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产”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潘莹1 赵晓峰2 杨占昌3
(1,3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要求及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出发,以建筑学专业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具体实施途径以及评价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关 键 词】“学、研、产”一体化; 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
Practice on Education Mode about the Un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Graduation
Pan ying Zhao xiaofeng Yang zhanchang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graduated students,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inadequacy of graduation project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studies the education object,the main contents,operation way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united education mod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ing local ec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the unity of educ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mode; graduation project
1 研究背景
1.1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要求,以调整培养目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校对河北省各地市81个单位中2155位毕业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1)。
河北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业务素质、工作能力评价 〈表1-1〉 内容 事业心 道德修养 领导能力 组织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技术水平 优秀(%) 53.1 55.3 32.9 35.5 54.5 49.1 43.5 较好(%) 33.5 35.6 40.2 41.3 31.8 34.3 44.1 一般(%) 12.0 8.3 24.6 20.8 12.3 14.2 11.0 较差(%) 1.4 0.8 2.2 2.4 1.4 2.1 1.4 1
外语运用能力 计算机能力 吃苦耐劳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 钻研创新精神 23.3 18.9 54.8 56.1 40.4 36.1 31.6 30.6 31.6 34.2 35.1 37.3 12.6 10.9 23.9 5.5 12.3 2.0 1.4 1.5
此外,我校通过毕业分配人才市场,对包括省十一个地市的人事管理部门和近200家企业的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了“对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1-2)。
对用人单位单位人才需求的调查 〈表1-2〉
内容 外语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仪器设备操作能力 技术分析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公关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工程计算能力 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生产指挥能力 创新能力 信息采集处理能力 6 67.59 7.04 36.69 35.64 10.08 20.53 18.23 25.24 9.80 61.77 33.76 重要(%) 比较重要(%) 27.11 26.05 55.59 50.49 58.49 43.43 66.02 53.06 49.72 44.18 28.41 60.40 一般(%) 1.83 6.36 33.33 11.83 4.88 46.49 13.45 22.59 22.13 32.29 8.84 3.86 不重要(%) 0.00 0.00 4.04 0.99 0.99 0.00 0.00 6.12 2.19 13.73 0.98 1.98 从调查中发现毕业生中存在的不足: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组织协调及综合能力不强,与现代化工程建设各方面的需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调查结果对提出教学改革提出挑战,要求加强重点培养:综合判断及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工程设计能力——即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地方建设对建筑人才的要求:
(1) 符合建筑商品化趋势,具有很强的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及竞争意识,并了解地方建设的需求;
(2) 不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如娴熟的设计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
2
(3) 既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如方案设计能力和工程能力),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管理、公共关系、社会协调、自我推销、通力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4)既能适应本行业的业务需求,又具有可变性、适应性的潜力。即人才类型与职业不再是一一对应,而是人才对职业的宽口径适应;
(5)对当地的城镇建设模式具有改造性创新能力;熟谙地方文化及传统,能服务于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建筑风貌的殊异性建设。
1.2 地方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生教育及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客观地讲,纵览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及教育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2.1 毕业设计及研究与地方区域经济的联系不够
