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与文化
Ⅰ 绪论
一、主要内容
采用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为对象,探讨文化、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点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差异,是以跨学科和比较文化的视角对有文字社会作整体性的研究。 二、学科定位
心理文化学 “国民性研究” 三、特点
1.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2.比较文化的视野 四、意义
1.了解“异文化”
费孝通:自知之明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和而不同 如何看待异文化? 印度 瓦拉纳西 横河 圣地 2.了解一种把握人的方法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卢梭: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3.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
4.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韦伯: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
Ⅱ 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
ⅰ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一、心理文化学
1. 定义: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他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以许
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和方法,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 2. 源流(阶段)
(1) 文化与人格学派 博厄斯 (Franz Boas 1856-1942)
观点:人的育儿方式,人后天所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同时也决定了这个族群。
(2) 哥伦比亚讲座派 (R.linton林顿, A Kandiner卡迪那, Kluckhohn克拉克洪) (3) 国民性研究 二战前后 《菊花与刀》
三个倾向 人类学倾向:被国民性作为文化性格理解,把文化同一性看做先决条件(玛格丽特米德 鲁思本尼迪克特),特点为研究国民性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学倾向:重点说明人格的类型,它具有的社会历史功能(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弗罗姆);统计学倾向:通过调查把握一个族群的人格,采用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倡导的,采用数据收集,把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一些结论(耶鲁大学怀廷夫妇1966 《六个文化—儿童养育之研究》《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被批评:学者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过分注重幼年负面体验,负面结论较多;这种研究可不可以进行,对小社会可进行,对大规模文明社会无用】 (4) 心理人类学 1961 《心理人类学》
从心理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把握人的脉络的研究
研究内容:儿童的社会化(童年人类学):不同族群怎么养育孩子,人的成长,文化背景是什么,儿童的社会化需求;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族群,对事物认知不同,对自我、时间、空间认知都有差异;文化与人格:文化与人格关系;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文化的关系 (5) 心理文化学 许烺光 心理文化学之父
二、源流和脉络
民族志
功能学派 传播学派 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X学派
文化心理
心理学派 跨文化 心理文化学 形体人类学 心理人类 X氏
ⅱ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1. 世界上各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 2. 对社会和文化差别的认识
(1) 科技、经济:随着全球化进展,随着各个地区的人之间的交流的增多,文化之间的
差异会越来越小,最终区域同一 (美 《世界是平的》)
(2) 人类学家:世界多样性有消失的倾向不是好现象,保护文化多样性 3. 什么是文化
(1)古典文化定义(英 埃杜阿德比 泰勒):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2)(英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4.泰勒和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大题包括以下层面 (1)物质层面:房屋、器皿、机械
(2)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教育 (3)心智层面:科学、技术、知识;语言
(4)精神层面: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神话
ⅲ 文化与文明
1.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信息文明》(日 公文俊平):文化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因素,是社会成员几乎在无意识情况下学习、适应和传承下来的、人的行为诸方面的原理以及文明的设计原理的复合体,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2. 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有意识的产生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3. 文明造物
物质造物 社会造物 观念造物
4. 文明及其文明的设计原理(文化),可以喻为生物的表现和遗传基因的关系
ⅳ 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
1. 普遍性原则
(1)含义: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个种属,没有哪一个族群比其他族群进化程度更高。 2. 整体性原则 3. 相对性原则
ⅴ 心理文化研究方法和心理视角
1. 比较方法
(1) 对象:中国、美国、印度、日本
(2) 重要性是由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广泛存在于我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中 2. 心理视角
(1) 人是一个有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思考、会选择,内心想法和外部行动并不总
是一致的复杂体
(2) 人心最难研究:人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具有形体性;人心既有客观性的一面,
也有主观性的一面,其涉及到人的情感、意志、信仰、人生观、审美观等带有较浓厚主观性的问题;人心受文化影响较大
(3)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4) 未来所有好的关于“人”的学问都离不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与和谐心灵的关注,让
人更幸福快乐,因而也必然带有某种心理学和医学倾向
3. 人的心理机制
(1) 自然机制:包括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认识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等内容,主要通过
生物进化而形成,具有较大普同性,不同文化里的人的心理多具有相似的自然机制
(2) 文化机制:包括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如自我)和审美心理机制等内容,主要通过文
化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具有较大差异性,不同文化孕育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
(3) 心理的自然机制和心理“事实”主要依靠科学心理学的路径寻求解决,而心理的文
化机制和心理的价值层面靠这种科学心理学的路径难以解决
Ⅲ 需要、情感与文化
ⅰ 需要的概念
1. 需要的三个层次
(1) 需要是一种缺乏状态
(2) 需要是由缺乏状态引起的主体自动平衡倾向 (3) 需要是伴随主体自动平衡倾向的择取倾向 2. 人的需要 (1) 生物性需要 (2) 社会性需要 3. 需要与本能
本能是由人的身体结构产生的能力,是一种反映书,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生物性】 4. 需要与欲望
(1) 需要是人的身体产生的一种缺乏状态;欲望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
种状态
(2) 需要诗一般的,抽象的;欲望则指向具体物 (3) 需要是隐性的;欲望是显性的
(4) 需要是容易满足的,也是应当满足的;欲望没有止境 5. 需要的种类(支配人类行为的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取向)
好奇、食物、荣誉、拒绝、性、体育运动、秩序、独立、报复、社会交往、家庭、社会威望、厌恶、公民身份、权力 *马斯洛的五需要论
生理、安全、从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 *威廉 托马斯的四需要论
新鲜经验、安全感、反应、承认 *许烺光的三需要论
安全、社会交往、地位
ⅱ 情感性需要与安全需要
1. 人的情感需要
(1) 表达悲欢的需要 (2) 倾诉的需要 (3) 爱与被爱的需要
(4) 尊严的需要 (自尊、受人尊敬、成就感、荣誉感)
(5) 完善生命的需要 (提升生命质量:美感、和谐感、宁静感、满足感、“自我实现”某
些宗教体验等)
2. 人的需要的三个层次
(1) 生物性---延续自身的需要(食物、躲避危险)和延续种族的需要(性) (2) 社会性---安全、地位、社会交往(社会活动)
(3) 情感性---爱、新鲜经验、拒绝、自我实现(心理活动) 3. 安全需要
(1) 生物性安全 (2) 社会性安全 (3) 情感性安全
ⅲ 交往需要与地位需要
1. 社会交往
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即社会关系 (1) 生物性交往:出生后来自保护者的爱抚,成年后没有爱情而只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性活
动等
(2) 社会性交往: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交往 (3) 情感性交往:投入感情的关系 2. 中国人认为重要的五种情感性关系
夫妻 父子 兄弟 君臣 朋友 3. 地位
(1) 生物性地位:由性别、出生、血缘关系等决定的地位 (2) 社会性地位:表现为社会威望、荣誉、财产、权力和权威 (3) 情感性地位:来自亲密的家庭、朋友或同事中的评价
ⅳ 人的需要与文化的关系
1. 文化对人的需要的影响
(1) 欲望与文化
有的社会制约人的欲望规范及其严格,禁欲主义;有的较宽松,纵欲主义 (2) 对安全、交往、地位认识的不同 (3) 对社会性需要的评价不同
Ⅳ PSH原理与基本人际状态
ⅰ PSH模型的概念
1. 主流社会科学将人割裂,静态研究原因
(1)“整体人”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必须分割 (2)“人心”“情感”不易科学把握,忽视 (3)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场”,而“场”远没有确定性实体——一个人——容易科学把握
2.心理—社会均衡(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PSH) 许烺光提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心理、行为与文化 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