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的阅读材料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要,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笔者在执教五年级时常常选取《小学英语新视野》上的小短文供学生阅读。例如:A Dog Not Bite: One day John i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he sees an old man with a nice looking dog. He goes over to the man and asks, “Does your dog bite?” The old man replies,“No, never.” When John tries to pet the dog, it immediately bites his hand. John says, “ I thought you said your dog didn’t bite!” “I did.” replies the old man, “but this isn’t my dog!”

故事富有趣味,学生愿意继续读下去。同时,在阅读经验中,文章涉及到的现在进行时、动词三单形式、过去时等语法结构以及一些固定短语搭配自然映射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其效果远远比教师枯燥反复的三令五申要好得多。 1.2 真实性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真实有效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的真实性阅读能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笔者在课的开始几分钟都会安排值日生进行简短的presentation,内容中有关生活时事,同时要融入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例如,班中学习委员在一次presentation中说道: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earthquake in Wen Chuan. Many buildings fall down. A lot of students have no school, and they can’t go to school. Can they be back at school again? 在她作presentation的同时,笔者将文本材料展示在PPT上供学生边听边阅读。语言材料真实,学生读后既加强了对重点短语the first day, many buildings, a lot of students, be back at school等的记忆,又了解了时事,培养了听读能力,提高了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1.3 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避免产生各种不良的负面心理。

(1)落后学生。他们智力水平相对较低、阅读成绩不佳,而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主观心理素质也是导致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时,应该更加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对于课上较为简单的阅读训练,笔者常常多提问落后学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引导他们找到主线,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他们的阅读信心。

(2)高才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向这类学生提出一些较抽象复杂的问题,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快速阅读、评论所读材料等,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有利于高才学生阅读学习的办法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要求他们大量阅读,满足其阅读欲望,适当注意读物的介绍,并通过读书报告等形式予以检查、指导。

笔者常常选取《21世纪报》上的小短文,作为进步生的奖励,供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孩子们很珍惜这份奖励,读得津津有味。 II.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2.1 中西对比,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导致汉语和英语在使用习惯上不同。阅读过程中,适时渗透西方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拓展学生知识面,才能消除文化上的隔膜。

例如,笔者在执教5A Unit4 Halloween时,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外国小朋友的“Trick or treat”游戏,再把这个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更能理解文本内容。

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6A Unit Holidays时,采用对比阅读,将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将中国的Spring Festival与外国的Christmas对比阅读,让学生提取出中西方迎接新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将中国的Mid-autumn Festival与外国的Thanks Giving Day对比阅读,让学生理解国内外纪念伟人的节日。

长此以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两种文化截然不同的气息,对于他们今后的阅读很有帮助。 2.2 英语思维,区别母语

笔者曾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例子:He always sleeps late on Sundays.许多学生都错误地将其理解为:"他经常在星期天睡得很迟"。其实,这一英语句子的意思是:"He always gets up late on

Sundays".学生为什么会把"sleep late"误解成"stay up late"呢?原因就在于许多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仍然局限于汉语(母语)的思维习惯,而没有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sleep"的汉语对等词是"睡觉","late"是汉语的"迟、晚",所以"sleep late"就是"睡得迟,睡得晚"。从这一错误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

比较中英文句子的遣词造句,不难发现,英文的句子是树状结构的句子,中文则是竹竿结构的句子;中文是从轻到重,偏正结构,而英文是从重到轻,正偏结构,等等。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指导时,要注意让孩子能够用英语的方式直接地思考,避免英汉互译式的学习。

英语思维是要在日积月累的听、说、读、写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教师课引导学生先从模仿、朗读开始培养语感。每周,笔者都会抽时间在小黑板上写一句英语原著中的话让学生摘抄下来,通过各种途径去理解、欣赏并背诵,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模仿着写类似的语句。同时,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的量,提高阅读的质,从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2.3 整体输入,提高效率 2.3.1 语篇的整体输入

有些老师往往把语篇按内容层次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阅读方法都是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笔者发现这样存在一些弊端:其一,学生的思维被框定,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其二,学生只是回答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口语交际。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让学生感知与分析,而不是瓜分后零散地教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5A Unit6 Doing housework的While-reading环节时,让学生观看了一遍课文动画,再快速略读文章,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本文所用的主要句型结构和讲述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3.2 意群的整体输入

小学生阅读时速度缓慢,逐词逐句,经常停顿,反复较多,而且理解率很低。对于英语阅读,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原理,就是阅读的单位。

所谓“意群”也即是有意义的语法结构(英语称作sense groups),通常为词组、短语。顾名思义,“意群阅读法”也就是按词组、短语在文中的组合意义整体阅读,而不是单个的词汇阅读。

例如:5A Unit8 Part E : We have a lot of toys. I have a bear. It has long hair. My brother has a panda. It’s fat. My sister has an elephant. It has big ears. Tom has a monkey. It’s thin. Tom’s sister has a doll. It can dance. Tom’s brothers have six dogs. They can jump and run. We all like our toys. 这篇短文中原本有59个单词。如果把它按意群分隔开,至多可以分成21个意群。用“/”进行表示:“We have / a lot of toys. / I have a bear./ It has long hair. /My brother / has a panda. /It’s fat. / My sister / has an elephant. / It has big ears. / Tom has a monkey. / It’s thin./ Tom’s sister/ has a doll./ It can dance. / Tom’s brothers / have six dogs./ They can/ jump and run./ We all like / our toys./ ”显而易见,采用“意群阅读法”能一眼同时看到三个词或五个词,甚至更多的词。这样就大大节省了阅读的时间。由此可见,意群阅读是提高阅读效率、把握文章整体的关键。 III.阅读训练的三个步骤 3.1 阅读前(pre-reading) 3.1.1 背景了解

阅读前的活动也称为阅读课的导入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读前活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读前活动可做如下设计:提供背景知识,熟悉课文论题,预测课文内容,渗透难点词句等,以此保证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 3.1.2教师设问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可通过对旧知的重组,设计简单直接的问题。同时,所提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预测语篇的内容,学生带着猜测与任务阅读,很容易抓到语篇的主线和中心。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6B Unit6 Holiday语篇阅读前,先让学生看图片,并提出几个预测性的问题: What holiday is it? When is the holiday? Who are they in the picture? What do they usually do on this holiday? ?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带着问题阅读语篇并回答这些问题。 3.1.3学生设问

一般教师都会采用Wh-问题作为语篇阅读的提问形式,从而让学生掌握语篇的四个要素——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如一位教师在执教6A Unit7 At Christmas的语篇阅读前,师生互问过:When is your birthday? Where were you yesterday? What do you want as a birthday present? What did you do in your birthday party? 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此时能比较顺利地按照教师意图提问: When was it? Who are they in the picture? Where were they? What did they do? 学生兴趣高昂地逐个解决问题。通过生生间的四个问答引入本课主题,并初步了解语篇所要讲述的内容。

长此以往,无论在教学的任何环节,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提出Wh-问题,今后也无需教师再给出提示词了。

3.2 阅读中(while-reading) 3.2.1 学生提问,学以致用

阅读中,力求让学生提问。让学生细读语篇,从中发现问题。有了阅读前教师的示范提问,学生就不难提出类似的问题。同时,教师没有框定问题的类型,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自己疑惑的地方或有所感悟的地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这实际上也帮助教师引入教学的难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解决问题。

例如上文所说的那位老师,在读前活动结束后就把提问的任务交给学生:Do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学生根据阅读中自己的疑问或收获,提出: 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re in the text? When are the holidays?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in these holidays? Did you … last …? 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主动地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学到了文章的精髓,并且很自然地复习了现在时、过去时、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句型。

