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U?Q?W只适用于: 答案:D
(A)单纯状态变化 (B)相变化
(C)化学变化 (D)封闭体系的任何变化
2.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在300K时绝热压缩到500K,则其焓变?H约为:
4157J
3. 关于热和功,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B
(A)功和热只出现在体系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只存在于体系和环境的界面上
(B)只有封闭体系发生的过程中,功和热才有明确的意义
(C)功和热不是能量,而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可称为被交换的能量 (D)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过程,如果内能不变,则功和热对体系的影响必
互相抵消
4.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D
(A)单质的焓值均为零 (B)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化学反应中体系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5. 下列过程中,体系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 答案:D
(A)不可逆循环过程 (B)可逆循环过程
(C)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 (D)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 6. 对于理想气体,下列关系中那个是不正确的? 答案:A
?U?H?U?U(A)()V?0 (B) ()T?0 (C) ()T?0 (D) ()T?0
?V?P?P?T7.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中,哪一组的描述是正确的? 答案:A
(A) Q = 0 ;?H =0;?P< 0 (B) Q = 0 ;?H = 0;?P> 0 (C) Q > 0 ;?H =0;?P< 0 (D) Q < 0 ;?H = 0;?P< 0 8. 3mol 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初态T1=300 K、p1=100kPa 反抗恒定的外压
50kPa作不可逆膨胀至终态T2=300 K、p2=50kPa,对于这一过程的Q= 3741J 、W= -3741 J 、?U= 0 、?H= 0 。
9. 在一个绝热的刚壁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使物系的温度从T1升高到
T2,压力从p1升高到p2,则:Q = 0 ;W = 0 :?U = 0。 10. 当理想气体反抗一定的压力作绝热膨胀时,则: 答案:D
(A) 焓总是不变 (B) 内能总是增加 (C) 总是增加 (D) 内能总是减少
11. 若要通过节流膨胀达到致冷的目的,则节流操作应控制的条件是:答案:
B
第 1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A)??(?T?T?T)H <0 (B)??()H>0 (C)??()H=0 (D)不必考虑??P?P?P的数值
1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压力p1可逆膨胀到压力为p2,则等温膨胀
的终态体积与绝热膨胀的终态体积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A (A)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相等
13.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273K及 200kPa的初态,经pT=C(常数)的可
逆途径压缩到400kPa的终态,则该过程的?U= -1702J 。
14.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温度为300K绝热压缩到500K时,其焓变?H为
4157J 。
15. 从定义 U=H-pV出发,推断下列关系中的不正确者: 答案:C
?U?H?U?T(A) ()p?()p?p (B) ()p?Cp()p?p
?V?V?V?V?U?H?T?U?H?T(C) ()p?()p()p?T (D) ()p?()p()p?p
?V?T?V?V?T?V16. 盖斯定律包含了两个重要问题,即: 答案:D
(A)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B)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的基本性质
(C)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热的基本性质 (D)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状态函数的基本特性
17. 当某化学反应的?rCP.m?0时,则该过程的?rHm(T)随温度的升高而 答
案:A
(A)下降 (B)升高 (C)不变 (D) 无一定规律 18. 氢气和氧气以2:1的比例在绝热的钢瓶中反应生成水,在该过程中 答
案:D
(A)?H?0 (B)?T?0 (C)?p?0 (D)?U?0
19. 在体系温度恒定的变化过程中,体系与环境之间: 答案:D
(A)一定产生热交换 (B)一定不产生热交换
(C)不一定产生热交换 (D)温度恒定与热交换无关 20. 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已知反应A?2B的反应热?H1及反应2A?C的
反应热?H2,则反应C?4B的反应热?H3是: 答案:D (A)2?H1+?H2 (B) ?H2-2?H1 (C) ?H2+?H1 (D) 2?H1-?H2
21. 298K时,石墨的标准生成焓?H0f.298为: 答案:C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不
能确定
第 2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22. 1mol液体苯在298K时,置于弹式量热计中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和二氧
化碳气体,同时释放出热量3264kJ,则其等压燃烧热QP约为: 答案:C (A) 3268 kJ (B) -3265kJ (C) -3268 kJ (D) 3265 kJ
23. 若已知 H2O(g)和CO(g)在298 K时的标准生成焓?H0f.298分别为:-242 kJ.mol-1及-111 kJ.mol-1,则反应H2O(g)?C(s)?H2(g)?CO(g)的反应
热为 131 kJ。
024. 已知CH3COOH(l)、CO2(g)、H2O(l)的标准生成热?fHm(kJ.mol?1)分别
为:-484.5、-393.5、-285.8,则CH3COOH(l)的标准燃烧热
0?CHm(kJ.mol?1)是: 答案:B
(A) 874.1 (B) -874.1 (C) - 194.8 (D) 194.8
125.已知反应 H2(g)?O2(g)?H2O(l) 的热效应?H,下列说法中,不正
2确的是: 答案:D
(A)?H为H2O(l)的生成热 (B) ?H为H2(g)的燃烧热
(C) ?H与反应的?U的数值不相等 (D) ?H与?H0 的数值相等 26.已知反应C(s)?O2(g)?CO2(g) 的热效应?H,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确? 答案:C
