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沂蒙党史大事
发布时间:2006年3月24日 13时33分
1 9 3 8 年
1 月
徂徕山起义 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和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黎玉同志代表省委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成立,洪涛【40】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沂蒙山区各地党组织,积极响应党委号召,陆续参加和配合了徂徕山起义。王一平【41】、董琰、周星夫、董林汉、江海涛、李春之、单洪、封振武【42】、程鹏【43】李伯秋、程照轩、赵笃生【44】、孟英、冯平等许多长期战斗在沂蒙山区的党员干部参加了起义。
中央指示创建沂蒙山根据地 中共中央1月15日,在给中共山东省委的信中指出:“山东党应以发动群众,发展游击战争与建立根据地为中心任务??省委工作的中心应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地,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强调“省委应在鲁中区较为适宜”。
日军铁蹄踏进沂蒙山区 1月2日,日军侵占蒙阴城,不久撤离。15日,日军出动飞机3架,轰炸沂水5区依汶村,投弹9枚,炸死9
人,烧毁房屋13间,乡农学校被炸。2月1日,日军重占蒙阴,因国民党庞炳勋部坚决抵抗,2月底又撤离。2月9日,日军第一次侵犯平邑镇,14日,侵犯平邑之敌向泗水撤离,在八埠庄村北与费县5区抗日游击队遭遇,遂即撤离。2月15日,日军再次侵犯平邑镇。2月20日,日军占领沂水,遭到沂水抗日武装的多次伏击,3月中旬,日军从沂水城南犯。
邵德孚等到沂水发动建立抗日武装 1日,邵德孚、李仲林由临沂到达沂水。先将李贯一、于松泉介绍给李仲林。接着,邵、李到埠前村与战前党员李鸿标、李贵德、李端甫、耿启明等人见了面。听取了他们几年来在与上级失掉联系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斗争的汇报,传达了目前抗战形势和省委的部署,并给他们恢复了组织关系,要求大家联合各地战前党员和志愿抗战的青年建立抗日武装。此时在济南学校入党的宋作俊(宋焕臣)也回到家乡悦庄、埠村(今均属沂源),开展抗日活动,组建一支100多人的游击队,2日,沂水5区战前党员杨荫田找到邵德孚和李仲林,恢复了组织关系。又和5区、10区乡农学校代理校长朱赤皆、朱遂初、朱寿年等,在崖子崮回龙寺拉起了一支队伍。
月初,邵德孚和李仲林再次去埠前,召集部分党员开会,讨论建立抗日武装问题。此时,沂水县已拉起游击中队28个。为争取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会议确定:派共产党员孔楚白到松峰公海关部;耿启明到里庄李洪殿部;王翰卿到南流泉王翰垣部工作。刘增浩也在垛庄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庄会”。5月份,四支队一个团到达坦埠,
刘增浩、刘子泉、刘露泉、刘曰界等找林浩、马馥塘、周亦萍、景晓村接洽后,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地方武装,刘增浩为负责人。中旬,张升祥出狱后,邵德孚又派他回到4区开辟工作,先后发展张学伟、岳洪春等入党,并酝酿建立了抗日武装。 2 月
省委在刘杜召开会议 2月16日,四支队到新泰南部的刘杜、岔河一带驻防。23日,省委在刘杜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四支队伍今后的发展方向,并确定黎玉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要求中央再派干部来山东。会后,部队编委两个大队,分别向南、北方向发展。北路由洪涛、林浩带领开辟淄博地区,南路由黎玉、赵杰、程照轩、景晓村带领,开辟蒙山一带。
省委率四支队来沂蒙 3月上旬,省委和四支队一部,由省委书记黎玉,秘书长景晓村,宣传部长孙陶林,支队长赵杰,政委程照轩率领进入费县西北之柘沟村(今属平邑县柏林乡)。战前党员李伯瑾、高锡贵、张传义、赵光、王敬明、王力生和杨诚到柘沟村向省委汇报了费县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动情况。中旬,在省委直接领导下,由景晓村主持,在柘沟村成立了费县工委,张若林任书记,李伯瑾任组织委员,王敬明任宣传委员,王力生任军事委员。黎玉、孙陶林出席会议,并就费县工作做了如下指示:①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发展新党员。②发动群众,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组建抗日武装。③创建蒙山前、白马
