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点一 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

1.物质常见的分类情况

2.氧化物的常见分类方法

??

酸性氧化物:如CO、SO????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如NaO、CuO?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如AlO按性质??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

???特殊氧化物:如FeO、NaO、HO?

2

3

22

3

3

4

2

2

2

2

??金属氧化物:如K2O、CaO、Fe2O3

按组成元素?

??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SO3、P2O5

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C2H4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17H35COONa (9)碱石灰:NaOH、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考点一 洞悉陷阱设置,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

一、抓“两看”,突破“状态、状况”陷阱

一看“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二看“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为“气体”(如CCl4、H2O、Br2、SO3、HF、己烷、苯等在标准状况下不为气体)。

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2012·新课标全国卷,9D)

(5)标准状况下,2.24 L HF含有的HF分子数为0.1NA(×)

二、排“干扰”,突破“质量、状况”陷阱

题组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A(√) (2)标准标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三、记“组成”,突破“物质组成”陷阱

题组三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3.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常温常压下,32 g 18O2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2)17 g —OH与17 g OH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3)相同质量的N2O4与NO2中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m

(4)m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28(5)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6)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四、审“要求”,突破“离子数目”判断陷阱

一审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二审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三审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

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

-1

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题组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0.1 L 3.0 mol·L

-1

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4的数目为0.3NA(×)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和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3)0.1 mol·L

-1

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4)25 ℃时,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五、记“隐含反应”,突破“粒子组成、电子转移”判断陷阱

在“NA”应用中,常涉及到以下可逆反应: 1.2SO2+O22SO3 △2NO2N2O4 N2+3H22NH3 催化剂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4+OH 题组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A(×)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六、“分类”比较,突破“电子转移”判断陷阱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如:

(1)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作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2)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 应,Na2O2只作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如:

Fe和HNO3反应,Fe不足,生成Fe3,Fe过量,生成Fe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如: 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如:

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

题组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2)0.1 mol Zn与含0.1 mol 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题组七 2015年“NA”应用高考试题汇编

7.(2015·全国卷Ⅰ,8)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2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答案 C

解析 A项,D2O和H2O的质子数相同(均为10),但D2O、H2O的摩尔质量不同,分别为20 g·mol

-1

和18 g·mol1,所以18 g D2O和H2O的物质的量不同,质子数不同,错误;B项,

n(H2SO3)=2 L×0.5 mol·L1=1 mol,但H2SO3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H数目小于2NA,错误;C项,发生的反应是2Na2O2+2H2O===4NaOH+O2↑,转移电子数为2e,所以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正确;D项,发生反应:2NO+O2===2NO2,生成2 mol NO2,常温下NO2和N2O4之间存在平衡2NO2N2O4,所以分子数小于2NA,错误。 8.(2015·全国卷Ⅱ,10)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0 g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NA B.1 L 0.1 mol·L

-1

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23的离子数之和为0.1NA

C.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 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A

235113611D.235 g核素 235―→9092U发生裂变反应: 92U+0n―38Sr+ 54Xe+100n,净产生的中子(0n)数为

裂变

10NA 答案 C

解析 A项,60 g丙醇的物质的量是1 mol,根据其结构式可知,1 mol 丙醇分子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1NA,错误;B项,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物料守恒可知,1 L 0.1 mol·L

-1

的NaHCO3

溶液中HCO3、CO23和H2CO3粒子数之和为0.1NA,错误;C项,在氧化物中,钠元素的化合价只有+1价,因此23 g Na即1 mol Na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A,正确;D项,235

235g核素235 92U即1 mol 92U,发生裂变反应时净产生的中子数为9NA,错误。

9.(2015·广东理综,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 g Na 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A个H2分子 B.1 mol Cu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A个SO3分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H2混合气中含nA个原子 D.3 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A个电子 答案 D