(A)?H是CO2(g)的生成热 (B) ?H是C(s)的燃烧热
(C) ?H与反应的?U的数值不相等 (D)?H与反应的?U的数值相等
1已知反应H2(g)?O2(g)?H2O(g)的热效应?H,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
2确? 答案:B
(A)?H为H2O(g)的生成热 (B) ?H为H2(g)的燃烧热 (C) ?H是负值 (D) ?H与反应的?U数值不等
1125. 已知25℃时,反应H2(g)?Cl2(g)?HCl(g)的等压热效应?H为-92.3
22kJ,则该反应的等容热效应?U为: 答案:D
(A) 无法知道 (B) 一定大于?H (C) 一定小于?H (D) 等于?H
26. 用键焓来估算反应热时,反应C2H6(g)?C2H4(g)?H2(g)的热效应?H是: 答案:B
(A) [EC-C+ EC-H]-[EC=C+ EC-H+ EH-H] (B)[EC-C+6 EC-H]-[EC=C+4 EC-H+ EH-H]
(C) [EC=C+ EC-H+ EH-H]-[EC-C+ EC-H] (D)[EC=C+ 4EC-H+ EH-H]-[EC-C+ 6EC-H]
27. 已知温度T时,各反应的反应热?H如下: 答案:B
第 3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1
=226.8 kJ mol;H2(g)?2C(s)?C2H2(g) ?H0(a)1-1
H2(g)?O2(g)?H2O(l) ?H0(b)=-286.0 kJ mol; 2-1
O2(g)?C(s)?CO2(g) ?H0(c)=-393.5 kJ mol;
5-1
CH3CHO(l)?O2(g)?2CO2(g)?2H2O(l) ?H0=-1167 kJ mol (d)2则反应 C2H2(g)?H2O(l)?CH3CHO(l) 的反应热?rH0(kJ mol-1)为: (A)-526.3 (B) -132.8 (C) 132.8 (D) 526.3
28. 若规定温度T、标准态下的稳定单质的焓值为零,则稳定单质的内能规定
值将是: 答案:C
(A) 无法知道 (B) 总是正值 (C) 总是负值 (D) 总是零 29. 已知PbO(s)在18℃的生成热为 -219.5 kJ mol-1,在18℃至200℃之间,
Pb(s)、O2(g)及PbO(s)的平均热容各为 0.134、0.900、0.218 JK-1g-1,则在200℃时PbO(s)的生成热为 —218.32 kJ mol-1。
30. 在573 K及0至60P0的范围内,N2(g)的焦尔-汤姆逊系数可近似用下式
?T表示: ?J?T?()H?1.42?10?7?2.60?10?14p(式中p的量纲是Pa)。
?PN2(g)自60?100kPa作节流膨胀到20?100kPa,则体系温度的变化?T为 -0.15 K。
31. 使25℃、100kPa的1mol氦气(理想气体)膨胀到10kPa。经过(1)等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计算各过程的W、?U、?H并进行比较。 解:(1)等温可逆膨胀:
W???p外dV??nRTlnp1100kPa??8.314?298?ln??5705J p210kPa1??1?5353 ?U?0 ?H?0
?100??298???118.6K
10??3?U?nCm.V(T2?T1)??8.314(118.6?298)??2237J
25?H?nCm.p(T2?T1)??8.314(118.6?298)??3729J
2W??U?Q??2237J
(3)绝热地、突然使压力减至10kPa膨胀。 Q?0
??p?(2)绝热可逆膨胀:T2?T1?1??p2?第 4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U?Q?W
nCm.V(T2?T)???p外dV??p2(V2?V1)?nR(p2T1?T2) p123pT2?(?2)T1?191K
52p1?U?nCm.V(T2?T)?3?8.314(191?298)??1334J 25?H?nCm.p(T2?T)??8.314(191?298)??2224J
2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1. 工作在100℃和25℃的两个大热源间的卡诺热机的效率?= 20% ,熵变?S=
0 。
2. 理想气体在绝热可逆膨胀过程中: 答案:B
(A) 内能增加 (B) 熵不变 (C)熵增大 (D) 温度不变
3. 关于熵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D
(A)每单位温度的改变所交换的热为熵 (B)不可逆过程的熵将增加 (C)可逆过程的熵变为零 (D)熵和体系的微观状态数有关
4. 在隔离体系中发生一具有一定速度的变化,则体系的熵: 答案:C (A) 保持不变 (B)总是减少 (C)总是增大 (D)可任意变化
5. 在-20℃和p0下,1mol的过冷水结成冰,则物系、环境及总熵变应该是:答
案:D
(A)?S系?0 ;?S环?0;?S总?0 (B) ?S系?0 ;?S环?0;
?S总?0
(C)?S系?0 ;?S环?0;?S总?0 (D) ?S系?0 ;?S环?0;?S总?0
6. 1mol理想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使体积增大10倍,则体系的熵变为:答案:B (A)?S=0 J.K-1 (B) ?S=19.1J.K-1 (C) ?S?19.1J.K-1 (D)?S?8.314J.K-1
7. 1mol的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完全汽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 答案:C (A) 蒸气压 (B) 汽化热 (C) 熵 (D) 自由能
8. 液体水在100℃及p0下汽化,则该过程: 答案:D (A) ?H=0 (B) ?S=0 (C) ?A=0 (D) ?G=0
9. 在300K时,5mol的理想气体由1dm3等温可逆膨胀到10dm3,则该过程的熵
变?S是: 答案:A (A)11.51R (B)—11.51R (C) 2.303R (D) —2.303R
第 5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10. 一卡诺热机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当工作物质为理想气体时,
热机的效率为42%。如果改用液体工作物质,则其效率应当: 答案:C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1. 求任一不可逆绝热过程的熵变,可以通过以下哪个途径求得? 答案:C
(A)初终态相同的可逆绝热过程 (B) 初终态相同的可逆等温过程
(C)初终态相同的可逆非绝热过程 (D) 以上(B)和(C)均可以
12. 在标准压力下,90℃的液态水汽化为90℃的水蒸气,体系的熵变为:答
案:A
(A) ?S体系?0 (B) ?S体系?0 (C) ?S体系?0 (D) 难以确定
13. 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绝热可逆压缩过程: 答案:C
(A)?U?0 (B)?A?0 (C)?S?0 (D)?G?0
14. 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出发,分别经(1)绝热可逆膨胀;(2)多方过程膨
胀,到达同一体积V2。则过程(1)的熵变?S1和过程(2)的熵变?S2之间的关系为: 答案:B
(A) ?S1??S2 (B) ?S1??S2 (C)?S1??S2 (D)两者无确定关系
a?S15. 对于1mol范德华气体[(p?2)(Vm?b)?RT],则()T为: 答案:A
Vm?VRRR?S?p (A) (B) (C) 0 (D) - ()T?()V
VV?bV?b?V?TV16. 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b)?RT。式中n为物质的量,b为常数。如
n果该气体经一等温过程,压力自p1变到p2,则下列状态函数的变化,何者为零?
