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硕士招生简章(第七稿打印版9.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0283李春富 1541袁华祥 1586刘心雄 1969黄朝晖 2423曹 淮 招生人数 269 8 考试科目 备注 100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02 04 02 04 01 01 05 03 现代展示设计 环境景观艺术设计 现代展示设计 环境景观艺术设计 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信息艺术设计 产品可用性研究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 动化 01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05 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原理与技术 01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01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03 精密微纳制造原理与技术 01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02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02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05 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原理与技术 01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06 数字化成型与制造 01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03 精密微纳制造原理与技术 05 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原理与技术

40 0068陈永洁 0074陈卓宁 0101邓建春 0310李培根 0564史铁林 0597汤漾平 0659王启富 0706吴昌林 0815严晓光 0896喻道远 0933张海鸥 0934张鸿海 0939张 金 艺术类考生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4 工业设计史论(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 ④505 工业设计综合(含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学、命题设计) 非艺术类考生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408 选一)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824、829、831、408 选一) 院 士 17

02 02 02 01 04 02 03 01 01 02 01 04 02 02 02 02 03 04 05 02 02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微纳米多尺度多领域仿真与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精密、微纳制造原理与技术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微纳米多尺度多领域仿真与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精密、微纳制造原理与技术 微纳米多尺度多领域仿真与设计 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原理与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CAD/CAM) 招生人数 0959张卫国 指导教师 1072朱 林 1261王学林 1362刘 胜 1415吴义忠 1416刘世元 1575张华书 1576熊良山 1588黄正东 1871甘志银 1968王波兴 2261刘云华 2265赵建军 2422陈永府 2425汪学方 2434陈明祥 2436张 芬 2679王彦伟 2680黄运保 0041陈吉红 0070陈幼平 0105丁 汉 105 考试科目 备注 长江学者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01 01 02 05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机器人技术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国家杰出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青年基金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获得者 18

01 03 01 01 04 01 05 06 01 03 01 02 08 04 01 05 01 01 07 01 08 01 07 04 01 02 05 04 08 02 08 01 03 07 03 02 04 06 01 01 01 02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数控技术与装备 网络测控、诊断与智能维护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 数控技术与装备 网络测控、诊断与智能维护 数控技术与装备 机器人技术 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嵌入式系统与设备控制 数控技术与装备 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嵌入式系统与设备控制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数控技术与装备 机器人技术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 机器人技术 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网络测控、诊断与智能维护 嵌入式系统与设备控制 网络测控、诊断与智能维护 机器人技术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机器人技术 指导教师 0134冯清秀 0177何岭松 0256金建新 0257金 健 0272李宝仁 0274李 斌 0543邵新宇 0564史铁林 0602唐小琦 0705吴 波 0766熊清平 0772熊有伦 0836杨曙东 0857叶伯生 0872易传云 0899袁楚明 0933张海鸥 1002赵英俊 1055周云飞 1067朱国力 1086朱玉泉 1089朱志红 1208杨文玉 1209曹树平 1211李小平 1214陈学东 1363王 煜 1368李锡文 1412轩建平 1413罗 欣 1414贺小峰 1416刘世元 1535龚时华 1536艾 武 1577彭芳瑜 1579熊蔡华 19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824、829、831、408 选一) 备注 长江学者 院 士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 05 01 01 05 05 08 01 02 02 03 04 04 05 03 06 01 01 01 01 01 01 04 04 01 04 06 06 04 04 06 01 01 01 01 07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 网络测控、诊断与智能维护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数字制造与智能制造 网络测控、诊断与智能维护 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数控技术与装备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 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 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与装备 嵌入式系统与设备控制 指导教师 1580向 华 1581李 曦 1582张国军 1583尹周平 1852张 冈 1853孙容磊 1854唐立新 1855胡友民 1856唐群国 1857余祖耀 1858熊 烽 1922熊良才 1957周会成 1958王平江 1959谢经明 1960李小清 1961严思杰 1962黄 禹 1963朱碧海 1964刘银水 2246余文勇 2258杜经民 2259廖广兰 2418汤自荣 2419杨 钢 2420傅晓云 2424来五星 2426杨建中 2427陈 冰 2428肖 鹏 2681宋 宝 2682李 勇 0048陈立平 招生人数 54 考试科目 备注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03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20