解析 A项,23 g Na即1 mol Na可失去1 mol e,与足量的H2O反应生成0.5nA个H2分子,错误;B项,1 mol Cu与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应生成nA个SO2分子,错误;C项,N2和H2都是双原子分子,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H2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2nA个原子,错误;D项,3 mol Fe生成1 mol Fe3O4,根据Fe3O4中3个Fe原子的化合价共为+8价,可知反应中3 mol单质铁失去8nA个e,正确。

10.(2015·四川理综,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g H182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4.4 g乙醛所含σ键数目为0.7NA

C.标准状况下,5.6 L 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 D.50 mL 12 mol·L答案 A

解析 A项,H18mol1,且每个分子中的中子数都是10个,2O和D2O的摩尔质量都为20 g·

-1

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18故2.0 g H2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正确;B项,一个乙醛分子中含有6个σ

键,4.4 g乙醛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故4.4 g乙醛所含σ键数目为0.6NA,错误;C项,标准状况下,5.6 L CO2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根据CO2和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5NA,错误;D项,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成稀盐酸,不再和MnO2反应,故50 mL 12 mol·L

-1

的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小

于0.3NA,错误。

考点二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复习时,要熟记实验仪器,掌握操作步骤,注意仪器使用,正确分析误差,明确高考题型,做到有的放矢。 1.七种仪器需记牢

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药匙。 2.实验步骤要理清

如:配制50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图中操作②中应该填写的数据为__________,实

验时操作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填编号)。

答案 5.3 ②④⑥⑤①③ 3.仪器使用要明了

(1)容量瓶使用的第一步操作是“查漏”,回答容量瓶时应指明规格,并选择合适的容量瓶,如配制480 mL溶液,应选用500 mL容量瓶。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存放液体,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

(2)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和引流,在引流时,玻璃棒末端应插入到刻度线以下,且玻璃棒靠近容量瓶口处且不能接触瓶口,如图所示。 附 容量瓶的查漏方法

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瓶塞,左手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容量瓶倒转过来看瓶口处是否有水渗出,若没有,将容量瓶正立,将瓶塞旋转180度,重复上述操作,如果

瓶口处仍无水渗出,则此容量瓶不漏水。若漏水,可以在瓶塞处涂点凡士林。 4.误差分析点点清

nm

进行误差分析的依据是c==,根据公式,分析各个量的变化,判断可能产生的误差。

VMV用“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填空: (1)砝码生锈:偏高。

(2)定容时,溶液温度高:偏高。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偏高。 (4)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偏高。 (5)称量时物码颠倒且使用游码:偏低。 (6)未洗涤烧杯、玻璃棒:偏低。 (7)称量易吸水物质时间过长:偏低。 (8)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偏低。 (9)转移时,有液体溅出:偏低。

(10)滴加蒸馏水超过容量瓶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偏低。 (11)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偏低。 (12)容量瓶内有少量水:无影响。

题组一 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NO3溶液(×)

(2015·重庆理综,4B)

(2)称取2.0 g NaOH固体,可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张,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 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2015·福建理综,8A)

(3)

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

(2015·安徽理综,8A)

(4)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2015·四川理综,3A)

(5)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2A)

(6)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2D)

(7)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会使溶液浓度偏高(√) (2014·大纲全国卷,6C) (8)配制0.100 0 mol·L

-1

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2013·福建理综,10C) (9)用固体NaCl配制0.5 mol·L(×)

(2013·山东理综,11C)

2.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1

的溶液,所用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答案 B

解析 A项,托盘天平称量时,应为“左物右码”,错误;B项,用玻璃棒搅拌能加速溶解,正确;C项,转移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错误;D项,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量瓶内,错误。