(A) ?U (B) ?H (C) ?S (D) ?G
?U?S?V?V?V ()T?T()T?p()T??T()p?p()T?0
?p?p?p?T?p17. 热力学基本关系之一dG??SdT?Vdp适用的条件是: 答案:D (A) 理想气体 (B) 等温等压下
(C) 封闭体系 (D) 除膨胀功外无其它功的封闭体系 18. 已知Pb的熔点为327℃,熔化热为4.86 kJ.mol-1,则1摩尔Pb在熔化过程
的熵变为: 答案:C
(A) 14.9 J.K-1 (B) -14.9 J.K-1 (C) 8.10 J.K-1 (D) —8.10 J.K-
第 6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S?S?V)T为: 答案:D ()T??()p ?p?p?TRR (A)R (B) 0 (C) (D)?
pV20. 当100J的热量从300K的大热源传向290K的另一大热源时,整个过程中
体系所引起的熵变是:答案:D
(A) 0.6782 J.K-1 (B) —0.0115 J.K-1 (C) 0.0115J.K-1 (D) —0.6782J.K-1
21. 1mol 理想气体在273K、1p0时等温可逆膨胀到0.1p0,则过程的?G为:答
案:D
(A)1249 Jmol-1 (B) 5226 Jmol-1 (C) 5226 calmol-1 (D) -5226 J
22. 在298K和1p0下,硝酸钾溶解在水中时将吸收热量,对此过程: 答案:B
?H(A)?S?0 (B)?S?0 (C)?S?0 (D)?S?
29823. 如右图,当把隔板抽走后,左右两侧的气体
(可视为理想气体)发生混合,则混合过程的熵变为: 答案:C (A) 0.994JK-1 (B) 0
(C) 4.16JK-1 (D) –4.16JK-1
24. 在上题中,若一侧的N2(g)换成O2(g),其它条件不变,当把隔板抽
走时,其混合过程的熵变为: 答案:B (A) 0.994JK-1 (B) 0 (C) 4.16JK-1 (D) –4.16JK-1
?G25. 对于只作膨胀功的封闭体系,()T的值为: 答案:A
?p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不能确定
26. 使一过程其?G=0应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C (A) 可逆绝热过程 (B) 等容绝热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C) 等温等压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D) 等温等容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27. 使一过程其?S=0应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A (A) 可逆绝热过程 (B) 等容绝热过程 (C) 绝热过程 (D) 等压绝热过程
28. 使一过程其?H=0应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D (A) 可逆绝热过程 (B) 等容绝热过程
19. 对1mol理想气体,其(第 7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C) 绝热过程 (D) 等压绝热且只作膨胀功的可逆过程
29. 理想气体与温度为TK的大热源相接触作等温膨胀吸热Q J,而所作的功是
变到相同终态的最大功的20%,则物系的熵变为: 答案:A
QQ5QQ(A) ?S= (B) ?S= (C) ?S= (D) ?S=-
5TTTT30. 在纯物质的T-S图中,通过某点可分别作出等容线和等压线,其斜率分
?T?T别为()V及()P,则在该点两曲线的斜率的关系是: 答案:C
?S?S?T?T?T?T?T?T(A)()V?()P(B)()V=()P(C)()V?及()P(D)无确定
?S?S?S?S?S?S关系
31. 在标准压力下,过冷水凝结成同温度的冰,则过程中应有: 答案:C
(A)?S体系?0 (B)?S环境?0
(C)(?S体系??S环境)?0 (D)(?S体系??S环境)?0
32. 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表示为: 答案:B
(A)在绝对零度时,任何晶体的熵为零 (B)在绝对零度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
(C)在摄氏零度时,任何晶体的熵为零 (D)在摄氏零度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 33. 在0℃到100℃的范围内,液态水的蒸气压p(Pa)与温度T(K)的关系式
2265?17.60。某高原地区的气压只有60kPa,则该地区水的沸点为lnp??T为:
(A) 343.3K (B) 70.3K (C) 343.3℃ (D) 373K 答案:A 34. 某非缔合液体在正常沸点时摩尔汽化熵为88J.K-1.mol-1,汽化热为
22kJ.mol-1,则其正常沸点最接近于: 答案:C (A)500℃ (B)500K (C)250K (D)100℃ 35. 特鲁顿规则适用于: 答案:D
(A)任何纯液体 (B)二元溶液 (C)缔合液体 (D)正常液体
36.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某液态物质的蒸气压p与温度T的关系式为:
Alnp???B。则在该温度范围内,该物质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为:AR 。
T37. 试计算1mol液态水在100℃、标准压力下向真空蒸发变成100℃、标准压力下的水蒸汽的Q、W 、?U 、?H、?S、?A 、?G、?S环、?S总。已知水的正常汽化热为40.76kJ.mol-1。假定蒸汽为理想气体。 第 8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p外=0解: H2O(l、1000C、p0)????H2O(g、1000C、p0) W?0 ?H?40.76kJ
?U??H??(pV)?40.76?103?8.314?373?37.66kJ
?H?109.3J.K?1 ?G??H?T?S?0 Q??U?W?37.66kJ ?S?T?A??U?T?S??3101J ?S环境?-?H?-109.3J.K?1
T?S总=?S体+?S环境?0J.K?1
38. 1 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p1= 2p0、V1=11.2dm3,沿 p?T = 常数的可逆途
径压缩至p2= 4p0。试求此过程的Q、W 、?U 、?H、?S、?A 及?G 。(已知该物质初态的规定熵S1=100 J.K—1.mol—1 )
pT1pV27311解:T2?1T1?1???136.5K
p222nR2CnRT1)??nR?dT2??2nR(T2?T1)?nRT1?2270J W???pdV???d(TpTT3 ?U?nCm.V(T2?T1)??1?R??1702J
22T5 ?H?nCm.p(T2?T1)??1?R??2837J
22 Q??U?W??1702?2270?3972J
Tp511 ?S?nCm.pln2?nRln1?Rln?Rln??20.17J.K?1
T1p2222 S2??S?S1?100?20.17?79.83J.K?1