02 03 03 01 02 01 05 03 05 03 03 01 02 01 03 04 03 05 01 01 03 02 01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智能机械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智能机械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图像识别与处理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智能机械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招生人数 0210胡于进 指导教师 0224黄其柏 0322李世其 0618万 立 0659王启富 0706吴昌林 0826杨家军 0959张卫国 1042周世权 1072朱 林 1182樊明武 1215尹文生 1261王学林 1408何建英 1410程远雄 1411阮春红 1415吴义忠 1584张云清 1585毛宽民 1586刘心雄 1588黄正东 考试科目 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824、829、831、408 选一) 备注 院 士 (跨学科) 21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专业目录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编

2008年9月

总 目 录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I 2009年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招生规定 ·············································· VI 2009年参加单独入学考试招生规定 ···················································· VII 2009年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定 ······························· VIII 2009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定 ·········································· IX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定 ············ X 各院、系(所)联系电话 ····································································· XII 分院(系)招生专业目录 ···································································· XIII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被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规划;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准开展培养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卫生硕士(MPH)、临床医学等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软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首批获准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专业;首批获准自主确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学校拥有一流的工科和一流的医科,正在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科、理科和管理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3000人(其中附属医院职工5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长江学者4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总面积7000余亩。校园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立项建设)、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6个。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图书近400万册。有三所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协和医院、附属同济医院是全国著名医院)和一家出版社。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游泳池、学生活动中心、服务中心、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5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外国留学生560余人,港澳台学生200余人。

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创新研究院,构建起以项目为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是学校培养研究生的“特区”和科学研究“特区”,将重大项目、多学科交叉项目、优秀导师等优质研究资源配置到优秀研究生的培养中,旨在促进学科交叉和前沿领域创新,培养高质量优秀拔尖人才。

I

现将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招生计划

1、2009年我校有253个学科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共计5300名左右,拟接受推荐免试生1400名左右。所公布的院(系、所)和各专业招生计划只包含推荐免试生和统考生。

2、属于国家专项计划的强军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待教育部下达招生计划后执行。除强军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外,我校不再招收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均可招收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

3、2009年我校管理学院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学历研究生300名。其中,招收非定向研究生50名(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研究生250名。

4、2009年我校软件学院招收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200名,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

5、2009年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招收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方向)研究生50名,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

6、2009年我校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60名,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 7、2009年我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梨园医院将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为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

二、学制

我校对硕士研究生实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培养年限为2-3年。其中,数学与统计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法医学系所有专业的培养年限为2年,临床医学各专业、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年限为3年,其他院系所有专业的培养年限为2.5年。

三、研究生资助体系

我校是教育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9年,我校全面实施研究生资助制度,研究生资助体系包含学业奖学金、学业助学金、单项奖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

1、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学费。参评研究生必须是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参加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学业奖学金由学生向导师申请,分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两种,全额奖学金资助全额学费,半额奖学金资助学费的一半,全校硕士生折合全额学业奖学金资助比例为70%。

2、学业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生活费。设置研究生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管理助理岗位。对委托培养研究生、定向培养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设置研究生助理岗位。硕士生学业助学金全岗每月500元,每学年按10个月发放,全校硕士生学业助学金全岗加半岗资助比例为90%。

3、单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等方面获得突出成绩的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均可申请单项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分为2000元、1000

II

元和500元三种。

4、困难补助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

5、国家助学贷款按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计算确定。

奖学金评定和助学金、贷款资助等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实行。 四、报考条件

1、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均可报考。

2、有国家承认的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3、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必须有国家考试机构或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所报考专业8门以上本科主干课程成绩证明,含一门外语成绩,理工科还必须含数学成绩)、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自修生除外)可以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硕士生。同等学力考生不允许跨专业报考。

4、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仅限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研究方向统一为“01临床医学技能训练与研究”方向。复试时加试诊断学。非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不能报考。

报考非“01临床医学技能训练与研究”方向的考生,录取类型为科学学位。

考生的报考资格审查于复试时进行。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都必须凭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学历证书原件、大学本科学习成绩单到学校参加复试。报考委托培养的考生还必须持有其工作单位同意委托培养的公函。

五、关于报考的相关说明 (一)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

1、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生通过互联网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网址:http://yz.chsi.cn(教育网)或 http://yz.chsi.com.cn(公网),要求考生报名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本说明填写。

2、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专业名称前打“▲”号为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专业名称前打“★”号为自设专业。

