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功能上的一致性
短語和詞的基本功能相同。就一般情況講,在句中的同一位置上,性質相同的詞和短語能互相替換。如:
我買了 蘋果。
我買了 五袋蘋果。
(3)短語和詞的轉換
漢語里,詞和短語的界限模糊,較容易轉換。
同一個語素,有時是詞,有時是構詞成份;同一個語素組合,有時是短語,有時是詞;有時甚至難以做出判斷。
(二)短語和詞的差異性 1、結構上的差異性
(1)非基本結構類型一般不一致。
①短語的非基本結構類型,如“復指短語、方位短語、能愿短語、量詞短語、介賓短語、‘的’字短語、比況短語”等結構,詞的結構中很難找到;
②詞有加前綴、加後綴等結構方式,這是短語沒有的。
(2)相同的基本結構,使用的結構手段亦有差異。
①短語結構除了使用語序作手段,還常常用虛詞,如結構助詞“的、得”,連詞“和、而、并”等; ②詞的結構手段只有一種,即語素的排列次序;
③短語的兩個組成成份間一般可有短暫的語音停頓,而詞的組成成份間沒有語音停頓。
(3)更重要的區別是,短語結構一般自由,結構不夠緊密,能擴展,詞的結構緊密,不嫩擴展。 2、功能上的差異性 功能上的差異性表現在: (1)功能類別多少不同。
①詞類有實詞和虛詞之分。一般來說,短語只有相當於實詞功能的語類,沒有相當於虛詞功能的語類。
(2)性質相同的短語和詞,功能並不完全一樣。
一般說來,短語的功能大於同性質的詞的功能。表現在:
①單獨成句的能力上。除了介賓短語外,其他各類短語只要加上一定句調就能成句,但單詞構成句子則需特定語境。因而言談中的句子大多是短語構成的,單詞句很少。
②充當句子成份的能力不同。如,無論是動詞還是形容詞,單獨充當謂語的不多;動詞性短語和形容詞性短語則經常作謂語。
第四節 單句
一、單句的分類
(一)單句分類的兩個主要角度
單句,又稱“簡單句”,相對於“複句”而言,是以句子材料的結構特點為標準劃分出來的句子類型。
單句由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構成。如: ①火!
②明天星期三。 ③誰來了?
①由詞構成,②③由短語構成。
46
單句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如:
①根據一個句子離開了語境能否表達完整意思,可把單句分為“自足句”和“非自足句”。如: 自足句:明天是星期天。 誰來了? 非自足句:請進來。 火!
②根據一個句子在一組句子中始發還是後續的分別,把句子分為“始發句”和“後續句”。如甲向乙報告一個消息:“來客人了”,這是一個始發句;乙回答說:“我知道了”,這是一個後續句。
通常,語法學里主要從“結構”和“語氣”兩個角度給句子分類。有的句子是單個詞充當的,單個詞也能代表一種結構。
從“結構”角度分,單句一般首先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如:
主謂句:明天是星期三。 誰來了? 非主謂句:請進來。 火!
任何句子都有語氣。離開了語氣,句子也就沒有了內容,只剩下一些詞的組合(或一個詞)所表達的意義。
句子最常用的四種語氣:陳述、疑問、感歎、祈使。因而,句子從“語氣”角度亦相應地分為“陳述句、疑問句、感歎句、祈使句”四類。如:
陳述句:明天是星期三。
疑問句:誰來了? 感歎句:火。
祈使句:請進來!
結構類和語氣類是對句子從不同角度作出的劃分得出的不同類型,因而,一個句子總是兼屬于“結構類”和“語氣類”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句子類型。如:
①明天星期三。(主謂句,陳述句)
(二)單句的結構類
1、主謂句
主謂句是能分析主語和謂語兩個直接成份的句子。如: ①這兒風景真美。
②明天晴天。 2、非主謂句
非主謂句和主謂句是相對的,指不能分析出主語和謂語兩個直接成份的句子。如: ①票。
②請勿吸煙。 ③多好的孩子。 ④下雨了。
根據“結構材料”的不同,非主謂句又能分為“名詞性非主謂句”和“謂詞性非主謂句”。 “名詞性非主謂句”通常由一個名詞或一個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短語充當。如: ①票。
②多好的孩子。
“謂詞性非主謂句”通常由一個動賓短語或其他動詞性短語充當。如: ①下雨了
②請勿吸煙。
“名詞性非主謂句”通常亦稱“獨詞句”或“獨語句”。 “謂詞性非主謂句”通常亦稱“無主句”。
(三)單句的語氣類
47
1、陳述句
陳述句是述說一件事情的句子,語調平勻,句尾一般稍微下降。 陳述句有的是肯定形式,有的是否定形式的。
凡是雙重否定形式的陳述句都表示一個肯定的意思,比一般的肯定式語氣更堅決,意思更肯定。如: ①這不會不可能。
陳述句常在句末用語氣助詞來幫助表達各種口氣。如: ①他要來的。 ②有點擔心罷了。 ③小王答應了。 ④人多力量大嘛。 注:
各種語氣助詞表達的語氣含義:
①“的”:表事情本來如此,是確信地陳述事實; ②“了”:表情況有了變化,客觀地陳述事實;
③“呢”:表對事實的確認,帶誇張意味,強調非同小可,該引起重視; ④“啊”:給句子附上一種提醒的意味; ⑤“嘛”:表一種申明的口氣,強調事情顯而易見,或無可奈何; ⑥“罷了”:表如此而已,沒啥大不了,不必太重視。
2、疑問句
疑問句是提出問題的句子,句尾往往語調升高。
據“提問”和“答問”方式,疑問句可分為“是非問”、“選擇問”、“特指問”三種。
是非問:指提出一個問題,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問句。
選擇問:並列幾個問題,或正反兩個方面的問題,要求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或一個方面作答的問句。 特指問:用疑問代詞代替未知部份,要求就疑問代詞所聞內容作答的問句。 是非問:你喜歡物理嗎? 選擇問:你喜歡物理還是化學? 特指問:誰喜歡語言學的?
注意:
①“選擇問”和“特指問”句末都可用“呢”,不能用“嗎”或“吧”。 ②“是非問”則可用“嗎”或“吧”,而不能用“呢”。 “吧”表示的語氣:
①“半信半疑”的語氣,如“你不會沒去吧?”;
②“商量”的口氣,如“我們回去吧?”。
反問句不要求對方作答,句子本身就表達了肯定或否定什麽。如:
①難道不是這樣嗎?
問句形式,有時表反問。從肯定方面問,意在否定;從否定方面問,意在肯定。
3、祈使句
祈使句是表命令或請求的句子,語調逐漸下降。 祈使句常用祈使性的詞語“請、千萬、別”: ①“別”表勸阻,是否定句的標誌;
②“千萬”表叮囑,常和語氣詞“啊”呼應使用;
③“請”是表尊敬的詞語,但用於不同類型的句子往往衍化出不同的意味。如: <1>別提了吧! <2>千萬當心啊!
48
<3>請坐下說。(“請”表尊敬)
<4>請自重一點!(“請”仍表尊敬,同時強化了警告語氣) <5>請不要搗亂!(“請”表尊敬,但同時有緩和和勸阻的口氣) 祈使句常用語氣詞“吧、了、啊”: ①“吧”表敦促,有強化語氣的作用; ②“啊”表關切,有緩和語氣的作用; ③“了”表已然,只用於否定句。 例:<1>別提了吧!
<2>千萬當心啊!
4、感歎句
感歎句是抒發某種強烈感情的句子,語調先上升后下降、 感歎句在結構上的獨特之處:
①感歎句里常包含“多么、多、好、真”等具感歎作用的詞語; ②句末常常用“啊”。
5、語氣與用途的錯綜類 句子的語氣和用途不是一一對應的,句子的語氣類只能根據語氣給句子定性。如反問句就其用途而言相當於陳述句,但其屬於問句而非陳述句。
特定語境中能完成祈使句功能的感歎句仍是感歎句而非祈使句,如希望對方關上窗戶時說的: ①“今天風真大啊!”
其就是感歎句而非祈使句。
二、句子成份
要特別注意各種句子成份的標示符號。
所謂句子成份都是相對而言的,一般會成對出現。
(一)主謂賓、定狀補、獨立語、外位語 1、主語
主語表陳述對象,能回答“誰/什麽”之類的問題。 主語一般是在謂語前面,有時爲了使謂語表達的內容突出,而把謂語放在主語前,形成主謂倒裝句。如:
①你出來!→出來,你!
