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规定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1954年宪法,而不是《共同纲领》。注意联系《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性质。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该制度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民族的自治。 四.考情分析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要求掌握三大制度形成的过程,认识其源头和发展演变。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苏联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重视对两国政治制度比较能力的培养,认识民主集中制是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 五.试题精练
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C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08年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D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07·广东单科)《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A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4.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负责人的组成包括中共、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人士等优秀人物、知名人士和专家,这充分体现了A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精神和政权特色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民主平等原则
5.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D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07·山东文综)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D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民族文化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④
7.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B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确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C.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9.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第 6 页 共 7 页
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10.(2010年天津卷)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B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做。②《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30日,是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它的发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路线、方针的准备,故不符合题中所给的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可排除,而选项A、C、D 都包含了② ,所以可得出本题答案为 B。 11.(2010年北京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12.(2010年江苏卷)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B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1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D ①以北京为首都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注意关键词“最能直接体现”。五星红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其间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宋庆龄是民主人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与副主席的构成也直接体现了政权的性质。
14.“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 根据各项民主制度的内容及作用分析可知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 7 页 共 7 页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49—1956,构建阶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个现代化”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运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要关注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一.知识梳理
新中国的内政需要协调政府与人民、政党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民主、法制与维护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内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1.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处理政党之间的关系)
(1)合作基础:①历史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反蒋独裁②现实基础:民主政治的需要 合作前提:中共领导 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组织机构:政协会议 (2)初步建立:①背景: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B.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参加人员: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特点:广泛性)
学习探究1:毛泽东亲笔致宋庆龄邀请她参加新政协,从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①毛泽东“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的诚挚邀请,及派邓颖超前往迎接的周到安排,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真情实意,符合各界民众的意愿。
第 1 页 共 7 页
②作为孙中山先生亲密战友和伴侣的宋庆龄,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的民主主义者,她的应邀参加不仅会增强民众对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信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带动各界人士前来共商国事,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真实体现。 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此时新中国即将诞生,恰是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3)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政权运行模式)。
B.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采用公元纪年
学习探究2:人民民主专政能不能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的概念比无产阶级的概念包括的成分要大得多,因此二者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如前苏联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新中国实行的却是人民民主专政。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意义: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进入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5)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职能变化: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作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新发展:A.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指导思想)B.意义: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资料补充】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说:“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
学习探究3:在中国“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学习探究4: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共的领导?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学习探究5: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学习探究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 2 页 共 7 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特征:①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③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的一种代议制模式,西方国家釆取两院制议会代议制:如英国、美国。而我们中国就相当于一院制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联系的。
(1)条件: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②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③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北京) ①会议成果:
第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目的: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B.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C.影响: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特征a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E.意义:巩固革命成果,为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第三:机构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第四:运行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意义: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学习探究7:1954年最高权力机关、宪法的变化?
政协 全国人大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年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建立以来一直未破坏)
(1)原因①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长期是集中统一国家)②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适宜互助合作③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④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接成休戚与共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建立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第 3 页 共 7 页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5)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结合中国国情
(6)实施范围:①省级自治区:内蒙古(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②自治州 ③自治县
(6)意义: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资料补充】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学习探究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①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②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的自治机关 ③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④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学习探究9:民族区自治制度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1954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学习探究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1)民族区域处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政治制度
(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核心突破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①人民当家作主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③实行一院制统一管理国家。人大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他的执行机关。 2.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①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领导,是参政党②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③各民主党派都参与国家事务管理④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第 4 页 共 7 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②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比较
(1)相同点①属于政体的范畴,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②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2)不同点①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西方议会制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使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西方议会制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原则;西方议会制是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④服务的专政类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西方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是二者的根本区别。⑤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西方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 (1)两者的联系:
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不同之处 ①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②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 ③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④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及作用(1)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为争取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和政治认同感。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2)特点
①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自治区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机构,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但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 经济因素的结合。
(3)作用①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②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互助。 ④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三.易错知识点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是社会主
第 5 页 共 7 页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