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相当的英语基础,并有了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就应在巩固环节,能够联系本课重难点和生活实际,用英语提问,真正将所学英语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6A Unit5的阅读课的巩固环节时,充分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来设想:教师在回到自己的学校后,自己的学生将会问些什么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和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个可能的问题: Where were you this morning? How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there? What did your new students do in class? Did they like English? … 经过系统的复习和执教老师的层层引导,即使没有提示、没有文本,学生也能提出这一系列符合教师期待的问题,说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英语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3.2.2 略读、细度、寻读的恰当运用

在小学英语阅读中,常用的有三种阅读:略读、细读和寻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寻读能力。寻读是指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要求捕捉文章重要的信息,这不但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笔者在执教5B Unit 3 Hobbies的课文时,采取了这三种读法。 a. 略读课文,并回答简单问题。

b.寻读课文,找准线索,理清思路。学生与教师共同提出并解决以下问题: What’s Ben’s hobby? What’s Mike’s hobby? Do Helen and Yang Ling have any hobbies? What are they? What kind of stamps do you like? 在快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语篇的层次脉络理顺,捕捉到文章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信息。

c. 精读课文,学生互相讨论语言知识点,教师指出重点、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对学生以获取的知识进行填充与再加工。 3.3 阅读后(post-reading) 3.3.1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对课文进行信息梳理、归纳,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完成相应的练习或任务。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完5B Unit8 At the weekends后,让学生完成如下的填词:At the weekends, Wang Bing often_________. Sometimes he goes swimming, sometimes he plays basketball, because(因为)he and Mike like _______ very much. Helen likes ________, she and Yang Ling often do housework at home. Su Yang and Su Hai often watch________. Sometimes they_________butterflies in the park.通过这一环节,既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又检测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3.2 内容复述,语言实践

通过短文形式将对话进行归纳再现,有助于对对话材料的理解,也有利于对短文思路的整体把握。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一定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板书的构建、关键的词句、问题的线索、时间地点的变换、人物事件的进展

等方面进行复述,从而锻炼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5A Unit6 Doing housework时,板书上贴着太阳图片上写有Sunday, 太阳下的房顶上写着“at home”,房子里贴着人物头像Su Hai 和一把扫帚,以及人物头像Su Yang和一扇窗户。读中的板书呈现为读后的复述埋下了伏笔,学生利用板书呈现的图文及关键词,复述起来游刃有余。

3.3.3 主动回顾,语言运用

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提问相融合,回顾并深化阅读内容。同时,问题形式逐步开放化,从语篇中的情节到真实的生活,提高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Holidays的课文后,放手让学生来发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向自己的朋友提出问题,双方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以下是两位学生的对话: A: What’s your favorite holiday?

B: My favorite holiday is the Spring Festival. A: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Spring Festival?

B: They usually eat delicious food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A: What did you do last Spring Festival? B: I had a big party with my family.

A: Did you invite your friends to attend the party? B: Yes, I did.

又如,一位教师在课的尾声时提出:What have you learnt in this class? 学生用英语将本课所学内容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升华。 III.结语

小学阅读教学有许多值得教师思考的地方,笔者致力于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过渡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循序渐进,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愿意付出的人,才能登上阅读的天堂,让阅读不仅成为学习英语的手段、增长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阅读

常熟市东南小学 沈丽

摘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有效的阅读技巧、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授课 综合水平 有效阅读

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为渠道。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习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智慧,要把注意力放在优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加工方式上。

新课程是新的教学内容,即未知因素,是首次呈现。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重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中第一次出现时注意的兴趣和强度。”因此,新授课的首次感知就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设置氛围,进入状态

这一环节的主要教学功能在于兴奋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发学习情绪,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暗示法、婉转提醒法、小游戏、唱英文歌、集体朗读短诗或者利用教师的表情和姿态,使课堂形成有利于教学的秩序和气氛,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结合教学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组织活动。在教学4B Unit 8 Open Day时,其主要内容是There be句型的学习,但正确把握名词的单复数却是这一课的难点。许多学生受母语的干扰,往往会在单数名词前忘

了加a/an, 在复数名词后忘了加s/es。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该句型,在热身阶段我们可以玩下面这个游戏:Choose and say. 老师准备一个大盒子,里面放一些东西,有单个的,也有多个的;然后让学生来选出一样东西,并正确说出其英语称呼,如an orange, two pens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注意了这些名词的正确表达。又如6A Unit 2 Ben’s birthday,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来引出所要教学的内容。

二、激发动机,探索发现

在信息导入活动结束之后,教师紧接着要完成的工作是帮助学生以探索发现的方式促进对信息的整体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培养学生说语言的技能。说是有声的语言,是言语的输出或者是释放的一个过程。有了对信息模式的识别活动,使进入感知系统的感觉信息与先前掌握、存储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开始了匹配活动,学生对新材料的学习情感便容易被激活,使掌握特征、揭示交际的实质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1、凭借已有知识来推测内容

预测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或话题预测语篇的主要内容或可能用到的词汇,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文本。在学习5B Unit 6 A PE lesson前,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英语知识,凭借自己平时体育课的经历来预测本课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内容。如:Put your feet together; Turn left or right; Jump up and down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会各抒己见,会因为比别人多说一句而感到自豪。

读前活动中的头脑风暴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想像和思考的空间。读前活动语言铺垫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节奏和效率。通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扫清影响学生理解语篇的部分语言障碍,为学生顺利阅读作好铺垫。

2、根据图片及问题介绍内容

小学英语阅读课前导入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新颖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要变“灌”为“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设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6B Unit 5 The seasons时,在第一课时学完B、C部分的基础上,向学生呈现两幅图片内容,并同时呈现问题,以帮助学生围绕问题来进行介绍。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问题:Which season is it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 What do children do in winter? 等。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来编说一段小短文。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能力。

3、根据课文形式自创内容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文本和学生对单一语言知识的理解上。教师要关注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提升文本的人文内涵。课后任务的设计因课而异,但都要建构在学生熟练理解语篇的基础之上。活动前要有指令与示范,活动中要有监控与指导,活动后要有反馈与评价。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有利于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又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学完了6B Unit 5 The seasons A部分课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些资料,来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四季的气候情况以及人们在每个季节中所进行的活动。这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听力训练,把握大意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听的技能和通过听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上述推测及说的练习,学生心里对所学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利用选择或判断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以6B Unit 5 The seasons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以下选择题: ( )1、Where is Su Yang’s dad going next week?

A. New York B. London C. Sydney ( )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n summer? A. It’s warm. B. It’s hot. C. It’s not hot. ( ) 3. Which is the best season in the USA? A. Spring B. Summer C. Autumn ( ) 4. What do people do in autumn?

A. They go to farms. B. They pick apples. C. A and B. ( ) 5. Does it often rain in spring?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常熟市东南小学 曹秋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还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物体》。下册安排了《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么多相应的内容,小学数学对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视在三年级就可见一斑。

短短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已是第三次教学三年级。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学习这一类的内容,在一次次的重复教学中,我不断地变化着教学方式与方法,教案设计也是随之不断更改。慢慢地,我发现了:同学们们对图形与几何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积累活动经验后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需要以操作为基础。“纸上谈兵”效果不但很差,而且又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以下是我对于“图形与几何”(三年级上册)中几个课时的不同设计与教法的案例,以及过后的思考。

〔案例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中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案例A: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条(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纸的中间有虚线),沿虚线折一折,你能发现了什么?

(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对面相等这一特征) 学生动手操作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名说。 生1:一样大。

生2:我的比他们的都漂亮。

生3:我得到两个正方形。(纸对折后正好是正方形) 生4:两个正方形一样大。 生5:我的也一样大。

(几个学生回答了自己的发现,但都没有触及主题) 师:用手摸摸对折后的边怎样? 学生没有发现什么? 师:这两条边一样长吗? 生齐答:一样长。

师:对了,我们就说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相等。 案例B: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围长方形。 师:你们用了几根?

生:上面1根,下面1根,左边1根,右边1根,总共用了4根。 师:你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围正方形

师: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用小棒围了长方形、正方形,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特点?猜一猜。 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上、下边和左、右边我们称它为对边,称对边相等。 师:正方形呢?