关至紫荆关抗日根据地。费县工委根据省委指示,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由李伯瑾、王力生负责,对1932年和1936年两个时期的党员进行审查、登记。3月27日,省委书记黎玉从柘沟村启程赴延安,费县工委决定派高锡贵护送。 3 月
鲁村驱逐戴星三 原国民党益都县长杨九五南逃时,将部队托县税务局长戴星三交给张里元。张里元将该部编为独立营部一、二连和通讯排,并将我地下党掌握的十字路、兰陵两个大队缩编为三、四连,委戴星三任营长,意在鲸吞兰陵和十字路抗日武装。独立营奉命北上到达蒙阴鲁村,张岗、汪洋、崔介在村西洪福寺召开有赵昭、谢辉、阎超等人参加的会议,研究了驱逐营长戴星三的方案。由于工作细致,部署严密,在部队到达下庄的当晚包围了部营,戴被迫交出枪支、公款后被礼送离营。张岗等人召开军人大会,宣布参加八路军,并推选汪洋、张岗、崔介为部队领导人。领导部队继续北上,到淄川境内的马棚与四支队汇合,编为四支队三团,张岗任团长,汪洋任政委,崔介任参谋长,阎超任供给处主任。
八路军四支队十二中队成立 董琰、边欲鲲、刘其人受四支队司令部派遣,到新泰、莱芜、沂水、蒙阴四县交界处与刘子升【45】、房连三、桑洪文等联合组建了抗日武装,一支有8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于3月12日正式成立,定名为“山东八路军四支队第十二中队”。
该部活动于龙廷、土门一带。
临沂战役 2月,敌板垣师团侵占青岛后,进犯临沂。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调庞炳勋的四十军到临沂城堵截日军。下旬,敌以一个师团的优势兵力并附有山炮团、骑兵旅,向临沂猛攻,庞部全体将士据城死守,阻敌前进。3月初,敌酉板垣征四郎亲自督战,再攻临沂。第五战区急调张自忠第五十九军驰援。张部于3月12日黄昏到达临沂城郊,与敌短兵相接,日军仓惶撤退。中国军队合力紧追,敌退90余里,缩入莒县城内。我乘机扩大战果,张自忠部向汤头、葛沟进攻,庞炳勋部向傅家赤草坡追击,敌全师团伤5000余人,亡3000余人。
临沂战役的胜利,是我党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帮助李宗仁、白崇禧制定战略计划,八路军、新四军在外线的有力配合,沂蒙人民大力支持和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的结果。
四支队六大队建立 2月中旬,李仲林去省委汇报工作,请示建立抗日武装事宜。省委指示莒县、沂水抗日武装中各抽调200人,组成“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六大队”。并派鲁滨任大队长。月底鲁滨、李仲林到达沂水,开始组建武装。3月中旬,四支队六大队在沂水公家疃成立。李贯一、李道德、王翰卿、李钟盈等各率本部人员参加。郭有邻宣布了部队的编制,鲁滨讲全国抗战形势,邵德孚讲部队性质、任务和纪律,同时宣布:六大队由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兼管沂水地方工作;李仲林任政治处主任;郭有邻任参谋兼莒县地方工作。大队设政治处、参谋处。
15日左右,部队移驻沂水城西泉庄村。莒县的张百川、孔福亭、张东生、孟敬之、孟玉卿各率本部人员参加;沂水县的杨希古、刘世文、阎毅千、刘子陵也率部参加,此时,四支队六大队辖5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共500余人。一中队李子荣任中队长,孔楚白任指导员;二中队张百川任队长,孔福亭任指导员;三中队孔雨田任队长,李怀德任指导员;四中队刘硕文任队长、王翰卿任指导员;五中队刘省任队长,孟敬之任指导员;特务中队李道德任队长、李纪德(李清和)任指导员。大队部设供给处、募集处,庞汇川任供给处主任,李端甫任募集处主任。
5月,四支队六大队由于主要负责人鲁滨缺乏经验,作风不民主,加之部队供给没有保障,队伍减员较多。六大队党组织派郭有邻和徐文三到省委汇报情况,要求增派干部。边区省委决定,杨昆(吴瑞林)【46】任四支队六大队政委,罗积伟任大队长,吴坤任副大队长。6月红军干部杨昆、罗积伟、吴坤到达沂水的四支队六大队后,整顿党的组织,加强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工作,改善了部队供给,同时组织民运工作团加强地方工作。经过整顿,稳定了部队情绪,并得到很快发展,部队由原来的6个中队改变为4个连。
7月,四支队六大队由沂水开赴莒县岳家沟一带。中旬,四支队六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罗积伟任司令员,杨昆任政委,吴坤任副司令员,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二支队在垛庄天齐庙开办了干部培训班,为民运工作培训了一批骨干。
中共中央作出了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 15日党中央下达大量发展
党员的决议。决议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同时指出:要防止拉夫式的方法,要严防汉奸、阴谋家和投机家混入党内。 4 月