3.(1)配制浓度为2 mol·L

-1

的NaOH溶液100 mL,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固体时,天平读

数将________(填写字母)。 A.等于8.0 g C.大于8.0 g

-1

B.等于8.00 g D.等于0.2 g

的Na2CO3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为

(2)某实验中需2 mol·L

____________,称取Na2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 答案 (1)C (2)1 000 mL 212.0 g

解析 (1)称量NaOH固体时需用小烧杯盛放,故天平读数等于8.0 g+烧杯质量。(2)根据容

量瓶的常用规格可知,应配制2 mol·L

-1

的Na2CO3溶液1 000 mL,所需Na2CO3的质量为1

L×2 mol·L1×106 g·mol1=212.0 g。 题组二 误差分析

4.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BaCl2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配制1 L 0.1 mol·L

-1

的BaCl2溶液时,将砝码放在左盘上,将BaCl2放在右盘上进行称量

B.选用的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C.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又加水至刻度线 D.整个配制过程中,容量瓶不振荡 答案 AC

n

解析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要紧扣c=,分析错误操作对n、V的影响。

V

考点三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1.明确一个中心

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见量化摩,遇问设摩”。 2.用好一个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可概括为“三同定一同,两同见比例”,可用V=n×Vm及m=V×ρ等公式推导出:

(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 ②ρ1∶ρ2=M1∶M2;

③同质量时:V1∶V2=M2∶M1。

(2)同温同体积时:①p1∶p2=n1∶n2=N1∶N2; ②同质量时:p1∶p2=M2∶M1。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m1∶m2。 3.注意三个守恒

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相等

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数=还原剂失电子数

电荷守恒—任何体系中,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数=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数 4.熟记两个公式

(1)气体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标准状况下,1 L水中溶解某气体V 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g·mol

-1

,则

1 000ρV-c= mol·L1 22 400+MV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1 000ρw-1-c=(c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ρ为溶液的密度/g·cm3,w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M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1)。

5.掌握两条规律 (1)稀释定律

①如用V1、V2、c1、c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有c1V1=c2V2。 ②如用m1、m2、w1、w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有m1w1=m2w2。 (2)混合规律

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方法:设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和w2的两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 1

①两溶液等质量混合:w=(w1+w2)。

2②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1

a.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大于溶剂的密度,则w>(w1+w2),如H2SO4溶液。

21

b.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小于溶剂的密度,则w<(w1+w2),如氨水、酒精溶液。

2

题组一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应用

1.同温同压下,x g甲气体和y g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B.x∶y等于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 C.x∶y等于同温同压下甲与乙的密度之比

D.y∶x等于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压强之比 答案 B

解析 A项,由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则x g甲气体和y g乙气xy

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即=,推出x∶y=M甲∶M乙,故正确;B项,甲与乙的分子个数

M甲M乙之比为1∶1,而x与y不一定相等,故不正确;C项,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mm

之比,即为质量比,故正确;D项,等质量的甲、乙的压强之比为p甲∶p乙=n1∶n2=∶

M甲M乙=M乙∶M甲=y∶x,故正确。

2.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甲>乙 B.气体体积:甲>乙 C.摩尔体积:甲>乙 D.相对分子质量:甲>乙 答案 D

M

解析 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根据ρ=知,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与其摩尔质Vm量成正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说明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

m

A项,根据n=知,相同质量时其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成反比,甲的摩尔质量大于乙,则

M甲的物质的量小于乙,故A错误;

m

B项,根据V=Vm知,相同温度、压强、质量时,气体体积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摩尔质量

M甲>乙,则气体体积甲<乙,故B错误;

C项,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故C错误;

D项,根据以上分析知,摩尔质量甲>乙,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所以相对分子质量甲>乙,故D正确。

题组二 电荷守恒法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应用

3.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0.1(b-2a) mol·L1

B.10(2a-b) mol·L1

C.10(b-a) mol·L1

D.10(b-2a) mol·L1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500 mL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为100 mL。每份中n(Ba2)=a mol,n(Cl)

