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药物通识》,62.5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出版;另外参加编写出版药剂学专著、教材8部,共40.3万字。教学研究论文有5篇被专著收载或在期刊发表,另有1篇在全国性教学会议上大会交流。
联系人:陈华兵,联系电话:18094258118, E-mail: chenhb@suda.edu.cn
? 药物化学
(一)乔春华团队
研究方向简介 (1)应用相关
兽药、农药残留检测单抗制备用半抗原的制备。 擅长小分子与蛋白偶联,半抗原的制备技术。 (2)基础研究
抗寄生虫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团队个人简介
乔春华,2004年毕业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获得有机化学专业博士。2004-2007年在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enter for Drug Design 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为抗艾滋药物Ziagen的发明人Robert Vince 教授。2008年引进苏州大学药学院,现为药物化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寄生虫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近5年主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候选药物研究项目各1项;苏州市科技支撑项目1项。共计15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5余项,2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授权专利转让。
陈晶磊,在读博士,技术员。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有机化学专业硕士。专业学科领域:抗结核药物的研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近年来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近十篇。
联系人:乔春华,联系电话:65882092, E-mail: qiaochunhua@suda.edu.cn
(二)张小虎团队
研究方向: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的研究。分两部分:
靶向中枢神经系统小分子药物的研究:重点是帕金森综合症和抑郁症。帕金森症以腺苷受体A2A为靶点,着重研究非多巴胺靶点对改善患者的运动机能,认知功能和情绪的作用。张老师在这一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参与研发了两个临床前化合物,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重点是放疗增敏,胚胎通路靶点的研究。这一方向避开了当今过分拥挤的激酶领域,针对肿瘤治疗中的癌症转移,复发等普适顽症设计研发新型药物。
联系人:张小虎,联系电话:65880380, E-mail: litiger_99@yahoo.com
(三)朱永明团队
朱永明 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99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天然物结构修饰及抗HIV活性研究并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日本新泻药科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吲哚[1,5-a]并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2002年至今从事药物化学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大部分为SCI收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和参加的项目主要有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药典委员会项目(TS-04)、无锡市530A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47206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2954). 研究方向
1. 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2. 天然物的结构改造及相关活性研究 3.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联系人:朱永明,联系电话:13812615764, E-mail: zhuyongming@suda.edu.cn
(四)刘峰团队
(1) 背景简介:
刘峰,博士,特聘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UNC at Chapel Hill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美国NIH、美国NCI和美国国防部等项目研究;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 Biol., J. Med. Chem.,著名有机化学刊物J. Org. Chem.等国际一流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期刊上。 (2) 研究方向:
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
在化学生物学方面,将集中于设计并合成新颖的针对表观遗传蛋白(Epigenetic Enzymes)和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or Seven-Transmembrane Domain Receptors )的小分子探针,并以这些功能小分子为工具,发现和解决肿瘤形成机理、神经生物学和信号传导通路中的新问题。
在药物化学方面,以化学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药物化学手段(构效关系研究、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和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优化小分子工具化合物,以期发展出针对神经疾病和癌症等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药物。 联系人:刘峰,联系电话:013973846803, E-mail: fengliu@email.unc.edu
(五)敖桂珍团队
敖桂珍,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2002年到现在,一直从事新药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SCI检索3篇。可应用开发的产品类型有新型治疗脑缺血疾病化合物(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新型抗肿瘤化合物(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新型非甾体抗炎化合物(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 研究方向:
(1)新型治疗脑缺血疾病药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 (2)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
(3)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
联系人:敖桂珍,联系电话:13812781680, E-mail: aoguizhen@suda.edu.cn
? 药物分析
(一)张洪建团队
张洪建 博士,教授
1994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博士学位。1994-1998年期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不饱和脂肪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及褪黑激素对代谢酶的调控。1999年初加入美国Bristol-Myers Squibb制药公司,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性研究。2008年应邀加盟PharmaResources公司,主管临床前成药性研究。2011年7月受聘至苏州大学,现为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药学院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洪建教授长期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性研究。在多年的新药研发工作中, 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科研及新药创制经验,特别是在Bristol-Myers Squibb任职期间,曾带领或参与了多个研究小组,先后发现了十几个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候选药,如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等;多次参加美国药监局 (FDA) 新药申请 (IND)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估及毒理研究工作,并撰写各种申报资料。张洪建教授不仅擅长药物处置机制(代谢酶、转运体)的基础研究,同时善于运用成药性原理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指导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一期实验设计;在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发表科学论文46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药物代谢反应类型鉴定、代谢酶(CYP、UGT、SULT等)基因亚型对清除率的影响
2. 药物外排及摄取转运体对ADME过程及PK-PD相关性的作用 3. 基于代谢酶及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安全性评估
汪维鹏 博士,副教授
200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药理学专业,于2007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博士。2008-2011年期间在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受聘于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副教授、硕导。 主要研究方向
1. 基于药物转运体/代谢酶的消化道肿瘤个体化用药
2. 药物转运体/代谢酶在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及化疗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贵春山 博士,副教授
200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5-2010年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从事药物转运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1年受聘于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药物转运蛋白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2. 药物处置机制及药物动力学
联系人:张洪建,联系电话:65882659, E-mail: Hjzhang8@gmail.com
(二)谢洪平团队
谢洪平研究团队主要由博士生、硕士生和青年教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有: 1)免疫分析与基因分析
以磁性纳米粒为基础,研究超顺磁性、无荧光吸收的新型纳米载体材料。基于纳米粒和等离子体共振,研究长寿命荧光和高灵敏的化学发光标记体、及其信号放大体系。建立类均相、高灵敏的荧光和电致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和基因分析方法,设计新型荧光基因探针和免疫探针,开发新的生物药物和临床检验诊断试剂。
2)体内药物与代谢产物分析
探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预处理分离、富集技术,建立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生物等效性。探讨药物(毒物)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一、苏州大学药学院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