這種主謂倒裝句的“謂/主”句式中間一般都有較明顯停頓,書面上一般用逗號。倒裝的主語都能無條件地還原到謂語前面。
主謂語是彼此對待成份,主謂語間的關係還能從不同角度觀察:
①從語法角度看,主謂語間是陳述與被陳述關係;
②從語義方面看,僅就行為動詞構成的謂語而言,有的主語是發出行為動作的施事,有的是行為動作影響的受事,有的是與事,有的是工具,等等。
③從語用方面看,有的主語是一句話的話題。充當話題的主語,後面一般有個停頓,有的還帶有話題標誌作用的語氣助詞“么、嘛、啊、吧”等。如“衣服么,早就補好了。”、“這個學生,我教過他文學。”中逗號前面部份就分別是句子的話題。
主語為話題的句子,謂語相應地被稱為“述題”。
作主語的常見的是名詞和名詞性詞語,但非名詞性詞語作主語的亦不少。
2、謂語
謂語是和主語相對而言的,表達陳述的內容,能回答“怎麼樣/是什麽”之類的問題。 謂語從其構成材料看,有名詞性的、動詞性的、形容詞性的。
(1)名詞性謂語:名詞性謂語口語性比較強,且一般是肯定形式。如:
49
①他浙江人。
②今天都星期三了。 ③這個人好本事。
(2)動詞性謂語:是最常見的謂語類型。如: ①我剛才看了一下。
②你試試。
(3)形容詞性動詞:主要作用是描寫,部份句子中,形容詞性謂語用於比較。如: ①他們高興得跳了起來。 ②哪本書好?
③今天,廣場上的燈光特別特別亮。 ②③兩例含(隱性、顯性)比較意味。
3、賓語
賓語與動詞性成份相對待,是動詞性成份後邊表人物、事件的成份,能回答“誰/什麽”之類的問題。
典型的動詞性成份是動詞,可稱為帶賓動詞,但亦可以是比詞大的單位。 一個包含主語和謂語的句子,謂語又可包含動詞和賓語,這時,帶賓動詞是這個句子的“謂語中心”。如:
①我們肩負著歷史責任。
從作賓語的材料看,賓語有的是名詞性的,有的是非名詞性的,如:
①他覺得輕鬆多了。 ②必須予以解決。
從賓語跟動詞的語義關係,賓語有的表對象,有的表結果,有的表工具,有的表施事(如“天空飛過大雁”。),有的表處所(如“他住三樓”)等。
賓語從語義關係角度分成的次類幾乎是無法窮盡的。其中好些賓語很難叫出名目。
4、定語 定語是名詞性成份前邊起修飾作用的成份,表示“誰(的)/什麼樣的/多少”等意思,常帶“的”。跟定語相對的是定語中心語。
從跟中心語的關係看,有的定語主要是對中心語進行限定的,一般稱為“限定性定語”。如: ①這的確是人的聲音。
有的定語是對中心語加以描述的,一般稱為“描述性定語”。如: ①多好的孩子!
有的定語,在跟中心語的語義關係上比較特殊。如: ①他的籃球打得好。(=他打籃球打得很好) ②他的忙我幫過兩次。(=我給他幫過兩次忙) 這種定語,是一種“人為定語”。 多項定語:
(1)在結構層次上,是左邊定語依次修飾它後面的定語和中心語。即: ①一輛→嶄新的女式自行車。 嶄新的→女式自行車。 女式→自行車。 (2)多項定語在排列上有一定規律。 <1>若幾個定語都不帶“的”,一般次序是:
表領屬性的詞語1+指示代詞+數量短語2·形容詞3·名詞4 例如:他 那一件 新 羊皮 大衣。
50
現代漢語
第一章 現代漢語及其書寫符號
一、現代漢語及其地位
(一)現代漢語的含義
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的語言,包括“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和“現代漢語方言”。 現代漢語方言是現代漢語在不同地方的地域分支,屬於現代漢語地方變體。
“民族共同語”對於方言來說是一種高級形式,從語音、語彙、語法等方面給方言的發展以積極的影響,方言的作用隨著民族共同語的推廣和影響的擴大而縮小。
漢語發展發展的5個階段:
(1)原始漢語階段(漢字產生之前); (2)上古漢語階段(先秦時代); (3)中古漢語階段(漢至隋唐);
(4)近代漢語階段(晚唐五代即從九世紀開始到五四以前); (5)現代漢語階段(五四以後)。 秦統一文字是漢語的第一次規範。 狹義的現代漢語就指普通話。 先秦時代書面語產生:
(1)上古漢語代表作:《論語》、《詩經》;
(2)中古漢語代表作:賦、唐詩以及字典、詞典的出現(如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 (3)近代漢語代表作:宋詞、元曲、小說、話本及禪宗語錄。
語言的發展是漸進的。其各要素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作為詞彙基礎部份的基本語彙以及語法的變化是最緩慢的。
(二)現代漢語的地位
現代漢語的地位:
(1)是全世界的語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
(2)在國內,是法定的“國家通用語言”。
(3)國際上,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語言,是聯合國和安理會的六種工作語言(漢英俄法西阿)之一。
二、現代漢語共同語
現代漢語共同語在大陸稱“普通話”,在台灣稱“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華語”。
(一)現代漢語共同語的形成
1、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民族共同語總是以一種方言為基礎形成的,作為民族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 北方方言(官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即“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語彙),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1
北方方言是如何取得共同語基礎方言的地位的?
2、共同語的形成過程
現代漢語共同語如何在北方方言基礎上形成,可從書面語和口語兩方面考察: 書面語:
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書面語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發展,最終成為共同語的書面形式。 長期以來,“文言文”是統一的書面語言。這種書面語最初亦是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後來與口語脫節,并離得越來越遠,言文不一致大致可上溯到“兩漢時期”。 這里的文言文指以先秦諸子及《左傳》、《史記》等廣為傳誦的名篇作為範本的古文文體。 晚唐五代時期,產生了與口語直接聯繫的書面語~白話,但主要用於禪宗語錄及通俗文學,是現代漢語共同語書面語的主要源頭。從晚唐五代變文到宋元時期話本、雜劇。明清小說,總體上用的都是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寫的,在各方言區的流傳,擴大了北方方言影響。
但直至清末,白話文運用仍只局限於通俗文學。 五四時期,文體改革運動(即“白話文運動”)使得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30年代起於上海的“大眾語運動”進一步推動白話文大眾化,促進了現代白話走向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不管是白話文運動,還是大眾語運動,都有偏激激進的一面,比如大眾語運動提出用拼音代替漢字。
口語:
形成中的民族共同語,在明清時期稱為“官話”,民國時期稱“國語”,現代稱“普通話”。 現代漢語共同語書面語和口語的關係:
二者是現代漢語共同語的兩種不同存在形式。在共同語形成過程中,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口語是書面語基礎,書面語又對口語進行加工和規範,進而推動口語朝著完善方向發展。
3、共同語標準的確立
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等,將普通話定義為:“是以北京語音(即‘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語彙),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定不能說成是“白話文著作”,這里之所以強調是“現代”,是爲了使其與早期的白話文著作分開)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上述內容意味著:共同語語音以基礎方言的代表話語音系統為標準,以北京語音(即‘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音,是就北京話語音系統而言的,並非指北京話的所有音,如土音、異讀等則應以捨弃,兒化、輕聲等得加以規範。
現代漢語共同語在北方方言基礎上形成,北方方言是共同語的語彙基礎和主要來源,當然要捨弃一部份不合理的方言成份。
共同語會從方言里吸收富有表現力的詞彙,當然還有古漢語語彙及外族語借詞。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因書面語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規範化的民族共同語,它集中表現為文學語言,而文學語言的主要形式是書面語形式,且典範著作具穩定性,能把規範標準鞏固下來,便於遵循。