日本侵占临沂城 3月初,日军再攻临沂。下旬,在临沂城北古城村制造了惨杀62人的大惨案,接着,又在城西大岭村惨杀群众70余人。4月20日,敌机对临沂狂轰滥炸,投放了大批燃烧弹,并在城西北以飞机,大炮,坦克为掩护,步步进逼。黄昏时,城中百姓从南门逃出,全城一片火海。21日,日军山本旅团进入临沂城,先在城西北角枪杀无辜群众480余人,后沿街架设机枪,围追截杀群众,被害者达2840余人,在血腥大屠杀的同时,还纵火焚城,大伙延续六、七天,城西北隅化为灰烬,南关房屋几乎全被烧光。 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成立 春 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鲁南抗日学校)在蒙阴西南之大庄村成立。杨希文任校长,梁竹航任教育长,第一批招收学员20余人,后发展至100余人。共有1个中队,3个小队。半年后结束,三分之一的学员由梁竹航率领到莱芜抗日干部训练班,三分之二的学员由艾光楼率领到岸堤并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5 月
中央派郭洪涛来山东并人省委书记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要求,郭洪涛受党中央派遣,率刘勇、钱钧、周赤萍、潘维周【47】、王子文【48】、陈宏、杨昆(吴瑞林)、吴坤、罗积伟、霍士廉、刘建【49】、苏杰【50】、白炎波、史秀云、杨士敬等约50名干部,携带电台两部来山东。临行前,毛主席向全体人员作了指示,强调要创造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强调,要认真做好范筑先等人的统战工作。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副部长李富春专程为他们送行。20日,这批干部到达省委驻地泰安县邓、许两庄。21日,省委在南上庄召开会议,郭洪涛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创建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作了报告,提出了4项要求:①创建以沂蒙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②我党领导的武装改称八路军;③加强地方工作,成立地县党委;④由四支队抽调干部到地方工作,加强地方党的建设。
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书记。 6 月
石友三部进驻沂蒙山区 国民党石友三部于本月入鲁,早在“七七事变”前,我党就派张友渔、杨秀峰等向该部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张友渔经常到石友三【51】家中讲学。“七七事变”后的10月,我
当又派袁也烈、于心之、程静川等7人到石部工作,11月建立181师地下工委,程静川任书记。1938年初,毛主席亲自给石友三写信,表达共产党愿同他合作抗日的真诚愿望。1938年2月师工委改为六十九军地下工委,袁也烈任书记。4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周恩来再次派张友渔到石友三部任军政治部部长。此后蒋介石在郑州接见了石友三,命他率部挺进山东。6月上旬,石部进入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一带,军部驻新泰土门。此时,边区省委派匡亚明到石友三部任政治部副部长。本月,国民党六十九军扩编为第十军团,石友三任军团长,该部之民运指导处驻沂水办事处成立,地下党员张健任办事处主任。
马月如率千余人加入四支队 国民党沂水九区副区长马月如,组织起1000余人的自卫团,在我四支队联络员张慧的教育争取下,将队伍拉到岸堤,收到姚仲明、廖容标的接见。 7 月
新泰、费县县委成立 遵照省委关于抽调干部组成新泰、蒙阴、沂水等县委的决定。6月初,郭洪涛率部进驻新泰,在南鲍村主持召开了新泰党员会议,将董琰,李枚青、周星夫等人留地方组建新泰县委,董琰任书记,白炎波任组织部长,李枚青任宣传部长,周星夫任青年部长,白明,张树勋负责军事,对外称八路军驻新办事处。新泰县委建立后,就到张庄一带开展工作,并在刘家上汪成立了“新泰县
各界救国动委会”,林笃泉、颜和庵分任正副主任。
6月下旬,省委机关、四支队一部及军政干校学员,进驻费县西北仲村镇。省委通知费县县委李伯瑾、刘次恭【52】鲍天仇等到仲村开会,郭洪涛、景晓村、史秀云等任,听取了李伯瑾等人的汇报,同意他们重新入党。7月1日,景晓村在仲村召集李伯瑾、时克、崔晓东、郭华、商向前等开会,代表省委宣布撤销费县工委,成立费县县委和部分区委,李伯瑾任县委书记,时克任组织部长,郭华任宣传部长,崔晓东任民运部长,县委直属省委领导,同时宣布商向前等人分别任一至六分区委书记。另外还布置了大力发展新党员,成立抗日武装等项任务。7月7日,省委在仲村召开了纪念“七七”事变周年大会,省委和四支队领导人郭洪涛、景晓村、孙陶林、刘居英、赵杰等出席大会。 8 月