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还发现了什么?猜一猜? 生:都是四边形。 生:每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都是同学们猜出来的,正确不正确,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对折,量角。 师:你们用了什么方法验证边的关系?

生:对折的方法,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互重叠,都相等。 生:我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用什么方法?

生:用直尺里的直角比一比。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方法同上。 ??

〔案例分析〕在两次不同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不过操作活动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的特点,精心组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建立数学概念。动手操作也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案例A,虽然安排了操作活动,但学生对操作的目的不够明确,失去了提供的操作材料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价值,没有达到教者预设的要求。案例B,从用小棒围长方形和正方形,从围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从直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折纸、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在案例B里,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对操作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具有有效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案例描述〕

案例《轴对称图形》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都是。

生:平行四边形不是。 师:怎么证明?

生:折一折,看是不是完全重合。

师: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

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完全重合。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师:这个圆,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师: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圆更是有无数种折法。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操作,发现不能重合) 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呢? ?? 〔案例分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探究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陷阱,也暴露出了很多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不确切的理解。“怎么证明?”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做出的结论进行证明,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证明”也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还

有不同的折法吗?”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一系列的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案例描述〕

案例:《观察物体》

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师: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

师:哪一线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摄影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到的是哪里啊? 师:同学们,你们想自己拍照片?我们来个摄影活动,好不好?

(每个小组长把玩具布狗摆好,然后大家作为摄影师,摄影师按照自己坐的方向给玩具布狗拍照片)。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何拍摄才能使图象比较大比较清晰。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如何举照相机才能拍出比较正的照片。)

师:请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拍的,站在什么位置,估计自己拍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把照相机对准布狗,调整布狗的位置使它在照相机的中间。我站在小狗的右面,所以我估计

我拍出来的是小狗的右半边头和脚。

生2:我的数码相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布狗的样子,我在小狗的后面,所以我拍出来的肯定是它的

背面!

师:请其它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这是谁拍摄的照片?为什么是某个同学拍的?请你说一说理由。你们觉

得哪一张最容易看出来?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1张最容易看出来,因为拍的是小狗的屁股,肯定是坐在它后 面的某某同学拍的。

师:还有那一张也很容易看出来呢?

生:第2张也很容易看出来的,因为拍的是小狗的下面,肯定是坐在它正面的某某拍的。 师:分别请拍摄小布狗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站起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对拍报的同学问题的同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请与他们拍摄的玩具布狗一样的同学站起来。

师:(指第3张和第4张)这两张分别是谁拍的呢?(神秘的样子)指名几个学生说。怎样区分这两张照片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左面拍的,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右面拍的?

(在小布狗左面拍的应该是它的左边的两条腿,在小布狗右面拍的应该是它右边的两条腿)

师:为什么我们第组四个同学拍到的小布狗是不一样的? 生1: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生2:因为我们拍摄的方向不同。 生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不同角度下的没形状。

师:那么你们想从没的角度玩具布狗吗?每个小组的同学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小组的玩具布狗。

〔案例分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从我们熟悉的教室照片入手,让学生体验一种亲近的感觉,使学生容易接受。拍照片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通过拍照,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手操作,也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以上是我对三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思考。

总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非常有趣生动,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应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安排丰富多彩又切合主题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再迁移到其他内容,切不可纸上

谈兵,让人索然无味。人类通过观察、拼补、折叠、描绘、测量、计算、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形成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也需要高度关注这些思想方法,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操作活动,了解活动的一般流程,累积丰富的活动经验。

参考书目《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主要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常熟市东南小学 冯佳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我们课堂即时评价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现根据课题组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问题一:评价语言单调含糊。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惯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等语言,这是由于教师语言单调乏味,评价意识淡薄,有时想对学生评价,但又不知如何去评,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我的策略是:

【策略1】即时评价语应简洁、准确。教学中,评价语应简洁。学生好的答案,而其他同学一时又没听明白时,建议用“请你再大声说一遍”的即时评价。除了语言简洁,准确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即时评价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即时评价要准确。

【策略2】即时评价语应生动、幽默。在准确、生动基础上,就该追求生动、幽默。如某节课。一漂亮姑娘做了三道题抄错了三个数:于是师评:“小美女可千万不能抄错数呀,不然别人会说,这个美女有美貌没智慧,是个马大哈!”幽默语言令生大笑,课堂亮点由此诞生。

如课中出现突发事件,教师也可以用幽默语化解。某次课,有位教师演示“汽车行使”时不小心碰到了挂着的小黑板,于是出现黑板和学生一起“惊叫”的场面。 那位 老师对学生说:“以后你们开车时千万不要像我这样不小心,担心‘翻车’呦!” 师生一起笑了。

【策略3】丰富即时评价语言,分层评价。有人说,案例中评价语就较简洁,但不准确。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评价语单调所困,于是找出“课堂激励性语言”等视为珍宝。作为教师适当积累一些评价语,是可以的,但要因情况而定,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应针对不同回答采取分层评价。

问题二:评价形式单一过度过泛。有些教师一节课总采用模式化的语言,如 “嗨,嗨,嗨,,你真棒!” 、 “棒,棒,棒,你真棒!”等。还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总评价:“好、很好、真棒”等;在练习时,学生出示自己拼好的作品。教师欣赏说“太有创意了,长大准是一个爱因斯坦”??;更有些教师总采用一些物质奖励的办法,上课学生坐得端正奖朵红花,回答个问题奖颗五角星,字写得工整奖枝笔,题目做得快奖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回报。

教师把物质刺激作为激励学生唯一手段,易使学生滋生急功近利思想,不利于学生发展。当激励成为廉价,使学生人人随时可得,则即时评价就失去作用了。

我的对策是:

【对策1】针对学生个性真情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捕捉其中可

用之处,有价值之处,针对个性给予评价。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课堂即时评价要真诚、发自内心,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师生心才贴得更近,课堂气氛才和谐,教育效果才理想。

【对策2】注意把握“尺度”褒贬有度。评价,必须把握好“尺度”。所谓尺度,就是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有些做法可供参考:与同学比:“到目前为止,你是最出色的一个!”;与老师比:“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与自身比:“据我所知,你这次的回答是最棒的,继续努力!”

【对策3】口头语、体态语结合,互动评价。有经验的老师能将有声语、体态语,将预设语、随机语有机结合,据生情况,独特创新地评价。尤其是体态语如应用得当,能够调动气氛,使课堂推向高潮。

教学中,老师基本上能注意评价,但除语言还是语言。所以师生在用语言评价他人时如投以微笑、点头、一个眼神、一下抚摸,这样能使被评价者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新课标下,可见到师为生鼓掌,师与生握手,师向生鞠躬,师为生的金点子“命名”,师生本平等,把问题的评价权还给学生。要实现立体互动的即时评价,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教给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能力。具体要做到:

(1)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2)提供给学生评价机会,让学生爱评;(3)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4)启迪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法,化解矛盾,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掌握即时评价本领。

问题三:评价不能做到延迟评价。教学中,不少老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错误及时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能提高效率,而且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但有时学生错误信息并非一律需要及时评价,有时过早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试想有谁会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让更多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此,我的策略是:把握评价时机,适当延迟评价。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成果。而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时,难免有不完善、不规范、犯错误的现象。如果老师马上给予否定,很有可能创新意识就遭到扼杀。把握评价时机十分重要,否则适得其反。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闪现智慧火花之时;选在学生思维多样时;选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选在学生质疑时??