?G??H??(TS)??2837?(136.5?79.83?273?100)?13.57kJ ?A??U??(TS)??1702?(136.5?79.83?273?100)?14.70kJ
39. 试计算-15℃、标准压力下,1摩尔过冷水变成冰这一过程的熵变?S,并与实际过程的热温商比较,判断此过程是否自发。已知:水和冰的等压摩尔热容分别为75 J.K-1mol-1和37 J.K-1mol-1,0℃时冰的熔化热ΔfusH0=6025 J.mol-1。(1)请画出计算?S的方框图;(2)计算该过程的熵变?S;(3)计算该过程的焓变?H;(4)计算该过程环境的熵变?S环;(5)用熵判据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性。(答案有误?S) 解:?S??S1??S2??S3?nCp.llnT2?fHmT??nCp.sln1 T1T2T2第 9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nCp.llnT2?HT273?6025258 ??nCp.sln1?37ln??75lnT1T2T2258273273?2.09?22.07?4.24??24.22J.K?1
?H??H1??H2??H3?nCp.l(T2?T1)??fHm?nCp.s(T1?T2)
?37(273?258)?6025?75(258?273)?555?6025?1125??6595J
Q-6595 ?S环境=-实际=-=25.56J.K?1
T环境258?S总=?S体+?S环=-24.22+25.56=1.34J.K-1 ?S总=1.34J.K-1?0
自发变化
40. 在298K时,1molN2(理想气体)从p0绝热不可逆、等压压缩到终态压
力为4p0。已知N2在298K、p0时,1molN2的规定熵为191.5 J.K-1mol-1。求该过程的Q、W 、?U、?H、?G、?A、?S和?S孤。
解:Q?0 (2分)
?U?W nCV(T2?T1)??p外(V2?V1) 5RTRT1R(T2?T1)??4p0(2?)?R(4T1?T2) 24p0p013T2?T1?553K
75?U?nCV(T2?T1)?R(T2?T1)?5300J
2nRT2nRT1W??p外(V2?V1)??4p0(?0)?4RT1?RT2??U?5300J 04pp7?H?nCp(T2?T1)?R(T2?T1)?7420J
2T2p17553p0?S?nCpln?Rln?Rln?Rln0?17.99?11.52?6.47J.K?1
T1p222984pS2??S?S1?6.47?191.5?197.97J.K?1
?A??U??(TS)?5300?(553?197.97?298?191.5)?5300?52410?57.71kJ
?G??H??(TS)?7420?(553?197.97?298?191.5)?7420?52410?59.83kJ 第三章 热力学在多组分体系中的应用
1. 下列各式哪个表示了偏摩尔数量? 答案:A
?A?U???H)T.V.nj (C) ()T.P.nj (B) ()S.P.nj (D) ()T.P.nj (A) (
?n?ni?ni?nii第 10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2. 下列各式哪个表示了化学势? 答案:B
?A?U?H?G)T.V.nj (C) ()T.P.nj (B) ()T.P.nj (D) ()T.V.nj ?n?ni?ni?nii3. 在273K和标准压力下,水的化学势?H2O(l)和水汽的化学势?H2O(g)的关系式:
(A) (
答案:B
(A) ?H2O(l) =?H2O(g) (B) ?H2O(l) ?H2O(g) (D)无法知道
4. 298K和标准压力下,有两瓶萘的苯溶液,第一瓶为2dm(溶有0.5mol
3
萘),第二瓶1为dm3(溶有0.25mol的萘)。若以?1和?2分别表示两个瓶子中萘的化学势,则: 答案:D
1 (A) ?1=2?2 (B) ?1=?2 (C) ?1=10?2 (D) ?1=?2:
25. 不挥发的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溶液之后将会引起: 答案:C (A) 熔点升高 (B) 沸点降低 (C) 蒸气压降低 (D) 总是放出热量
6.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总蒸气压: 答案:B
(A) 与溶液的组成无关 (B) 介于二纯组份的蒸气压之间 (C) 大于任一组份的蒸气压 (D) 小于任一组份的蒸气压 7. 在100kPa下,由0.002mol的气体溶解在1000g水中。当在相同温度下压力
增大为200kPa 时,就有0.004mol该气体溶于1000g水中。描述这一实验规律的定律是: 答案:D
(A)波义耳定律 (B)拉乌尔定律 (C)道尔顿分压定律 (D)亨利定律 8. 在讨论稀溶液蒸气压降低规律时,溶质必须是: 答案:C
(A)挥发性溶质 (B)电解质 (C)非挥发性溶质 (D)气体物质 9. 苯和甲苯能形成理想溶液。在20℃时,液体苯的饱和蒸气压p1为9960 Pa,
液体甲苯的饱和蒸气压p2为2973 Pa。当20℃时,与等摩尔的苯和甲苯的混合液呈平衡的蒸气中苯的物质的量分数y1是: 答案:D (A) 1 (B) 0.3 (C) 0.23 (D) 0.77
10. A和B能形成理想溶液。已知在100℃时某纯液体A的蒸气压为1000kPa,
某纯液体B的蒸气压为500kPa。当A和B的二元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为0.5时,与溶液平衡的蒸气中A的摩尔分数为 0.667 。
11. 在温度TK时,某纯液体的蒸气压为11732 Pa。当0.2mol的一非挥发性溶质
和0.8mol的该液体形成溶液时,溶液的上方蒸气压为5333 Pa。假设蒸气是理想气体,则在该溶液中溶剂的活度系数是 0.568 。
012. 在温度T时,某纯液体A的饱和蒸气压为p?A、化学势为?A。已知在标准压
力下该纯液体的凝 固点为 Tf0。当A中溶入少量与A不形成固态溶液的溶质而成为稀溶液时,上述三物理量分别为pA、?A及Tf,则:
第 11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00 (A) p?A > pA (B) ?A < ?A (C) Tf > Tf
-1
13. 0.005 molkg的硫酸钾水溶液其沸点较纯水的沸点升高了0.0073℃。已知水
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Kf和沸点升高常数Kb分别为1.86和0.52,则该
溶液的凝固点(以℃表示)是: 答案:C
(A)-0.0018 (B) 5.222 (C) -0.0261 (D) -0.0020
14. 在15℃时,纯水的蒸气压为1705 Pa;当1mol不挥发溶质溶解在4.559mol的
水中形成溶液时,蒸气压为596 Pa。则溶液中的水和纯水中的水的化学势差
0为: 答案:B ?1??1 (A) 2517 J (B) -2517 J (C) 2602 J (D) -2602 J 15. 液体氯仿(1)和液体丙酮(2)形成非理想溶液。在温度TK时,测得液体
上方总蒸气压为29400 Pa,蒸气中丙酮的物质的量的分数y2=0.818。而该温度下纯氯仿的饱和蒸气压为29571 Pa。则在溶液中氯仿的活度a1为:答案:C
(A) 0.183 (B) 0.823 (C) 0.181 (D) 0.813 16. 人的血浆可视为稀溶液。其凝固点为-0.56℃。已知水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