=b mol,根据电荷守恒关系得n(K)=(b-2a)mol,则c(K)=

-1

++

?b-2a?mol

=10(b-2a) mol·L

0.1 L

4.把V 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 b-a-A. mol·L1

V

2b-a-B. mol·L1

V2?2b-a?-D. mol·L1

V

2?b-a?-C. mol·L1

V答案 D

解析 注意混合液分成两等份,由Mg2+2OH===Mg(OH)2↓、Ba2+SO24===BaSO4↓可

2a+-+知原溶液中n(Mg2)= mol=a mol、n(SO24)=2b mol,依据电荷守恒可知原溶液中n(K)2

2=2n(SO24)-2n(Mg)=2(2b-a) mol。

题组三 有关浓度的换算

5.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气态化合物V L(标准状况),溶于m g水中,得到质量分数为w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密度为ρ g·cm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M=

22.4mw

?1-w?V

1 000ρV

B.物质的量浓度c=

MV+22.4mMV

C.溶液的质量分数w= 22.4mcM

D.溶液密度ρ= 1 000w答案 C

1 000ρw1 000ρV

解析 由c=知D项正确;由c==知B项正确;

MVMV+22.4m-3

?×M+m?×10÷ρ22.4V

×M22.4MV

由w==知C项错误,将此式变形后即可得到A项中的式子。

V22.4m+MVm+×M

22.46.体积为V、密度为ρ的某溶液中,含有摩尔质量为M的溶质m g。若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则下列各表示式中正确的是( )

V22.4

m

A.c=

MVcM

C.w=

ρ答案 A

B.m=Vρw cM

D.ρ= 1 000w%

ρwm

解析 已知:c=1 000或c=。

MMV

1 000ρwmmcM

A项,c=,正确;B项,=,m=1 000ρwV,错误;C项,w=,错误;

MVMMV1 000ρD项,ρ=

cM

,注意w与w%的区别,错误。 1 000w

题组四 溶液稀释规律的应用 7.取100 mL 0.3 mol·L

-1

的硫酸溶液和300 mL 0.25 mol·L

-1

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至500 mL,

该混合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21 mol·L1

B.0.42 mol·L1

C.0.56 mol·L1

-D.0.26 mol·L1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容量瓶中H2SO4溶液的H浓度关系如下:c3V3=c1V1+c2V2,可得n(H

0.21 mol--+)=(0.1 L×0.3 mol·L1+0.3 L×0.25 mol·L1)×2=0.21 mol,所以c(H)==0.42

0.5 L

mol·L1。

8.实验室常用98%(ρ=1.84 g·mL1)的浓H2SO4配制1∶4的稀H2SO4,此稀H2SO4的密度为

1.23 g·mL1,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

A.4.6 mol·L1

B.5.7 mol·L1

C.3.88 mol·L1

-D.18.4 mol·L1

答案 C

解析 实验室配制1∶4溶液的含义是指取1体积的浓硫酸与4体积的水混合。

求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1 mL×1.84 g·mL1×98%)/(1 mL×1.84 g·mL+4 mL×1

-1

g·mL)×100%≈30.9%,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2SO4)=(1 000 mL×1.23 g·mL×30.9%)/(98 g·mol1×1 L)≈3.88 mol·L1,故选C。

-1-1

方法技巧

掌握两项技能

1.用98%的浓H2SO4配制100 mL 1∶4的稀H2SO4:用量筒量取80 mL的水注入200 mL的烧杯,然后再用另一只量筒量取20 mL的浓H2SO4沿着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

2.配制100 g 20%的NaCl溶液:准确称量20.0 g NaCl固体,然后再转移到200 mL的烧杯

中,再用量筒量取80 mL的水注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直到完全溶解为止。

考点四 溶解度及其曲线

1.浓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溶剂里的溶解度,其单位为“g”。 m溶质固体物质溶解度(饱和溶液)S=×100 g

m溶剂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由结构决定)。 (2)外因

①溶剂的影响:如NaCl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汽油;

②温度的影响:升温,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少数物质却相反,如Ca(OH)2;温度对NaCl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2.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溶解度(g)