沂水县委建立 中旬,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将沂水划为省委直属县,由刘建中、邵德孚、王翰卿3人组成了沂水县委,刘建中任书记。省委驻地岸堤区列为重点区,首先成立了沂水九区抗日动员委员会,省委派宣传部长孙陶林任主任。8月25日,成立了中共九区区委,彭瑞林【53】任书记,分区委由省委直接领导,并召开代表会,民主选举马月如为区长,沂水县成立了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府。9月中旬,沂水县进一步健全,刘建中任书记,王翰卿任组织部长,张建(原六
十九军民指导处地下党员)任宣传部长,邵德孚任统战部长。 我党协助石友三召开民主协商会议 遵照中央关于对石友三部要继续争取的方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第十军团地下工委积极促成,石友三以军团长和鲁南行政长官名义在新泰龙廷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山东境内军政要员沈鸿烈、泰启荣、张里元、厉文礼,山东民主人士梁竹航,陈迈之,聊城专员范筑先的代表成润等共百余人到会,出席会议的共产党代表由郭洪涛、孙陶林、廖荣标等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①成立山东省联合政府,建立地方民主政权;②划分各方管辖区域;③成立联合司令部,协调全省抗日行动,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以泰启荣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反对这些议题,中途退席。由于我党代表的积极努力,达成了两项协议和三项君子协定。两项协议是:一、成立联合参谋部,由石部参谋长王卿翰和八路军支队司令廖荣标负责,以便协调各部队的抗日行动。二、建立民运指挥部,隶属第十军团政治部,负责石部所辖区的政权建设。三项君子协定:①彼此不搞磨擦;②不互相瓦解部队;③不许向友军扩张地盘。整个会议进程中,石友三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声势占据了主导地位。
沂水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成立 沂水县动委会于本月成立。民主人士刘民生任主任委员,赵笃生任副主任委员,国民党代表王敬斋任指导委员,邵德孚任组织部长,张健任宣传部长,勒星五任秘书并主编《动员日报》。接着,各区动委会相继成立。国民党沂水县政府虽企图控制动委会,但由于我党坚持斗争,使二、三、四、五、六、九等区动委会领导权始终掌握在我党和进步人士手中。
费县动委会成立 费县动委会成立,石友三、张友渔派地下党员张克威、李清扬任县动委会正副主任,唐绍典、诸葛子范,孙冠壁分任四、五、六区动委会主任。
蒙阴县委建立、健全 5月下旬,四支队一个团进驻蒙阴垛庄,政治处主任杨纯(女)等人帮助垛庄及周围村庄的党员恢复关系,建立组织。不久中共蒙阴县委成立,苏杰任书记,杨士敬任青年部长,县委驻七区(黄庄)小上峪,直属省委领导。为便于开展工作,县委请当地有威望的民主人士刘子升协助,成立了蒙阴县八路军办事处,苏杰任主任。8月,蒙阴县委及办事处移驻坦埠,省委先后派宋铮、王宏、耿启明、李增宝、曲明和第十军团地下党员南如梵、刘达到蒙阴工作,分任组织、宣传、统战、民运、妇女、军事等部长。建立了独立管,营长苏杰兼政委,此时,黄庄、鲁村、张庄、坡里、坦埠、旧寨、汶南、城关8个区都建立了党的组织。
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建立 为解决抗日干部之不足,边区省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校长,刘建中任生活指导部主任,潘维周任政治部主任,翟明仁任大队长。6月初,在新泰县南鲍村集中,编为政治、军事、民运3个中队,于蒙阴大庄正式开学。7月初,到达费县仲村,召开了抗战一周年纪念大会。接着随边区省委南下抱犊崮山区,在滕县雪山寺学习1个月后,返回沂蒙山区。8月13日,干校宣布第一期提前结业。这期课程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完成的。参加学习的学员有:王照华、林萍、宋铮、杨雷、张伯祥、胡惠之、崔兰亭、冯旭东、商景才、李铎、刘芳、包立华、辛
锐、高波、赵剑萍、赵龙图、商向前、郭华、时克、赵光、王依群等200人。
8月底开始在岸堤招收第二起学员。原定400人,实到600人,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又增调钟辉、管戈、李浩然、梁海波来校工作,领导班子调整,孙陶林兼校长,钟辉、梁海波、徐元泉先后任政治处主任,徐元泉主持校务工作兼党总支书记。
干校从本年6月开办,至1939年9月改称山东纵队随营学校,历时一年半,共办5期,培养军政干部近3000人。