要注意的是,以典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是指其“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二)現代漢語共同語的特點
現代漢語共同語的特點:
2
與印歐語比較顯示的特點:
(1)語音方面,聲調具有音位價值,是音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音節中元音佔優勢,無複輔音;音節總數有限,音節簡短、明確。
(現代漢語的基本音節只有410個左右,加上四聲區別,也才1300多個)
(2)語彙方面,語素以單音節為主,詞以雙音節佔優勢,構詞主要採用“詞根複合法”。 (雙音節詞大多為合成詞)
(3)語法方面,缺乏形態,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詞類具有多功能性,與句法成分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句子和短語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有獨具特色的詞類(如量詞、語氣詞)和短語,句式多樣化。
(注意“詞形變化形態”和“構詞形態”的區別)
印歐語具有能附加在詞根上,但只能改變詞的語法性質而不改變其詞彙意義的詞綴。印歐語的語法意義、語法關係主要靠“形態變化”來表示。
“動補結構”、“主謂謂語句”是漢語獨具特色的句法結構和句式。
與漢藏語系其他語言比較顯示的特點:
首先,因為語言親屬關係,在語言三要素方面有許多共同點: (1)聲調具有區別性功能; (2)缺乏形態;
(3)有專門表示計量單位的量詞;
(4)構詞以複合法為主。
現代漢語共同語與其他漢藏語比較,特點更多表現在語音和語法方面:
(1)語音上,現代漢語共同語無複輔音,塞音、塞擦音無清濁對立;只有[n]、[ng]能作韻尾輔音;元音無長短。
(2)語法上,現代漢語共同語某些句法成份在句法結構里的位置,與漢藏語其它語言不盡一致,此重疊形式的分佈和表示的語法意義,亦不盡相同。
主語在前,謂語在后,是漢藏語共同的語序。但各自賓語的位置有差異。 還有,如定語和中心語的位置不一致。
現代漢語共同語中,只有一部份動詞、形容詞、單音節量詞能重疊(這個當然是指“語法構形”),但漢藏語其他語言中,有各種代詞的重疊。
與古漢語比較顯示的特點:
(1)語音方面,從總體上講語音系統簡化。如複輔音聲母不存在了。
(2)辭彙方面,新詞大量產生;詞的雙音化傾向明顯,詞綴和類詞綴增加,一批印歐語詞和日語詞進入語彙系統。
現代漢語共同語里,原有單音節詞大量被雙音節詞取代,很多三個音節以上的詞、短語也通過“簡縮方式”成為雙音節詞或向雙音節詞過渡。
從古今漢語看,都缺乏構詞詞綴,但在漢語發展過程中,一些“詞根語素”逐漸“虛化”為詞綴、類詞綴。現代漢語共同語常見的名詞詞綴如“老、阿、子、兒”,以及正處於虛化過程中的類詞綴“家、員、手、性、度、派”等。
(3)語法方面,量詞越來越豐富,介詞、語氣詞基本更換;代詞系統明顯簡化;詞類活用減少;動態助詞成為常用詞類;把字句、被字句等成為基本句法結構;句子的連帶成分增多,結構趨於複雜,產生一些歐化句式等。
先秦時代,沒有動態助詞。 現代漢語還產生了如“人次”、“架次”等複合量詞。數詞一般不再直接修飾名詞,需要跟量詞組合。
3
現在常用的介詞幾乎全是先秦以後產生的,普遍由動詞虛化而來。
現在的動態助詞“著、了、過”是先秦時代沒有的,宋元時期才廣泛使用。不帶“得”和帶“得”的動結式動補短語大體也在這一時期定型。(“動結式動補短語”這一表述,個人存在疑問,可能是“補語為‘結果補語’的動補短語”)
上古漢語動詞很少帶結果補語,更無帶“得”的結果補語。
被字句產生于漢代以後,把字句的出現更晚。
補充: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
三、現代漢語方言
(一)現代漢語方言的分區
書面語和口語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書面語又反過來規範口語。 “語音”是劃定現代漢語方言的主要根據。
漢語各方言中北方方言的分佈地域最廣。國家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
方言和共同語都有各自完整的體系。
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使中華民族的共同語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有了迅猛的發展,趨於成熟化。(注意:“國語運動”和後來的“大眾語運動”並非一個東東O(∩_∩)O ~)
現代漢語方言十區:官話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粵語區、平話區、客家話區。(據1987年《中國語言地圖集》)即“官晉吳徽贛、湘閩粵平客”。 官話八區:東北、北京、冀魯、膠遼、中原、蘭銀、西南、江淮。(須特別注意各大官話區的代表城市)
八大方言区:(1)晉語;(2)吳語;(3)徽語;(4)贛語;(5)湘語;(6)閩語;(7)粵語;(8)平話;(9)客家話。
(二)官話方言的分佈和內部差異
官話是漢民族共同語基礎方言,亦稱“北方話”或“北方方言”。 官話內部的一致性較強。
官話方言的特點:
(1)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平聲為送氣清音,仄聲為不送氣清音。
(2)輔音韻尾只限於[n]、[ng],古音是六種韻尾。
(3)聲調多數是“陰陽上去”四類,除“江淮官話”外,一般無入聲,古入聲併入其它各調,全濁入聲歸陽平。
官話方言的內部差異主要表現在“聲調”方面。 官話八區的劃定,主要根據就是“古入聲今調類”的異同:
(1)北京官話:分佈在北京市及臨近的河北、遼寧、內蒙的部份地區,代表城市如“密雲、懷柔、多倫、承德、朝陽、克什克騰旗、赤峰等,新疆北部的石河子、布爾津、克拉瑪依等11個縣市之漢語方言亦屬該區。(這些城市為移民城市?)從古今調類看,其與其它官話的區別在於古清音入聲字歸入四聲。
(2)東北官話: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跟這三省毗連之地,包括吉林、延吉、瀋陽、哈爾濱、長春、阜新、黑河、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地。東北官話讀上聲的字比北京多得多。東北多數地區沒有[zh]聲母,他們把北京[zh]聲母的字讀成零聲母。
4
(3)冀魯官話:分佈河北省南部、天津市和山東省西北部地區,包括保定、天津、唐山、石家莊、邢臺、濟南、滄州等地,冀魯官話的特點是古清音入聲字讀陰平。
(4)膠遼官話:分佈在山東省膠州半島和遼東半島。包括青島、膠縣、掖縣、文登、煙台、大連、蓋縣、桓仁等。
(5)中原官話:分佈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11個省區,以河南省、陝西省關中、山東西南部為中心。中原官話是分佈最廣的官話。包括鄭州、商丘、上蔡、洛陽、信陽、蚌埠、臨汾、運城、西安、伊寧、喀什、吐魯番等。
中原官話古清音入聲字讀陰平,古次濁入聲字亦讀陰平。
(6)蘭銀官話:分佈在西北甘肅、寧夏地區,包括蘭州、金昌、銀川、玉門、酒泉、張掖等,新疆的塔城、烏魯木齊、哈密等也屬該區。
(7)西南官話:分佈于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及毗連的湖北、湖南、廣西、陝西、甘肅等省區的部份地區。包括成都、昆明、武漢、襄陽、鍾祥、桂林等。
(8)江淮官話:分佈在湖北(應山、安陸、應城及其以東)、安徽、江蘇三省長江以北沿江地區。包括合肥、巢縣、揚州、黃岡、孝感等,江蘇省長江南岸的南京、鎮江、句容、溧水等,江西九江、瑞昌亦屬該區。
“江淮官話區是官話和非官話的過渡地區”。
(三)非官話方言的分佈和特點
非官話區除了“晉語”外,其它各區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各省區。
(1)晉語:分佈于山西省及毗連的河北、河南、內蒙、陝西等部份地區。包括太原、平遙、汾陽、武鄉、五台、榆林、包頭、張家口、呼和浩特、邯鄲、安陽等。
山西省西南部28個縣市屬中原官話,西北角廣靈縣屬冀魯官話。
(2)吳語:分佈在江蘇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及其毗連的贛東北一帶,包括蘇州、上海、杭州、金華、溫州等。
吳語的主要特點是:塞音、塞擦音聲母有三套,古全濁聲母仍讀濁音。
(3)徽語:分佈于安徽省南部舊徽州府、浙江省舊嚴州府和江西東北懷玉山以北地區,包括績溪、甯國、祁門等。
(4)贛語:分佈在江西中部和北部,及湖南東部和西南部、湖北省東南部、安徽省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的部份地區。包括南昌、宜春、瀏陽、吉安、茶陵、臨川、大冶、通城、咸寧等地。贛語的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無論平仄都是送氣音。