(2)溶解度曲线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3.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1)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

(2)曲线与曲线交点的含义: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3)能很快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4)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的变化不大(如NaCl),少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5)判断结晶的方法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如NaCl)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

③带有结晶水的盐,一般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应特别注意的是若从FeCl3溶液中结晶出FeCl3·6H2O晶体,应在HCl气氛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6)判断多溶质溶液的提纯方法(设A为NaCl型溶质,B为KNO3型溶质) ①A溶液中(含少量B杂质)提取A 答案 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②B溶液中(含少量A杂质)提取B 答案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题组一 溶解度的基本应用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1)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溴酸银的溶解是放热过程 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60 ℃时溴酸银的Ksp约等于6×104

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答案 A

解析 A项,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溴酸银的溶解度逐渐增大,因此AgBrO3的溶解是吸热过程;B项,由图像曲线可知,温度升高斜率增大,因此AgBrO3的溶解速度加快;C项,由溶解度曲线可知,60 ℃时,AgBrO3的溶解度约为0.6 g,则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025 mol·L1,AgBrO3的Ksp=c(Ag)·c(BrO3)=0.025×0.025≈6×104;D项,若KNO3中含有

少量AgBrO3,可通过蒸发浓缩得到KNO3的饱和溶液,再冷却结晶获得KNO3晶体,而AgBrO3留在母液中。

2.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2)4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 g。

(3)大于3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______氯化钠的溶解度(填“>”、“<”或“=”)。 (4)40 ℃时,碳酸钠和氯化钠均形成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 ℃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为检验(4)中析出的物质,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完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再加入几滴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答案 (1)> (2)50 (3)> (4)Na2CO3 (5)HNO3 AgNO3

解析 (1)由于CO23+H2OHCO3+OH,所以Na2CO3和NaCl混合溶液的pH>7。(2)根

据溶解度曲线,40 ℃时Na2CO3的溶解度为50 g。(3)根据溶解度曲线,大于30 ℃时,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4)由于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所以40 ℃的Na2CO3、NaCl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 ℃时,析出的主要物质是Na2CO3。(5)用稀HNO3检验Na2CO3,用AgNO3溶液检验NaCl。

3.[2015·江苏,18(3)]如图可以看出,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H2O晶体,需控制的结晶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于60 ℃

解析 由图可知,要从MnSO4和MgSO4混合溶液中结晶MnSO4·H2O晶体,温度应大于60 ℃,其原因是此时MgSO4·6H2O的溶解度大于MnSO4·H2O的溶解度,有利于MnSO4·H2O晶体析出,MgSO4·6H2O不易析出。

题组二 溶解度在“化工流程”题中的应用

4.某研究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卤块制备少量Mg(ClO3)2·6H2O,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已知:①卤块主要成分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杂质。 ②四种化合物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③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时,不同离子对应溶液的pH如下:Fe2开始沉淀的pH为5.8,完全沉

淀的pH为8.8;Fe3开始沉淀的pH为1.1,完全沉淀的pH为3.2;Mg2开始沉淀的pH为

8.2,完全沉淀的pH为11。

④可选用的试剂:H2O2、稀硫酸、KMnO4溶液、MgCl2溶液、MgO。 (1)步骤X包含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并干燥。

(2)加入BaCl2溶液沉淀后需经过两步实验步骤才进行下步反应,请写出这两个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NaClO3饱和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Mg(ClO3)2加入到含有KSCN的FeSO4溶液中立即出现红色,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蒸发结晶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2)①向溶液中加入稍过量双氧水,充分反应 ②向溶液中加入氧化镁调节pH为3.2~8.2 (3)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4)ClO3+6Fe2+6H===6Fe3+Cl+3H2O