省委从干校中选拔部分学员在岸堤成立“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李微冬任主任。下设宣传、戏剧、民运、总务等科。
省委在创办军政干校的同时还创办了山东分局党校(开始叫党训班),由潘维周负责。1938年12月开学,第一期学习一个半月。学生的来源一是地方上的党员;二是岸堤干校入党的党员;三是部队上的党员, 岸堤干校是抗战初期省委直接领导和创办的全省第一所抗大式的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对在飞跃发展的斗争形势下,解决我党我军急需的干部问题,对于我省建党、建军、建政、群众运动和经济建设;对于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对于争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9 月
省委召开省委书记会议 下旬,边区省委在岸堤召开了省委书记
会议。26日,郭洪涛代表省委作了《日前抗战形势以及我们的当前任务》的报告。研究了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问题。新泰县委书记董琰,蒙阴县委书记苏杰;沂水县委书记刘建中。莒县县委书记郭有邻,临沂县委书记杨士法等参加了会议。 10 月
淄博特委建立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边区省委决定,将清河特委领导的胶济路以南之淄川、博山、益都、安丘、昌乐、临朐、等6县划出,建立中共淄博特委。金明任书记,杨纯任组织部长(1939年2月调皖东工作),燕遇明任宣传部长,魏思文任民运部长,孙学之任职工部长,薛云亭任军事部长,江彤任妇女捕部长,曹明远任青年部长,南竹泉任秘书长。特委下辖淄川、博山、益都、安丘、昌乐、临朐等县党的工作。
八路军费县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成立 下旬,刘次恭以瑶草湾乡和地方镇的武装为主体,以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青救团员为骨干,成立了八路军费县人民抗日游击第一大队,李鹤轩(原瑶草湾乡旧乡长)任大队长,刘樊贞(原地方镇旧镇长)任副大队长,刘次恭任政委,赵光任政治指导员,孙启恕(后叛变)任供给处长,胡萍任参谋,12月,该队英勇阻击了沿临滋公路东犯之日军,共产党员周玉庆牺牲,时克、赵光、王依群负伤。 1940年11月该大队升级编入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一营。
11 月
省委调整充实部分县委领导班子 上旬,省委派组织科长刘剑和崔晓东到费县县委领导班子:刘次恭任书记,鲍天仇任组织部长,李鲁生任宣传部长,李伯瑾任军事部长,赵光任青年部长。本月,省委派杨刚任沂水县委妇委书记,孙友德任沂水县委职工会长。 七八支队共创沂蒙山区根据地 为认真执行省委“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七、八支队于11月29日,由清河南下沂蒙山区,在邹平孟家庄与2000余日伪军遭遇,展开了激烈战斗,毙伤敌伪200余人。战斗中,鲁东抗日游击队指挥部副司令、红军干部韩明柱同志牺牲。12月上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浩带四支队一部到邹平,传达了边区省委指示,要求七、八支队迅速南下。中旬,七、八支队从益都以西、淄河以东横跨胶济路南下沂蒙山区,进入临朐、沂水一带活动,控制了南麻、悦庄等地。七、八支队并为八支队。八支队民运部派张涛率王洪、宋光先等在沂水县七区的石家庄、马站、小管庄、黄泥泉、沙沟等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群众抗日团体,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后部队转移,张涛等继续留沂水七区工作。
我军收编董慕仲武装 上旬,我军在临沂、费县地区收编董慕仲地方武装,经过改造,建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十二支队”。董慕仲(临沂城西大岭人),任支队司令,张岗任政治委员,
钱均任副司令,董少白任政治部主任。由于董慕仲的反动立场未变,秦启荣【54】、王洪九等不断挑拨,董慕忠终于次年3月中旬叛逃。 黎玉、张经武率大批干部来沂蒙 应省委要求,党中央继续派干部来山东。8月中旬,黎玉、张经武等率抗大、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河一部分红军干部、白区工作干部近200人,组成临时指挥部和干部大队从延安出发来山东。本月底,黎玉,张经武来到省委驻地岸堤。这批干部较长时间在沂蒙区工作的有:江华、吴仲廉、胡奇才【55】、徐元泉、华楠、宋登华、鲍奇辰、高锐、马千里、高克亭【56】、李林、华山、王涛、杜前、马万杰、刘海涛、陈奇、王凤麟【57】、何光宇、王卓等。