3、在考试科目栏中须严格、准确地注明考试科目代号,如填写不准确,则由我校指定。四个考试单元的统考科目代码如下: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111-单独考试政治理论,199-MBA联考综合能力;201-英语(含法律硕士),202-俄语(含法律硕士),203-日语(含法律硕士),299-MBA联考英语;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06-西医综合,307-中医综合,308-护理综合,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3-历史学专业基础,314-数学(农),315-化学(农),398-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6-普通动

III

招生人数 070304物理化学 5 01 电化学 0165郭兴蓬 02 催化化学 0290李光兴 02 催化化学 1401梅付名 01 电化学 1402唐和清 02 催化化学 1847李 涛 03 化学动力学 1848白荣献 02 催化化学 2007莫婉玲 02 催化化学 2519尹国川 02 催化化学 2645万惠霖 (兼 职)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6 01 高性能高分子 0253解孝林 02 功能高分子 02 功能高分子 0376刘承美 03 生物医用高分子 02 功能高分子 0845杨亚江 04 超分子化学 01 高性能高分子 1849梁丽芸 02 功能高分子 02 功能高分子 2182邱进俊 03 生物医用高分子 01 高性能高分子 2520谭必恩 02 功能高分子 01 高性能高分子 2521廖永贵 02 功能高分子 081702化学工艺 4 01 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 0253解孝林 02 精细有机化工 0290李光兴 01 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 0845杨亚江 02 精细有机化工 1071朱康玲 01 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 2409周兴平 081703生物化工 3 01 生物制药与纳米制剂 0221黄开勋 02 天然产物化工 1354高中洪 01 生物制药与纳米制剂 1844彭 红 01 生物制药与纳米制剂 1910刘红梅 指导教师

12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3 物理化学 ④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 备注 院 士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3 物理化学 ④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0165郭兴蓬 0398刘烈炜 0516齐公台 1402唐和清 1403董泽华 1404刘宏芳 1409付朝阳 1850李 平 1851邱于兵 0290李光兴 1071朱康玲 1401梅付名 1847李 涛 1848白荣献 2007莫婉玲 2519尹国川 081704应用化学 01 02 04 01 02 03 01 03 04 02 03 04 01 02 01 03 04 01 03 04 02 03 01 02 04 01 02 02 01 02 01 02 02 01 01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应用电化学 水化学与资源再生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应用电化学 环境材料化学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环境材料化学 水化学与资源再生 应用电化学 环境材料化学 水化学与资源再生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应用电化学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环境材料化学 水化学与资源再生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环境材料化学 水化学与资源再生 应用电化学 环境材料化学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应用电化学 水化学与资源再生 081705工业催化 均相催化 多相催化 多相催化 均相催化 多相催化 均相催化 多相催化 多相催化 均相催化 均相催化 招生人数 15 4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 备注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 13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3年,伴随着共和国机械工业的成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走过了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现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

早期工作主要针对大批量生产自动线和各类专用机床。70年代,在我国首次自行研制出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80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的制造业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在CAD/CAM、柔性自动化、精密加工以及数控方面开始艰苦的创业。90年代,本学科在制造业信息化、激光加工自动化、大型医疗装备方面的研究富有成效,尤其是在数控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天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总产值已超过5亿元,在数控和CAM/CAM/CAPP方面当属中国高校之最。进入21世纪后,本学科在数字制造、电子制造、微纳制造、工业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排头兵。

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活力的学科方向及实力强且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建立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基础平台,形成了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态势,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与前景如下:

1、数控技术与系统

此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已转化成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现正在开发研究新一代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数控系统。

2、先进装备及其技术

结合国家支柱产业、国防、医疗等行业对关键装备的需求,研制实用高水平装备;参与企业重大关键装备或重型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研制数值化基础部件、先进功能部件及新型数字化装备。

3、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此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处于前列,在CAD/CAM/CAPP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其中CAD和CAPP所占国内市场超过70%。在数字化样机、虚拟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数字化制造

面向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在数字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领先并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承担了以我校为首席的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14

研究工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5、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以设计为主线,以机械、汽车等为载体,在机电系统动力学、动态、热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智能设计、优化设计、振动噪声及其控制、系统动力学与性能仿真、NVH分析与控制、测试与主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

6、液压气动技术

紧密结合国防需求,开展海、淡水液压系统及其元件的研发及电液比例、伺服系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以FESTO气动中心为基地,开展气动伺服技术的基础理论、新型气动元件、电液/电-气伺服技术的研究。作为非国防口院校,此方向持续得到军方重大项目及基地建设的支持。