(5)湘語:分佈在湖南省中部湘江、資江、沅水流域。以及湘江上游廣西東北角。湘語的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一般都是不送氣音。
(6)閩語:分佈在福建、台灣、海南三省大部及廣東東部潮汕地區和雷州半島。如廈門、福州、泉州、瓊山等。
(7)粵語:當地人稱“白話”,分佈在廣東、廣西,以珠三角為中心。如廣州、深圳、南寧、等。
粵語的塞擦音聲母各地只有一套,一般只有[z,c]或[ch,ch’],沒有[zh,ch]和[j,q],多數地區有以[oe]為主要元音的一套聲母。
(8)平話:廣西中部地區的漢語方言,分佈在桂林、柳州、南寧間的交通要道附近,分為桂南平話和桂北平話。
(9)客家話:也叫“麻介話”,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台灣、海南等省區,比較集中的是廣東東部中不及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第二節 現代漢語書寫符號
5
(4)我剛才稍微睡了一會兒。
上述兩例意思就有很大差別。因而,在強調多量的場合,就只能用“很”,而不能用強調少量的“稍微”:
(5)去年我很看過幾場好戲。 (6)*去年我稍微看過幾場好戲。
第三節 短語
一、短語的分類
(一)短語劃分的兩個主要角度
短語是介於詞和句子間的一級語法單位:往下看,其由詞組成,往上看,是造句材料。 短語劃分因此有兩個角度:
(1)往下看短語怎樣由詞構成,是結構的分類。
(2)往上看,短語在句中能充當什麽成份,是功能的分類。 (二)短語的結構類
分類的兩個依據:(1)短語成份的詞類性質,如“名1+的+名2”;(2)短語成份間的語法關係,如“定中”、“狀中”。
1、短語基本結構類型 聯合、偏正、動賓、正補、主謂是漢語的基本結構方式,大部份短語亦是這幾種方式構成的。 (1)聯合短語:組成成份間有聯合關係。如: 名名:人和馬 理想與現實 動動:討論并通過 又唱又跳
形形:生動活潑 平凡而偉大
聯合短語的組成成份可以是兩項,也可以是多項。各項間有並列、選擇、遞進等分別。 對於聯合短語來說,詞的序位改變不會引起詞義和結構關係的變化。 (2)偏正短語:組成成份間有偏正關係。
偏的部份分“定語”和“狀語”兩種。大多數情況下,定語限定修飾的中心詞是名詞,狀語限定修飾的中心詞是動詞或形容詞。如:
定+中:荷塘月色 叢生的灌木 狀+中:極其關心 十分困難
偏正短語只有“偏”和“正”兩部份,偏在前,正在后,二者間往往用結構助詞“的(地)”。 (3)動賓短語:組成成份間有動賓關係。動詞與賓語關係很複雜,常見的有: 動作+施事:來人 曬太陽
動作+受事:看書 開車
動作+與事:告訴他 送給朋友 問老師(問題) 動作+結果:寫文章 想辦法
動作+工具:坐汽車 吃大碗 澆水 動作+方式:吃快餐 唱高調 走小路 動作+處所:回老家 吃館子 上閱覽室 動作+時間:起五更 睡半夜 動作+目的:慶祝解放 籌備招生 動作+原因:愁生計 悔當初
非動作動詞和賓語間常是“認同、判斷、說明”的關係。如: 是誰、姓王、叫做大叔、等於零
動賓間不用結構助詞,亦不用連詞或有關聯作用的副詞。
41
(4)正補短語:組成部份間有正補關係,前一部份是正,或為動詞,或為形容詞,後一部份是補充:
動+補:打倒在地 變得更好
形+補:快得很 熱極了 藍得出奇 正和補兩部份間常用結構助詞“得”。
由“動詞+趨向動詞”構成的正補短語,稱“動趨式正補短語”,這類短語的語義重點在前面的動詞。後邊的趨向動詞,主要表動作趨向:
①走出來 爬上去(表動作趨向) ②認出來 躲起來(表抽象趨勢)
③唱起來 唱下去(表“開始”或“繼續”的時態) 注意比較:
①拿出來一本書。(動賓) ②拿出一本書來。(正補) ③拿一本書來。(正補)
(5)主謂短語:組成部份間是主謂關係。如: 名+名:今天星期天 名+主謂:產品樣式新穎
“連動短語”和“兼語短語”是由基本結構短語複合構成的複雜短語。
(6)連動短語:組成成份間是連動關係。
連動短語的組成成份可以是兩項,亦可是多項;可由詞充當,亦能由短語充當。 只要能充當謂語功能的短語都能作連動短語的組成成份。如: ①你||坐我的車|回家。(動賓+動賓) ②小華||雙手抱著一大捆書|走進來。(主謂+正補)
(7)兼語短語:組成成份間有“連環套合”的兼語關係。如: ①讓他填表。 ②要我們演戲。
兼語關係:同一個詞語既是前一短語的賓語,又是後一短語的主語。
2、短語的非基本結構類型
非基本機構類型的兩個重要特點:
①這些結構方式是短語特有的,合成詞無此種結構方式; ②大都有特定詞語作標誌。
(1)復指短語:組成成份有復指關係。 名名:人民總理的周恩來、革命二字 代代:他自己、我們大家
名/代+數量:你們倆、小米和小王兩個 代“的”字短語:你們當官的
(2)方位短語:後一組成部份是方位名詞。 名+方位:院子里 白楊樹下 中秋節前後 數+方位:二十以上 三十左右
動/主謂+方位:解放以前 開學以來 來了之後
方位短語一般表時間、處所,少數也能表人或事物,如“組織上、部隊上”;或表概數,如“三十以上”。
42
(3)能愿短語:前一部份是能愿動詞。如:
可以看、能夠聽、會好、可能會、可能他去 (4)量詞短語:後一組成成份是量詞。
“量詞短語”又分為“數量短語”和“指量短語”兩類。 數量短語(數詞+量詞):三個、頭一回、第一個 指量短語(指示代詞+量詞):這個、那個、這些、這麼些 注意:
對於指量短語,若指示代詞和量詞間出現了數詞,便形成偏正短語了。如:“這一個、那兩個”,“這、那”是“偏”,“一個、兩個”是正。
(5)介賓短語:前一個組成成份是介詞。如: 在從前 向南 往天津
“從??到??”的結構是介賓短語的連用,能表時間、處所、範圍等起止關係。為方便,可稱其為“介賓短語連用式”。
(6)“的”字短語:後一組成部份是結構助詞“的”。
很多“的”字結構是由“定語+的+中心語”的偏正短語形式隱去“中心語”構成的。如“賣水果的老奶奶”可隱去中心語“奶奶”,成“賣水果的”。
但並非所有的帶定語的偏正短語都能隱去“中心語”而成“的”字短語,其中有一定規則,主要是: <1>名1+的+名2 ①名1和名2有領屬關係,名1表領有者,名2表被領有者。當這種領屬關係是非固有時。即領有物是能轉讓的,則名2可隱去。如:
圖書館的書~~圖書館的 上海的產品
若這種領屬關係是固有,如名2表本體一部或人的特點等,是不可轉讓的事物,名2不能省去: 王剛的鼻子 狐狸的狡猾
②名1表名2的屬性,名2可隱去。如: 鐵的架子~~鐵的 布的衣服~~布的
③名1表對名2的描寫、比喻及有關事物,名2不能隱去。如: 鐵的紀律 血的教訓 歷史的車輪
<2>形容詞+的+名詞
①概括地說,形容詞定語是區別性的,中心名詞能隱去。如: 小型的機械~~小型的
②是描寫性的,中心名詞不能隱去,要具體地分析,規律是:
【1】單音節形容詞定語,大多數是區別性的,中心名詞可隱去。如:
大的(蘋果) 紅的(毛衣) 熱的(牛奶)
【2】雙音節形容詞定語,區別性的較少,描寫性的較多,屬於區別性的,中心名詞可隱去。 重要的(問題) 新鮮的(蔬菜) 乾淨的(衣服)
屬於描寫性的,中心名詞不能省去。如: 奇怪的問題 光榮的事情 鮮美的食物
<3>動/主謂+的+名詞 凡中心名詞能作前面動詞的主語或賓語的,中心名詞可隱去,否則不能。如: 小孩兒游泳~~游泳的小孩~~游泳的 人說話~~說話的人~~說話的
我瞭解的情況~~我瞭解的情況~~我瞭解的
(7)比況短語:後一組成成份是比況助詞“似的(地)、一般、一樣”等。如: 木頭似的 像傻子似的
43
(三)短語的功能性
在詞類系統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最多,且孳生力最強。這個事實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詞和詞所能組合成的短語,就整個短語性質而言,大多數也是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的。
因此,講短語功能類,自然主要是講這三類的。
1、名詞性短語
功能基本上相當於名詞,經常作主語和賓語,或與介詞結合成介賓短語。主要包括:
(1)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短語;(2)名詞構成的聯合短語;(3)名量詞構成的量詞短語;(4)復指短語;(5)“的”字短語;(6)方位短語;(7)“從??到??”形式的介賓短語連用式。
2、動詞性短語
功能相當於動詞,常作謂語。包括:
(1)以動詞為中心的偏正短語和正補短語;(2)由動詞組合成的聯合短語;(3)動賓短語;(4)能愿短語;(5)連動短語;(6)兼語短語。
3、形容詞性短語
功能相當於形容詞,常作定語和描寫性謂語。包括: (1)由形容詞構成的聯合短語;(2)以形容詞為中心的偏正短語和正補短語;(3)比況短語。 (四)複雜短語 1、複雜短語的構成
簡單的短語由兩個詞構成,多於兩個詞的短語是複雜短語。 簡單短語只有一個層次。
複雜短語有單層次和多層次兩種。如:
單層次: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多層次:偉大的/中國/人民
複雜短語由簡單短語遞歸延展而成。
常用的延展方法有:延伸式、加合式、交互式、連環式。
A.延伸式:由兩個組成成份向前延伸為多個組成部份,其結構公式為: a+b+c??
