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明确: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牧民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明确: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3、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明确: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突出草原的韩海苍茫,表现了大草原壮阔草海、牛羊成群的特点。 五、小结: 1、齐读诗歌。
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拓展延伸: 1、投影展示风景图片。 2、说说自己的家乡。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默写。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
《敕勒歌》练习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 ) qiónɡ( )庐 见( )牛羊
天似( ) 笼( )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辽阔,深远。( ) 4、 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试题答案】
一、敕勒 穹xiàn sì lǒnɡ 二、穹庐 苍苍 茫茫 见 三、
1、 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四、
1、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牧民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2、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态的描写。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态的,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这样诗看起来就会显得有生气。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