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单元测试题
(全高中 共212页 附解析)
目录
第 1 页 共 212 页
单元提升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2018·四川宜宾调研)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 B.伦理政治的勃兴 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 D.对“天命”的质疑
解析 据材料“笃信‘天命’”“西周……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说明殷商贵族始终相信天命的存在和神权政治,故A项错误;“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实行德政,慎用刑法,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明德慎刑”不能说明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殷商贵族笃信“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
第 2 页 共 212 页
2.(2018·内蒙古呼伦贝尔模拟)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 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西周的宗法制
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解析 根据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得出这一制度注重血缘亲情,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仁政”“重民”思想,与亲情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主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湖北黄石调研)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8·福建泉州模拟)《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 ) 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 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第 3 页 共 212 页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
解析 从材料可知,周的郡、县是分封给诸侯卿大夫,故A项错误;西周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西周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郡县,是受封者所得的封地,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两者本质不同,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8·安徽安庆调研)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答案 C
6.(2018·山东青岛模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解析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敬德保民”,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8·安徽淮南调研)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第 4 页 共 212 页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解析 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说明郡县制是符合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8·江西九江模拟)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 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湖北黄冈调研)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 ) 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答案 D
10.(2018·福建龙岩模拟)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第 5 页 共 212 页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单元测试题(全高中 共212页 附解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