数Kf为1.86,则37℃时血浆的渗透压为 7.76?105Pa 。
17. 在298K时,向甲苯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为0.6的苯-甲苯的1mol理想溶液中
加入微量分数的纯苯。则对每摩尔的苯来说,其?G= -2270 J 、?H= 0 、?S= 7.618J.K-1 。
18. 在0℃、200kPa时,水的化学势和冰的化学势之间的关系为: 答案:B
(A)水的化学势高 (B)水的化学势低 (C)两者相等 (D)不可比较
0
19. 在90℃、p下,水的化学势与水蒸气的化学势的关系为: 答案:B
(A)两者相等 (B)水的化学势小 (C)水的化学势大 (D)无法确定
20. 2molA物质和3molB物质在等温等压下混合形成液体混合物。该体系中A和
B的偏摩尔体积分别为17.9cm3.mol-1和21.5 cm3.mol-1,则混合物的总体积为: 答案:C
(A)96.7cm3 (B)98.5 cm3 (C)100.3 cm3 (D)89.5 cm3
21. 在288K时,液体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702 Pa,0.6mol的不挥发溶质B溶于
0.540kg的水时,蒸气压下降42 Pa,溶液中水的活度系数应该为:答案:D (A)0.9804 (B)0.9753 (C)1.005 (D)0.9948 22. 有一水和乙醇形成的混合溶液。水的摩尔分数为0.4,乙醇的偏摩尔体积为
57.5ml,水的偏摩尔体积为16.18ml.mol-1。用4mol水和6mol乙醇混合,其体积为 410 ml。
23. 在25℃时将2克某化合物溶于1千克水中的渗透压与在25℃将0.8克葡萄糖
(C6H12O6)和1.2克蔗糖(C12H22O11)溶于1千克水中的渗透压相同。
第 12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1)求此化合物的分子量;(2)此化合物溶液的冰点是多少?(3)此化合物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是多少?(已知水的凝固点降低常数为1.86。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3.76mmHg,题中稀溶液的密度可取1g.cm3) 解:??cRT?mRT mRT?(m1?m2)RT m?m1?m2
20.81.2?? M?63g.mol?1 M1803422 ?Tf?Kfm?1.86??0.06K Tf?273.15?0.06?273.09K
63100018p1?p10x1?23.76??23.75mmHg 10002?1863 第四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
1. 在统计热力学中,对体系的分类,常按其组成粒子能否可以区分来进行。按
此原则:
(A)气体和晶体皆属于定域子体系 答案:C (B)气体和晶体皆属于离域子体系
(C)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于定域子体系
(D)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于离域子体系
(ni?gi?1)!gini2. 理想气体平衡态时的微观状态数为:tj??;晶体中最??ni!(gi?1)!iini!gini可布的微观状态数为几分tj?N!?。
n!ii3. 三维平动子基态能级的简并度为:3(nx?ny?nz?1),第一激发态能级的
222简并度为 3,平动能为?t?14h223的能级的简并度为3。
8mV4. CO2分子的平动自由度为 3 ,转动自由度为 2 ,振动自由度为 4 ,
8?2IkTT分子的对称数为 1 ,转动配分函数为 qr?。 ?2h?r5. 系综可以分为 微正则 系综、 正则 系综、 巨正则 系综三类。正则
系综的配分函数Z定义为:Z???(Ei)ei?EikT。粒子配分函数q
的定义为 q??giei??ikT。对定域子独立子体系,Z和q的关系为:
qN。 Z?q,对离域子独立子体系,Z和q的关系为Z?N!N第 13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6. 在分子的各配分函数中和压力有关的是: 答案:A
(A)平动配分函数 (B)转动配分函数 (C)振动配分函数 (D)电子配分函数
7.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答案:D
(A)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 (B)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宏观体系的平衡性质 (D)体系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关系
8. 为了研究方便,常将统计热力学体系分为独立子体系和离域子体系。下面各
体系中属于独立子体系的是: 答案:C
(A)纯液体 (B)理想溶液 (C)理想气体 (D)实际气体
9. 对于U 、N、V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
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答案:C
(A)Boltzmannn分布定律 (B)分子运动论 (C)等几率假定 (D)统计学原理
10. 经典粒子的零点能选择不同时,必定影响: 答案:A
(A)配分函数的数值 (B)粒子的分布规律
(C)体系的微观状态总数 (D)各个能级上粒子的分布数
11. 对于定域子体系,其某一种分布的微观状态数tj为: 答案:B
nigigininigi(A)tj?N!? (B) tj?N!? (C) tj?? (D)
n!n!n!iiiiiigini tj??ini!12. 对宏观量一定的热力学封闭体系而言,任何分布应满足: 答案:D
(A) ?ni?N (B) ?ni?i?U
(C) N与V一定 (D) ?ni?N及?ni?i?U
13. Boltzmann统计认为: 答案:A
(A)Boltzmann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也就是平衡分布; (B)Boltzmann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也不是平衡分布; (C)Boltzmann分布只是最可几分布,但不是平衡分布; (D)Boltzmann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但却是平衡分布。
14. 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式对于定域子物系和离域子物系都相同的是:
答案:C
(A) G、F、S (B) U、H、S (c) U、H、CV (d) H、G、CV
15. 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在室温下的一般物理化学过程,若欲通过配分函数来求过
程的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则: 答案:C