在目前双向选择的毕业分配机制下,毕业生与地方经济容易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错位。尽管地方院校在培养目标及模式上对地方区域经济的服务已作了相应调整,但由于就业市场面宽、选择余地大,故毕业生的择业意愿与地方单位需求意愿很难有效地衔接,而这直接导致了高校预设之培养目标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落空。 1.2.2 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意识有待提高
在毕业设计中,由于教学单位对建筑市场及其它相关信息了解的滞后性,还不能自觉并敏感地将设计科研课题切实有效地同市场所需结合起来,使“学”、“研”同“产”的关系脱钩。
1.2.3 毕业设计工程化,研究成份含量低
毕业设计中所获得的“真题”方案往往时间期限较短,导致指导教师与学生很难有时间与精力在短时间内兼顾设计任务和以其为对象的研究上,便得毕业设计仅仅成为一次短、平、快的工程设计,割裂了“学”、“产”与“研”联系。 1.2.4 毕业设计中精品意识不强
由于时间所限,毕业设计作品往往只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设计的有限的一部分:即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形体造型、行为方式等问题的初步解决,很难形成连每一个细节都周详考虑的建筑精品。
1.2.5 毕业设计中所涉及的方案类型有待拓宽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所能接到的真题往往集中在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办公楼设计、广场设计等一些常规性题目上。这种设计题目的常规性导致了研究的局限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缺憾分别不同方面、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高校的建筑专业
3
教育及毕业设计上,急待解决。 1.3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特征分析
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在毕业前学习、深化、拓宽的最后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毕业设计在以下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设计,其特点主要包括: 1.3.1 教学内容综合化:理论的应用过程
毕业设计学期内,师生可根据设计题目的来源、性质、完成期限,将建筑设计与其它相关环节统筹考虑,培养学生知识接口的综合能力。例如,将前期决策、规划及建筑设计、构造设计、设备配置、装修设计及造价分析等方面(或其中大几个方面)纳入整个设计过程,以使学生能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工程设计。
1.3.2 设计前期的分析、论证及决策工作:一个研究的过程
目前建筑设计课程多是教师拟定详细任务书来指导学生设计,培养的是知识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在社会上搞建筑设计很多情况是一种无任务书的设计。因此,来源于实际工程的毕业设计要求师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经验或查阅有关资料,参观调研相应建成项目来拟定甲方满意的任务书。因此,这决定了毕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研究的性质。
1.3.3 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产过程
与普通课程设计的静态模式不同,毕业设计面对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开发商或业主往往提出一个较笼统的想法,在现实的设计中这些技术指标与功能要求往往受不定因素影响而改变,而且设计受地形环境影响较大,条件限制比较多,需设计人员对项目进行论证与策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在设过程中与甲方不断地磋商、磨合,彼此不断修正。设计从始至终是一个多方参与动态发展过程,也是实实在在的生产过程。
1.3.4 设计过程是一个相互协调的合作过程
由于毕业设计往往需若干名学生通力合作进行设计,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现代的建筑设计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任何一个设计人员都不可能单独高质量地完成设计的全部环节。因此,要求设计人员有全局观念,有一定的互相协调配合能力,充分适应集体工作方式。
2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架与实施: 2.1 毕业设计“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1总体指导思想:
4
面对区域经济,培养素质型创新人才的模式,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综合素质及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
该培养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服从建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具有优良的建筑业务综合素质;强烈的建筑工程和建筑艺术精品意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 2.1.2 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思想,我们在毕业设计中确定了如下基本原则:
(1) 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适应现代教育变革的基本趋势,在经济、科技和教育高度融合渗透的背景下适应社会变革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研、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确定“学、研、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教学上逐步改变原教学体系的状况,建立通过模块化教学构建——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重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即社会知识—建筑设计能力—交流能力—工程实践。 2.2 “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中具体实施
“学、研、产”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的科研化和教学科研的生产化。作为河北省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我们在“学、研、产”一体化教改实践中,实施了如下措施:
2.2.1 “学”同“研”相结合──课程设计科研化:
2.2.1.1毕业设计:科研课题介入毕业设计,在科研实践中锤炼学生
将毕业设计升华为与社会相关的科研课题。如:小区规划类的设计项目升华为人居环境问题研究、居住模式研究、老龄化居住模式研究;商业服务类的设计项目升华为建筑与经济效益关系研究、购物环境研究;文化办公类的项目升华为建筑性格研究、办公环境与办公效率关系研究;游览性建筑升华为建筑经营效益研究、建筑文化价值研究、景观、心理、行为的关系研究等。
