轻之时。
P55(9节)数奇:命运不好。数,命运;奇,单数。古代占卜以得偶为吉,奇为不吉。
P56(11节)传:汉朝人称《诗》《书》《易》《礼》《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这里的传是指《论语》。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在盛唐边塞大诗人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最后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以李广终篇,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盛唐之人还在思念着李广,那么他们思念李将军的原因又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描写的事件、语言、动作,去寻找“至今犹忆李将军”的理由。
1
二、1—2节: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擅射】牛运震《史记评注〃李将军列传》评论说:?一篇精神在射法一事,以广所长在射也。开端‘广家世世受射’,便是一传之纲领,以后叙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皆叙广善射之事实。‘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云云,又‘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云云,正写广善射之神骨。末附李陵善射、教射,正与篇首‘世世受射’句收应,此以广射法为线索贯穿者也。?
三、3—7节: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遇?作者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1)文始借文帝惋惜之语,此处又引单于之令,是何用意?请结合表现手法简述?
(2)从本段中可以看出李广的什么特征?写作上有何特色?
1.看第4段末,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2.第5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第6段又采用了何种手法,表现了李广的哪一方面?有何作用?
3.第7段表现李广性格,运用了哪些手法?
四、8—11节: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10节倒数2、3句与前文何处最呼应?采用何手法表现李广?
【探究】为何说李广是“数奇之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探究】有句话“性格决定命运”,造李广的悲剧命运除了先前的一些原因,从其性格角度考虑,是什么样的性格让李广不得不死?
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作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其实李广的一生并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他为什么能在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讴歌赞颂?
2
六、延展——余光中《飞将军》
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
听,匈奴,水草的浅处,脸色比惊惶的荒沙更黄。
他的传说流传在长安。 谁不相信?从灞桥到灞陵,他的长城比长臂更长,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
柳荫下,汉室的童子在戏捉单于,太史公幼时指过他的背影。
弦声叫,矫矫的长臂抱,咬,一巨怪石痛成了虎啸,箭羽轻轻在摇,飞将军,人到箭先到。
举起,你无情的长臂,杀,匈奴的射雕手。
杀,匈奴的追兵,杀,无礼的亭尉你无礼,杀,投降的羌人,
杀,白发的将军,大小七十余战,悲哀的长臂,垂下去。
“将军百战声名裂——三代为将的悲情家族”:李广之孙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汉武震怒之下“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身败名裂(史载“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全家被屠。老死穷荒。一千多年后,英雄肝胆的辛弃疾为此写下悲壮沉郁的千古绝唱:“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
七、总结:
1.基本内容:(文帝世)萧关击匈奴立功;(景帝世)上郡逐射雕人遇敌;(武帝世)马邑之诱,汉军无功;(武帝世)雁门击匈奴,被俘而脱;(武帝世)居右北平抗匈奴;(武帝世)从卫青出征,失道自刭。
2.人物形象: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其二,仁爱士卒、身先士卒、同甘共苦,不贪钱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探究】从他的战役看其人物形象?从其官职变动情况看其人生遭际?
[1节]文帝时:中郎将、武骑常侍(八百石)
[2节]景帝时:上郡太守(两千石)
[3-6节]武帝时:骁骑将军、卫尉将军、右北平太守(两千石)
上郡遭遇战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雁门出击战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右北平守卫战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为人简易,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猎中射石 射技高超, [7-10节]武帝时:前将军(两千石) 从卫青击匈奴战 生不逢时,
3
摧残人才
【探究】为何说李广是一代名将?
①侧面烘托其勇猛:文帝语,单于语,“飞将军”之称;
②正面描写其本人名将之后,射技高超(文帝时立军功、与射雕人对比技高一筹、逃归时射杀追骑、射石射虎)遇敌不乱,胆识超人(上郡遭遇战、抵近而射)廉而爱卒,宽缓不苛(得赏、得水)(结合以上两种艺术手法探究)
(3)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问题探讨: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时代、命运原因。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王维《老将行》
文帝景帝不重视国防军事,以和亲作为外交政策,重用文官,李广虽屡立战功,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知而不用)
陆游《赠刘改之》:“李广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
(生不逢时)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司马迁记录这几句话,一方面是借汉文帝之口赞扬李广的人才难得,点明像李广这样的战将,是可能或者说应该封万户侯的;另一方面又借汉文帝的口为李广以后的不幸定下了基调,埋下了伏笔。李广命运的悲剧,司马迁在传记一开始就暗示给读者了。
这还没有把司马迁的深意都揭示出来。首节“匈奴大入萧关”二节“匈奴大入上郡” 因为据《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还说过:“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这不是明明在感叹英雄难觅,抗击匈奴缺乏像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吗?既然匈奴是国家大患,抗敌又急需人才,那么为什么又说眼前的李广“不遇时”呢?还是冯唐说得干脆:“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也有人认为,汉文帝时期实行的是休息无为的政策,对匈奴也以和亲为主,并不想大动干戈,所以李广生不逢时,失去了建功封侯的机会。
2.皇帝的偏见、贵戚的排挤。 汉武帝虽重视军事,但任人唯亲,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并为这些人创造比李广优越的后勤和战斗条件,使李广作战既艰苦又难有战功。
李白《古风五十九》为其鸣不平: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4
“汉武帝和卫青永远也洗刷不掉逼杀李广的罪名。汉武帝是逼死李广的幕后策划者,而卫青就是执行者。” ——王立群
3.自身因素。
①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血性刚烈(“引刀自刭”)。
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霍去病平时也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时,人家却冒出一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于是乎“由此上益重爱之”(《卫将军骠骑列传》)。言少脾气倔,受不得半点委屈,面对专制君王,所以李广虽是战功卓著,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竟至“引刀自刭”。
②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以力战为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纵深奔袭、机动作战。
李广的悲剧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课文第56页小字部分。
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简案 李将军列传经典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