7、测试技术与无损检测

开展测量原理、实用仪器和自动检测装备以及评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组建了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开展GPS标准计量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针对输油、储油及大型工程中安检的需求,开展数字化无损检测的理论研究和实用装备开发,实现了学、研、产良性循环发展。

本学科较之国内同类学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学术队伍:四位院士领衔,一批中青年骨干,包括长江学者6人,杰出青年基金3人,

总装备部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组长1人,国家863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科基地: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学术地位: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口军口973项目牵头单位

·学术成就:国家级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三篇 获得了国际SME大学领先奖

15

·学科产业:研究开发促进规模产业的形成(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天喻软件、开目软件) 学院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先后与美、英、德、日、韩、俄、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多所大学、研发机构和著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关系,为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国际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基础。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1999年以机械学院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CIMS中心,荣获了国际制造工程师(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今天的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它是国内高校同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学院之一,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本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二,且具有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登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网站:http://mse.hust.edu.cn,点击“导师风采”栏目可查询所有导师信息。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

16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0596汤燕斌 0753谢 鹏 0962张显文 1723杨晓松 1954黄永忠 2082文志雄 2083吴 军 2084谭 波 2396朱三国 2622刘艳红 2623彭 丽 2625王保伟 2626何进春 0179何南忠 0295李 红 0408刘少平 0557施保昌 0756谢松法 0925张诚坚 1365韩志斌 1393黄乘明 1950路志宏 0311李 萍 0617万建平 0871叶 鹰 1044周晓阳 1310刘小茂 1390李开丁 1391胡晓山 2

招生人数 83 14 17 22 考试科目 备注 011数学与统计学院 070101基础数学 04 03 05 06 05 01 01 01 01 04 02 01 04 02 05 01 05 04 02 05 05 03 04 02 03 04 05 02 01 02 05 05 02 05 04

偏微分方程 积分几何 算子半群与发展方程 微分动力系统或子黎曼几何 算子半群与发展方程 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 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 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 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 偏微分方程 函数论 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 偏微分方程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0 数学分析 ④801 高等代数 070102计算数学 复杂系统建模与模拟 信息处理及其应用软件 逼近与计算 信息处理及其应用软件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其应用 复杂系统建模与模拟 信息处理及其应用软件 信息处理及其应用软件 数字仿真算法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其应用 复杂系统建模与模拟 数字仿真算法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其应用 信息处理及其应用软件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0 数学分析 ④801 高等代数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与金融 生物统计 数理统计与金融 应用概率统计 应用概率统计 数理统计与金融 应用概率统计 随机分析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0 数学分析 ④801 高等代数 04 04 03 03 04 04 04 04 05 05 04 06 01 02 03 05 06 05 02 02 04 03 03 03 03 01 02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随机分析 随机分析 随机动力系统 随机动力系统 随机分析 随机分析 随机分析 随机分析 指导教师 1724张希承 1725王湘君 1952刘金山 1953吴付科 2086刘继成 2158李楚进 2397吴 莺 2624胡吉卉 0596汤燕斌 0847杨 茵 0962张显文 1013郑 权 1419刘 斌 1841段志文 1954黄永忠 2159韩淑霞 2620雷冬霞 2621周少波 0016曹 炬 0245蹇 明 0414刘先忠 0489梅正阳 0833杨 明 1723杨晓松 070104应用数学 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非线性发展方程 应用泛函分析 调和分析 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泛函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应用泛函分析 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 最优化理论及其应用 金融工程与经济决策 金融工程与经济决策 金融工程与经济决策 金融工程与经济决策 非线性控制系统 混合系统分析 招生人数 18 12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0 数学分析 ④801 高等代数 备注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0 数学分析 ④801 高等代数 3

物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是在1983年成立的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经过近三十年广大教职工发扬“探物穷理创新,自信自强争先”的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多个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多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应用物理本科生千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并接受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留学研究生。目前在读的本科生有近4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00人。

物理学院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现有“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观测台站”和“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和磁约束核聚变(ITRE)计划平台的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0人,副教授21人,高级工程师2人;有2人获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人获“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3人获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1人被评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第五届全国科普作品奖”一等奖;4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人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