五战区工会迁至沂水王庄 边区省委由岸堤迁至沂水王庄后,五战区工会于本月5日迁至沂水县王庄,由张天民任主任。工会工作的重点由原来组织产业工人为主,逐步转变到组织农村各种手工业工人;在工业集中地区活动为主,转到深入各厂矿、农村区乡全面组织发动。翌年1月8日,沂水四区职工抗日联合会在南庄建立。第五战区职工总会负责人,总工会代表、区公所代表,战地服务团代表出席会议并讲了话。这是沂水县建立的第一个区级抗日工人组织。 12 月
沂水召开农民代表会议 沂水县委以国民党第十军团民运指导处驻沂水办事处的名义,召开县农民代表会议。沂水县委负责人刘建中
(任指导员)、绍德孚、王翰卿、张健和县动委会指导委员王敬斋等出席。会议召开农民广泛建立救国会、自卫团,投入抗日斗争。会议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县农救会领导机构,刘建中为主任。会后,各级农救会相继建立,会员达十四、五万人,自卫团也有很大发展,并掌握了部分枪支。
边区省委召开党员活动分子会议 本月,省委在圣母山教堂召开沂水县党员活动分子会议。沂水县委刘建中、王翰卿、张健、绍德孚及各分区委负责人出席。会议进行了17天。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党的抗战方针、政策和策略,研究了建立沂水抗日根据地的具体措施。会议确定沂水县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深入进行抗日宣传,使人民群众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壮大党的队伍,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各阶级各阶层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建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迅速发展农民自卫团。本月中共中央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为委员,郭洪涛任书记,程照轩任组织部长,孙陶林任宣传部长,郭子化任统战部长,刘居英任社会部长。
沈鸿烈进驻沂蒙地区,石友三部离鲁 21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58】将省政府迁至东里店。其海军陆战队和教导队也相继进驻这一地区。此后,沈鸿烈即以沂鲁山区为中心,指挥山东顽固派多次制造磨擦。月底,十军团撤往河北。随着石部撤离,由地下党员张克威任县长的新泰县政府解体。原六十九军通过国民党山东省民政厅派的沂水县长刘达人也尾随北撤,第三行署专员张里元派孔庆
铭出任国民党沂水县长。
山东纵队成立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任命张经武为总指挥,黎玉为政委,王建安【59】为副指挥,王彬为参谋长,江华为任政治部主任,马馥塘任供给部主任。27日,山东纵队在沂水王庄正式成立。下辖10个支队3个团。第二支队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第四支队廖容标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十二支队张岗任政委,钱钧【60】任副司令员。山纵下辖卫生部(以四支队的后方医院为基础组成)白备五任部长,刘超任医务主任。同时成立了后方医院,张景闵任医务主任。1939年6月大“扫荡”后,后方医院撤销,组成一所、二所。一所疏散隐蔽,负责山纵各部队伤员的收治。二所随部队行动。1940年8月后,经过整顿,二所先住西柳峪,后长期在沂南活动,为部队和地方防病治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纵队成立后不久,山纵民运部王涛,于树春在东里店等办起民众抗日自卫队训练班,共办两期。先后发展杨琳、江波、丁毅民,翟作标、江伯田、高大祥等人入党,建立了东里店党支部,杨琳任书记。
山纵交通总站在王庄成立 为适应需要,本月在王庄成立了山纵交通总站。次年7月改称第一军区交通总站,属一区党委宣传部指导,此后在各地区建立支站。至1942年4月,滨海支站在岸堤区柳行岔建立。
从抗战开始到本年底,沂蒙地区党组织有了较快的发展,先后建
立了沂水县委(书记刘建中);沂蒙县委(书记苏杰);临沂县委(书记杨士法);临费县委(书记尚明);莒县县委(书记郭有邻);临朐县委(书记于杰)。同时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与石友三、张里元等建立较好的统战关系,对沈鸿烈和秦启荣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在宣传群众的基础上,建立了抗日武装,促进了抗日运动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地方党的发展注意较少,二是没有抓住石友三部离鲁的机会抓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1938年沂蒙党史大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