第 14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A)必须同时获得平动、转动、振动、电子和原子核的配分函数的值; (B)只须获得平动这一配分函数的值;
(C)必须获得平动、转动、振动的配分函数; (D)必须获得平动、电子、核的配分函数。
16. 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对热力学函数影响的是: 答案:C
(A)U、H、S、G、F、CV的值均没有影响,即都不变; (B)U、H、S、G、F、CV的值均有影响,即都改变; (C)S和CV值没有影响,而U、H、G、F都改变; (D)U、H、G、F的值没有影响,而S、CV的值改变。
13-1
17. 如果一个双原子分子的振动频率为4?10s,则其振动特征温度为:答案:
B
(A)83.3K (B)1920.6K (C)833K (D)120K 18. 已知HI的转动惯量为7.43?10?45kg.m2,则其转动特征温度为: 答案:A
(A)0.0542K (B)18.45K (C)0.0113K (D)0.0257K
19. Boltzmann气体和量子气体的相同之处在于: 答案:B
(A)粒子都有相应的配分函数 (B)粒子都是近独立子体系,其分布都是最可几的(C)微观状态数的计算方法相同 (D)它们的分布规律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20. 某个粒子的电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为3.0?10?21J。在温度为300K,
两个能级为非简并的情况下,该粒子的电子配分函数为: 答案:A (A)1.4845 (B)3.064 (C)0.4845 (D)2.485 21. 宏观测定的某种物理量实际上是相应微观量的: 答案:D (A)算术平均值 (B)几何平均值
(C) 综合反映 (D)统计平均值或时间平均值 22. 等几率原理只适用于: 答案:B
(A)非孤立体系 (B)处于平衡态的孤立体系 (C)未达平衡的孤立体系 (D)近平衡的孤立体系
23. 设有6个可辨粒子,分配在三个能级?1、?2、?3 ,其中n1=3,n2=2,n3=1。
gini若不考虑能级的简并度,则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为:tj?N!??60。若各
ini!能级的简并度分别为g1?4、g2?3、g3?1,则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为:ginitj?N!??34560。若粒子不可区分,上述问题(1)的答案是:
n!ii(n?gi?1)!(n?gi?1)!tj??i?1。 问题(2)的答案是:tj??i?120。
ni!(gi?1)!ni!(gi?1)!ii第 15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24. 通常情况下,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的能级间隔??平动、??转动、??振动分别约为:10kT、10kT和10kT,则相应的Boltzmann因子e各为1 、 0.99 、 4.5?10?5。
?2-13.62?102225. 当热力学体系的熵值增加0.5 JK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为:e 。
?126. 应用Boltzmann分布定律,求25℃时,在二个非简并的不同能级上的粒子分
配数之比为:0.035。(设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为8.314 kJ.mol-1)
?lnq) 27. 利用Boltzmann 分布定律,推导独立子体系的能量公式:U?NkT2(?TN.V?igiekTN证明:U??ni?i??N?i??gi?iekT
qqiii?-16
-2
???kT?i? q??giei??ikT
???i?i?i?q1kT()N.V??gie?2?2?gi?iekT ?TkTkTii?2?iNNkT?q?lnq U??gi?iekT?()N.V?NkT2()N.V
qiq?T?T28. 计算1000℃,100kPa时,NO分子的平动配分函数、平动能、平动熵、转动
配分函数、转动能、转动熵、振动配分函数、振动能、振动熵、全配分函数和NO气体的摩尔内能和摩尔熵。(已知NO的相对分子量为30、转动惯量为16.4×10-47kgm2、振动频率为 5.72×1013 s-1,忽略电子和核对内能和熵的贡献)
?2?mkT?解:qt???V 2h??32??30?10?232?3.1416??1.38?10?1273??8.314?1273236.023?10???1.446?1032???342(6.626?10)101325???????lnq3)N.V?RT?15876J Ut?NkT2(?T2qtNUtq5??Rlnt?R?181.22J.K?1 St?klnN!TN28?2IkTT8?3.14162?16.4?10?47?1.38?10?23?1273qr????515.5
?h2??r1?(6.626?10?34)2?332第 16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lnq)N.V?RT?10584J ?TUSr?Nklnqr?r?Rlnqr?R?60.24J.K?1
Th??2746.4K ?V?k Ur?NkT2(qV.0?
11?eh??kT?11?e??VT?1?e?16.626?10?34?5.72?10131.38?10?23?1273?1.1307
1e2746.41273UV?U0.V?NkT2(?lnqV)N.V?R?V?T1e?VT?8.314?2746.4?1?2985JUV?UV.0T 第五章 化学平衡
1. 在880℃时,CaCO3(s)分解为CaO(s)和CO2(g),平衡时测定CO2(g)的分压
为pCO大于1标准压力。如果反应为2CaCO3(g)?2CaO(s)?2CO2(g),则反
pCO220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1。
p2. 已知298K时反应N2O4(g)?2NO2(g)的K0为0.1132。今在相同温度且
N2O4(g)及NO2(g)的分压均为101.325 kPa的条件下,反应将是: 答案:D (A) 向生成 NO2(g) 的方向进行 (B) 正好达到平衡
(C) 难以判断其进行方向 (D)向生成N2O4(g) 的方向进行
3. 在400℃和标准压力下,反应 3H2(g)?1N2(g)?NH3(g) 的K0为
SV?NklnqV?2?12985?8.314?ln1.1307??3.37J.K?11273220.0129,则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反应3H2(g)?N2(g)?2NH3(g)的
K0=1.66?10?4。
4. 已知温度T时反应H2O(g)?10H2(g)?O2(g)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
2CO(g)?H2O(g)?H2(g)?CO2(g)的平衡常数为K02,同温下反应
10CO2(g)?CO(g)+O2(g)的平衡常数K3应为: 答案:D
200000000(A)K3?K1?K02(B)K3?K1?K2 (C) K3?K2/K1 (D)
00K3?K1/K02
第 17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5. 在温度T时,将纯NH4HS(s)置于抽空的容器中,则NH4HS(s)按下式发生分