因此从学生那里及时捕捉创新思维火种,并使它迅速蔓延,正确处理和利用延迟评价也正体现了一个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学定教的课堂机智。笔者认为延迟评价,应注意:

1、即时评价的容错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建构的过程,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势必会走一些弯路,这是在所难免的,课堂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场所,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不出错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课堂。允许学生犯错的老师是善良的老师,也是高智慧的老师。

2、即时评价的延迟性。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课堂中,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必包办代替。学生课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是有价值的问题!谁能解决它?”“谁有更好意见?”等等应该是老师们常用的即时评价语。

问题四:即时评价缺乏引导。一位老师在教学“两步应用题”,出示一个车间要加工468个零件。每小时加工52个,生产了8小时后,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加工?学生很踊跃,连平时不太发言的一位同学也举起手,老师让他回答。X:468÷52??(没等说完,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你真笨,连这样的题都做错”。 X面红耳赤)老师说:坐下。案例中教师没有及时捕捉学生正确信息,没有抓住评价时机引导,致使学生颜面无存。使“学困生”的自卑感得以强化,造成莫大的教学遗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孩子们只要有一次因不公正的侮辱而深感震惊,就会由此在一切方面看到不公正。”

我的策略是:

【对策1】即时评价应具有引导性。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孩子情感和心理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时适时的评价将拨开孩子思维的迷雾,消除孩子畏难情绪,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上述案例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当X:468÷52??这位老师制止了学生哄笑,平静地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只是没有做完,我们听他说完。老师很欣赏他与众不同的想法。你们能了解468÷52的含义吗?接着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第二种解法,学生们向X投去敬佩的眼神,X也露出了微笑。

【对策2】即时评价具有启迪性。在教学中,学生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正常的现象,这正

“点回竖提”。而垂露竖则可借助一根筷子,筷子地下沾一滴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水滴会留在筷子的底下,因此我们在书写时就可用口诀“点回竖点收”来记忆这个笔画的特点。

其他的基本笔画口诀的编写也可结合生活事物、汉字中的笔画特点来进行观察总结。如撇的写法可借助竹叶来观察,发现头略大尾巴尖尖,那么在书写时要注意头上顿笔,尾部要提笔,口诀可编为“点回撇提”;点的写法可借助小雨滴,头尖尾部圆,口诀可编为“点回”;捺的写法可出示几个含有捺的汉字,不难发现捺的头部较细,中部逐渐变粗,尾部需顿笔向前向上提笔,口诀可借鉴点的口诀,编为“斜点提”??

二、汉字结构结合部首书写要点的口诀编写——重分析,明重点,编口诀,知特点。

如果说基本笔画的书写到位为写好汉字做好基本框架,那么汉字结构则是工艺品雕刻中的第二步:粗刻定型。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基本笔画的书写掌握后,就会开始让学生认识部首,书写带有一些基本部首的汉字。因此,对于汉字结构的把握以及对部首的书写成了新的书写指导重点。

汉字书写中,汉字结构决定着汉字各部分的大小和汉字的字形特点,大致可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半包围这几种基本结构。而它们所对应的书写要点借助汉字不难发现,例如左右结构的字,可通过“波”“朝”“那”等字的分析,发现左右结构的汉字字形有三种情况——左窄右宽、左右同宽、左宽右窄;而上下结构的字,以“悲”“要”等字为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上下结构的字有两种情况——上舒展下扁宽、上扁宽下舒展。而部首书写又存在于各汉字结构的书写中,因此在编写口诀时可将汉字结构部首搭配特点相联系进行整合性口诀编写。

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季殿玉老师在指导书写三点水时教学生用人的三只手指来理解三点水的写法,明白书写重点。三点水只有三笔,写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位置不当,就会显得难看。但在教学中,借用右手中间的三根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张开手指横放让学生看,再在手上蘸上水,在黑板上印上三个手指印,告诉学生这就是三点水,学生定恍然大悟。三根手指指向手掌,指尖不在一条直线上。把三点水的写法与手指联系起来,学生不难分析三点水书写的两个要点:一是三笔呈弧形,不能写在同一竖线上。二是三个笔画的收尾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因此口诀可编写为“三笔弧形,尾朝内。”三点水的书写把握了,再指导书写其他带有三点水的字,也就相对降低了一些难度。以“波”为例,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泼”为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字,再结合三点水口诀以及字形结构可合编口诀为“三点瘦长呈弧形,皮字舒展形较宽。”以口诀来帮助学生抓准“波”这个字的形体结构。 三、汉字书写的口诀编写——多形式,看细节,编口诀,突要点。

间架结构和基本部首书写是为写好汉字而“粗刻定型”,那么汉字书写就是工艺品雕刻中最重要的一步:精雕细刻、打磨成品。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笔画和部首、字体基本结构的把握后,汉字的书写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容易多了。但一件成功的工艺品如果没有最后的精雕细刻是不可能精美,获得大家认可的,写字亦如此。因此在指导学生书写时,还要根据各汉字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口诀编写,力求突出汉字中笔画特点。

在生字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汉字的结构,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写一些简单易理解的口诀来辅助学生记忆。例如一位老师在《青蛙看海》的教学中,让学生区分认识“歇”、“渴”和“喝”时,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个字的部首都不一样,于是他利用这三个不同的部首,编了个记忆口诀:欠休息要歇,少了水会渴,张可口就能喝。这样的口诀简单精炼,既有趣又能直接清晰地指明三个字的特点。其实我们在进行写字教学时,也能借鉴这样的学习模式,先观察再用口诀进行总结。其实我们在进行汉字书写指导时,也能借用这样的模式,让学生先观察汉字的笔画特点,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再进行口诀的总结,那么学生在书写这个汉字时就会有意识的回忆口诀中提到的注意点,再下笔书写。

例如在教学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中的生字“季”时,先出示汉字,给学生观察分析的时间,引导其发现“季”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上面“禾”的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横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与竖交叉的部分应左边留长一些,向左伸,为了罩住下面的子。撇捺要写得舒展,“子”的竖勾要略弯才好看。为了让学生在书写是记住这些观察结果,可整合编写口诀为“平撇短,撇捺展,横左伸,竖钩要略弯。”

再如有些汉字,学生在观察时不能马上发现其笔画特点,老师可以用比较法,出示一到两个笔画书写有误的字进行对比分析。同是在教学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中的生字——“撒”时,由于它的笔画较多,单一的让学生观察笔画特点较难,因此老师事先写了2个结构笔画有错的“撒”,一个是反文旁写的不到位,横写在撇的起笔处,另一个是结构有误,提手旁较小,“散”较大。有了错误字的

对比,学生很快能找到写字要点,从而引出口诀:“横对撇尖写反文,三分等宽结构紧。”

写字口诀精简明了,无论是基础的笔画书写,部首结构的把握还是复杂的汉字书写,口诀的编写都能让学生在书写时对汉字的书写要点了然于胸。可是口诀看似简单几个字,却是抓住汉字中的各笔画特点来进行的浓缩,因此不可能在课堂上随机编写出来的,它需要老师在课前自己先花一定时间对所教汉字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然后才能再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汉字。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老师在上阅读教学课前的准备,需要我们老师像设计阅读教学课那样走进汉字去细细品味,再走出汉字冷静思考。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它充满着其他国家文字所不具备的“骨感美”,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一件工艺品。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精雕细刻出这件工艺品,书写口诀就是把最锋利的刻刀,而能学生提供这把刻刀的人就只有我们的老师了,所以,为了能让学生继承这特殊的文化瑰宝,老师们让我们成为学生的制刀师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文件,2011年8月;

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季殿玉、周振芳《快快乐乐学写字》,《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07期。

从缺位走向确位

──语文课堂中语言积累的思考与实践 常熟市东南小学 邹建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注重“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有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如第一学段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然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语言积累步入值得商榷的境地──“缺位”与“确位”显然成了当前阅读课中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