聯合短語和連動短語常用這種方式擴展。如:桃花和牡丹~~桃花、牡丹和水仙;分開人群擠進去~~分開熱群激進去看熱鬧。
B.加合式:是偏正短語的延展方式。分兩種:(1)一種是合加,即幾個修飾語(定語或狀語)聯合起來附加在一個中心詞上,公式為:(a+b+c)→z。如: 紅的、藍的、紫的、白的 身影在水面上飛翔。
(a + b + c +d)→ z
(2)一種是遞加,即幾個修飾語從緊靠中心詞的那個開始,一個一個地順遞附加到中心詞上。公式為:a→(b→(c→z))。如:
這 上面的 夜的 天空,奇怪而高??
a→(b→ (c→ z))
C.交互式:兩個組成成份都是聯合短語,採用交互式延展。 公式一:(a+b)×(o1+o2) 公式二:(a+b)+(o1+o2)
如:提高充實 師資水平和教學設備。
(a+b) +( o1 + o2) =提高師資水平+充實教學設備
D.連環式:用這樣一種方式能將一個動賓短語和一個主謂短語結合起來構成兼語短語,我們能連
44
續不斷地用這種方式來延展兼語短語。如:
請你通知老王→請你通知老王喊李科長→請你通知老王喊李科長邀請胡書記
2、多層次短語的分析 分析的內容有兩個:
(1)層次結構分析,依次找出直接成份;(2)指明結構類型。
在一個複雜短語中,詞語間的組合關係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間接的。
進行層次分析,要求由大到小、從內到外地層層切分,一直切分到詞為止。一般是不斷地用二分法。 一個短語不一定只有一種切分法。理論上講,一個含義n個詞的短語,其切分法可有n-1種。 切分的成份又分“有效成份”和“無效成份”。一般認為,有效成份應滿足以下三個要求: (1)切分出來的兩個直接成份都有意義。如:“年輕的一代”,切分為“年輕的”和“一代”兩個組成部份,都有意義;若切分成“年輕”和“的一代”,後一成份就沒有意義,不能成立。
(2)切分出來的兩個直接成份在滿足第一個要求的前提下,還能搭配在一起。如“一片大好形勢”,若切分成“一片大”和“好形勢”兩部份,雖各自都有意義,但二者無搭配可能。
(3)滿足了以上兩個要求,還要求切分出來的兩個成份搭配起來表示的意義等於整個組合的意義。如“大紅花”切分成“大紅”和“花”,雖兩部份都有意義,也能搭配,但搭配起來表示某種“紅色的花”,與短語原義不合。
關於同形歧義結構:
同形歧義結構指詞相同、詞序相同而層次或關係不同的結構。如:
中國 文學 研究會。 爸爸 要開刀
第一例屬於層次不同的同形歧義結構,;第二例屬層次相同而關係不同的同形歧義結構:爸爸或為施事,或為受事。
關於同形同義多可性切分結構:
同形同義多可性切分結構:同一短語的結構層次可有兩種有效切分,不同層次切分都和該短語原意相合。如:
老王 做事 認真 努力 學習 外語
斷續結構:有時候兩個直接成份被別的詞語隔開了,造成斷續結構。切分時可用“ ”(方框)指明插入語。如:
他 不知 還有什麽要求。
主 插入語 謂語
包含的詞數相同、結構層次也相同的兩個短語,不一定結構類型相同。
區分結構層次相同而性質不同的短語,必須分析兩個直接成份間的語法關係。
二、短語和詞
(一)短語和詞的一致性 (1)結構上的一致性
短語和詞的基本結構類型相同。都分為“聯合、偏正、動賓、正補、主謂”五種。(主正偏動聯)
45
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指有重大影響的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
現代漢語共同語語法規範,由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的一般用例表現出來、 現代典範白話文著作全部用例-方言和個人特有語言成份=共同語語法規範。
(二)書面語語法和口語語法
語法規範以書面語語法為主,但不能忽視口語實際說法。 書面語言和實際口語語言始終保持距離的原因:
(1)口語是非正式、無約束,日常場合進行的,千變萬化,而文字符號有限,再加上書寫力求簡便,使得書面語不可能絕對如實反映口語。
(2)書面語是對口語進行過加工提煉的,雖一定程度上對口語進行了規範,然同時也可能失真,造成語言混亂。
(3)實際話語處於不斷發展中,一旦用文字記錄就定型了,與語言的實際不符。 (三)失誤語法現象
“失誤語法現象”指個人的、偶發的、不合語法規範的現象。
有失誤語法現象的句子叫“病句”。
語法規範既建立在符合客觀事理基礎之上,更建立在群眾習慣的基礎之上。
第二節 詞類
一、詞類的劃分
(一)詞類劃分的標準
詞類是詞的語法分類。劃分詞類的標準,是“詞在語法上的區別性特徵”。
“詞在語法上的區別性特徵”,簡稱“詞的語法特徵”,主要表現為: (1)詞的組合能力,即能跟什麽詞發生組合關係,不能跟什麽詞組合。 (2)詞的造句功用,即能否充當句子成份,能充當什麽句子成份。
(3)詞的語法形式。指具備什麼樣的形式標記和變化方式。比如是否有語法上的構形重疊、派生詞詞綴等。
根據詞的語法特徵,可分詞為十一類:名動形、數量代、副介連助擬。
作為詞類的劃分標準,最起作用的是詞的組合能力方面的特徵。 十一類詞又可分為“實詞”(名動形、數量代)、“虛詞”(副介連助擬)。
實詞和虛詞在語法上的區別表現在造句功用的不同:實詞能充當句子基幹成份主謂賓,虛詞不僅不能充當主謂賓,大多數連句子結構中的其他成份也不能充當。
(二)各類實詞
實詞是表意義實在、能充當句子基幹成份的詞。 在實詞里,“名動形”數量最多,能產性最強,因而被稱為“三大實詞”。
1、名詞最突出的語法特徵: (1)一般能受表物量的數量短語的修飾,不能受副詞修飾。 (2)能直接用在介詞後面,一起組成介賓短語。 名詞分為:人物名詞、時地名詞、方位詞三類。
方位詞是一類特殊名詞,其數量有限,可全部列舉,是名詞里一個封閉的小類。能單獨使用,相當於時地名詞,如“以前沒出過這種事”;方位詞又能附著在別的詞語后面一起組成方位短語,如“屋子里有一棵棗樹”。
2動詞最突出的語法特徵:
31
(1)許多動詞能帶動態助詞“著、了、過”。有的動詞不能或不能完全跟“著、了、過”組合,但這跟動詞本身意義有關。
(2)一般能進入“~不~”的格式,且大多數能帶賓語。有的動詞只能進入“~沒(有)~”,不能說成“~不~”,這也跟動詞本身意義有關。如可說“聽見沒聽見”而不說“聽見不聽見”,因“聽見”表行為已經實現、發生。(若從對外漢語角度來看,如何解釋?)