物理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学术界交往频繁,每年都有多人次出国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并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系访问与讲学。分别与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4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招生 人数 73 考试科目 备注 012物理学院 070201▲理论物理 01 引力实验与基本物理量测量 0465罗 俊 02 生物分子物理与模拟 0748肖 奕 03 基于听觉机制的信号处理1559龙长才 新方法 04 听觉感知与神经信息 05 相对论与天体物理 2202雷卫华 06 固体潮、地震学与重力学 1248蒋 骏 07 广义相对论 1366邵成刚 06 固体潮、地震学与重力学 1684张雁滨 02 生物分子物理与模拟 1842黄延昭 08 复杂生物网络 09 黑洞天体物理学 2200龚碧平 09 黑洞天体物理学 2357叶永春 02 生物分子物理与模拟 2359吴 丹 08 复杂生物网络 02 生物分子物理与模拟 2363陈 颖 08 复杂生物网络 02 生物分子物理与模拟 2609李 立 08 复杂生物网络 01 引力实验与基本物理量测量 2611叶贤基 070204等离子体物理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1266胡希伟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1267刘明海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1943徐 涛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2218庄 革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2339卢新培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2442江中和

5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1 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④870 物理综合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1 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④870 物理综合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0748、1842 2359、2363 2609五位导师要求能熟练编程(Fortran或C语言),复试时加试编程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1 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 02 聚变工程与技术 070205▲凝聚态物理 01 低维凝聚态物理 06 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和机理研究 08 新型光电子功能材料、器件、制备、机理及设计 03 复杂网络系统理论及运用研究 05 计算凝聚态物理 10 噪声与健康 08 新型光电子功能材料、器件、制备、机理及设计 01 低维凝聚态物理 06 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和机理研究 01 低维凝聚态物理 04 极端条件下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新规律研究 09 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阴极纳米薄膜材料的研制 01 低维凝聚态物理 02 分行与多孔介质 03 复杂网络系统理论及运用研究 07 强磁下的低维材料 招生 人数 2613王之江 0854姚凯伦 指导教师 1394于晓凌 1843商育民 1996高义华 2197张月胜 2198杨凤霞 2199喻力华 2203李智华 2610邹明清 2617王俊峰 0728吴 颖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1 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④870 物理综合 备注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1 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④870 物理综合 070207▲光学 06 量子光学与原子光学 02 04 01 05 07 06 01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介观物理与孤子通讯 非线性光学与固体光学 量子光学 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 量子光学与原子光学 非线性光学与固体光学 0874易 林 0076成 泽 0152葛国勤 0843杨晓雪 1396柯圣志 6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03 激光动力学 04 介观物理与孤子通讯 070208▲无线电物理 01 磁共振波谱学实验技术与仪器 05 强磁场物理与测量 05 强磁场物理与测量 04 冷原子物理与应用 04 冷原子物理与应用 05 强磁场物理与测量 03 精密测量物理与应用 招生 人数 1398杨 明 2362刘会平 0858叶朝辉 指导教师 1397夏正才 2305刘向东 2675詹明生 (兼 职) 2676高克林 (兼 职) 0206胡一帆 0465罗 俊 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61 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④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870 物理综合 ( 824、870 选一) 备注 院 士 973首席科学家 973首席科学家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 02 03 04 03 03 03 02 01 01 01 01 01

电波传播与无线通讯技术 精密测量物理与应用 冷原子物理与应用 精密测量物理与应用 精密测量物理与应用 精密测量物理与应用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磁电子材料与自旋电子学 薄膜功能材料及薄膜物理 薄膜功能材料及薄膜物理 薄膜功能材料及薄膜物理 薄膜功能材料及薄膜物理 薄膜功能材料及薄膜物理 0476马 洪 1399吴书朝 1527胡忠坤 1528周泽兵 2201涂良成 2611叶贤基 0905袁松柳 0695魏合林 1251熊永红 1252熊曹水 2204刘 莉 2361张 炯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70 物理综合 7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原华中理工大学于1983年成立化学系。二十多年来,化学系坚持走学科交叉、以特色和质量取胜的办学思想,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5月12日化学系正式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现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及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工程硕士)五个工学硕士点,拥有无机化学(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三个博士点,并在材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招收博士生。其中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院士1名,教授25名(其中博导16名),副教授24名。他们大多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大项目40多项,年科研经费达600多万,并有华中科技大学实验中心强大的实验平台作支撑。学院具有良好的学习及科研氛围,欢迎有志于化学与化工及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无机化学及生物化工学科:无机与化学生物学研究所为“生物无机与药物”湖北省