一、搜索: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的缺位现象。

1.语言积累荡然无存──缺失。新课程实施以后,感受性阅读为研究儿童的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这种阅读方式重语言的感悟和体验,阅读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语言的徜徉、来回中品味,以此来实施文本语言的“言”与“意”的转换,客观上造成文本解读时有时间品和读而缺时间积累和运用,亦即阅读教学中弱化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事实上,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洪镇涛语),“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平时,我们常常耳闻同事言说,新课程的阅读课学生说和读更有味道,自己也更钟情更投入于滔滔不绝的动态的导与引,但是生怕静态的语言训练会影响课堂气氛,如此语言积累严重缺失,甚至是荡然无存。

2.语言积累随意而行──盲目。客观地说,课程改革推行的新教材重视语言的积累,如设置了“词语盘点”、“日积月累”等栏目,阅读课后还要求抄写重点句和段。但是,直面实际阅读教学,从备课、上课、一直到学生作业,教师对语言积累为内容的教学缺乏有意识有质量的设计和操作;偶有语言积累的教学环节出现,也只是随意而行盲目从事。事实上,无准备的语言积累的效果低可想而知,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原本静态形式的语言积累由于没有精心设计和巧妙操作,学生无论从兴趣还是实效的角度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不仅语言积累对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作用不大,更为可怕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兴趣逐渐缺失,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3.语言积累差强人意──强加。有不少教师,虽深知语言积累的重要但苦于不知其操作的路径及方法。于是,在阅读课中生硬地进行语言积累,视语言积累的时机、数量、方法和实效于不顾。这种在阅读课中强塞硬加的语言积累训练,其结果是,强扭的瓜儿难香甜,学生语言积累的质和量都难尽师意,有悖于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曾有一个教师,每天在黑板上写10个成语,让学生记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也不管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关。这样的操作从表面上看,语言积累的数量尚可,但实质有“为积累而积累”的意味──语言积累的质量至多是差强人意。 二、呼唤:阅读课堂中语言积累确位的必需。

1.有机──水到渠成。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内容,抓住一切可训练的点有机的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自然进行有效的积累。例如:一上年级拼音教学中,拼读音节“dì”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个音节吗?”学生高举小手,抢着回答:“大地”“土地”“地砖”“地面”“地球”“地壳”??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住在美丽的地球上。”“农民在地里种田。”??教学识字时,又引导学生结合生字进行组词、说句。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用词组句。课文中、练习中出现的句式,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更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运用、积累,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不觉得累和无从下手,只有是有效积累,才有可能让积累水到渠成。

2.有度──适可而止。语言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但绝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因此,阅读教学中既要做不失时机进行积累的训练,又不能背离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内容,不丢失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训练。如:《中彩那天》:是啊!正像同学们刚才分析的一样,已经领来的奖品──心爱的奔驰车,生活拮据需要它,自己酷爱急需它,儿子支持留,无人知晓可以留,好友富有理应留。万事俱备,只要自己决定了,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就随手可得,如愿以偿。最后,奔驰车留下了吗?(还给了好友库伯。)的确,父亲面临的这一道德难题怎一个“难”字了得!从这件事,看出父亲不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人穷志短??)在细读文本是笔者激活学生的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用“惟利是图、见钱眼开”等解读父亲的这一举动,让学生带着生活积淀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这样不仅将学过的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丰满了人物的形像,还受到了人文熏陶。

3.有效──有的放矢。“如果把学生的语言素养比作一个人,那么语言材料就是人的一个个器官。”只有把每个器官安放在人体合适的位置,器官才能显现出生命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语言的积累也亦然,若离开了语言环境强塞硬加的进行语言积累训练,就如同堆积很多的没有生命力的眼睛一样,效率和作用之低不言而喻。而阅读教学恰恰为语言的积累提供了鲜活的类似于“人”的大环境。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快速读文,对比人物。 (师:在当时叶圣陶和肖复兴有什么不同? 生:年龄,身份,地位,写作能力?? 师:主要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初中生。 师:当时,叶圣陶这个大作家可以说──

生接:大名鼎鼎,赫赫有名,家喻户晓,名声显赫??

师:而作者“我”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的初中生──小字辈,和大名鼎鼎大作家叶圣陶之间发生事情,“我”有什么感受?

生:莫名其妙,意外,出乎意料,不可思议,做梦都没想到??

此处笔者巧用文本,让学在生细读文本时,对两个人物作出评价,引出反义词的积累,叶圣陶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肖复兴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这样的积累与离开语言环境强塞硬加的进行语言积累效果是不言而语。

4.有力──生机勃勃。在习作指时运用积累的语言,在阅读对话中关注积累的语言,在词句盘点时考查语言积累,在语文竞赛时引入积累的语言。让语言积累使语文学习活动多彩起来鲜活起来,反过来,在各种语文活动的过程中使积累的语言生机勃勃。如:《词语盘点》中,在复习了“殷勤,鄙视,结结巴巴”等词语,笔者让学生任选词语造句,说一段话。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化,兴趣盎然。在这个品评词语,积累词语的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给学生自由发表的空间,让学生觉得积累不是枯燥,单调的,而是有情感有趣味。 三、追寻:阅读课堂语言积累从缺位走向确位。

1.开始新课导入时积累语言。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房子,那么文章的题目就是“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很快地直抵文本。抓住“题眼”为切入口,也成了老师阅读教学常用的策略。题目是作品的凝练,每个字都值得细细玩味。

《清澈的湖水》导入新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板书“清”)你会给“清”找哪些词语朋友? 生:清楚、清新、清水、清洁、清澈?? 师:(板书“澈”)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生:它们的部首相同,都是三点水旁。 生:它们的意思都应该和水有关。

生:“清”和“澈”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清清的。

师:请你读读“清的湖水”和“清澈的湖水”,你有什么感觉? 生:“清澈的湖水”好像比“清的湖水”更清一些。 生:读着“清澈的湖水”,我好像看到了水底的石头。

生:读着“清澈的湖水”,我似乎看到湖面像镜子一样,能照出人的影子来。 生:读着“清澈的湖水”,我好像闻到了香香的味道。 师:小朋友的体会真棒!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课题。 生:(齐读)清澈的湖水

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给“清”字找朋友,乍一看是简单的组词练习,其实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这样的组词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清”字的理解和运用。接着在字形上比较“清”和“澈”的异同、从朗读中体会“清”和“澈”的区别。特别是教师巧妙地让学生读“清的湖水”和“清澈的湖水”,启发他们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想象说话赋予了“清澈的湖水”有了诗一般的韵味,再到课文中品读清澈的湖水带来的美景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绝不是简单的词语辨析所能达到的效果。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想象,在朗读比较中品味,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累当然自在其中了。 2.走进文本细读时积累语言。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语言情境再现。既而达到理解与积累这一目标。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有几处语言积累训练的偶然出现,感受颇深予以记录。

出示语言材料: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当你读着这句话的时候,一定留意到了其中的一个词,这个词就是── 生:呆呆地,静静地。

师:那位青年看鱼是静静的,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请问,这样的看,就是怎样的看?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陆续说):一丝不苟地看,聚精会神地看,仔细地看,投入地看,全神贯注地看,专心致志地看,一心一意地看??

师:的确,青年看鱼看的很投入,很专注,他的眼里只有金鱼,他的心里只有金鱼,这样看鱼不是怎样地看?

生(陆续说):不是三心二意地看,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不是随随便便地看?? 诗圣杜甫有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着知时节的好雨,其实,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训练要走上“好”──有效的层面,何尝不是如此。套用以上诗句,阅读教学中若做好语言积累训练,当“随义潜入文,润生细无声”。

3.设计随文练笔时积累语言。学生积累词句最终的目的不是数量上要求,而是要质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积累的好词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而做到这一点,随文练笔是最佳的方法。

例如: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随文练写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成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2)、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上成语写一段话。(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齐威王得意洋洋。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目瞪口呆。)

4.感受准确表达时积累语言。感受语言准确的表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大纲明确指出:指

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准确表达正是学生语文形成最佳途径。因而教师要致力于这一方面指导。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通过细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两个词语准确表达花的多而美,教学过程如下: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一个个美丽的镜头,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陆续说:生:花朵一朵挨着一朵,花瓣各种各样,颜色各种各样??蜜蜂停在花瓣上采蜜,小鸟叽叽喳喳飞来飞去,人们啧啧称赞着花??各种各样的花香飘过来,飘过来,沁人心脾。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写花有什么不同?

