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学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走进生活 2016年是中国从事航天事业60周年。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体现了对航天人的厚望重托。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 思考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我们探索未知世界有何意义? 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深化我们对太空的认识,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 2.知道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目标导航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1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1.判断
(1)学习“四个全面”重要论述,提高思想认识是一种实践活动。( )
提示 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学习“四个全面”重要论述以提高思想认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2
提示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提示 错误。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思考: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能动性,二者是不是存在矛盾?
提示 不存在矛盾。实践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同时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实践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探究点一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探究导引
2016年9 月27日,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桥梁主体工程全面贯通。建造港珠澳大桥想法是香港建筑师胡应湘1983年最早提出的;2009年完成图纸设计并开工建设。该工程从设想到规划,从规划到实施,汇聚了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针对地形复杂、技术不过关等难题,科技人员进行了抗风等多项实验,研发出多项新工艺新材料,保证了工程由蓝图变现实。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1)港珠澳大桥进行的相关实验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 (2)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答案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材料中的“实验室进行抗风等实验”属于科学实验活动。
(2)①客观物质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能动性。港珠澳大桥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具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港珠澳大桥建设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核心归纳
1.准确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
2.关于实践的两个误区 (1)有关主体的误区
①错误地把动物当成实践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②错误地把实践当作纯粹的个人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其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存在绝对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③错误地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具有社会性,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活动可以以集体行动或个人行动出现,个人的实践活动仍然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有关客体的误区
①错把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如错误地认为学习、反思等属于个人实践活动。
②错误地认为只有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3.全面准确地把握实践的基本特征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实践活动与能动性 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社会 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行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典型例题
例1 (2016·江苏高考)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
客观 物质性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量子通信被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努力并取得突破”“为国庆阅兵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题意只与实践活动有关,①③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故排除②;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④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探究点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探究导引
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他说:“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 (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
(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袁隆平认为育种工作者只有在试验田才能获得灵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育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推动育种工作者不断探索。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袁隆平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袁隆平从事研究的目的是指导生产实践。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袁隆平的创新性成果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核心归纳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比较 正确理解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实践是认 能动的反映,这种反识的来源 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
认识误区 强调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强调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5
识发展的 动力 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僵化 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典型例题
例2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6
识发展的 动力 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僵化 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典型例题
例2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6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人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