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无机化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无机化学博士点,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工两个硕士点。现有教职员工14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4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量元素的生物化学与应用、细胞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功能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生物制药与纳米制剂、天然产物提取及应用等。研究内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五年来承担了973子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十余项,近五年年均发表SC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年均科研经费100余万元。毕业研究生可从事高校从事科研、化工制药企业研发等。

分析化学学科:本学科硕士点共有指导教师8名,其中教授博导2名。研究方向涵盖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环境分析化学、材料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大气及水污染分析与控制化学等。专业课程包括高等分析化学、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现代光学分析专论、生物分析化学专论、电化学分析专论、化学计量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前沿。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中物质量、结构及形态方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之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等环节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活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管理运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近年来,本学位点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屡创佳绩,在环境分析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等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历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

8

率(含直攻博)均达100%,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欢迎有志者报考并加入这一团结的大家庭。

有机化学学科:本学科硕士点自1995年开始招生,累计毕业生已超过70人。目前,

参与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的教授8名。已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以及与企业联合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包括:1)有机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分子的设计合成,杯芳烃的合成及分子组装;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性能评价;生物可降解医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性能评价等。2)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含氟超酸的研制及其稀土金属盐的催化性能评价;含氟超酸锂盐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评价;含氟阴离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有机配体-金属配合物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等。3)生物有机化学.酶催化的不对称有机反应以及仿生催化反应;化学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影响评价等。4)物理有机化学。化学计算与有机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稳定性评价等。

物理化学及工业催化学科:本学科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催化化学,电化学,化

学动力学及表面化学。特别是在电化学及催化化学领域已有多年的积累,在与材料,能源,环境等相关的物理化学研究工作中,已承担了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国防军工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等多项重大横向合作项目。

本硕士点拥有包括万惠霖院士在内的七名教授及多名副教授、讲师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分别在应用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及绿色化学等研究方向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开发,近年已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期刊发表了20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在应用电化学及催化化学等领域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2007年还成功主办第十届全国络合(均相)催化学术讨论会。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在150万以上,实验室面积达600m2以上,并拥有多台套先进的微观测试表征仪器以及电化学、催化、分析仪器等设备。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及化学工艺学科:本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于1993年获得硕

士学位授予权,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功能高分子(智能聚合物凝胶、超分子聚合物、药物传递载体、无机聚合物与光电子材料等)、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高分子共混物、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和分散相结构调控以及液晶诱导纳米分散相有序复合)、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模拟(三维注塑成形仿真系统,高分子材料快速成型技术)为主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并于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9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承担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累计科研经费总计近1900万元。累计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25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7。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

应用化学学科:本学科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环境材料与材料的环境失

效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应用电化学、水化学与资源再生、环境材料化学。在缓蚀剂原理与应用、腐蚀电化学与监测技术、电化学保护技术、材料与环境电化学、水环境处理与资源再生技术、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述学科方向是我校材料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强调通过实际科研课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近4年来以研究生为主体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科研、省部级重点攻关课题20余项,大型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合作研究项目8项,其他横向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

10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 64 6 9 12 考试科目 备注 013化学与化工学院 070301▲无机化学 01 生物无机化学 0221黄开勋 02 无机固体化学 01 生物无机化学 1354高中洪 03 配位化学 1406张天乐 01 生物无机化学 1844彭 红 01 生物无机化学 1910刘红梅 01 生物无机化学 2178孙雅量 01 生物无机化学 2179冯 清 070302分析化学 04 大气、水污染分析及控制技术 0455陆晓华 04 大气、水污染分析及控制技术 1153张敬东 04 大气、水污染分析及控制技术 1405朱丽华 01 环境分析化学 02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01 环境分析化学 1690王 宏 01 环境分析化学 1912吴康兵 03 生物分析化学 03 生物分析化学 1913陈 芳 03 生物分析化学 2181赵云斌 03 生物分析化学 2410刘 敏 070303有机化学 03 生物有机化学 0221黄开勋 01 有机合成 0495聂 进 02 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 01 有机合成 1017郑炎松 03 生物有机化学 1354高中洪 03 生物有机化学 1357俞开潮 03 生物有机化学 1400龚跃法 01 有机合成 02 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 02 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 1406张天乐 01 有机合成 1846张正波 04 物理有机化学 1914王伟周 01 有机合成 2322周志彬 02 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