生:“花团锦簇”主要写花朵多一团一团的簇拥在一起,“姹紫嫣红”主要写花朵的颜色很多很美。 师: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写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

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师:课文为什么只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来写美丽的花的海洋呢? 生:准确,概括,不重复,不啰嗦??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毫无疑问,文本语言准确的表达是语文的一个重要规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因此,感受文本语言准确的表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在上例的阅读教学中,比较“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描写花的不同,使学生知道“花团锦簇”重在“形”概括写,“姹紫嫣红”重在“色”概括写花的多而美。在学生说出很多词语可以表达花的“形”与“色”的多而美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为什么只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来写美丽的花的海洋呢”。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达花多而美的准确而精炼。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从小就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并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从小培养学生学会语文积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新课程所要达到的,更是每位语文老师所应该追求的。

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常熟市东南小学 蒋晓晨

摘要:阅读,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新课标指出,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阅读,正是有效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保证阅读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I. 阅读材料的选择原则 1.1 趣味性

小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 (1)小学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容易培养兴趣,也容易失去兴趣。

(2)小学生思维能力差。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系统的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3)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积极投入,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

C、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C、写读书笔记。 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D、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E、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3 、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从教材扩展延伸。我们除按进度读好自读课本外,还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如学过《嫦娥奔月》,推荐学生读神话故事。学过《金蝉脱壳》,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科普小品文。

(2)、从体裁考虑,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如可以引导学生读学生版的四大名著。

(3)、从时间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报刊,假期时间要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

4、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即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个烂笔头。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三、推动班级阅读活动的一些做法 (一)规划班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

学期开始,就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图书角益处大,调动每个同学为充实图书角献计献策,并定期鼓励学生充实图书角,如每人每月带一本课外书送到图书角。 (二)善用阅读课

我们每周有一节阅读,我将这一节阅读课分阶段地根据需要安排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 1、阅读指导课

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2、阅读汇报课

A、学生准备汇报提纲 提纲包括:(1)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题目、作者。(2)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3)主要收获:包括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思想教育及其它知识等。在汇报中,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即可,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特点来介绍。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

常熟市东南小学 王建英

人与人在交往中,离不开双方的谈与听,他的好坏可以肯定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

力,但听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表现欲强,但自制力却不强,有意注意力更短。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小手就高高地举起来了,当挑选一名同学的回答的时候,不少的孩子没有听见这名学生回答的还有,当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扣手、玩小玩具……这些都是学生没有认真倾听习惯的表现。我们低年级教师,从学生上学的那一刻起,就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意义,明白听别人说话,既能听明白对方表达的意思,由能从别人的话中了解信息,增长知识,更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小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特别是让孩子们坐定听上40分钟,那太难了。因此,教师们善于组织好学生,用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用名人的事迹感动学生、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有序、生动的组织中理解学会倾听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要想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传授获得,一种是体验获得。虽然靠体验获得的知识是终生难忘的,但是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加,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让学生通过体验去获得知识,而倾听,认真思考就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认真思考习惯呢?

一、教给方法、持之以恒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他们往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首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尤其是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对课堂上应该怎样表现还很陌生,一年级的学生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 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 他便极有可能成为什么样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 只要我们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做,学生就会跟着怎样做。因此,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上课时应该怎样做。要想养成学会认真倾听并思考的习惯,良好的倾听姿势是第一步。课上老师要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听讲时,腰杆要挺直,双脚平放在地,与肩同宽,手放好,小眼睛要看着老师等等。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书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要看发言同学的脸,同时,大脑要不断思考同学的答案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不要随便打断同学的发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

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答案不一致,就举手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把这些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课堂上用来提醒学生用心倾听。如:“身坐正,脚放好。”“一、二、三,我做好。”“小眼睛看老师”等等。这些简单的儿歌在课堂上用来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学生也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到。

二、树立榜样,及时评价

日本教育专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一种习惯须27 天才能养成。所以, 日本在小学生中常常一月养成一种习惯。倾听并认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也能通过训练达成。及时评价学生的听讲习惯,给学生树立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听讲习惯的重要手段。“某某的小眼睛亮亮的,一看就知道在认真听老师讲课。”“你帮助同学指出了她的错误,可见你刚才听她发言时一定很认真。”“这么小的错误你都听出来了,你的小耳朵可真灵。”而对于那些听讲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我们更要时刻关注,及时评价。一天的进步、一节课的进步,甚至是一个细节的进步,都要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进步提出表扬。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来走路。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倾听认真思考习惯。

三、激发兴趣、乐听乐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课堂上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了,才能认真听,仔细想。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倾听思考时的注意力。

关注书写细节 塑造汉字魅力

常熟市东南小学 王晓蓉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也是最具活力的文字,它富于神韵,讲究形体美、结构美、气势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书写汉字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基础是否扎实,关系到了学生一生的书写水平。俗话说“字如其人”,一首漂亮挺括的字能给一个人加分不少。但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渐渐忽视了书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小学阶段的写字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知道汉字的美就美在它是表意文字,一笔一划都能透露出其中的韵味,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字教学时特别要注重细节。“细节之处见精神”。细节,微小而细致,在写字教学时我们教师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将细节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一、注重习惯的培养,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这点意义上也可以说,要指导学生写出一手端端正正、漂漂亮亮的汉字,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做起。让学生能提笔就想到写字习惯口诀,并真正能做到,即“提笔便是练字时,练字不忘好姿势”。

然而,在现在教学中,学生们的写字习惯较差。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写字时学生的头低得就离本子十厘米,肩膀倾斜,本子更是弯弯斜斜;执笔的姿势不正确,存在严重的抠笔的现象;书写不连贯,频繁使用橡皮??老师苦口婆心地提醒,学生们往往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及时改过来,但是却总不能坚持下去,一会儿学生们的头又都低下去了,全班呈现出“一览众山小”的情景,真是让人唏嘘。

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写字坏习惯,我教写字姿势的要诀编成了一首童谣:学写字,重姿势。眼离书,约一尺。胸与桌,离一拳。离笔端,约一寸。右执笔,要放松。人与书,都放平。用左手,轻按本。抬起头,挺起胸。好习惯,早养成。终身益,受无穷。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学生将这些要诀铭记在心,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每次当学生们开始书写时,我都会让学生齐声背诵这首童谣,让脑、手、心都统一到写字姿势上来。在开始这样的尝试时,学生觉得很新鲜,姿势也保持的很好,个个都像小战士一样,保持着良好的写字姿势。但是一个星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有些学生又开始不能坚持下来了,这时我就因势利导,给学生讲那些书法家成才勤奋刻苦的故事,并在学生中展开比赛,看看哪位同学最能保持好习惯,一周进行一次隆重的颁奖典礼。当学生们看着身边的同学得到老师的表演获得奖品时,都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得奖”,在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刺激下,这些学生都慢慢地改正了坏习惯。一个月过去了,我们班通过这样的经常性练习,学生们的写字姿势得到了很大的改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二、重视结构的教学,提高水平

汉字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由简单的笔画却能组成千变万化的字。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之后,还要重视对汉字结构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们学会了方法,就学会了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就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学习写字,就应该要有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慧眼。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并用手写出来,达到眼、脑、手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生字时,我总会让学生来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字是属于哪个类型的字。如果这个字是独体字,我就要求学生看清每个字有多少笔画,弄清笔顺和间架结构,哪个笔画长,哪个笔画短,笔画之间的距离怎样,怎样搭配。如果是合体字,则要求学生看清每个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部首,怎样搭配,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在学生仔细观察对这个字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会对某些学生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用彩色粉笔标示易错部分,