解:NH4HS(s)?NH3(g)?H2S(g),测得平衡时体系的总压力为p,则平衡常数K0为: 答案:A
(A) 0.25 p2 (B) 0.25p (C) p2 (D) 0.5p2
-6
6. 在298K时,反应CuSO4?3H2O(s)?CuSO4(s)?3H2O(g)的K0为1×10,
则此时平衡的水蒸气分压为:1×10-2 p0。
7. 将NH4Cl(s)置于抽空的容器中加热到324℃,使NH4Cl(s)按下式分解:
NH4Cl(s)?NH3(g)?HCl(g)。达到平衡时,体系的总压力为101.325 kPa ,则标准平衡常数K0为:0.25(p0)2 。
dlnK0?rH0m?8. 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为,对于任何一个反应: 答案:D dTRT2(A)K0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K0必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K0不随温度变化 (D)K0随温度升高可增大、减小、或不变
9. 气相反应2NO(g)?O2(g)?2NO2(g)是放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采
用下列那组条件,使平衡向右移动? 答案:D (A) 降低温度和降低压力 (B)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力 (C) 升高温度和降低压力 (D)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
10. 增大压力能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的反应是: 答案:C (A) CaCO3(s)?CaO(s)?CO2(g)
(B) CO(g)?H2O(g)?H2(g)?CO2(g)
31(C) H2(g)?N2(g)?NH3(g)
22(D) CH3COOH(l)?C2H5OH(l)?H2O(l)?C2H5COOCH3(l)
11. 加入惰性气体对哪一反应能增大其平衡的转化率? 答案:A
(A) C6H5C2H5(g)?C6H5C2H3(g)?H2(g)
(B) CO(g)?H2O(g)?H2(g)?CO2(g)
31(C) H2(g)?N2(g)?NH3(g)
22(D) CH3COOH(l)?C2H5OH(l)?H2O(l)?C2H5COOCH3(l)
H2(g)?CO2(g) 在973 K时的平衡常数K0为0.71,当
各物质的分压均为90 kPa时,反应的?rGm将: 答案:B (A) ?rGm<0 (B) ?rGm>0 (C) ?rGm=0 (D) ?rGm
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 将是: 答案:D
(A) K0<0 (B) 0
12. 反应CO(g)?H2O(g)?第 18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2CO2(g),其?rGm??232600?167.7T(J.mol-1),如
果温度升高,则: 答案:B
0(A)?rG0m变负,反应更完全 (B)K变大,反应更完全 (C)K0变小,反应更不完全 (D)无法判断 15. 900℃时CuO(s)在密闭的抽空容器中分解反应为:
12CuO(s)?Cu2O(s)?O2(g)。测得平衡时氧气的压力为1.672 kPa,则其标
2准平衡常数K0为: 答案:B
(A)0.0165 (B)0.128 (C)0.00825 (D)7.81 16.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rGm与标准化学反应吉布斯
自由能?rG0m相等的条件是: 答案:D
(A)反应体系处于平衡 (B)反应体系的压力为标准压力 (C)反应可以进行到底 (D)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
-1
17. 已知反应3O2(g)?2O3(g)在25℃的?rHm??280J.mol。则对该反应有利的
条件为: 答案:C
(A)升高温度和压力 (B)升高温度和降低压力 (C)降低温度和升高压力 (D)降低温度和降低压力
18. 某放热反应在温度为800K、压力为p的条件下进行。达到平衡后产物的百分
含量为50%。如果在温度为200K、压力为p的条件下进行,达到平衡后产物的百分含量将: 答案:A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19. 用CO和H2合成甲醇的气相反应为 :CO(g)?2H2(g)?CH3OH(g)。 查表得
如下数据: CO H2(g) CH3OH(g) (g) --1) ?fH00 -201.17 m (kJ mol110.52 -1mol-1) S0197.9 130.6 237.7 m ( JK
000(1)求算298 K时,合成甲醇反应的?rH0m、?rSm、?rGm、K;
0 解:?rH0???i?fHm??210.17?2?0?(?110.52)??90.65kJ
14. 反应2C(s)?O2(g)?0 ?rS0???iSm?237.7?2?130.6?197.9??221.4J.K?1
?rG0??rH0?T?rS0??90.65?103?298?(?221.4)??24.673kJ
?rG0)?21130 K?exp(?RT(2)若?Cp?0,求500K时上述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
0第 19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解: ?Cp?0 ?rH0和?rS0均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rH011(?) ln0?KT1RT1T20K500K?0.00824 0KT220. 下列转化作用:HgS(红)=HgS(黑)的 ?rG0m?17154?25.48T J。问
(1)在373K时那种硫化物稳定?(2)求反应的转换温度。
解:T?373K时:?rG0m?17154?25.48T?7650J?0 HgS(红)稳定
171540?673K 当?rGm?0时,反应发生转换。T?25.4821. PCl5(g)?PCl3(g)?Cl2(g)在400K到500K间的标准自由能变化为:3-1?rG0m?83.68?10?33.43TlgT?72.26T(J.mol)。(1)试求450K的0003?rG0m、?rHm、?rSm、K。(2)1dm容器中装入1克PCl5(g)(分子量为208.2),求450K达到平衡时PCl5(g)的离解度及总压。 3解:?rG0m(450K)?83.68?10?33.43?450lg450?72.26?450?11249.4J 0??rGm??()??33.43023T?450?90.212?103J ?rHm(450K)??T???83.68?10??T2.303??????p0???rGm?33.43?33.43lg450??72.26?175.5J.K?1 ?rS(450K)????ln10??T?p0m0?rGm(450K)11249.4)?exp(?)?0.049 K(450K)?exp(?RT8.314?450PCl5(g)?PCl3(g)?Cl2(g)
t?te n0(1??) n0? n0?