11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3 物理化学 ④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3 物理化学 ④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603 物理化学 ④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

01 03 04 01 01 02 01 02 04 01 05 01 02 01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机电系统动态设计与振动、噪声控制 图像识别与处理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图像识别与处理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智能机械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并行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技术 招生人数 1965王书亭 指导教师 1966魏迎军 1968王波兴 2260刘清华 2261刘云华 2262王峻峰 2264朱 洲 2265赵建军 2421刘世平 2431邱浩波 2432凌 玲 2679王彦伟 0224黄其柏 0254金国栋 0278李成刚 0603唐新蓬 1584张云清 1585毛宽民 8 考试科目 备注 080204▲车辆工程 04 汽车动态仿真 01 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主动控制技术 05 车辆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 02 汽车节能与净化 04 汽车动态仿真 03 车辆振动与噪声控制

22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824、829、831、408 选一)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080221▲工业工程 04 生产运作、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 05 物流与供应链 01 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3 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1 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5 物流与供应链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6 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01 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 04 生产运作、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 01 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 03 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招生考试科目 备注 人数 32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0161管在林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0210胡于进 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 0220黄金国 经典控制理论、0310李培根 院 士 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0322李世其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 0356李作清 基础综合 0388刘怀兰 868 生产运作与管理 0534饶运清 ( 806、824、829、831、408、868 选一) 0543邵新宇 长江学者 指导教师 0612童 敏 0666王同洋 0739向 文 0896喻道远 0964张翔立 0971张新访 1041周培源 1070朱建新 1215尹文生 1418吴俊军 1538刘 琼 1540邓 超 1558刘 辉 1578高 亮 1582张国军 1923袁建华 1956朱海平 2262王峻峰 2429黄 刚 23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02 先进制造系统与现代集成制造 招生人数 2430张超勇 指导教师 10 0837杨曙年 1217蒋向前 考试科目 备注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01 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 02 工程表面计量技术及仪器 01 03 01 01 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 精密机械理论及设计 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 精密测控技术及仪器 1417武新军 1589张新宝 1921刘晓军 2433陈於学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1 03 05 01 04 02 测控技术及装备 无损检测新技术及仪器 虚拟仪器及网络化测量技术 测控技术及装备 光电检测技术及医学仪器 表面测试技术及产品响量标准 0177何岭松 0263康宜华 0798徐振高 0837杨曙年 0990赵 斌 1217蒋向前 12 04 光电检测技术及医学仪器 01 测控技术及装备 02 表面测试技术及产品响量标准 04 光电检测技术及医学仪器 04 光电检测技术及医学仪器 03 无损检测新技术及仪器 1367周莉萍 1417武新军 1580张新宝 1854唐立新 2435陈良洲 2437丁劲锋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807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807、824、829、831、408 选一)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6 机械设计基础 807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824 信号与线性系统 829 自动控制原理(含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 831 电子技术基础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806、807、824、829、831、408 选一)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分别于2001年和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字化材料成形”和“纳米科学与技术”均是国内首批自主招生的研究生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设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教授42名(博士生导师37名)。已建设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了10多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团队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2001以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基础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863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励18项(一等奖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两次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历年来培养博士300余名、硕士1250余名,其中19名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8篇,硕士11篇);2001年出版的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内第一套系列教材被60多所大学采用;2005年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6本,10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模具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等;“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模具技术、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材料虚拟成形系统等;“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科学与工程、新型块体非晶材料及纳米材料、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核材料等;“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陶瓷材料、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等。

25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 174 40 考试科目 备注 11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80502▲材料学 05 06 07 06 01 06 05 07 01 02 03 06 02 05 02 03 07 01 06 01 03 06 01 02 03 05 06 01 06 01 03 05 07 02 05 06 02 03 05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表面科学与工程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表面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复合材料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表面科学与工程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表面科学与工程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表面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表面科学与工程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表面科学与工程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复合材料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0093崔 崑 0439柳 林 0522乔学亮 0742肖建中 0752谢长生 0769熊惟皓 1253杨君友 1484宋武林 1542曾大文 1543黄开金 1590索进平 1591王爱华 1592胡树兵 1730马南钢 1731李 箭 26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院 士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03 高分子化学 809 材料科学基础 870 物理综合 ( 201、202、203 选一) ( 803、809、870 选一)