解析 (1)过滤所得的滤液中含有NaCl、MgCl2、NaClO3等杂质,根据图2所示的物质溶解度大小,由溶液获得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其滤液为Mg(ClO3)2溶液,然后再将滤液进行冷却结晶得到Mg(ClO3)2·6H2O,最后过滤洗涤该晶体,干燥得到纯净的Mg(ClO3)2·6H2O。

222(2)加入BaCl2溶液后除去SO24杂质,关键是除去Fe,由于Fe完全沉淀时Mg也部分沉

淀,所以需用H2O2将Fe2氧化为Fe3,然后用MgO调节溶液pH为3.2~8.2,此条件下Fe3

完全沉淀,Mg2未沉淀,从而除去Fe2杂质。

(3)MgCl2与饱和NaCl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Mg(ClO3)2和NaCl,由于NaCl的溶解度小于NaClO3的,则NaCl以晶体形式析出,其反应方程式为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4)ClO3具有氧化性,可以将Fe2氧化为Fe3,其离子方程式为ClO3+6Fe2+6H===6Fe3

+Cl+3H2O。

考点五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计算的步骤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找:找出方程式中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

列:将已知量和未知量列成比例式 ↓

求:对比例式求算 2.化学计算中常用方法 (1)守恒法

守恒法是中学化学计算中一种常用方法,守恒法中的三把“金钥匙”——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它们都是抓住有关变化的始态和终态,淡化中间过程,利用某种不变量(①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不变;②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相等;③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建立关系式,从而达到简化过程、快速解题的目的。 (2)关系式法

此法常用于多步连续反应的计算。确定关系式可利用各步反应的计量关系或某元素原子守恒关系找出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3)极值法

对混合体系或反应物可能发生几种反应生成多种生成物的计算,我们可假设混合体系中全部是一种物质,或只发生一种反应,求出最大值、最小值,然后进行解答,此类题一般为选择题。 (4)差量法

①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及差量(实际差量)与未知量列成比例式,然后求解。如: 2C(s)+O2(g)===2CO(g) ΔH Δm(固), Δn(气), ΔV(气) 2 mol 1 mol 2 mol Q 24 g 1 mol 22.4 L(标况) ②使用差量法时的注意事项

a.所选用差量要与未知量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b.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和对应,即“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题组一 守恒法

1.用含1.0 mol NaOH的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23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

为( )

A.1∶3 B.2∶1 C.2∶3 D.3∶2 答案 A

解析 设CO23、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x+y=0.8 mol?x=0.2 mol?解得? ?2x+y=1.0 mol???y=0.6 mol

x0.2 mol1==。 y0.6 mol3题组二 关系式法

2.取KI溶液25 mL,向其中滴加0.4 mol·L

-1

的FeCl3溶液135 mL,I完全反应生成I2:2I

+2Fe3===I2+2Fe2。将反应后的溶液用CCl4萃取后分液,向分出的水溶液中通入Cl2至

0.025 mol时,Fe2恰好完全反应。求KI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2 mol·L1

解析 依题意,有:

本题可用关系式法求解。

由上述两个反应及电子转移守恒理论,得知I与Cl2之间的关系式:2I~Cl2。 设KI的物质的量是x,则 2I ~ Cl2 2 x

1 0.025 mol

2x=,x=0.05 mol。 10.025 molc(KI)=

0.05 mol-

=2 mol·L1。

0.025 L

题组三 极值法

3.已知原子量Li:6.9,Na:23,K:39,Rb:85。今有某碱金属M及其氧化物M2O组成

还原性强弱顺序:Fe2>Ce3,Sn2>Fe2。故A项正确。

(二)依据强弱顺序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2O3、Cl2、FeCl3、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Cl2+6FeI2===2FeCl3+4FeI3 B.Cl2+FeI2===FeCl2+I2

C.Co2O3+6HCl===2CoCl2+Cl2↑+3H2O D.2Fe3+2I===2Fe2+I2

答案 A

解析 Fe3能氧化I,所以不可能生成FeI3,A错,D对;B项,当Cl2少量时,I先被氧化;