0 K0(450K)?Kn(pp(?ni)0)???no(1??)RT?2?(n0?)?V???
n0(1??)?p0[n0(1??)]?????1n0?2RTK(450K)?(0)
(1??)pVp0VK0(450)1?105?1?10?3?0.049??0.2727 令:A?1n0RT?8.314?450208.20第 20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d?是: 答案:A dTd?d?d?(A) > 0 (B) < 0 (C) = 0 (D) 无一定变化
dTdTdT规律
(I) 如图在毛细管里装入润湿性液体,当毛细管左端加热时,则管内的润湿
性液体将: 答案:B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不发生移动 (D) 因失去平衡而左右来回移动
bP(J) 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其中??1?bP为饱和吸附量,b为吸附系数。当从实验数据来计算??及b时,常将方程改变成直线方程形式。则: 答案:D
(A)直线斜率为??、截距为b (B) 直线斜率为1/??、截距为1/b (C)直线斜率为1/??、截距为b (D) 直线斜率为1/??b、截距为1/?? 15.表面张力是物质的表面性质,其数值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它与下列因素无关: 答案:D
(A) 温度 (B)压力 (C)组成 (D)表面积 16.对弯曲液面上蒸气压的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C
(A)大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 (B)小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 (C)大于或小于平面液体的蒸气压 (D)都不对
17. 常见的一些亚稳现象都与表面现象有关。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D
(A)过饱和蒸气是由于小液滴的蒸气压小于大液滴的蒸气压所致 (B)过热液体形成的原因是新相种子——小气泡的附加压力太小
(C)饱和溶液陈化,晶粒长大是因为小晶粒溶解度比大晶粒的溶解度小 (D)人工降雨时在大气中撒入化学物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凝结中心的形成 18.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和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的明显区别是: 答案:C
(A)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大,溶液表面的吸附量小 (B)溶液表面的吸附量大,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小
(C)溶液表面可以产生负吸附,固体表面不产生负吸附
(D)固体表面的吸附与压力有关,溶液表面的吸附与压力无关
19. 一定条件下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的半径: 答案:C
(A)无关 (B)成正比 (C)成反比 (D)不确定 20. 若天空云层中小水滴的大小发生变化时,一定是: 答案:A
(A)大水滴变大,小水滴变小 (B)大水滴变小,小水滴变大 (C)大小水滴都变大 (D)大小水滴都变小
21. 当在两玻璃板中间加入少量水后,在垂直于玻璃板平面方向上很难将其拉
开,故两玻璃板间应该形式: 答案:B
(H) 对大多数液体其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率
第 41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A)凸液面 (B)凹液面 (C)无液面 (D)无法判断
22. 298K时,从一稀肥皂水溶液上刮下极薄的一层液体来,液膜表面积为3?10-22
m,得到2?10-3dm3溶液(水重2?10-3kg),其中肥皂含量为4.013?10-5
mol,而溶液体相内同样体积的溶液中含肥皂4.000?10-5mol。试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和???0?bc计算溶液的表面张力。已知298K时纯水的表面张力
?0=7.2?10-2N.m-1。
c表?c体4.013?10?5?4.00?10?5?6?2??4.333?10mol.m解:?? ?2A3?10cd?bc????
RTdcRTbc??RT
???0?bc??0??RT?7.2?10?2?4.333?10?6?8.314?298
??6.126?10?2N.m?1
第九章 胶体化学
1. 下列物系中哪一种为非胶体? 答案:D
(A) 牛奶 (B) 烟雾 (C) 人造红宝石 (D) 空气 2. 溶胶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下列哪点不在其中? 答案:D (A) 分散性 (B) 聚结不稳定性 (C) 多相性 (D) 动力学稳定性
3. 丁达尔现象是光射到粒子上发生下列那种现象的结果? 答案:A (A) 散射 (B) 反射 (C) 透射 (D) 折射
4.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移动的现象称为: 答案:B (A) 电渗 (B) 电泳 (C) 流动电势 (D) 沉降电势 5. 下列各种性质中,那种性质不属于溶胶的动力性质? 答案:C (A) 布朗运动 (B) 扩散 (C) 电泳 (D) 沉降平衡 6. 对于AgI水溶胶,当以KI为稳定剂时,其结构可以写成
[(AgI)mnI?1(n?x)K?]?xK?,则被称为胶粒的是指: 答案:C (A) (AgI)m (B) (AgI)mnI?1 1
(C) (AgI)mnI?1(n?x)K? (D) [(AgI)mnI?1(n?x)K?]?xK?
7. 在As2S3溶胶中加入等体积、等当量浓度的下列不同电解质溶液,则使溶胶
聚沉最快的是: 答案:D
(A) LiCl (B) NaCl (C) CaCl2 (D) AlCl3
8. 在Al2O3溶胶中加入等体积、等当量浓度的下列不同电解质溶液,则使溶胶聚
沉得最快的是: 答案:C
(A) KCl (B) KNO3 (C) K3[Fe(CN)6] (D) K2C2O4
9. 在一定量的AgI溶胶中,加入下列不同电解质溶液,则使溶胶在一定时间内
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量最少的是: 答案:A
(A) La(NO3)3 (B) Mg(NO3)2 (C) NaNO3 (D) KNO3
第 42 页 共 43 页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10. 下列哪一点不属于溶胶的电动现象? 答案:A
(A) 电导 (B) 电渗 (C) 电泳 (D) 沉降电位
11. 为测定大分子溶液中大分子化合物的平均分子量,下列方法中,哪一种是不
宜采用的? 答案:C
(A) 渗透压法 (B) 光散射法 (C) 冰点降低法 (D) 粘度法 12. 大分子溶液与溶胶在性质上最根本的区别是: 答案:B
(A)前者粘度大,后者粘度小 ;
(B)前者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后者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前者是均相体系,后者是不均匀的多相体系 ;
(D)前者对电解质稳定性大,后者加入微量电解质即能引起聚沉。 13. 溶胶的凝结,常以分散度降低开始而最终转入沉淀。在引起凝结的各因素
中,最重要的是: 答案:D
(A) 温度的变化 (B) 溶胶浓度的变化 (C) 非电解质的影响 (D) 电解质的影响
14. 乳状液、泡沫、悬浮液等作为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因为它们:
答案:D
(A)具备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B)充分具备胶体的分散性及不均匀性; (C)充分具备胶体的分散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D)充分具备胶体的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15. 为直接获得个别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必须借助于 答案:C
(A) 普通显微镜 (B) 丁达尔效应 (C) 电子显微镜 (D) 超显微镜 16. 用As2O3与略过量的H2S制成的硫化砷As2S3溶胶,试写出其胶团的表达
式。(H2S是弱酸,考虑其一级电离)[(As2S3)m?nHS??(n?x)H?]x??xH? 。
第 43 页 共 43 页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天津大学_物理化学_总复习(含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