07 01 06 03 05 06 02 06 02 05 07 05 07 03 07 06 2009胡木林 2077李晨辉 2169蔡水洲 2170夏 风 2195蒲 健 2371池 波 2459庞爱民 (兼 职) 06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2496黄云辉 07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03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2547朱 文 07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06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2548夏先平 2647葛昌纯 02 复合材料 (兼 职) 04 核材料 05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07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0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0007蔡启舟 07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 形技术 01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0024陈柏金 05 现代模具技术 0047陈立亮 01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0123樊自田 07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 形技术 05 现代模具技术 0285李德群 03 精密塑性成型技术 0301李建军 05 现代模具技术 0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0340李远才 07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 形技术

27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表面科学与工程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 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 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 90 考试科目 备注 院 士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10 材料成形原理 811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201、203 选一) ( 810、811 选一) 04 06 01 03 05 06 07 01 04 06 07 01 04 01 01 05 07 04 06 01 05 05 01 07 06 05 06 07 01 05 07 03 05 05 05 07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精密塑性成型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现代模具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现代模具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现代模具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精密塑性成型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指导教师 0409刘顺洪 0491莫健华 0640王耕耘 0693魏伯康 0707吴丰顺 0721吴树森 0727吴懿平 0774修吉平 0859叶春生 0868叶升平 0889余圣甫 0918曾晓雁 0976张宜生 1105吴志超 1130凌宏江 1258史玉升 1260严有为 1593张李超 1594柳玉起 1595周建新 1596王新云 1597张祥林 1598廖敦明 28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1 07 05 06 07 05 02 03 01 04 04 03 04 1877王义林 2010黄安国 2161罗云华 2162安 兵 2167王春明 2168郑志镇 2458王亚军 (兼 职) 06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2564薛丽红 ★080520▲纳米科学与技术 01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0093崔 崑 03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 与器件 01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0439柳 林 04 纳米生物材料 01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0522乔学亮 03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 与器件 04 纳米生物材料 01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0742肖建中 05 纳米陶瓷材料 01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0752谢长生 02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03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 与器件 04 纳米生物材料 05 纳米陶瓷材料 01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0769熊惟皓 05 纳米陶瓷材料 03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1253杨君友 与器件 04 纳米生物材料

29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形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 现代模具技术 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 精密塑性成型技术 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精密塑性成型技术 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 指导教师 1599万 里 1860周华民 1861董选普 招生人数 22 考试科目 备注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202 俄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03 高分子化学 809 材料科学基础 870 物理综合 ( 201、202、203 选一) ( 803、809、870 选一) 院 士 05 01 04 04 05 01 04 02 03 04 01 04 01 03 05 01 03 05 03 05 01 04 01 03 05 01 02 04 05 03 05 03 05 01 02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纳米陶瓷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陶瓷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生物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陶瓷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陶瓷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陶瓷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陶瓷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陶瓷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陶瓷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纳米陶瓷材料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 指导教师 1484宋武林 1542曾大文 1543黄开金 1590索进平 1591王爱华 1592胡树兵 1730马南钢 1731李 箭 2009胡木林 2077李晨辉 2169蔡水洲 2170夏 风 2195蒲 健 2371池 波 2496黄云辉 30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5 03 01 04 2548夏先平 ★080521▲数字化材料成形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007蔡启舟 01 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 0024陈柏金 01 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 0047陈立亮 02 材料成形虚拟系统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7 数字化模具技术 02 材料成形虚拟系统 0123樊自田 03 材料成型过程检测与控制 技术 03 材料成型过程检测与控制0285李德群 技术 06 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 07 数字化模具技术 01 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 0301李建军 07 数字化模具技术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409刘顺洪 06 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 0491莫健华 01 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 0640王耕耘 07 数字化模具技术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641王桂兰 06 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693魏伯康 03 材料成型过程检测与控制0707吴丰顺 技术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721吴树森 03 材料成型过程检测与控制0774修吉平 技术 01 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 0859叶春生 06 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 01 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 0868叶升平 06 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 07 数字化模具技术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889余圣甫 07 数字化模具技术 04 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0976张宜生

31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纳米陶瓷材料 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 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招生人数 2547朱 文 指导教师 22 考试科目 备注 ①101 政治 ②201 英语 203 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10 材料成形原理 811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 201、203 选一) ( 810、811 选一)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年硕士招生简章(第七稿打印版9.2)在线全文阅读。

2024年硕士招生简章(第七稿打印版9.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8710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