另外,建筑学专业的科研,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些误区,认为:接到国家或省级的科研项目才是搞科研,这种认识是较片面的。在搞建筑设计项目时,进行功能、空间、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行为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同样包含着极高
5
的科研成分。
2.2.1.2毕业实习:由参观认识转向调查研究
毕业实习实行专项研究的形式(可结合毕业设计题目也可由指导教师布置),避免学生在走马观花后炮制实习报告和论文的现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实习选题、组织形式、研究步骤、论文格式等。根据所选实习研究题目(如步行街的购物环境创造、城市广场功能类型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住宅使用后分析、小区的停车问题等),分小组(3-5人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专项性调查研究。最后要求学生上交过程性调查数据、综合性调查结果以及一篇规范的专业论文。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2.2.2“学”、“研”与“产”的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化:
毕业设计选题立足实际项目,面向实际要求,以教师指导学生的形式形成设计、科研的团体小组,以实际项目的形式与各地方相联合,并结合项目设计深化为科研课题,以进一步对地方建设提供指导性依据。实现了“学”、“研”对“产”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也体现了“产”对“学”、“研”的刺激作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整个设计过程,通过不同建筑性质的单体设计、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培养学生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现实的设计环境,能从客观到微观,从广泛到具体地分析问题。 2.2.3 毕业设计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地方设计单位或甲方的具体需要,毕业设计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 ⑴集中汇报式:
教师指导毕业生在本系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关键性环节和完成阶段进行几次集中式的方案汇报。这种形势师生与甲方或设计单位(委托方)的联系性受到一定限制,但易于操作,是一种常见的毕业设计类型。
⑵人力支援式:
将一部分毕业生派往地方设计单位(合作方),指导教师一名随往或间歇性指导(也可由指导教师与地方设计单位的建筑师或工程师合力指导),直至毕业设计完成后返校答辩。
⑶学生往返式:
在地方接到设计任务的毕业生小组没有教师跟随,他们根据甲方需要、方案进度情况往返于地方与学校,形成两地阶段性设计模式。
⑷客宿式:
6
教师带领一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常驻甲方及工程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方案论证和全部设计过程。
4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及评价方法: 4.1检验及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法应客观、公正、科学,具有自我检测、自我批评、自我修正的机能;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要求,易于衡量,评价可比性好;
(2)评价体系应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软、硬性评价指标相结合,即将教学、科研、生产各方面成果(硬性评价指标)及教风、学风、工作态度、方法等(软性评价指标)进行全方位评价;
(4)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广泛性:内部评价(包括院系、教师、学生等评价主体)与外部评价(即评估专家、用人单位、社会评价)相结合; 4.2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指标体系大体可分为四个评估单元,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具体评估体系见下页表,其中教学目标、教学条件虽非本文讨论之检测重点,但为了使体系完整,在此一同列出(本来评估项目之后还有四级标准制的进一步量化评价标准,限于篇幅,不能详述):
7
评估单元 评估要素 评估项目 项目权重 德育工作计划、措施 德育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措施 地位、任务与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M=0.1) 知识的获取与运用 素质能力培养标准 素质能力 措施与办法 稳定的毕业设计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 学术水平、工作作风 规章制度 教学条件 教学文件 任务书、指导书、工作计划 毕(M=0.2) 业设备、器材、参考资料 设计物质保障 教教学场地、经费 学质难度、工作量符合教学要求 量课题选择 评与科研、生产结合的程度 价指教学态度 标指导工作 体工作方法 系 独立工作及进度执行情况 教学过程 学生状况 (M=0.3) 学风、工作态度 组织方式、状况 毕业实习 科研成分含量 答辩的组织、安排 答辩评分 评分标准、评阅情况 综合运用能力 能力水平 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 图纸、论文质量 教学效果 毕业设计质量 (M=0.4) 甲方、社会对工程、研究的认可程度上岗后实际工程能力及社会协调能力上岗能力 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 8
0.30 0.40 0.30 0.50 0.20 0.30 0.30 0.20 0.25 0.15 0.10 0.35 0.30 0.35
面向了市场经济,面向了地方需求,灵活了设计组织方式,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教学质量、效果的评价陷入相对模糊的境地。因此,以上规范化、体系化的评价方式,为毕业设计效果提供了科学的监督检测手段,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环节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讯地址:(天津)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经济管理学院 300401潘莹 联系方式:13920238641 E-mail: xf_zhao020112@126.com
9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学、研、产”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中国校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