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或者说,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粟者,百姓之所种 博鸡者袁人

3、“??,??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4、“??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赤壁之战》)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雁荡山》)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6、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此为何若人?(《公输》)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训俭示康》) 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 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刺王传》)

2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 “受??于”表被动

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 《屈原列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乡里所患。(《周处》)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这种句式自产生后,成了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曹军破,必北还。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3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5、省分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顺的。常见的有一下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善哉论事!(宋玉《风赋》)

(二)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两种情况。 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4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2、介词宾语前置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三)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5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五、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孰与君少长?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淆之战》) 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栖会稽》)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6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 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阮玉焚车》)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其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宁??乎”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7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文言文特殊句式在线全文阅读。

文言文特殊句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839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