(3)某些動詞能按AA或ABAB方式重疊,重疊后表動量,有“一下”或“反復多次”之意。
在詞類里,動詞是最複雜的一類,可有以下十個次級分類: (1)行為他動詞,即及物動詞; (2)行為自動詞,即不及物動詞;
(3)心理活動動詞,如“愛、恨、想、喜歡、厭惡、希望”等。 (4)行止動詞,表動作開始、進行、停止,如“開始、繼續、停止”。 (5)使令動詞,表命令或請求,如“使、令、請、叫”等。
(6)有無動詞,表事物有無,包括“有”、“沒、沒有”。
(7)比似動詞,表事物間的比似關係,如“像、似、如、彷佛”等。 (8)判斷動詞,表對事物的判斷和肯定,只有一個“是”。 “是”的基本用途是帶上判斷賓語一起對主語進行斷定。
“是”有時單獨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一種肯定語氣,有強調作用,這樣的“是”,我們認為是句子結構的輔助性材料。
(9)能愿動詞,表行為或狀況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願性。如“能、會、能夠、可能”表可能性,“應(該)、應當、要”表必要性,“願(意)、肯、敢、要”等表意願性。
能愿動詞的基本用途:①同動詞、形容詞等組成能愿短語。②這種動詞不僅能進入“~不~”格式,還能進入“不~不V”,如能不能去、不能不去;該不該去、不該不去。
(10)趨向動詞,分為“單純趨向動詞”和“複合趨向動詞”,前者如“來、去、上、下、進、出、開、起、過”等,後者如“上來、上去、回來、回去”等。
趨向動詞特點:(1)一般能單獨使用,相當於行為自動詞或行為他動詞,如“我去”,“開門”;(2)全部能附著在某些動詞或形容詞后,一起構成“動趨式正補短語”,如“推開門”。 其中,行為他動詞、行為自動詞、心理活動動詞數量最多。
3形容詞的突出語法特點:
(1)一般能受程副修飾,一律不能帶賓語。
心理活動動詞大多能受程副修飾,但又能帶賓語,跟形容詞有不同。
(2)許多形容詞能按AA或AABB方式重疊,重疊后強調度量,有“很”、“相當”的意思。 某些略帶貶義形容詞,還能按“A里AB”形式重疊,重疊后有“很”的意思,又表明嫌惡之情,如“馬里馬虎”,亦可能表親昵之意,看語境而定。
形容詞大致分兩類:
(1)普通形容詞。能充當謂語,大多能受程副修飾。
(2)非謂形容詞,不能直接當謂語,不能受程副修飾。如“小型、唯一、上等、真正”等。也叫“區別詞”。
4數詞最突出的語法特徵:
能且一般必須跟量詞搭配使用。
數詞分為基數詞、序數詞。
基數詞,是一類表示數目多少的數詞,大多表確定數目,如“一、二”等,有些表不確定數目,如“多、幾、許多”。
32
序數詞,表示與數有關的序列的數詞。典型序數詞為“第+基數”,有時“第”可隱去,如“三樓二十號”,再如分析問題時,按順序用“一、二、三”。
5量詞的突出語法特徵:
(1)能跟量詞組合,且一般與數次結合使用。
(2)單音節量詞可重疊,重疊后表“每”或強調“多”。重疊的量詞能單獨充當句子成份,如“句句都是實話”。
量詞可分為“物量詞”和“動量詞”兩類。
物量詞:表計算人、物數量的詞,有的表度量衡單位,大多數代表習用單位。
動量詞:表計算行為數量單位的量詞,如“次、趟、回”等,有的名詞,如“筆、刀、眼”等,可借為動量詞,如“畫一筆、砍一刀、望一眼”等。
6代詞 代詞的指稱範圍,包括人和事物。地點和時間,行動和性質、數量和程度等。
代詞在語法上沒有共同的突出語法特徵。
所有代詞在跟指稱對象的聯繫上都有極大不確定性。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稱“我”,所有事物都能稱問“什麽”,任何東西都能用“這、那”指代,一個代詞,或代A,或代B,都必須進入具體語言環境才能確定下來。
代詞可分為三類:
(1)人稱代詞;(2)指示代詞;(3)疑問代詞。
指示代詞是對人物或情況起指示區別作用的代詞,如“這(近指)、那(遠指)”,還有由“這、那”構成的這裡,那裡等等。“每、各、任何、一切、所有、任何”等是特殊指示代詞。
疑問代詞是對人物或情況起詢問求代作用的代詞,這類代詞,不是直接指代某個對象,而是通過詢問,求代某個對象,如“誰、哪兒、什麽、多少、怎麼”等。
人稱代詞稱代的對象限於人或物。且一般稱代人,只有“它”稱代物。
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的指代或求代對象,可人可物。亦可是處所、時間、行動等。
(三)各類虛詞
虛詞能配合實詞造句,協助實詞表達意義,幫助句子成份或分句表達關係,是漢語的重要語法手段。
在虛詞里,副詞意義稍實在,且數量最多,能產性最強。
7副詞 經常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程度、範圍、時間等。
副詞的語法特徵:
(1)從組合能力看,能修飾動詞、形容詞,一般不能修飾名詞。
(2)從造句功用看,能充當狀語。且除極少數既能作狀語又能作補語外,絕大多數只能充當狀語。因此我們可以說,副詞具純狀語性。
既能作狀語又能作補語的副詞很少,限於“很、極、萬分”幾個,“很”作補語得前加“得”,“極”作補語得后加“了”,如“好得很、好極了”。 副詞內部很複雜,應特別注意的有七類:
(1)程度副詞,如“很、最、太、更、非常、特別、十分、格外、略、稍”等。
33
(2)範圍副詞,如“都、只、僅、全都、總共、一概”等。
(3)時間副詞,如“正、在、正在、馬上、立刻、立即、已經、曾經、往往、一直、漸漸、常常、始終”等。
(4)頻率副詞,如“再、又、也、還、一再、再三、再次”等。 (5)否定副詞,如“不、沒、未、別、莫、沒有、未必、不用”。(不用?) (6)語氣副詞,亦稱情態副詞,如“必(定)、準、當然、的確、簡直、也許、果然、居然、竟然、幸虧”等。
(7)關聯副詞,如“卻、既、又、也、才、還”等。
8、介詞 介詞用在名詞和別的詞前邊,一起組成介賓短語,表某種意義。
介詞的語法特徵:
(1)所有介詞都能用在單個名詞前,組成介賓短語,能跟名詞組合,并能組合為一個運用單位。 介詞不同於副詞、連詞的地方:介詞能跟名詞組合成一個運用單位。
(2)介賓短語一般不能做謂語,介詞一般不能成為謂語中心。 只有少數介賓短語能充當謂語,如“這間屋子朝南”、“你到底爲了什麽”。
這些能充當謂語的介賓短語不能進入“~不~+賓語”的格式提問,所以不會跟動賓短語相混。 介詞可大體分為兩類:
(1)涉動動詞,這類介詞構成介賓短語后主要歸向動詞,或者說,主要跟動作行為發生聯繫,大多數介詞屬這一類。如:
表時間方向:自(從)、在、到、當、于、往、順著、沿著 表狀態方式:按照、依照、以 表目的:為了、為
表對象或範圍:把、對(於)、向、跟、給、關於 表排除:除(了)
表被動:被、叫、給、讓
(2)涉形動詞,這類介詞,構成介賓短語后主要歸向形容詞,或者說,主要跟性質狀態發生聯繫。 最典型的是“比”。如“比我老練、比以前更成熟”,用來表比較的“跟、同、和”亦屬這一類。
9、連詞
連詞用來連接詞語或分句,幫助表達某種關係,如“校長和學生”,“和”表並列。
連詞的語法特徵:
(1)連詞具有純連接性。這類詞只有連接作用,無修飾作用。
凡是有修飾作用的詞,都不是連詞,如“這個人不問不開口”的“不??不??”有關聯作用,但兩個“不”又起修飾作用,所以兩個“不”是副詞,不是連詞。
(2)連詞具雙向性或多向性。
就是說,連詞總要同時關涉兩個或幾個語言單位。
