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球上的经纬度
1. 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北极星的仰角。 2. 纬度相隔1°,其间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
3. 大于160°E的东经度在西半球上,小于20°W的西经度在东半球上。 4. 极点判读法:
① 圆心处字标:北N南S ② 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
③ 经度度数:自转方向→画方向→定南北 ④ 海陆分布:南陆北洋
⑤ 极地日照图(晨昏线):夏至/冬至→极昼/极夜→北/南
5. 经度间隔=360°/经线总数;纬度间隔=90°/纬线总数 (不包括极点) 6. 确定劣弧→根据自转方向→定东西 7. 本初子午面作为东西经度起算面。
8. 对趾点:eg——(40°N,116°E)与(40°S,64°W) 9. 60°纬线圈是赤道长度的一半。
10. 任意两点最短距离: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11. 晨昏线一定与某条纬线相切,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太阳直射切点所在的经线圈。 12. 太阳能热水器接收板与地面所成角和太阳高度角互余。北半球冬至:接收版与地面所成角最大。 13.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间距越大。 14. 北半球楼间距看冬至。
15. 直射点所在纬度与极昼、极夜出现的纬度互余。 二、 时区和日界线
1. 新的一天:0点向东,至180°经线。 2.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
3. 东早西晚(钟点数大→早),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东加西减;东时区数大者早,西时区数小者早。
4. 过180°经线日期不一定变化。
5. 过180°时: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日。
6. 一个地点的日出、正午、日落、深夜等问题:根据地方时。可根据日出日落判断昼长。 7. 北半球太阳升落规律: ① 春、秋分:正东升,正西落。 ② 夏至:东北升,西北落。 ③ 冬至:东南升,西南落。 三、 地图
1.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 相同图幅时,范围越小→越详细→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大→越粗略→比例尺越小。 3. 区分:“放大了2倍”→“放大到3倍”;“缩小了1/5”→“缩小到4/5” 4. 比例尺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关系:
①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② 等压差、等压线疏密相同: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③ 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
等高距(等压差)越大,坡度(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风力)越小。 5. 确定两地东西方向:劣弧定向。 6. 野外定向:
① 北半球北极星正对的下方为北方。 ② 利用日影:
Ⅰ.北半球中高纬度:日影最短时,指向北方。
Ⅱ.北半球春、秋分:日出——日影向正西;日落——日影正东。 Ⅲ.北半球夏半年:日出——日影向西南;日落——日影向东南。 Ⅳ.北半球冬半年:日出——日影向西北;日落——日影向东北。 ③ 树木年轮:北半球中高纬度——向北密,向南疏。
7. 等高线地形图: ① 疏缓密陡
② 等高线与山脊线or山谷线垂直相交 ③ 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④ 0:海岸线;200以下:平原;200~500:丘陵;500~1000:山地;1000以上:高原 ⑤ 相邻等高线中闭合曲线值:大于大的or小于小的,视情况而定。 8. 等值线:凸向高值,此处为低值;凸向低值。此处为高值。 9. 闭合等温线:受地形影响。
10. 通视情况:由高处到低处——先缓后陡→看不到;先陡后缓→看得到。 11.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12. 工程、农业定位:
① 水库:河谷、峡谷or内大口小的洼地、小盆地出口处。
水平距离窄,工程量小;落差大,水能丰富;干支流会合后,水量丰富。
② 坝址: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使坝身较短,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少淹农田。 ③ 港口:海——水深、避风的海湾。 陆——平坦开阔。
④ 公路、铁路:坡度平缓,翻山时通过鞍部。 考虑路线长度,少过河。
⑤ 引水、引油:避免通过山脊;利用地势,由高向低自流;油:路线短,避免大河、山脉。 ⑥ 农业:平原——种植业;山区——林业、牧业;陡坡——林业;缓坡(<25°)——梯田。 ⑦ 工业: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
⑧ 航天发射基地:纬度低,多晴天,在秋季发射(少云),人口密度小(国防安全),临海(运输方便,运价低) 我国四大基地:西昌、文昌、酒泉 ⑨ 鞍钢:靠近原料、能源产地,交通便利
宝钢:位于我国最大工业区(沪宁杭),距原料、能源产地远,交通便利,市场广大。 13. 水能开发:
① 河流水量大:流域面积大(汇水区域广);流域内降水多。 ② 河流落差大。
③ 地处峡谷,有良好坝址,修建水库,工程量小,投资少,工期短。 14. 凹岸为侵蚀岸,凸岸为淤积岸。 15. 灾害:
① 滑坡:陡坡流急的山麓。 ② 洪涝:地势较低平,中下游。 ③ 泥石流:暴雨+谷地。
16.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成因:(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①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
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对流旺盛。 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特例: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 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4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特例成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②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回归线之间,
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成因: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明显。
特例: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
候。
特例成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③ 热带季风气候: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地理重点(四中)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