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 2.“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诗中体现当
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4.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徙)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彻底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5.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6.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7.(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指包括实行分封制等制度创建 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共主”是指周王室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8.《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1
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1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主要反映
①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②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③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④军机处的设置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2.如右图,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左表;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右表。从左表到右表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3.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 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 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6.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 地方割据的是 (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2
17.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8.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9.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0.“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
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2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3.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2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5.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A 史 料 解 读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其子孙” 交给子孙后代 3
B C D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有贰宗 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 出兵劳役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27题各15分,28题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1520 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 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既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三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
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 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
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
其局限性。(7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
4
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
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材料一至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6分)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因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2分)
5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2分)
6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历史】福建省德化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