C项,由于Co2O3的氧化性强于Cl2的,所以Co2O3能氧化Cl得到Cl2,而Co2O3被还原为Co2。

(三)相互竞争的反应

3.已知氧化性Br2>Fe3。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Fe2+bBr+cCl2―→dFe3+eBr2+fCl

下列选项中的数字与离子方程式的a、b、c、d、e、f一一对应,其中不符合反应实际的是( ) A.2 4 3 2 2 6 C.2 0 1 2 0 2 答案 B

解析 Cl2先氧化Fe2;A项,Cl2过量;C项,Cl2少量;D项,FeBr2和Cl2等量。

B.0 2 1 0 1 2 D.2 2 2 2 1 4

规律总结

正确运用有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规律,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有很大帮助。有关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比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常考的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从K→Au逐渐减弱,其对应离子的氧化性从K→Au2

逐渐增强。

②非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般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根据原电池两极和电解池两极的放电顺序进行判断。原电池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作正极;电解池中,阳极上物质的放电顺序即为对应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阴极上的阳离子放电顺序即为阳离子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题组二 守恒规律的灵活应用 (一)根据“守恒”进行计算

4.在100 mL含等物质的量的HBr和H2SO3的溶液中通入0.025 mol Cl2,有一半Br变为Br2。

则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 A.0.16 mol·L1

B.0.02 mol·L1

C.0.20 mol·L1

-D.0.25 mol·L1

答案 C

解析 还原性H2SO3>HBr,氯气先氧化H2SO3,H2SO3完全反应后,氯气有剩余,剩余氯气再氧化HBr。设浓度为c mol·L1,由电子转移守恒可知,0.1c×2+0.1c×0.5=0.025×2,解

得c=0.2,故C正确。

5.(2014·上海,16)含有砒霜(As2O3)的试样和锌、盐酸混合反应,生成的砷化氢(AsH3)在热玻璃管中完全分解成单质砷和氢气。若砷的质量为1.50 mg,则( ) A.被氧化的砒霜为1.98 mg B.分解产生的氢气为0.672 mL C.和砒霜反应的锌为3.90 mg D.转移的电子总数为6×105 NA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砒霜(As2O3)的试样和锌、盐酸混合反应的方程式为As2O3+6Zn+12HCl―→2AsH3+6ZnCl2+3H2O。根据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5,若砷的质量为1.50 mg,物质的量为0.02 mmol,被还原的砒霜为0.02 mmol÷2×198 g·mol1=1.98 mg,和砒霜反应的

锌为3.90 mg。2AsH3――→2As+3H2分解产生的氢气标准状况下为0.03 mmol×22.4 L·mol=0.672 mL; 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18×103NA。

-1

6.(2015·海南,6)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n2R(OH)3+3ClO+4OH===2ROn4+3Cl+5H2O,则RO4中R的化合价是( )

A.+3 B.+4 C.+5 D.+6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电荷守恒,可得n=2,则RO24中R的化合价为+6价,即选D。

7.NaBrO3是一种分析试剂。向硫酸酸化的NaI溶液中逐滴加入NaBrO3溶液,当加入2.6 mol NaBrO3时,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溴和碘的存在形式及物质的量分别为

粒子 物质的量/mol I2 0.5 Br2 1.3 IO3 -则原溶液中NaI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答案 3

解析 设IO3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电子守恒得:

2.6 mol×5=0.5 mol×2+x·6,x=2 mol,所以n(NaI)=2 mol+0.5 mol×2=3 mol。

答题模板

步骤1 找物质

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步骤2 定得失

确定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 步骤3 列等式

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 步骤4 找关系

对于多步连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中间各步反应过程中没有损耗,可直接找出起始物和最终产物,删去中间产物,建立二者之间的电子守恒关系,快速求解。 (二)根据守恒进行配平