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字笔画较多,学生容易写错,放大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观察好字之后,正式进入书写的部分,让学生来领悟发现汉字的书写特点和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有左窄右宽的,有左宽右窄的,左右相等的;上下结构的字,有上小下大,有上大下小的,上下相等??字形长的左右要放开些;字形扁的,左右要缩;写笔画少的字要放开些,写笔画多的字要收紧些??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弄清一些同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书写药店,使学生真正懂得怎样把字写正确、端正,又要整齐、美观。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训练,在具体教学某个字时,我会让学生来说说这是什么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哪些地方。每次上写字课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学生们的热情都空前高涨,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被我叫到的学生开心不已,没有叫到的学生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又投入都了学习中,还会给小老师补充那。整堂写字课下来,学生们都能在开心的氛围中写出一次漂亮的书法作业。

习惯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潜力。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注重书写细节的人,比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有更大的潜力。因此在写字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细节,关注细节才会有进步,关注细节才能塑造汉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常熟市东南小学 吴建芳

新课改条件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积极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符合小

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和逐步深入,如何用新的课改理念来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成为了课改实验的核心问题,这次的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又是一次严峻性的考验,教师必须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性地实践。

一、沟通师生的心灵

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提建议,说说心里话,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如“老师,你今天读得真动情。”“老师,你的字真好!”“老师,你这个地方讲得不明白。”“老师,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学生对老师的这些“评头论足”,真正拉近了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体现了师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融洽关系,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直言的品质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精神,增强了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和愉悦自豪感。

平日里,老师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动作,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起学生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节学生的一句句祝福的话语,让你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人才的呈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学习性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科学”,“智慧大舞台”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学习乐园”,“小课题研究”,“我的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的创造和智慧的火花。

三、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后,学生自豪地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麿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我们在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经验,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童趣,完美了人生。” 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实战中,要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实验突破口,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教鞭,面带微笑”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如学习古诗时可以给古诗配画,配乐诵读,仿写研读古诗,表演古诗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了表现自我的途径。再如学完《万能胶水发明记》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也设想发明一些东西。如教室的玻璃经常被风刮破,能不能制造一种刮不破的弹性玻璃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不断

的长高,再用以前的课桌对身体不利,能不能设计一种自动增高的桌椅,让自己用得更加舒心呢?教师里学生较多,环境卫生很难搞好,能不能设计一种能自动吸灰尘的地板,让我们能健康地学习呢??教师对这些想法要充分加以鼓励,教育学生从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把自己的愿望实现,真正体味一下当科学家的滋味。这不仅用活教材,而且学活了教材,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

常熟市东南小学 谢盛盛

【摘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瑰宝,写好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然而,纸上三分钟,要花十年功。写出一手好字,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事情,它既需要老师传授写字的技巧,又需要写字者自身坚持不懈的付出。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二者紧密相连,金诚“合作”,方能让写字者沐浴书法的芬芳。

【关键字】“医疗” “护理” 基本笔画 持之以恒

有人说:字如其人。豪放的人,写的字刚劲飘逸;婉约的人,写的字线条优美。的确,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写出一手好字,能让自己成为内外兼修之人,处处都能彰显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吸引别人羡慕的眼光。不但如此,人在写字时“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写字还能让人抛却世间烦恼,看透人间虚华。写好字,一生受用,何乐而不为?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写出一手好字,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之事。教语文五载有余,每每教及生字,心中总不免诚惶诚恐,一恐教不好生字,辱没了汉字文化,二恐学生写不好字,耽误了自己一生。十多年的学生生涯,写字无数,但直到自己为人师,几乎天天与“写字”打交道之时,才知道自己以前的“写字”,实乃与用毫无灵气的、干枯呆板的笔画“搭积木”无异。写字,绝不仅仅是写正确、写端正这么简单!教师如何给予笔画生命的活力,为学生笔下的字打上“书法”的烙印?笔者愚见,平时的“医疗”与“护理”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三分“医疗”不可少,拥有“金刚钻”,再揽“瓷器活”。所谓“医疗”,即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写字是个技术活,盲目进行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回顾我这几年的教学生活,日日穿梭于墨香四溢的校园,聆听着各位优秀教师精湛的写字教学内容,耳濡目染,虽愚钝,未曾积累写

——浅谈写字教学的认识

字教学的丰富经验,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有幸积累了一些关于写字教学“医疗”方面的认识。

首先,万丈高楼平地起,写好基本笔画是基础。学生笔下的汉字,或美或丑,都是由汉字的基本笔画构成的,没写好基本笔画就想写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好比天方夜谭,只能成为心中的乌托邦。写好基本笔画,乃写字之根本。遗憾未教过低年级,但我每回走过低年级教室,听到那稚嫩的童音在出神地念“点回横点收、点回竖提、斜点提??”心中就感慨良多。教写字,不正应如此吗?汉字笔画形态各异而特点鲜明,同样是横,长横与短横相比,就不仅仅只有长度上的改变,“撇、捺”也是千变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生练习。低年级的老师,兢兢业业地教学生写好一笔一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正是关乎学生将来能否写好字的大事。正如我的学生朱润之在写字心得中写道:“每一个笔画,起笔稍顿,行笔轻快,不能死按,收笔时往下按一按,要注意每个笔画的长度。”是的,让学生了解基本笔画的形态,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既是对汉字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扁扁一个‘尸’字头”,“横对撇尖写‘反文’”,“‘口’字不封口”??写好了基本笔画,低年级的老师又别出心裁地为每一个偏旁都编了口诀,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汉字,其实就是偏旁和其他笔画的排列组合。这一个个写字口诀,不正是学生写字的技巧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写法,学生在写偏旁、写完整的字的时候,才有“法”可依。

其次,“照猫画虎”,认真观察字帖是良方。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的一切创作起源于模仿。小学是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字帖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观察字帖,也就是“读帖”,应贯穿于学生写字生涯的始终。每逢练字,各语文老师或亲自示范,或自编口诀,实乃殊途同归——帮助学生观察字帖,写出字帖的形与神。历代书法名家的写字风格各有千秋,学生不可能尽收归己用。但日复一日地练习,总能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写字特色。值得明确的是,“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观察是有序的,是有方法、有目的的。在写字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即先看整体结构,弄清汉字在方格中的位置,再看结构比例,注意每部分的大小,接着看基本笔画的变化特征,关注每一笔的细节。我班学生硬笔书法以王惠松先生为范,唐诗也好,《三字经》也罢,都能为学生起到恰当的示范作用。每次练字,我总是先“拎”出几个字作为“代表”,详尽地讲解每个字的结构,偏旁的大小,甚至每一笔的写法,它们从何处起,又在何处收,希望能借此让学生“读”懂“帖”。如我在教学生写“流”字时,我是这样教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三点水”要写在一条弧线上,右中的“点”如果延长,它将与“撇折”形成一个三角形,最后三笔的起笔从左至右依次高起,但收笔处一样低。我讲的看似头头是道,但没有一句与我本身有关——字帖是王惠松先生的,不是我的,我是在教学生如何观察字帖,而不是看我如何写字。到了毛笔字练习时间,我班学生又将“颜体”摆上了课桌,书法老师逐笔示范——也是在教学生观察颜体,运用技巧“依葫芦画瓢”。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当学生认真观察字帖后,总有几个学生能将字写得与字帖“形似”,谁能更胜一筹?就看谁将细节关注得更加到位。因此,我教育学生练字前必须要认真“读帖”——粗看,将字的大小和结构入眼入心;细看,将每一笔的位置烂熟于心,然后根据每个基本笔画的写法,认真地写好每个字。三年级伊始,学生练习钢笔和毛笔三个多月,虽然写字水平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只要他们每次练字时都能做到认真观察字帖,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不但能将字帖上的字写得有模有样,而且还能有所“突破”,创造属于自己的写字风格。