語言運用中,只要有連詞出現,不管是單個兒使用,還是配對使用,都一定能找到連詞同時關涉的幾個對象。
凡是只有單向性的詞,即不在兩個單位間起作用的詞,都不是連詞。 比較:①任何時候,好同壞,善同惡,美和丑這樣的對立,總會有的。
34
②尤其是十四到十八歲的青年,勞動強度不能同成年人一樣。
前一個例子里,“同”平等地關涉著前後兩個單位,具雙向性,是連詞。 後一個例子,“同”跟“成年人”關係密切,結合成了介賓短語“同成年人”。這個“同”只有單向性,非連詞,是介詞。
(3)連接分句的連詞可出現在主語前,也可出現在主語后。
連詞區別于關聯副詞: 關聯副詞亦能連接分句,但關聯副詞絕不出現在主語前面,如“只有??才??”“只要??就??”、中用於后分句的關聯副詞“才”、“就”,若后分句出現主語,其只能出現於主語後面。比較: ①還是沒懂,他卻沒有再問。
②還是沒懂,但他卻沒有再問。 “卻”是關聯副詞,“但”是連詞。
連詞大體上分兩類:
(1)詞語連詞,在詞間起連接作用,有些句間連詞如“並且、或者”等亦能在詞間起連接作用。 (2)句間連詞,主要在分句間起連接作用。有的句間連詞如“但是,因此,所以”等甚至能用於連接句子或句群。
10、助詞 助詞附著在詞語或句子上,表附加意義。如“的、得、著、了、過、們、嗎、呢” 助詞的語法特徵:
(1)具有高度附著性,幫助詞語或句子表示某種附加意義的語法特徵。
四類主要助詞:
(1)結構助詞,用來標明詞語間的結構關係。 典型結構助詞是“的”和“得”、都讀de,“的”用在定語和定語中心語間,標明前邊的詞是定語或狀語。書面上,狀語和中心語間的“的”常寫作“地”。
“得”用在中心語和補語間,標明後邊的詞語是補語。如:
他們的日子漸漸地過得紅火起來。
(2)動態助詞,用來表動作變化的時態。 典型動態助詞是“著、了、過”,“著”表持續時態,即“動作進行或持續”;“了”表實現時態(或“完成時態”),即“動作的完成或實現”;“過”表過去時態,表動作已成為過去或經驗經歷。
“著、了、過”三者是語尾性助詞,常附著于單詞后,亦附著于短語后。
(3)複數助詞,用來表示人物的多數。
典型的複數助詞是“們”②。“們”的附著範圍是一般的表人名詞和一般的人稱代詞,如“同學們老師們”。 ①事物名詞后一般不用“們”。有時帶上“們”,當是修辭上的擬人用法。而我們知道,這屬臨時語境意義,不表其詞彙意義。
②專用名詞后一般不能加“們”。有時加,是爲了強調突出以某人為代表的某類人。
③一般表人名詞後用了“們”,前面不能再用表確定數目的定語,如不能說“四個同學們”。不過,如表人名詞前用的是表不定多數的定語,后可加“們”,如“諸位朋友們”。
④“們”是語尾性助詞,經常附著于單詞后,亦能附著于短語后。
(4)語氣助詞,附著在句子末尾表某種語氣。如“嗎,嘛,呢,吧,罷了”等。 某些語氣副詞,既能用於句末,亦能用於句中。如“你快走啊”、“你啊,就是粗心”。 注意:
②
邢福義,《語言學概論》,P160,“漢語中的‘們’嚴格來說不是詞綴而是助詞,因‘們’可加在短語後面。”
35
凡是附著性強、獨立性差、歸不進其它各類虛詞的詞,都可歸入助詞。 現代漢語里還有些別的助詞,如: 所~~所說的話、為人們所接受 來著~~叫什麽來著 看~~再動動腦筋看
給~~這孩子讓父母給寵壞了。 等~~數學、化學等課程 似的~~像個猴子似的
11、擬音詞
擬音詞是模擬感歎聲、呼應聲和某種音響。如“哎、喂、咚”等。 擬音詞的語法特徵:
(1)經常單獨使用,不跟別的詞發生結構關係。“喂,別鬧了好不好?”
(2)有時,擬音詞能進入句子,跟別的詞發生結構關係,臨時用作名詞、動詞、形容詞,但全都能加上引號,說明其仍然具特殊性。如:
打幾個“哈哈”
“哎喲”了一聲
“咚咚咚”的腳步聲 擬音詞可分為兩類:
(1)嘆詞,嘆詞又分為“感歎”和“呼應”的聲音。如“唉、啊、哼、咿、嗯”等。 (2)象聲詞,表示物體音響或動物叫聲。如“砰、叮噹、嘩啦、咚咚、汪汪”等。
擬音詞是一類特殊虛詞:
(1)具有獨用性,基本功能是充當“獨立語”或“獨立句”,而非配合實詞造句,或是協助實詞表達意義,幫助句子成份或分句表達關係,因此不同於其它的虛詞。
(2)只是聲音的模擬形式,相當一部份不很定型或很不定型,有時雖能進入句子,但全都能加上引號而不增加特殊含義,因此又跟各類實詞不同。
③
二、詞性的判別
(一)充足性語法特徵
“詞性”是跟“詞類”有聯繫的一個概念。 詞類是詞的語法分類。詞性是詞的語法屬性。 詞類區別于詞性:
(1)詞類著眼于總體,討論對象是詞性相同的一類類的詞; (2)詞性著眼于個體,以類屬相同的一個個詞為討論對象。
詞性判別:對於一個個具體的詞,觀察其語法特徵,考究其詞類屬性,從而判斷其該歸入哪個詞類。 判別詞性,首先要依據充足性語法特徵。
充足性語法特徵:指能成為詞類判別充足條件的語法特徵。 關於充足性語法特徵,需要注意:
(1)適用面廣的語法特徵不定是充足性語法特徵。且看: ①並非所有的名詞都不能受程度副詞修飾,如: “部隊開到了最前線”。 “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似的”能夠成“比況短語”,爲了說明語言事實方便,通常把“似的”和作用相同的“一樣、一般”等稱作“比況助詞”。
③
36
判定詞性時,作為判別依據的充足性語法特徵要有明確限定。限定形式是“主體條件+附加條件”。以副詞為例:
其充足性語法特徵可概括為“能作狀語,且只能作狀語(個別還能作補語,是特殊情況)”。 主體條件是最基本的東西,不能少,附加條件是保證條件充足性的東西,亦不能少。 ②名詞與數量短語的關係:“除了兩種情況,凡是能受表物量數量短語修飾的,都是名詞”。這兩種情況是:
數量短語+某些代詞——一個我、一些什麽
數量短語+某些形容詞——八斤重、十里長
(2)適用面小的語法特徵不定不是充足性語法特徵。
從詞性判別實際效果講,即使是微小局部性特徵,若是充足性的,亦極為有用。如: ③凡是可以進入“為NP~過”中“~”位置的詞,都是動詞。
作為動詞充足條件,“為NP~過”這一格式雖因進入不了多少動詞而適用面小,但卻能幫助斷定一些用一般標準很難斷定的詞。 如“著想”,不能帶賓語,不能受“不、都”等副詞修飾。單個亦不能跟“著、了、過”連用,據一般標準很難從語法上判定其是動詞。但其能進入“為NP~過”這一結構。這條已足以判定其詞性。
(二)非充足性語法特徵
判別詞性,還要利用非充足性語法特徵。 “非充足性語法特徵”,指某種程度上能反映詞的類特點,但不能成為“充足性語法特徵”。分兩類: (1)可成為主體條件的特徵。如: 形容詞能受副詞修飾。
名詞能受數量短語修飾。 動詞能帶賓語。 副詞能作狀語。 這類特徵很有用,一旦加上附加條件就成為充足性語法特徵。使用這類特徵,勿忘其附加條件。如: ①在從能否作定語這個角度考察副詞時,不要忘記“只能作狀語”限定。 ②在利用帶賓語標準來判定動詞時,不要忘記排除個別代詞(“你能怎麼樣了人家?”、“下回別這樣了。”)
③在利用能受程度副詞修飾標準來判定形容詞時,不要忘記排除四種詞: <1>心理活動動詞(很擔心、非常愛);
<2>某些比似動詞(很像、特別像); <3>某些能愿動詞(很可能、十分願意);
<4>某些方位名詞和具有明顯方位性的處所名詞(太前、太后、最前面、最前線)。 第二、只能起輔助作用的特徵。
輔助性特徵有時很起作用,特別是在充足性特徵中主體條件不起作用時,其能發揮舉足輕重作用。 “原來”是時間名詞。
(3)入句結果
入句結果:詞在入句后所形成的種種具體情態。
在強調必須根據語法特徵特別是充足性語法特徵來判定詞的歸屬時,還必須強調不能脫離具體的入句結果。
