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 回形针、三角形、小方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小朋友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宽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相同的长度。
(1)选一选: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每人选一样。 (2)量一量:分四人小组进行测量。
教师指导学生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端对齐。 (3)说一说: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量的结果是多少? (4)议一议:都是量的数学书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师:测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量,量的结果也不同; 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他们用的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1)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2)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2)将测量结果有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课本的宽有7个小方块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4)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5)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怎样?(相同、同一物品、一样的物品)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思? 三、标准的选择
(1)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三角形、小方块、回形针)
(2)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小方块)
(3)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4)学生操作后汇报(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四、巩固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 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 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的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五、小结略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的内容及P6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 尺子、 图钉 、纸条若干 放大厘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出示放大厘米尺纸条,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
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3题,量一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厘米大约有多长?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P4 的内容及P6练习一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1米的直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4、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一第4题 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 2、练习一第6题,指导学生完成。 四、扩展练习
练习一第5题,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科书P5的内容P6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具学具:学生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哪个长度单位大?哪个长度单位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1)黄瓜长28( )。
(2)一幢楼房高45( )。 (3)学校跑道长200( )。 (4)爸爸身高170( )。 (5)小明的裤子长80( ). 二、
教学新课。
(一)导入环节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曲线。 2、再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桶是直的,另一根是弯曲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直线。
5、分别用一本书厚书、一相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同学们都知道什么上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那么围成这些图形的线,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们都叫“线段”。
(1) 设计让学生找一找线段的特点。 A、认识线段:下面这些都是线段。画线段。
B、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让学生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有线段? (二)新课探究
1、观察讨论:线段有哪些特点?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的两头有端点;
(3)引导学生量出线段的长度,因为有端点,所以就可以量它的长度。 2、动手操作
量出书中例4上面3条线段的长度,互相交流量的方法和量的结果。 3、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
4、讲解画线段的方法: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5、练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我们学习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做教科书P7练习一第7、8、9、10题。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科书P8-10页例1-2,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12= 45+54= 37+21= 56+23=
2、能说出口算的方法吗? 二、新课探索 (一)教学例1。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观参加博物馆好吗?
2、(出示挂图第8页主题图)瞧,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去,他们也可高兴了。 3、在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那么四个班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大家能帮助他们一起安排好吗?估
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1)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6+30)
(2)同桌互相商量商,怎样计算?
(3)互相交流,说一说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口算、摆小棒、竖式笔算)
(4)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口算不错,今天老师教会你们笔算好吗?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教师边讲边板书:36+30=66
十 个 十 个 3 6 3 6 +3 0 +3 0 6 6 6 学生动手手摆一摆,看一看36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是不是66。
(5)观察讨论列式计算应注意什么?(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 (6)引导学生读几遍。
(7)练习P9“做一做”,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例子2
1、刚才我们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66人,66小于70,所以可以合乘
一辆车。那么二(3)班和二(4)班能不能合乘第二辆大客车呢?你们会把这两个班的人数,用竖式的方法算出来吗?
2、学生自己动手写算式,自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说出竖式的计算步骤,教师板书:35+34=
十 个 3 5 +3 4 十 个 3 5 +3 4 9 十 个 3 5 +3 4 6 9 十 个 3 6 +3 0
4、 让学生再说一说,竖式加法应注意什么?
5、教师小结;二(3)班和二(4)班共有69人,这样两个班的人数没有超过70人,也可以合乘一辆车。
6、学生练习P10“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列竖式加法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P13练习二第1题在书上做,第2题在作业本上做。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练习二第3、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算。 34+53 2、口算。
(1)7+6 8+4 9+5 6+8
7+5 5+8 6+6 4+6 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 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 11根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 )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捆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7捆1根也
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
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 6 + 3 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3 6 +31 5
1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71。
3 6
+ 31 5
7 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 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11“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 ) ( )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P13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 76+5= 32+28= 45+47= 32+18= 9+56=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P15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笔算36+25= 9+47= 45+38= 38+57= 33+66= 62+28=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16、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你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或者: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45页)-人教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