二、七分“护理”很重要,只有功夫深,铁杵才能磨成针。所谓“护理”,即教师在教授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之外,为学生写好字提供的帮助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和付出。王献之日日看父亲写字,继而受到影响,自己年复一年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名家。父亲对王献之的影响是一种“护理”,王献之自身的努力也是一种“护理”;达芬奇的老师教给达芬奇画鸡蛋的方法之后,他勤加练习,日日画鸡蛋,练好了基本功,成为名贯中西的画家。老师对达芬奇的指导是一种“护理”,达芬奇自身坚持不懈的练习也是一种“护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写字,除了拜师学技巧,还要心存一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耐力。

首先,近墨者“黑”,创造良好的写字氛围是助力。“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良好的环境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如今,写字已然成为我校的一种时尚,上至教师,下至学生,都习惯于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将无华的白纸装点成墨香四溢的佳作。人人写字,已蔚然成风。正如一位学生家长曾经这样对我说过:“你们学校有很浓的写字氛围,我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他愿意和大家一起写字,享受写字带来的快乐。”诚然,我校硬件设施虽简陋,但为学生创造的写字条件却是无比优越的。这里有敬业的书法教师队伍,有专门的书法教室,墙上、走廊里还有铺天盖地的书法作品。书法艺术,学生抬头不见低头见,充闻双耳悟于心。在这里,学生感受到的不是

功利化的写字潮流,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字氛围,这氛围滋养着他们懵懂的内心,使他们的内心兼具楷书的坚强与隶书的舒柔,并生发出行书的直爽与草书的豁达。道启东南,翰墨方舟,学生学于斯,长于斯,不知不觉间,他们将写字当做自己的爱好,潜移默化中,他们将写字内化为与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墨香气自华”。

其次,持之以恒,将写字作为一项长远的计划是保障。这是最重要的。欲速则不达,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对于写字这件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滴水穿石,靠的不是力,而是因为不舍昼夜。练字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我的学生倪彦纯在写字心得中写道:“写字是一种技能,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写字无捷径可言,只有两个字:多练。”是啊,在写字这亩地里,谁也不能做揠苗助长的农夫。本学期,学生手中的笔,除了那枝曾带给他们无数荣誉的铅笔之外,又多了一支钢笔。刚开始,他们总把格子撑得“几近破裂”,原因就在于,钢笔粗壮,铅笔细气,二年级的格子是大一号的,而三年级的格子小了,双线练习本上的字就得写得更小了。出师未捷便遇“拦路虎”,如何是好?教育学生明白:拿起笔,练字始!甩开急功近利的想法,利用每一次写字的机会“修炼”自己,坚持不懈,这是唯一的出路!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各大书法家,哪一个不是靠勤学苦练才换得夙愿达成?观察字帖,练,老师指导,再观察字帖,再练,继续练??学生若想写好字,须下苦功夫!如今几个月过去,学生方格中的字不再像“巨无霸”般丰满,双线练习本上的字也不再“顶天立地”,有时虽不甚美观,但来日方长,时刻磨练,持之以恒,我相信只要学生将写字作为一项长远的计划来实行,假以时日,定能取得一番成就。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二者相加,“十分”有益。但写好基本笔画也好,学会认真观察字帖也罢,它们充其量只起到了“医疗”的效果——即教会了学生写好字的方法和技巧,它们是“写字”这座大厦的根基。但要想真正写出一手好字,将“写字”这座大厦“造得高,造得美,造得有型”,单单掌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自古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坚持苦练才是写好字的法宝。因此,老师及学生自己的日常“护理”就变得十分重要。老师可以试着和学生一起制定写字计划:首先,每日一学,学生每天照着字帖学写一个字,力求像、像、像。如今天学写“而”字,“首横短,微上扬,边上两竖往里靠”,教师要控制学生写字的量,做到少而精,保证写字的质量。其次,每日一评,教师每天点评学生的作品,力求透、透、透。在这里,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如果学生发现老师一直在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我想,他写字的热情一定会永远高涨。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学生的字有缺点而老师不管不问,我的意思是,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适当的批评指正是需要的,但鼓励的推动作用更大。;第三,每日一展,教师每天展评学生的优秀作品,力求美、美、美。这对暂时领先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褒奖,而且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言,这又是有形的激励。语言永远及不上行动的伟大,再充满激情的计划,也比不上踏踏实实的行动。老师带领学生坚持写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医疗”领路,“护理”保航,齐头并进,学生们“卧薪尝胆”,带着精卫填海的执着,有志者,事竟成!

以口诀“精雕细刻”出美丽汉字

——浅谈在语文课写字教学中汉字书写口诀的编写与运用

常熟市东南小学 殷 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E-mail、QQ、微信、手机短信都已成为我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提笔书写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再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是以写字教学为重心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还是以学生自学生字为主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写字指导在课堂上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一般分为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主要以课文朗读和生字教学为主。在一次会课比赛中,笔者连听8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非常到位的课文朗读训练,可到了生字的教学环节,却一下子变得“暗淡无光”,找不到出彩的地方了,因为大部分老师仅仅是教学生写会生字,而没有教他们写好生字。大部分老师会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书空练习,了解笔顺后就开始描红练写,一些细心的老师还会提醒学生哪一笔需要注意,可这样的书写指导远不能帮助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设计汉字书写的指导过程。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不但是巩固识字的手段,更是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利于我们的下一代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在2011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各年段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的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通过研读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精神,都已经做到了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书写。但仅仅书写是远远不够的,课表中要求还要“讲究练字效果”,要把字写漂亮写美了才是真正地书写指导。因此老师在课堂指导中仅仅告诉学生这个汉字要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哪一部分要写的大一点或者小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更需要老师清楚的讲明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书写特点,结构组合,但若过分细致的一笔一划讲解到位就成了书法指导了,让学生觉得有些枯燥乏味,怎样将繁琐的指导过程变为精炼的语言教给学生,编写书写口诀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一、基本笔画书写的口诀编写——细观察,注总结,编口诀,了规律。

以工艺品雕刻为喻,汉字就像是一件工艺品,而书写口诀正如一把锋利的刻刀,只有经过刻刀一刀刀由浅入深的精雕细刻,最终才能有精美的工艺品。而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正如工艺品雕刻中做到的最基本一步:原木切方,做好框架。我们的汉字都是由点、横、竖、撇、捺、提、折、钩这八种基本笔画构成的。任何一个笔画都有一个基本的形状。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是写好字的基础,其他任何笔画的变化形态,都是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发生的。

要想写好基本笔画,首先得把基本笔画的形状记住,这就需要观察。古人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读次之,多写又次之。”“读”——也就是观察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书写基本笔画时,观察笔画的运笔,对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一开始是从基本笔画入手的,老师通过实物投影的范写或者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进行一笔一笔细心地范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轻重提按、行住缓急、转折方圆、长短斜正等变化,讲明笔画书写的要领,再进行口诀形式进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记忆了解规律。

以横的书写为例,横在书写时要平且微微上斜,而在汉字书写中,横又分为长横和短横,它们的书写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笔画书写起笔需要顿笔,顿笔写法为点回,通过观察出示带有长横的几个字发现,长横写法需两头顿笔,因此在书写中以“点回横点收”来作为长横的书写口诀,其中“点收”为尾部回笔的过程。而短横的写法略有不同,头上尖,尾部需顿笔,因此口诀可编为“横点收”。这样两句看似简单的口诀却能精炼的概括出基本笔画“横”的两种不同写法,当学生在书写汉字中遇到这一笔画时,就可以通过口诀来知道该笔画的书写特点了。

再以竖的书写为例,竖在书写时要做到一个字——直,而在汉字书写中,竖也分为两种,悬针竖和垂露竖,它们的书写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悬针竖时,可把一根针悬挂空中,让学生观察,发现它是头略大尾巴尖,那么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头部点回收,尾处把竖写尖要向上提笔,口诀可编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7403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