漢語詞存在“同形異類”現象。即“詞形相同,而實際上分屬不同詞類”。亦稱“兼類現象”。如: ①死得光榮。 ②把問題看得太死。
37
關於“同形異類”,判別詞性時要明確:
①在具體句子中,一個詞的詞類是一定的。如:
<1>今天觀眾很多。 (受程副修飾,不能帶賓語,是形容詞) <2>怎麼多了一個人? (帶“了”,且帶賓語,是動詞) <3>他精通多門外語。 (跟量詞“門”結合,是數詞)
就一個形式本身來講,它可能兼屬不同的類。但一旦其進入具體句子,其類屬就確定了。
要善於結合入句結果來觀察和判斷詞的類屬。我們知道,一般凡是帶上虛語素“頭”的都是名詞,“甜頭、木頭、鋤頭”等,我們不妨看看“滑頭”:
<1>這個滑頭,真拿他沒辦法。(名詞)
<2>這個小鬼,真滑頭。 (形容詞) 再如:
<1>金魚有多少種養法?(名詞)
<2>金魚哪能這麼養法?(此句中為動詞性結構,是“動詞+助詞”,但結合很緊,可認為是在特定句子結構中形成的動詞。類似的有“話不是這麼說法/馬不能這麼畫法”)
②同一意義的同一形式,儘管有不同用法,但不是“同形異類”。
兼屬不同詞類的詞,不但有不同用法,且有不同意義。
特別要注意:一個形式,在充當不同成份時如果意義保持一致,便是同一個詞充當不同成份,而不是兼類。比較:
<1>這是個特別的人。
<2>他跑得特別快。 <3>這是個嚴厲的人。
<4>他嚴厲批評了我。
“特別”作定語,表“與眾不同”;作狀語相當於“格外”。屬兼類。 “嚴厲”不管作狀語還是定語,都保持意義一致。 (四)證明方法
證明方法,指判別詞的歸屬時所用論證方法。 最基本最常用的是“直判法”。即凡符合某種或某些語法特徵的,可直接判定為某類詞。 排他法、類比法(詳見本書P291)
“加以”這個詞總要帶賓語,如“加以科學的總結/加以認真討論”等;但其還有非動詞用法: (1)他非常聰明,加以特別用功,所以進步很快。
這里的“加以”具純連接性,連接兩個分句,表進一層的關係;說明其具連詞的特點;其次,其可為“并/而且”等替換,應與“并/而且”同類;再次,此時的“加以”不具帶賓特點,已不同于動詞“加以”,所以此處的“加以”宜判作連詞。
三、詞類的次類
(一)次類劃分的目的
次類劃分,指由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劃分出來的小類。
劃分詞類次類,是爲了更好地認識各個詞類內部不同現象。
1、以量詞為例
物量短語和動量短語的造句功用差異:前者常跟名詞發生關係,常作定語;後者常與動詞發生關係,常作補語。如“一個人去一次”,“一個”作定語,“一次”作補語。 有的句子看起來結構完全相同,實際存在差異:
①我今天買了兩斤桔子。
38
②我今天買了兩回桔子。
物量數量短語“兩斤”作定語;動量數量短語“兩回”作“買了”的補語。 物量詞、動量詞有的能相互轉化,關鍵看其具體功用: 物量詞 動量詞 一把傘 拉他一把 一口水 咬他一口 一陣風 哭了一陣
2、以形容詞為例
從形容詞里分出非謂形容詞,讓其跟普通形容詞並列,因其表現出不同於普通形容詞的語法特徵: (1)不受程副修飾;(2)不能單獨充當謂語。
但非謂形容詞並非固定不變的,有些非謂形容詞,在使用時已變成了普通形容詞。這要結合入句結果來觀察。如“高級、低級”是非謂形容詞,但在下面句子里卻已用作普通形容詞: ①這玩意兒真高級。
②這個太低級趣味了吧。
3、以動詞為例
典型的表“處置”的“把”字句,其中的動詞一般要求是及物動詞,若用了不及物動詞,則表對事物的影響,而不表對事物的處置。如:
①你把鞋子扔掉了?(處置) ②*你把鞋走了?
③你把鞋子走破了?(影響)
心理活動動詞一般能受程副修飾,但全能帶賓語。 ①心理活動動詞能帶賓語,不同于形容詞;
②有些詞,跟心理活動有關,但不能帶賓語,不是心理活動有關,而是形容詞,如“愉快、高興、興奮、痛苦”等。
心理活動動詞與行為他動詞區別:
①心理活動動詞能受程副修飾,行為他動詞不能;
②心理活動動詞能帶動詞賓語和形容詞賓語(如“我不想吵架”、“我喜歡清靜”),行為他動詞一般不能。
有無動詞的特點:
①表領有、具有或不領有、不具有,有時“有+賓語”能受“很”修飾。(如“有幾件衣服、沒意見、很有力量”)
②可構成存在句,包括構成兼語式存在句。(有風/有人說話)
③有時表估量,可帶形容詞性賓語。(有三斤重/沒有四尺長)
教科書里列的詞類次類里,其詞類的綜合並不一定等於某類詞全部。
(二)次級劃分的深淺程度
某個次類可劃分為兩個或幾個次類,各個次類下面又能劃分出更小次類。
1、以名詞為例
人物名詞是名詞的一個次類。“人物名詞”又可分為“表人名詞”和“事物名詞”,前者一般能帶“們”,後者則通常不帶。
時地名詞亦是名詞的一個次類。又能分“時間名詞”、“處所名詞”兩類,其特點亦
39
不甚同,如:
(1)“時間名詞”能用“這/那個時候”指代,“處所名詞”能用“這/那兒”指代; (2)“時間名詞”能在主語後面單獨作狀語,“處所名詞”在主語后作狀語則往往要加上介詞: ①小夥子們今天幹得熱火朝天。
②小夥子們在碼頭上幹得熱火朝天。
詞的各個次級分類內部又有不同的情況,以“時間名詞”為例: A.春天 周五 上午 早晨
B.從前 以前 以往 剛才 現在
A組詞所表時間是定量的,B組詞所表時間是不定量的。
A組詞能在“整個~都浪費掉了”中的“~”位置出現,B組詞就不行。
2、以副詞為例
以程度副詞為例,其內部又有不同情況:
A.最 更
A組的“最”和“更”為“定較程度副詞”。我們說“最~”和“更~”時,總是有確定比較範圍的。如:
(1)三個兒子里,老三最能幹。
(2)三個兒子里,老二老三夠能幹了,老大更能幹。
然而,這兩個程度副詞又有所不同:“更”表示“同質定較”,所表對象在好與好、壞與壞、貴與貴等方方面面的性質是一樣的。說“這個更貴”,意味著相比較的東西都貴;說“整個更便宜”,意味著相比較的都便宜。
“最”不一定表“同質定較”,所比較對象不一定在好壞貴賤等方面性質同。 B.稍微 比較 很 極 太
B組的詞,我們稱為“博較程度副詞”。用這些副詞時心里也存在比較,但只是在廣播範圍內就一般標準而言的比較,而非特定範圍之比較。說“這個地方很冷”時,說話人心目中不定有確定比較對象。 造句功用說,“稍微、比較、太”只能作狀語;“很、極”還能作補語:同是作補語,“很”作補語定語前加“得”,“極”作補語一般須後加“了”。 程度副詞內部差異,還能從別的角度考察,如: A.最 更
B.稍微 比較 很 極 太 程度副詞一般不能修飾單個動詞(“喜歡、象、可能”等除外),有時卻能修飾一個動詞短語,如“耽誤時間”、“令人擔心”,A、B組詞都能前加表程度。
但,對於能受程度副詞修飾的動詞短語,有時並非所有程副都能適用:
(1)今天我很買了幾本書。
(2)剛才我稍微喝了一點兒酒。 上述例子,只能用A組詞,不能用B組。
這里出現的動詞短語,都包含了表數量的“幾本”、“一點兒”,若沒有數量短語而單獨說“很買了書”、“稍微喝了酒”就站不住了。 可見,“很”、“稍微”在這兒都用來強調事物分量的。這表明,程度副詞中還有可表分量的程度副詞和不可表分量的程度副詞之別。
若進一步觀察,不難發現,同是可表“分量”的“很”、“稍微”亦有不同:“很”表強調多量,“稍微”強調少量。如:
(3)我剛才很睡了一會兒。
4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邢本现代汉语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