8.(1)[2015·浙江理综,27Ⅰ(4)]完成以下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 )MnO4+( )C2O24+________===( )Mn+( )CO2↑+________

答案 2 5 16H 2 10 8H2O

2解析 C2O24在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被氧化,其离子方程式为2MnO4+5C2O4+16H

===2Mn2+10CO2↑+8H2O。

(2)[2015·天津理综,10(2)②]完成NaClO3氧化FeCl2的离子方程式: ClO3+ Fe2+ ________=== Cl+ Fe3+ ________

答案 1 6 6 H 1 6 3 H2O

解析 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ClO3、Fe2、Cl、Fe3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6、1、6,再

利用电荷守恒及元素守恒得出反应物中有6H,产物中有3H2O。 (3)[2015·安徽理综,27(2)]请配平化学方程式:

NaBO2+ SiO2+ Na+ H2—— NaBH4+ Na2SiO3 答案 1 2 4 2 1 2

(4)用氯气对饮用水消毒副作用多,产生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机氯衍生物。可用氯气制取高铁酸钠净水:____Fe3+________+____Cl2===____FeO24+________+____H2O,补全缺项,并

配平上述离子方程式。

答案 2 16OH 3 2 6Cl 8

题组三 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9.(1)ZnSO4溶液中含有少量Fe2和Mn2,为了除去这两种离子,调节溶液pH为5,然后

加入高锰酸钾溶液,使之生成沉淀。已知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是MnO2。请写出该过程中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4·上海,28)硫化氢具有还原性,可以和许多氧化剂反应。在酸性条件下,H2S和KMnO4反应生成S、MnSO4、K2SO4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2C2O4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现象是有气泡(CO2)产生,紫色消失。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lO2是一种更高效、安全的消毒剂,工业上可用ClO2与水中的MnCl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MnO2和盐酸,以除去水中Mn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酸性、有氧条件下,一种叫Thibacillus Ferroxidans的细菌能将黄铜矿转化成硫酸盐,该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工业上可用次氯酸钠和氨反应制肼(N2H4),若反应只有一种氧化产物。写出该方法制备肼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MnO4+3Fe2+7H2O===3Fe(OH)3↓+MnO2↓+5H 2MnO4+3Mn2+

2H2O===5MnO2↓+4H

(2)2Fe3+3ClO+10OH===2FeO24+3Cl+5H2O

(3)3H2SO4+5H2S+2KMnO4―→5S↓+2MnSO4+K2SO4+8H2O (4)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5)2ClO2+5Mn2+6H2O===5MnO2↓+12H+2Cl

(6)4CuFeS2+4H+17O2===4Cu2+4Fe3+8SO24+2H2O

(7)NaClO+2NH3===N2H4+NaCl+H2O

方法技巧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可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顺利解答,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应掌握: (1)配平步骤

标变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 (2)配平方法

①正向配平法:如果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反应物,通常从方程式左边进

行配平;

②逆向配平法:对于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或反应物只有一种,一般从方程式右边配平较简便; ③缺项配平法:这类方程式通常少写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通常这种物质既不是氧化剂、还原剂,也不是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的化学式,要求确定其化学式。此类反应可先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最后由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确定所缺物质(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式和计量系数。

考点三 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应用

在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往往渗透到综合实验(如中和滴定实验)、工业流程制备中,增大了试题的灵活度和难度。

题组一 氧化还原反应在综合实验中的应用

1.(2015·全国卷Ⅱ,28)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可用KCl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实验室用NH4Cl、盐酸、NaClO2(亚氯酸钠)为原料,通过以下过程制备ClO2:

①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X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________。

③除去ClO2中的NH3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填标号)。 a.水 b.碱石灰 c.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3)用下图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中ClO2的含量:

Ⅰ.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50 mL水溶解后,再加入3 mL稀硫酸; Ⅱ.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的管口; Ⅲ.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入锥形瓶中吸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年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在线全文阅读。

2024年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7437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